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春帷

既然增加加了经义的内容,杨禹决定再加考诗赋和算术两项内容为辅,对于算术一项,宋茂颇有异议,但由于杨禹的坚持,并搬出算术本是君子六艺之一的理由来,宋茂也就没有继续抵制,毕竟儒家经义为主才是他的核心诉求,加不加算术,对他来说就不太重要了。

由于报名参加考试的已有数百人,上邽城中找不到合适的考试场所,经众人商议,决定在州衙前面的空地上临时搭起几百个帷幕作为考场。

整个秦州,甚至整个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想到,这场连个固定场地也没有、看上去有些草率的考试,将对未来的历史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甚至于由于它是在临时搭起的帷幕里举行,加上考试时间在春季,还产生了一个别样的称谓:春帷。

到了考试这一天,天天还没亮,家住城南隆兴坊的李原便早早起床,点上油灯,穿上崭新的衣服、戴好进贤冠,然后匆匆到旁边的小屋拍门叫道:“文华,快起来,快起来,可别错过了时辰。”

“啊!”屋内传出一声惊叫,然后是一连串忙乱的起床声。

而另一个房间里也亮起了灯,李原的母亲张氏开门出来,对李原说道:“儿啊,时辰还早,我去给你们把饭热一下。”

“辛苦娘亲了。”李原说完,又匆匆回屋收拾笔墨纸砚。

等李原和文华收拾好,张氏也把早饭端了出来,一边让二人趁热吃,一边把昨日准备的馍包好,放到二人的篮子里。

李原十二岁时,在县衙做刀笔吏的父亲死于战乱,剩下孤儿寡母二人几乎陷入了绝境,全靠张氏织些麻布艰难度日。

到李原十四岁时,城中新开的一家翰林斋招伙计,李原第一次见到满屋子的书,他至今无法形容那一刻自己的激动之情,他当时就决定哪怕是白给翰林斋打工,他也要做这家店的伙计。

由于他识字,很顺利得到了翰林斋雇用。从此之后,他就像进入了一个宝库,有活的时候他抢着做,一干完活,就求掌柜的给他一本书看,时常就着店门口的灯笼看到半夜,以至于忘了饥渴。

掌柜的见他如此勤奋,深受感动,不仅破例允许他把书拿回家看,而且还不时给他一些纸和墨。

七年时间下来,李原把翰林斋的书读了个遍,除了经史子集,连农学算术的书籍也不放过,说是学富五车毫不为过。

在掌柜的鼓励下,他参加秦州府的初试筛选,轻易便通过了,文华便是在初试时认识的,文华的家境好一些,二人谈得投机,加上佩服李原的才学,文华主动要求住在李原家中备考。

二人匆匆用过早饭,便在张氏千叮万嘱声中提着灯笼出了门。

街上不时有巡城的兵丁经过,街边一些新开的饮食店也早早开了门,门口支起的灯笼透出暖暖的光。

这是杨禹入主上邽城后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晚上不仅取消了宵禁,而且允许城中百姓沿街开店,不再限定于东西两市。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街边各种店铺便多了起来,越往前走,街上提着灯笼的行人越多,文华索性吹灭了自己的灯笼,对李原说道:“咱们这位杨府君,还真是事事敢为天下先啊。”

“这坊墙低矮,挡不住偷鸡鸣狗盗之辈,对坊中百姓出入倒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如此也好,据说杨府君下令让各坊组织丁壮巡夜,治安最好的坊,今后可以减免一成的赋税,我们隆兴坊的坊长为此可没少费心思,这坊墙虽然推了,治安倒比以前好了许多。”

文华说道:“只是这坊墙一推,街上难免变得杂乱,平时尚且没什么,战时只怕会误事。”

“我倒不这么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一国如此,一城一坊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终归是要以人为主,平时坊长组织得好,战时加强管理,加上平时积累的经验,岂不比一道低矮的坊墙有用?”

“也是,终归是李原兄看得透彻,不管如何,我总是支持杨府君的,若不是他开此先河,今日咱们哪有赴考的机会,这次我若能上榜,这条命就算是卖给杨府君了。”

“文华兄,我听说经陇右大儒宋先生提议,这次考试以经义为主,另外杨府君又增加诗赋、算术两项为辅,但我猜想,杨府君最看重的应该是策论与算术,诗赋与经义反而会次要些。”

“何以见得?”

