第187章 永安之变(中)

很显然,这就是吴军一次蓄谋已久的行动,从行军队列转变为攻击队列,几乎是一瞬间就完成了。吴军首先对永安城的东门和西门发起了猛烈地攻击,控制住城门,就等于是掐住了永安城的命脉,在陆抗的攻击计划中,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一开始的攻击,吴军就集中了绝对的优势重兵,从城内和城外两个方向对永安城的东门西门展开攻势。

虽然蜀军有所防范,但毕竟人数上占据着劣势,吴军从城内攻击,城墙上的防守优势也就不复存在,没有哪一座城墙是可以从里面也加以防范的。吴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拿下了这两座城门,控制了永安城的进出通道。

与此同时,在大街上的吴军也开始向小街小巷的蜀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但他们很快就遭到了蜀军的反击,一时之间,箭雨齐下,杀声震天,整个永安城就如同一锅沸水彻底地沸腾了。

面对突然的变故,邓良惊得是目瞪口呆,罗宪的话言犹在耳,而眼前的情形就如同是睛天霹雳一般,阴谋!果真是一场阴险!罗宪说的一点也没有错,吴人果然是预谋已久包藏祸心,可怜远在成都的蜀汉朝廷还眼巴巴地指望着东吴的援兵,而吴人用实际的行动,狠狠地扇了蜀人一记耳光。

“你们……背信弃义……卑鄙无耻……”邓良用手点指着陆抗,由于愤怒,他的脸色极度的苍白,浑身发战。语不成声。

陆抗冷漠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现在可不是逞口舌之利的时候,他大手一挥,高声道:“此地危险,送邓大人下去。好生款待,不得怠慢!”

立刻便有两名亲兵上来,把邓良架起来往下拖去,邓良挣扎着大骂道:“放开我,你们这些背信无义的无耻之徒……”但那亲兵充耳不闻,一直拖着邓良出城。邓良的骂声也渐不可闻。

陆抗冷沉地下达着一道道的作战命令,吴军犹如一架完整的战争机器,有条不紊地发动着猛烈的攻势。但永安蜀军也是相当地顽强,虽然处于劣势,但他们却寸土不让。拼死力战,每一条的街巷,每一幢的房屋,都成为双方争夺的要点。吴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战斗进入了白热化,永安城狭隘的街巷内,躺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尸枕相籍,血流遍地,其状十分的惨烈。

永安城蜀军的顽强。倒是有点出乎陆抗的意料,在失去了险峻的地势之后,蜀军依然没有畏惧,拼死而与人数众多的吴兵展开肉搏战,这大概是罗宪的个人指挥魅力吧?

在陆抗的计划之中,蜀军虽然会有所抵抗。但绝对不会如此激烈,一般任何的军队。在大势已去的情形下,是很难再坚持的。很显然陆抗低估了罗宪的决心。

不过陆抗倒没有在意,蜀军的抵抗于否都已经是无关大局了,最多徒增一点伤亡罢了,拿下永安城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人数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吴军在控制了东西两座城门之后,尚未进城的吴军由东门而入,已经出城的吴军则由西门而入,源源不断地向永安城集结而来,人如潮水,势如洪波,向蜀军所控制的地区发动了一波接一波地冲击。

由最初占据的那条主街,吴军的部队已经是向着永安城扩散开去,一道道的街巷被攻克,一幢幢的房屋被占领,陆抗的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看来战斗应该会在一两个时辰内就结束了,几辈人西进的梦想,在这一刻终于化为了实现。

“启禀都督,城南发现一处蜀军的邬堡,防御坚固,守军数量众多,我军强攻数次,伤亡惨重,始终无法攻克该地。”中军官向陆抗禀报道。

陆抗悚然一惊,这是什么状况,不是说派入永安的细作早已将永安城的状况查探了个清清楚楚,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邬堡?

陆抗立刻赶了过去,这一片的区域大部分都已经被吴兵给攻克了,现在集结起来的吴军正在向蜀中所谓的邬堡发起强攻,不过似乎看起来收效甚微。

这一座邬堡位于永安城的城南,紧靠着沿江的南城墙,乍一看,似乎只是些普通的民居,只不过是用高墙相联在一起,难怪派出查探的细作竟然走了眼,只把这片区域误认为是普通的民宅。现在残余的蜀军退守到了这座邬堡之内,利用高墙厚垣,拼死抵抗。

这座邬堡的面积并不大,不过却是独立而建,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模样。显然罗宪就是藏身在其间的,这座邬堡异常的坚固,如果罗宪早有准备的话,邬堡内肯定会藏有大量的粮食和军队,短时间内想要拿下邬堡,恐怕难度不小。

陆抗低低地咒骂了一声,脸色铁青,显然他对情报工作的失误感到很愤怒,不过现在可不是追究的时候,陆抗站到了邬堡的前面,示意军队暂时停止进攻,高声地道:“罗都督,陆某知道你便在城中,何不出来一晤?”

罗宪就在高大的掩体后面,只露出一个侧脸,遥遥地看着陆抗,沉声喝道:“汉吴乃是唇齿之邦,趁我朝危难,便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如此卑劣行径,人神共愤,还有何面目在某面前耀武扬威?”

陆抗道:“蜀国已是倾覆在即,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罗都督若肯放下兵器归降东吴,某定保将军高官厚禄永享富贵。”

罗宪暗暗地啐了一口,对陆抗的招降置若罔闻,看着陆抗身边并无多少护卫,便立刻援弓搭箭,瞄准陆抗射了出去,欲一箭取他的性命。

罗宪的箭术相当地精湛,在永安城中,除了前任都督阎宇之外,无人可出其右,这一箭又是含忿出手,带着滔天的怒意,一箭直射向了陆抗的面门。

这一箭奇准无比,势如流星,陆抗身边的亲兵救之不及,齐声惊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