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团即将离开平城的前一天,崔浩突然来到驿馆拜访杨禹,这让杨禹有些意外。
两人落坐之后,杨禹让人备了点酒菜,然后先开口道:“日前在鹿苑,杨某对崔祭酒多有得罪,还望崔祭酒大人不计小人过。”
崔浩风度翩翩,仿佛之前的事都没发生过,他淡淡地笑道:“你我各为其主,即便有所得罪也属平常。说实话,杨使君自入魏以来,翻云覆雨,算无遗策,先前倒是崔某小看杨使君了。”
杨禹微笑着摇了摇头,坦然地说道:“我入魏之后所作所为,充其量只能算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想必崔祭酒心里也很清楚,若非我军击败了魏军,凭我那些小聪明恐怕连贵国皇帝都见不到,更别提什么和约了。”
“杨使君过谦了,即便是小聪明,有时候成事不足,败事却有余啊。”
得,有这么夸人的吗?这算不算是兴师问罪呢?
杨禹望着窗外飘过的一缕白云,悠然道:“这塞北的天空真蓝啊,只可惜气候干冷了些,不太适合居住。”
崔浩当然能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他淡然地回了一句:“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各有各的特色,适应了就好。”
“只怕有些东西不是三十二年内能适应的。”杨禹收回目光,认真地说道,“鲜卑拓跋氏相对于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落后的小部族,这种小部族趁汉人内乱,即便能侥幸入主中原,也必然是一种畸形的统治。”
“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借重汉人维持治理,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打压汉人,以免汉人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这种天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汉人在这种畸形的政权内为官,表现得越出色,越容易引来杀身之祸,甚至于祸及满门,不知崔祭酒以为然否?”
崔浩听后泰然自若地饮了一口酒,才接口道:“秦灭六国之前,亦被六国称为戎狄也。”
杨禹没想到他有这样的看法,还真是……呃,怎么说呢?好吧,杨禹一时找不到话反驳他了,只得自嘲地笑道:“哦,如此说来,崔祭酒是要立志做当世之商鞅喽?”
商秧虽然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却不免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崔浩自然知道他这话的意思。
他不答这一茬,话锋一转说道:“南朝以清谈为乐,崇尚务虚,名士多以携妓悠游为雅事,刘裕虽奋起一时,来日即便龙飞九五,但终因得位不正,难以根除固有顽疾,南朝终难免流于娇弱也。”
崔浩的才华杨禹早有耳闻,听了他这番话,杨禹不得不感叹,确实很有见地,至少他口中的“娇弱”二字,可以说是陈后主最完美的诠释,这种充满预见性的眼光不是谁都有的。
“对了,我听说杨使君乃关中人?”崔浩突然加了一句。
杨禹根本不想知道崔浩问这话的用意,他只认准一点,昨天自己那番话既然把人家得罪了,那就把他当对手来看待。
既然是对手,杨禹就一个策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绝对不顺着他的话来,以免掉进坑里。
因此见崔浩发问,杨禹呵呵一笑道:“杨某恨不能生为清河崔氏也,唉,不过话说回来,崔祭酒真得好好斟酌斟酌杨某方才的话才是。”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崔祭酒才智通神,究览天人,政事筹策,人无能及,这本就易遭人忌。如今更为索虏所用,欲伸志向于狼子野心之廷,崔祭酒就不替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危想想?”
崔浩纵然才华横溢,遇上杨禹这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不禁有些无奈,只得叹道:“今日在座,仅你我二人,杨使君何必再以挑拨为能事?”
“崔祭酒此言差矣,杨某一片赤诚,设身处地为崔祭酒着想,奈何崔祭酒仍说我挑拨离间,以崔祭酒的才智,难道看不出杨某在鹿苑说出那番话之后,在场的鲜卑大臣为何尽数沉默?”
“其实,就算没有杨某这次觐见,那些鲜卑贵族也很清楚,我对于他们而言连疥癣之疾都算不上,而崔祭酒才是心腹之患,莫非崔祭酒以为,只要魏主宠信,便可保无忧?罢了,若崔祭酒真这么认为,权当杨某什么也没说。”
对于杨禹说的这些,崔浩不是没想过,不过崔家走到这一步,还能往哪里退?