“只是根据杨使君的为人与这段时间的施政方略猜的,杨使君本人在诗赋方面惊才绝艳,然而每有佳作传世,杨使君都说是抄别人的,从无例外。由此可见,杨使君对诗赋方面恐怕不会太看重。至于为政,别的不说,光说这次考试,按杨使君的解释是,眼下秦州强敌环伺,百废待兴,所以需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不错,不错,这说明杨使君是以实用为要,而且我听说刚开办的军中学堂极重算术,听说还开了格物的课程……嘶,多谢李原兄提醒,大恩不言谢。”

“文华兄先别谢我,这也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对与不对尚不好说,况且这次宋先生也是主考之一,这经义也是万不可轻视的。”

文华笑道:“说来说去,这经义、策论、算术、诗赋是一样都轻慢不得了。”

二人一边低声交流一边走,来到州府前时,府衙前面的空地上已是人声鼎沸,一排士兵立于外围,将闲杂人等挡在外头,只准通过了初试的学子进去。

这次考生不论年龄,不论胡汉,不论望族还是寒门,只要身家清白,品德端正,并通过了初试,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场设在州衙前,用帷幕分隔出一个个小空间,每个考生一小间,四周连围墙都没有,为了避免围观者影响到考生,杨禹命士兵封锁了四面的街巷,禁止闲人接近,仅此而已。

考试时间为一天,从卯时到酉时。

时间一到,士兵将考卷收起糊名,然后交给四名副主考阅卷,评出前三十名,然后将这三十人的考卷交给杨禹审阅。

由杨禹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再以金榜公之于众。

放榜之日,上邽城万人空巷,争相围观,这次考试和以往的选官方式太不一样了。

往日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寒门无上品,下品无士族,选官的标准主要是看家世出身。

而这次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大家考一样的试题,哪怕你昨天还在放牛种田,只要你考得好,你就有机会名列榜首。

这种打破惯例的创举,让大家多了许多期待,放榜之日,无数人涌到州衙前围观。

“我!有我的名字,我上榜了!我上榜了!”

随着金榜贴出,人群中突然有人兴奋的大喊,而且这样的喊声接连不断,李原和文华心中一紧,拼命往里挤,终于看到榜单时,二人却都不禁呆住了,第一名:上邽李原。

自己赫然名列榜首,李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一瞬间,他张着嘴巴,竟是发不出声音来了,直到旁边的文华大喊一声,“我,我也上榜了,李原兄,我也上榜了,最后一名,你……你你你,你名列第一,第一啊,哈哈哈……”

刹那间,李原只感一股热血涌上头来,整个人摇晃了两下才重新站稳,巨大的惊喜让他许久之后才发出喃喃之声,“我,我竟是第一名,这……这是真的吗?”

“当然,当然是真的!李原兄,就是你,状元就是你,你看,你看啊,状元啊,哈哈哈……”

人们一下子全都望向李原,羡慕无比,周围道贺之声不绝,李原的名字瞬间传遍了整座城。

杨禹是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低调不了,他就不介意把事情搞得再大些,接下来便是上榜的三十人披红花,骑大马,锣鼓开道游街,满街的人跟着看热闹,赞叹声不绝于耳,个中荣耀,自不待言。

好在秦州没有诸如王谢崔卢那样的顶级望族,加上陇右、河西儒学盛行,有些名儒弟子上千,本着有教无类的圣人思想,这些弟子中虽不乏出身士族之人,但多数还是寒门子弟。

因此杨禹这次在秦州搞举试取士,虽有人私下非议,总的来说倒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当然了,西北受胡人统治已久,九品中正制在西北其实也早已是名存实亡,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戴花游街之后,杨禹在州衙设宴,与上榜者及州中官吏同乐,宴席开始前,在前三名李原、荀卓、何泽的带领下,上榜的三十人先给主考拜礼。

杨禹望着三十张喜气洋洋的脸,说道:“从今日起,诸位就是官身了,不久就会外放郡县,主政一方。我相信,此刻在各位心里,都有着造福一方百姓的志向。我想跟诸位说的是,权力这个东西,他能让你施展抱负,青史留名;但也能让你迷失自我,变成对百姓敲骨吸髓的魔鬼;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只希望诸位能守好初心,有始有终,到他日你们告老还乡之时,依然能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众人一听这话,神色皆为之一肃,一齐对杨禹长揖道:“谨遵府君教诲,守好初心,有始有终。”

“好,诸位的誓言我听到了,至于能不能做到,只能留待时间来证明了。好了,诸位入席吧,咱们边饮边聊。”

