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镇北路与东路地方,也是如临大敌,各方进入的重要关口堡寨,都设立了临时巡检司,加强对进入人员与货物的查验,以防有人进入北路、东路地方搞破坏。
毕竟,“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也蹬鹰”,而北路、东路乃是勇毅军根本之地,张诚也不能不防。
在勇毅军幕府的大力宣传之下,东、北两路地方的军民人等,也是上下一心,他们一面加紧生产各种物资,就算山西、大同暂时断了销路,可还有京畿、辽东、山东等地客商的订货。
更何况,蓟、辽、山西、大同四镇军将们订购的大批铳炮,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一般的存在,自是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而另一面更是军民一心,严防死守,尤其是那些军户、民户等普通百姓,他们可不想自己吃饱穿暖的小日子,被外人破坏掉。
东路地方上民户大多分了田,许多人更是申请加入军户,所以他们这些才刚看到美好期望的人们,守护自己幸福的欲望更强。
就连那些士绅大户,他们的田地虽被各个卫司按册丈量,重新核算,各家多出来的田地都被州衙、卫司分别收回,但也按田地优劣给予了三成的补偿。
这对于他们来说虽不能补回各人的损失,却也是聊胜于无,毕竟,李际遇率领的勇毅军玄武营数千将士遍布各地,他们可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啊。
张诚那边前脚才刚离开东路,前往镇城赴任,李际遇便在东路开始了清查田亩的行动。
东路大多都是民户,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就如大明其他州府一般,田地几乎都已集中在那些士绅大户名下。
而他们又藉由各种理由和借口,甚至贿赂地方官吏,少丈量田地,更将许多上田划为荒地,总之,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来偷逃田赋,隐瞒名下田地借以少交田赋。
这就使得广大民户因为失去了田地,沦为士绅大户名下的佃农,完全依附在士绅名下。
而那些还有田地之民,则要负担起他们偷逃、隐瞒的田赋税收,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因交不起田赋卖田卖地,甚至是卖儿卖女,直至最后卖身为奴。
至于广泛流传的明朝“士绅不纳粮”之说法,则完全不存在,只是一些人的谣传和历史误读而已!
在大明朝真正不纳粮的,只有皇帝、皇后名下的“皇庄”,以及历代御封的各位亲王名下“王田”,才无须向朝廷缴纳田赋正税,除此之外的一切人等,都不得蠲除矣。
明代的“士绅优免政策”始见于洪武朝,据《太祖实录》载“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由此可见,优免的只是官员之家的徭役,而“有田土者输租税外”这句话,更表面即使是朝廷官员,也要缴纳朝廷的田土正税,而后才免去其余全部徭役。
而“百司见任官员之家”这一句也表明,有资格享受优免的只包括在京城任职的朝官,并不包含外放的地方官员,也不包括那些退休致仕的官员,更不用说什么进士、举人、秀才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弘治十八年开始便明确“见任及以礼致仕官员照例优免杂泛差徭”,从此以后,致仕官员也享受朝廷的优免政策了。
后来,朝廷优免政策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修订《优免则例》时,更是明确划定了“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外官减半;举、监、生员免粮两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的规定。
自此以后,更连中了进士、举人、秀才的家庭都一样免除徭役,这种扩大化的优免,使人数众多的升斗小民负担愈加繁重。
而这里提到所谓的“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其实指的还是免除附着在人丁田亩上面的泛杂徭役,与其应该缴纳的田赋正税,完全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大明朝的优免正常从始至终,都指的是田赋正税之外的各项徭役,从来就没有包含过田赋正税一说。
可一旦到了“优免政策”的执行层面,就完全彻底地脱离了朝廷《优免则例》的规定范围,虽然在大明朝的优免一直都只包含徭役,从未包括过田赋的正税。
但是,到了具体的执行层面上,各府、州、县治下乡绅们会运用各种超乎想象的手段,通过和知州、县官吏相勾结,既不服朝廷徭役,也不缴纳田赋的正税。
如此一来,所有的劳役和赋税就全都集中在名下没有几亩薄田的广大贫苦农民手中,也因此出现了大范围的贫民逃亡。
而那些贪婪无匹的士绅乡宦,则在贫民逃亡之后,再一次侵占贫民的田地,从而引起更多的贫民离家逃亡。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末年,天下处处有流民的根源所在!