而且他也不太担心,魏主需要汉臣来制衡那些部族首领,而目前他父子是汉臣的代表,只要崔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魏主是不会自断臂膀的。
崔浩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刻,西部大人吐奚弼和征东将军拔拔道生正在皇宫里告他的御状呢。
“陛下,崔浩表面忠诚,实则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陛下您对他恩宠有加,他却私下与晋使勾结,狼狈为奸,臣听说他前两日收了晋使两箱财礼,难怪他一直在劝陛下不要与刘裕为敌……”
“征东将军!”拓跋嗣打断滔滔不绝的拔拔道生,揉着发胀的眉头说道,“晋使给崔浩送两箱绸缎,这事朕比你们清楚,崔浩收到财物后直接抬到朕这里来了。”
拓跋嗣本以为拔拔道生他们这下该安静了,却听吐奚弼接口道:“陛下,这正是崔浩奸诈之处,陛下请想,杨禹年纪轻轻,刘裕却派他出使我大魏,这足以说明杨禹自有过人之处。”
“杨禹在鹿苑觐见陛下的时候,臣等算是领教了,明明晋军强占了我们的城池,却生生被他说成了帮邻里救火的好人,偏偏咱们还辩不过他。这样的聪明人,给崔浩送礼怎么可能抬两个大箱子去?”
拔拔道生立即接嘴说道:“没错,杨禹是晋国使者,难道他不知道谁收了他的礼物,便脱不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吗?愚笨如臣,也不可能这样去送礼的呀!更何况,杨禹乃堂堂一国使者,真要送礼求人办事,怎会如此小气,只送两箱绸缎,陛下不觉得这不合常理吗?”
“陛下,综合种种,只能说明此事是杨禹和崔浩在演双簧,目的就是让陛下觉得崔浩忠心耿耿,好骗得陛下更多的宠信。”
拓跋嗣仍是不信,如果两人真的暗中勾结,崔浩图的是什么?拓跋嗣望着二人,一字一句地说道:“昨日在鹿苑,晋使极尽挑拨之能,你们二人也是亲眼所见,崔浩若真与晋使勾结,晋使岂会如此?”
在使团即将离开平城的前一天,崔浩突然来到驿馆拜访杨禹,这让杨禹有些意外。
两人落坐之后,杨禹让人备了点酒菜,然后先开口道:“日前在鹿苑,杨某对崔祭酒多有得罪,还望崔祭酒大人不计小人过。”
崔浩风度翩翩,仿佛之前的事都没发生过,他淡淡地笑道:“你我各为其主,即便有所得罪也属平常。说实话,杨使君自入魏以来,翻云覆雨,算无遗策,先前倒是崔某小看杨使君了。”
杨禹微笑着摇了摇头,坦然地说道:“我入魏之后所作所为,充其量只能算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想必崔祭酒心里也很清楚,若非我军击败了魏军,凭我那些小聪明恐怕连贵国皇帝都见不到,更别提什么和约了。”
“杨使君过谦了,即便是小聪明,有时候成事不足,败事却有余啊。”
得,有这么夸人的吗?这算不算是兴师问罪呢?
杨禹望着窗外飘过的一缕白云,悠然道:“这塞北的天空真蓝啊,只可惜气候干冷了些,不太适合居住。”
崔浩当然能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他淡然地回了一句:“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各有各的特色,适应了就好。”
“只怕有些东西不是三十二年内能适应的。”杨禹收回目光,认真地说道,“鲜卑拓跋氏相对于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落后的小部族,这种小部族趁汉人内乱,即便能侥幸入主中原,也必然是一种畸形的统治。”
“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借重汉人维持治理,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打压汉人,以免汉人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这种天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汉人在这种畸形的政权内为官,表现得越出色,越容易引来杀身之祸,甚至于祸及满门,不知崔祭酒以为然否?”
崔浩听后泰然自若地饮了一口酒,才接口道:“秦灭六国之前,亦被六国称为戎狄也。”
杨禹没想到他有这样的看法,还真是……呃,怎么说呢?好吧,杨禹一时找不到话反驳他了,只得自嘲地笑道:“哦,如此说来,崔祭酒是要立志做当世之商鞅喽?”