众人欣然入席,酒过三巡,杨禹放下筷子,问众人道:“诸位,对秦州的治理,诸位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禹这一问,在场的人都不由得一愣。

李原首先答道:“回府君,最重要的当是民生。”

荀卓接着答道:“是吏治。”

接着其他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杨禹听完之后笑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个人觉得政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民政、军政、税政。你们所说的民生、吏治等等,要么等同于这三政之一,要么就属于这三政框架内的问题。”

对此大家倒没什么异议,杨禹等旁边的侍女斟好酒,才接着说道:“而这三政之中,民政与军政实则又是建立在税政的基础上的,没有税赋,就谈不上民政与军政。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个结论一抛出来,底下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纵观历朝历代,虽然都免不了要向百姓收取税赋,但都讲究以民为本,无为而治,杨禹却说税赋是一切的基础,这不是把税赋看得比人还重要吗?

作为副主考的杜恒忍不住说道:“明府所言,只怕有些偏颇了。”

宋茂更不客气道:“自古以来,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府君将税政置于民政之上,岂不是本末倒置?莫非使君是想告诉在坐的诸位学子,来日为官一方时,只管多收些税赋,而不顾百姓死活?真是岂有此理。”

宋茂怒了,竟一点面子也没给杨禹,在场的官员和士子议论之声更甚,有的附和宋茂道:“正所谓苛税猛如虎,即便是出于维系朝廷的运转,不得不向百姓收取税赋,但也应轻徭薄赋,尽少扰民为是。”

“不错,不错,汉初文景之世,以德化民,无为而治,天下晏然,民生富足,国库丰盈,可见只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用自足。”

议论之声此起彼伏,几乎都是反对杨禹观点的。这其中只有李原等少数几个人没有出声,若有所思。

杨禹抬手轻轻一压,压下了众人的议论声,然后对宋茂说道:“宋先生且勿激动,听我慢慢道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自然没错,然则如何才能固本呢?这就值得商榷了。你们方才所说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才会有天下晏然的景象,若是百姓连土地都没有了,还继续无为而治,岂不是坐等灭亡?”

宋茂反驳道:“百姓失去土地,多由豪强兼并所致,朝廷只需出台政令,严厉打击豪强兼并土地即可,这岂不是民政为先?”

既然增加加了经义的内容,杨禹决定再加考诗赋和算术两项内容为辅,对于算术一项,宋茂颇有异议,但由于杨禹的坚持,并搬出算术本是君子六艺之一的理由来,宋茂也就没有继续抵制,毕竟儒家经义为主才是他的核心诉求,加不加算术,对他来说就不太重要了。

由于报名参加考试的已有数百人,上邽城中找不到合适的考试场所,经众人商议,决定在州衙前面的空地上临时搭起几百个帷幕作为考场。

整个秦州,甚至整个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想到,这场连个固定场地也没有、看上去有些草率的考试,将对未来的历史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甚至于由于它是在临时搭起的帷幕里举行,加上考试时间在春季,还产生了一个别样的称谓:春帷。

到了考试这一天,天天还没亮,家住城南隆兴坊的李原便早早起床,点上油灯,穿上崭新的衣服、戴好进贤冠,然后匆匆到旁边的小屋拍门叫道:“文华,快起来,快起来,可别错过了时辰。”

“啊!”屋内传出一声惊叫,然后是一连串忙乱的起床声。

而另一个房间里也亮起了灯,李原的母亲张氏开门出来,对李原说道:“儿啊,时辰还早,我去给你们把饭热一下。”

“辛苦娘亲了。”李原说完,又匆匆回屋收拾笔墨纸砚。

等李原和文华收拾好,张氏也把早饭端了出来,一边让二人趁热吃,一边把昨日准备的馍包好,放到二人的篮子里。

李原十二岁时,在县衙做刀笔吏的父亲死于战乱,剩下孤儿寡母二人几乎陷入了绝境,全靠张氏织些麻布艰难度日。

到李原十四岁时,城中新开的一家翰林斋招伙计,李原第一次见到满屋子的书,他至今无法形容那一刻自己的激动之情,他当时就决定哪怕是白给翰林斋打工,他也要做这家店的伙计。

由于他识字,很顺利得到了翰林斋雇用。从此之后,他就像进入了一个宝库,有活的时候他抢着做,一干完活,就求掌柜的给他一本书看,时常就着店门口的灯笼看到半夜,以至于忘了饥渴。

