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回 变动的心

在明光西北约四十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

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

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

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

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盖在裂缝上,冒出的黑烟竟把斗笠顶于云上,悬空打转。

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千百年来老百姓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太白金星在此居住、修炼,山坡上有一石砌的炼丹房。

炼丹房里有四个道童轮流着日夜不停地往丹炉里添柴,因炼一炉丹需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烈火烧炼,所以还有四个道童终日在山上打柴。

据说这丹丸能助人得道,早日成仙,这叫“银丹“。还有一种叫“金丹“需炼九九八十一天,这“金丹“能使人长生不老,百病不侵。

四个烧火的道童中有年龄稍大一点的叫青牛。这青牛久有成仙的欲望,虽然他每日只轮一班,但一有时间他就往丹房跑,督促其他师弟劈柴、抱柴、加柴,有时也帮着干。

太白金星见青牛如此勤奋,心里很高兴,就叫他负责丹房事务,从此青牛更是卖力,累活、重活他全包下了,其他小师弟都喜欢他。

眼看四十九天已到,丹房停火出炉取丹,青牛当着师父的面将一粒粒山楂大小的丹丸装进丹葫芦里,五十粒一颗不少,盖上盖子又手捧献给太白金星。

岂不知青牛用心良苦,在装最后一粒丹丸时,他将早就准备好攥在左手一粒与丹丸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子装进丹葫芦里,瞒过了师父。

青牛偷偷服用了丹丸,只觉浑身暖流涌动,精力陡涨,力量猛增,整日忙碌从无疲劳的感觉。

青牛内心高兴,但表面上仍装着若无其事,帮师父修整丹炉准备炼制那九九八十一天才能成丹的“金丹“。

太白金星也十分满意这个徒弟,许下愿说:“待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献了银丹和金丹,回来后正式教你吟经修炼,日后助你成仙。“青牛趴在地上连连给师父叩头,千恩万谢。

太白金星算好了日子,很快开炉点火炼制金丹。

石门山上本来树木就不算多,炼制金丹要烧掉大量木材,近处树木砍完了,就需跑很远的地方砍。

渐渐的,四名砍柴的道童每天砍的柴勉强够当天用的,要是遇上天阴下雨,丹房无备用干柴,丹炉熄了火,那可误了大事了。

四个砍柴道童同时向师父禀报,太白金星也正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丹房至少备七天干柴,才能保证炉火不断。

太白金星问青牛是否需要再找柴樵夫来帮忙,青牛说不用,他可每日晚上帮着烧火,白天帮助砍柴。

因青牛服用过银丹,已非一般人,他有用不完的力气,一人能顶十人,从此,他白天打柴,晚上烧火,丹房里堆满了备用的干柴,四个砍柴的道童也把青牛当成大哥哥一样待。

太白金星对青牛也更加信任,他知道如果向王母娘娘推荐青牛,王母娘娘一定会同意青牛修炼日后上天庭,所以早早晚晚也有意的开始教青牛打坐、诵经等入门基本功夫。

青牛记忆力非凡,什么事一遍就不忘,太上老君对这个徒弟越来越满意。

九九八十一天已到,又是熄火、停炉、取丹了。

青牛仍老招再用,瞒过师父,取了一粒金丹。

青牛服用后更是功力倍增,一个人偷偷进山试功,竟有腾云驾雾之能。

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太白金星带着炼好的仙丹,夸夸其谈这银丹、金丹之妙用和功力,出尽了风头。

王母娘娘听了十分高兴,顺手打开金丹葫芦盖子倒出一粒,刚要往嘴里放,身旁的赤脚大仙说了句:“怎么像是石子?“

王母娘娘注意一看,不错,是一粒石子,不由将脸一沉,问太白金星道:“这是怎么回事?“

太白金星取过一看,确实是石子。众仙哈哈大笑。

太白金星无地自容,再倒出其它丹丸,粒粒是真,又倒出银丹也发现一粒石子。

他把银丹和金丹再献于王母娘娘,此时,王母娘娘兴致已过,顺手递给了身边的宫女。

太白金星在蟠桃会上遭到众仙的嘲笑,心里气愤,他掐指一算是青牛所为,气不打一处来。

回到炼丹房,即派人叫来青牛,青牛料定他偷丹之事师傅早晚会知道,原准备逃走的,可他知师父能掐会算,逃到哪里师傅都能找到,那必死无疑,不如长跪请罪,也许师傅念平日之情会放过一马。

青牛听说师傅叫他,连滚带爬来到师父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太白金星一边数落着一边骂着,越说越气,扬起手中拂尘要劈死青牛。

站在一旁的三名烧火道童和四位砍柴道童一齐跪下替青牛求情。

太白金星转念想道:这青牛也还不错,为人也还算诚实,只是得道心切。算了,留他一命吧!