商秧虽然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却不免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崔浩自然知道他这话的意思。
他不答这一茬,话锋一转说道:“南朝以清谈为乐,崇尚务虚,名士多以携妓悠游为雅事,刘裕虽奋起一时,来日即便龙飞九五,但终因得位不正,难以根除固有顽疾,南朝终难免流于娇弱也。”
崔浩的才华杨禹早有耳闻,听了他这番话,杨禹不得不感叹,确实很有见地,至少他口中的“娇弱”二字,可以说是陈后主最完美的诠释,这种充满预见性的眼光不是谁都有的。
“对了,我听说杨使君乃关中人?”崔浩突然加了一句。
杨禹根本不想知道崔浩问这话的用意,他只认准一点,昨天自己那番话既然把人家得罪了,那就把他当对手来看待。
既然是对手,杨禹就一个策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绝对不顺着他的话来,以免掉进坑里。
因此见崔浩发问,杨禹呵呵一笑道:“杨某恨不能生为清河崔氏也,唉,不过话说回来,崔祭酒真得好好斟酌斟酌杨某方才的话才是。”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崔祭酒才智通神,究览天人,政事筹策,人无能及,这本就易遭人忌。如今更为索虏所用,欲伸志向于狼子野心之廷,崔祭酒就不替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危想想?”
崔浩纵然才华横溢,遇上杨禹这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不禁有些无奈,只得叹道:“今日在座,仅你我二人,杨使君何必再以挑拨为能事?”
“崔祭酒此言差矣,杨某一片赤诚,设身处地为崔祭酒着想,奈何崔祭酒仍说我挑拨离间,以崔祭酒的才智,难道看不出杨某在鹿苑说出那番话之后,在场的鲜卑大臣为何尽数沉默?”
“其实,就算没有杨某这次觐见,那些鲜卑贵族也很清楚,我对于他们而言连疥癣之疾都算不上,而崔祭酒才是心腹之患,莫非崔祭酒以为,只要魏主宠信,便可保无忧?罢了,若崔祭酒真这么认为,权当杨某什么也没说。”
对于杨禹说的这些,崔浩不是没想过,不过崔家走到这一步,还能往哪里退?
而且他也不太担心,魏主需要汉臣来制衡那些部族首领,而目前他父子是汉臣的代表,只要崔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魏主是不会自断臂膀的。
崔浩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刻,西部大人吐奚弼和征东将军拔拔道生正在皇宫里告他的御状呢。
“陛下,崔浩表面忠诚,实则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陛下您对他恩宠有加,他却私下与晋使勾结,狼狈为奸,臣听说他前两日收了晋使两箱财礼,难怪他一直在劝陛下不要与刘裕为敌……”
“征东将军!”拓跋嗣打断滔滔不绝的拔拔道生,揉着发胀的眉头说道,“晋使给崔浩送两箱绸缎,这事朕比你们清楚,崔浩收到财物后直接抬到朕这里来了。”
拓跋嗣本以为拔拔道生他们这下该安静了,却听吐奚弼接口道:“陛下,这正是崔浩奸诈之处,陛下请想,杨禹年纪轻轻,刘裕却派他出使我大魏,这足以说明杨禹自有过人之处。”
“杨禹在鹿苑觐见陛下的时候,臣等算是领教了,明明晋军强占了我们的城池,却生生被他说成了帮邻里救火的好人,偏偏咱们还辩不过他。这样的聪明人,给崔浩送礼怎么可能抬两个大箱子去?”
拔拔道生立即接嘴说道:“没错,杨禹是晋国使者,难道他不知道谁收了他的礼物,便脱不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吗?愚笨如臣,也不可能这样去送礼的呀!更何况,杨禹乃堂堂一国使者,真要送礼求人办事,怎会如此小气,只送两箱绸缎,陛下不觉得这不合常理吗?”
“陛下,综合种种,只能说明此事是杨禹和崔浩在演双簧,目的就是让陛下觉得崔浩忠心耿耿,好骗得陛下更多的宠信。”
拓跋嗣仍是不信,如果两人真的暗中勾结,崔浩图的是什么?拓跋嗣望着二人,一字一句地说道:“昨日在鹿苑,晋使极尽挑拨之能,你们二人也是亲眼所见,崔浩若真与晋使勾结,晋使岂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