掌柜的见他如此勤奋,深受感动,不仅破例允许他把书拿回家看,而且还不时给他一些纸和墨。

七年时间下来,李原把翰林斋的书读了个遍,除了经史子集,连农学算术的书籍也不放过,说是学富五车毫不为过。

在掌柜的鼓励下,他参加秦州府的初试筛选,轻易便通过了,文华便是在初试时认识的,文华的家境好一些,二人谈得投机,加上佩服李原的才学,文华主动要求住在李原家中备考。

二人匆匆用过早饭,便在张氏千叮万嘱声中提着灯笼出了门。

街上不时有巡城的兵丁经过,街边一些新开的饮食店也早早开了门,门口支起的灯笼透出暖暖的光。

这是杨禹入主上邽城后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晚上不仅取消了宵禁,而且允许城中百姓沿街开店,不再限定于东西两市。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街边各种店铺便多了起来,越往前走,街上提着灯笼的行人越多,文华索性吹灭了自己的灯笼,对李原说道:“咱们这位杨府君,还真是事事敢为天下先啊。”

“这坊墙低矮,挡不住偷鸡鸣狗盗之辈,对坊中百姓出入倒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如此也好,据说杨府君下令让各坊组织丁壮巡夜,治安最好的坊,今后可以减免一成的赋税,我们隆兴坊的坊长为此可没少费心思,这坊墙虽然推了,治安倒比以前好了许多。”

文华说道:“只是这坊墙一推,街上难免变得杂乱,平时尚且没什么,战时只怕会误事。”

“我倒不这么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一国如此,一城一坊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终归是要以人为主,平时坊长组织得好,战时加强管理,加上平时积累的经验,岂不比一道低矮的坊墙有用?”

“也是,终归是李原兄看得透彻,不管如何,我总是支持杨府君的,若不是他开此先河,今日咱们哪有赴考的机会,这次我若能上榜,这条命就算是卖给杨府君了。”

“文华兄,我听说经陇右大儒宋先生提议,这次考试以经义为主,另外杨府君又增加诗赋、算术两项为辅,但我猜想,杨府君最看重的应该是策论与算术,诗赋与经义反而会次要些。”

“何以见得?”

“只是根据杨使君的为人与这段时间的施政方略猜的,杨使君本人在诗赋方面惊才绝艳,然而每有佳作传世,杨使君都说是抄别人的,从无例外。由此可见,杨使君对诗赋方面恐怕不会太看重。至于为政,别的不说,光说这次考试,按杨使君的解释是,眼下秦州强敌环伺,百废待兴,所以需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不错,不错,这说明杨使君是以实用为要,而且我听说刚开办的军中学堂极重算术,听说还开了格物的课程……嘶,多谢李原兄提醒,大恩不言谢。”

“文华兄先别谢我,这也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对与不对尚不好说,况且这次宋先生也是主考之一,这经义也是万不可轻视的。”

文华笑道:“说来说去,这经义、策论、算术、诗赋是一样都轻慢不得了。”

二人一边低声交流一边走,来到州府前时,府衙前面的空地上已是人声鼎沸,一排士兵立于外围,将闲杂人等挡在外头,只准通过了初试的学子进去。

这次考生不论年龄,不论胡汉,不论望族还是寒门,只要身家清白,品德端正,并通过了初试,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场设在州衙前,用帷幕分隔出一个个小空间,每个考生一小间,四周连围墙都没有,为了避免围观者影响到考生,杨禹命士兵封锁了四面的街巷,禁止闲人接近,仅此而已。

考试时间为一天,从卯时到酉时。

时间一到,士兵将考卷收起糊名,然后交给四名副主考阅卷,评出前三十名,然后将这三十人的考卷交给杨禹审阅。

由杨禹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再以金榜公之于众。

放榜之日,上邽城万人空巷,争相围观,这次考试和以往的选官方式太不一样了。

往日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寒门无上品,下品无士族,选官的标准主要是看家世出身。

而这次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大家考一样的试题,哪怕你昨天还在放牛种田,只要你考得好,你就有机会名列榜首。

这种打破惯例的创举,让大家多了许多期待,放榜之日,无数人涌到州衙前围观。

“我!有我的名字,我上榜了!我上榜了!”