也是明末流寇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但只要散些许粮谷,再振臂一呼,便能获得天下云集响应的基础。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政策都是好的,可政令的执行需要各级官员来层层往下落实,否则连紫禁城都难出。
而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使得许多官员士绅乡宦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他们的越发贪婪,终将像饕餮一样吞噬一切,直到最后的国破家亡,而不能止!
现在东路延庆州、保安州的士绅乡宦就是如此,他们不但侵占了大量田地,还勾结州县官吏,隐匿自己名下的田赋,想方设法偷税漏税。
许多年下来,他们之间也早已结成一个个利益团体,无论谁来做知州、知县,他们都会主动示好,只要不动他们的利益,大家便可相安无事。
一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那就上下联手,向上极尽诬告之能事,向下则会煽动各家名下佃户,罢耕闹事,最后结局往往是他们获得胜利,而知州、知县则被调任别处。
就如当初的永宁知县刘敏慎,虽一心想要整肃地方政事,清丈田亩,清收田赋正税,可层层阻力却使他举步维艰。
这些阻力既有来自上官的劝阻与喝止,更有来自于底层贫苦佃农的反对与阻挠,而那些隐匿田地不报,又千方百计偷逃国家田赋正税的士绅乡宦,却完全隐身在幕后,头影不露地操控着一切。
不过,李际遇便完全没有这些顾及,东路清丈田亩、催缴田赋正税与商税诸般事务,他只向张诚一人负责,余者皆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
此前,玄武营中军官周如立与李际遇曾有过一段对话。
“大哥,东路这事可不太好做啊。”
李际遇面色不变地回道:“不好做,咱也要做,这是伯爷对咱的信任。”
“阿尼陀佛……”
周如立宣了一口佛号后,不无担忧地继续说道:“‘一念成佛,一念地狱’。东路这事可不好办,成了未必有功于朝廷,败了则有可能是杀身之祸啊。”
“和尚,俺不比你修佛之人,懂得那些道理。”
李际遇仰望着天空,继续说道:“俺只知一点,便是伯爷对咱的‘知遇之恩’,今次这趟差使咱必须应下,还必定要办得漂亮才行。”
“我的老哥,这可是个苦差啊。”
周如立面上神情严肃地接着说道:“老哥,弟兄几个肯追随你到如今,全赖‘信义’二字,你的所作所为值得老哥几个尊敬。
当日,铁佛寨内你决然接受张帅招抚,带领咱这帮老弟兄归顺了朝廷,虽受各样军法军规约束,然毕竟是正途,且张帅也是值得追随之人。
可我等既已为朝廷将官,便要为将来考虑,就说东路这个事,他们张广达、张国栋、陈铮这般杀神老将都不出马,却教我等河南帮来做这恶人。
一旦今日杀戮过重,将这东路文官士绅得罪个遍,恐对大哥你异日发展不利啊!”
李际遇嘴角上扬,泛起一丝狞笑,道:“和尚,你在少林寺里既练武,也读了些书,讲得话都很有道理,比他们那几个大老粗确是强了许多。”
他先是夸赞了一下海用和尚周如立,可话锋突然一转:“不过,咱虽是流寇的出身,可年少时也读过几本书,道理懂的不一定就比你老弟少嘞。”
周如立略显尴尬地笑了笑:“海用充其量也就读了几本佛经,怎敢与大哥相比。”
李际遇并不与他计较这些细节,他看着周如立,又说道:“我等明面上虽是归顺了朝廷,做了朝廷的武官,然如今这朝廷已成了咋个样,你我心中都十分清楚。
若不是被那些官吏逼迫,我等也断不会走上占山为寇之途,而今虽已为朝廷武官,可若是与这帮子混蛋为伍,早晚还是逃不脱被他们玩死的命运。”
他双眼死死盯着周如立,语气坚毅地说道:“我李际遇投顺的是永宁伯张大帅,并不是投顺于这该死的朝廷,伯爷以真心待我,识我用我,我必以命相报。”
“虽千万人,吾往矣!”