他盯住手中的拂尘,长叹一口气说:“青牛呀,你就变成一条青牛吧,从今要勤勤恳恳,诚实悟道,千年后天庭再见。“

言讫,只见面前的青年真的变成了一条牛,两眼还流着后悔的泪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后来,这青牛成了太上老君的坐骑。

有一日太上老君骑青牛路过石门山时,青牛想起偷吃仙丹被师父被贬罚为牛。

但毕竟还是师徒一场,青年拼命向山上跑,气得太上老君真跺脚,这一跺脚,竟在一块大石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脚印。

太白金星献给王母娘娘的那四十九颗银丹和四十九颗金丹后来被王母娘娘服用了,确实是仙丹。

王母娘娘想起蟠桃会上冷落了太白金星,有点后悔。

后派人把太白金星招上天宫,专门炼制仙丹。

太白金星走后,丹房也倒塌了,由于余火未熄,仍在冒着阵阵黑烟。

后来连瓦砾都不见了,丹房处长出了山,但那余火还在燃烧,有时还冒出黑烟,远远望去团团黑云从洞中涌出,因此,当地百姓把它叫做“出云洞“。

多少年过去了,洞口变小了,只留下一道不宽的裂缝,但老百姓仍叫它“出云洞“。

在出云洞和石门口之间,当年太上老君留下的那个脚印却随石头越长越大。

小时候外婆常说钱是死的,人是活的。钱有用完的时候,人有转运的日子。

那时祁正我根本不懂话里的意思,常歪着着和外婆抬杠:“我想吃桃子,不给人家钱,人家就不会给桃子。“外婆笑了笑,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大河两岸有一对儿女亲家,男方亲家叫云实心,女方亲家叫荀五义。

云实心和荀五义本是门当户对的富人,后云实心家遭了天火,烧了大半家产,变成了一个只有几十亩田地的普通农户人家。

荀五义仍是家有良田千顷,房有前、中、后三进。可这云家一、二、三、四四条人高马大的汉子,而荀家只有红花两朵。

荀家的大女儿在几年前云家还是富户时嫁给了云实心的大儿子。

开始两年里,云荀两亲家你来我往,我敬你尊的相处还算好,可自从云家遭了天火变成普通人家时,荀家就有点看不起云家,处处称富摆阔,常常使云实心自惭自愧。

这云实心是个厚道人,平时太计较亲家公高一言低一语的,可这荀五义总是认为人就是财大气粗,门面靠贝币撑着。

一年新春,两家按常理相互拜礼,相互祝福,因为云家是“半缸米“,所以主动先给荀家拜礼。

云实心按礼数准备了拜礼之物来到亲家荀五义处。荀五义知道亲家公一定会来拜礼,因此哪也没去,一大早就换上新袍,戴上新帽,捧着小茶壶,单等亲家上门。

太阳刚上房顶,云实心手提肩背,大包小包的来到亲家荀五义的。

两亲家公一见面,自然是专挑好自豪感互相寒暄一阵,云实心话说的诚恳:“亲家公这一年两年还那么精神,一点也看不出老。“这荀五义却说话带刺:“唷,亲家公,这一年没见,你怎么又老了很多,日子过得不舒心吧?“

云实心说:“还好,还好。“

荀五义接过亲家公带来的礼物说:“自家人客气什么呢,这些东西要花不少钱吧?嗨!这些东西我可不稀罕,可你要节省多久才能攒下这几个钱呀。“

云实心窝一肚子火,可又一想亲家话也句句是实话,心里也就平静了许多。

中午吃饭时,亲家公荀五义还真够客气的端上了七大碗,八大碟,整鸡、整鸭、整鱼、冷盘、烧炒色香味齐全。

云实心说:“亲家公太客气了,自家人何需做这么多菜呢?“

荀五义说:“亲家公呀,不是你来了吗,这些菜你平常是难得吃上一回吧,今个你松松裤腰带,放开量吃,解解馋。“

云实心听这话,越听越不是个味。

亲家母端了满满一盆鸡汤上桌,汤盛的满,桌子没放平,轻轻一碰,黄亮亮的鸡汤溢到了桌子上。

荀五义生气的说:“你看你,做事毛毛糙糙,去拿些贝币来把桌腿垫平。“

亲家母取来贝币垫在桌腿下,桌子平稳了。

一顿饭亲家公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哪句话不带刺不说哪句。

云实心虽也吃了,喝了,但窝在心里咽不下去,心想:这人呀还真的不能贫。

草草吃过中午饭,他实在没法再坐下去,起身告辞,临出门时荀五义送上一句话:“亲家公带渡钱了吗?“

云实心一听,差点没气昏过去,头也不回的走了。

至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