随着金榜贴出,人群中突然有人兴奋的大喊,而且这样的喊声接连不断,李原和文华心中一紧,拼命往里挤,终于看到榜单时,二人却都不禁呆住了,第一名:上邽李原。

自己赫然名列榜首,李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一瞬间,他张着嘴巴,竟是发不出声音来了,直到旁边的文华大喊一声,“我,我也上榜了,李原兄,我也上榜了,最后一名,你……你你你,你名列第一,第一啊,哈哈哈……”

刹那间,李原只感一股热血涌上头来,整个人摇晃了两下才重新站稳,巨大的惊喜让他许久之后才发出喃喃之声,“我,我竟是第一名,这……这是真的吗?”

“当然,当然是真的!李原兄,就是你,状元就是你,你看,你看啊,状元啊,哈哈哈……”

人们一下子全都望向李原,羡慕无比,周围道贺之声不绝,李原的名字瞬间传遍了整座城。

杨禹是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低调不了,他就不介意把事情搞得再大些,接下来便是上榜的三十人披红花,骑大马,锣鼓开道游街,满街的人跟着看热闹,赞叹声不绝于耳,个中荣耀,自不待言。

好在秦州没有诸如王谢崔卢那样的顶级望族,加上陇右、河西儒学盛行,有些名儒弟子上千,本着有教无类的圣人思想,这些弟子中虽不乏出身士族之人,但多数还是寒门子弟。

因此杨禹这次在秦州搞举试取士,虽有人私下非议,总的来说倒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当然了,西北受胡人统治已久,九品中正制在西北其实也早已是名存实亡,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戴花游街之后,杨禹在州衙设宴,与上榜者及州中官吏同乐,宴席开始前,在前三名李原、荀卓、何泽的带领下,上榜的三十人先给主考拜礼。

杨禹望着三十张喜气洋洋的脸,说道:“从今日起,诸位就是官身了,不久就会外放郡县,主政一方。我相信,此刻在各位心里,都有着造福一方百姓的志向。我想跟诸位说的是,权力这个东西,他能让你施展抱负,青史留名;但也能让你迷失自我,变成对百姓敲骨吸髓的魔鬼;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只希望诸位能守好初心,有始有终,到他日你们告老还乡之时,依然能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众人一听这话,神色皆为之一肃,一齐对杨禹长揖道:“谨遵府君教诲,守好初心,有始有终。”

“好,诸位的誓言我听到了,至于能不能做到,只能留待时间来证明了。好了,诸位入席吧,咱们边饮边聊。”

众人欣然入席,酒过三巡,杨禹放下筷子,问众人道:“诸位,对秦州的治理,诸位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禹这一问,在场的人都不由得一愣。

李原首先答道:“回府君,最重要的当是民生。”

荀卓接着答道:“是吏治。”

接着其他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杨禹听完之后笑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个人觉得政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民政、军政、税政。你们所说的民生、吏治等等,要么等同于这三政之一,要么就属于这三政框架内的问题。”

对此大家倒没什么异议,杨禹等旁边的侍女斟好酒,才接着说道:“而这三政之中,民政与军政实则又是建立在税政的基础上的,没有税赋,就谈不上民政与军政。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个结论一抛出来,底下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纵观历朝历代,虽然都免不了要向百姓收取税赋,但都讲究以民为本,无为而治,杨禹却说税赋是一切的基础,这不是把税赋看得比人还重要吗?

作为副主考的杜恒忍不住说道:“明府所言,只怕有些偏颇了。”

宋茂更不客气道:“自古以来,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府君将税政置于民政之上,岂不是本末倒置?莫非使君是想告诉在坐的诸位学子,来日为官一方时,只管多收些税赋,而不顾百姓死活?真是岂有此理。”

宋茂怒了,竟一点面子也没给杨禹,在场的官员和士子议论之声更甚,有的附和宋茂道:“正所谓苛税猛如虎,即便是出于维系朝廷的运转,不得不向百姓收取税赋,但也应轻徭薄赋,尽少扰民为是。”

“不错,不错,汉初文景之世,以德化民,无为而治,天下晏然,民生富足,国库丰盈,可见只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用自足。”

议论之声此起彼伏,几乎都是反对杨禹观点的。这其中只有李原等少数几个人没有出声,若有所思。

杨禹抬手轻轻一压,压下了众人的议论声,然后对宋茂说道:“宋先生且勿激动,听我慢慢道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自然没错,然则如何才能固本呢?这就值得商榷了。你们方才所说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才会有天下晏然的景象,若是百姓连土地都没有了,还继续无为而治,岂不是坐等灭亡?”

宋茂反驳道:“百姓失去土地,多由豪强兼并所致,朝廷只需出台政令,严厉打击豪强兼并土地即可,这岂不是民政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