…………
宣府东路境内的延庆知州黄道中、保安知州邓容恂二人,集体失声。
虽每日间前往州衙拜访求见之人,络绎不绝,他二人便如同商量好的一般,概不接见,一律以身体抱恙,不便见客为由予以回绝。
东路各州城、县城的乡绅仕宦个个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然连州衙的门都进不去,上告无门,却又无可奈何,纷纷痛骂黄道中、邓容恂不讲道义,平日没少吃大家的好处,今时却是这般态度。
许多人也曾往怀来城中的怀隆兵备道衙署,求见怀隆兵宪齐玉初,在这里没有吃闭门羹,可也未能讨得一丝好处。
能到怀来求见兵宪的都是两州望族大户,齐玉初自然是不得不见,更是以礼相待,好吃好喝的招待,却只字不提清丈田亩诸事。
就算有人提及清丈田亩、催逼陈欠田赋、收缴商税诸事,齐玉初也都是顾左右而言他,逼得急了,也就是一句:“此事,乃永宁伯所为,非本官职责,不便插手。”
各乡绅仕宦们在东路没了办法,便又纠结在一起,给镇城里新到任的宣府巡抚朱之冯,阳和所的宣大总督江禹绪。
同时,他们还联合起来发动各自亲朋好友,同窗故交等各种关系,甚至进京收买御史,贿赂朝臣,想方设法,阻挠李际遇清查田亩等事。
而在地方上,他们也是故技重施,用一些虚无缥缈的承诺,如以减免地租为诱饵,或是散发粮谷以收买,鼓动那些无地的佃户贫民出来闹市。
往往为了使事态看上去更为严重,他们更会派出自己豢养的家丁打手,还会雇佣一些城中青皮恶棍,混在闹市佃户中间,既能监视他们,又可挑起更大事端。
然而,这一次他们却彻底地失算了,为了东路的这个事,张诚可是费尽心机,提前谋划了一年多的时间。
他先是整顿东路的军屯,强力清丈屯田,并大力组织开荒垦殖,期间也偶有触碰到民田的地方,然田地不多,最后也都能圆满解决,并未引起乡绅仕宦的过多在意。
虽然他们此前勾结卫司官将,也曾侵占了数量不少的屯田,但这些毕竟是军田,张诚以卫司名义清查此事,他们就算心中不愿,却也不好过于纠缠。
而后,张诚这边虽明面上从未曾提过民田、官田之事,却一直在暗中谋划,有一段时间里苏易阳的暗堂,便将大部分人员和精力投在了东路。
早已将各家乡绅仕宦的情况摸排得清楚明白,而今,更是得到延庆、保安二州的鱼鳞册,那剩下的事就如按图索骥般容易。
一队队披甲的战士在各自上官带领下,深入各县下的村寨,直接按鱼鳞册清丈田地,同时清理各大户家的陈欠田赋。
在这些百战精锐的战士面前,还有何人敢于闹事?
被鼓动起来的佃户心中也是清楚,那些军户们此前一个个都穷得叮当响,在清丈屯田之后,几乎各家各户都分得一些田地,虽不能衣食无忧,但却不至于冻饿而死。
再者,那些青皮最是懂得‘识时务为俊杰’这句话的道理,他们才不会傻傻的冲上去,直面勇毅军战士的刀枪。
那可是连辽东鞑子都感到畏怯的存在,又岂是他们能够与之抗衡的?
虽也有一些不长眼的家伙,混迹在人群之中,意图闹事,可他们稍有动作,就见顶盔掼甲的英勇战士,迅速冲进人群之中,将其十分精准地揪出来。
二话不说,便即当众斩首!
这种无须审问,便即当场执行的气势,瞬间就将众人完全震慑,自此以后,再无人敢在勇毅军战士面前闹事。
(本章完)
.yetia64554/37441101.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