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勾招进奉

为了发展北方,大宋对蒙古人执行的不是减丁之策,而是掠夺之策。

也就是王师北出,把蒙古人从草原上抢劫回来,然后当成战争缴获清理给中原商人。

这一点,还真不是大宋新开创的风格。

从大唐到罗马,从奥斯曼到日不落,大概每个强盛的帝国,都靠着俘虏奴隶,强盛了自身。

大唐曾经有过五万俘虏,到了第二年只剩下几千的情况。

日不落帝国也曾经把大量的奴隶卖到世界各地。

这对帝国而言是一件有益之事,对蒙古牧民其实也未必是坏事。

他们龟缩在漠北,是没有希望的。部落内部为了争夺有限的牧场就已经打得头破血流了,还要时刻担忧南方的宋军北上,将他们碾碎在战场上。

而被俘虏南下,他们成为大商人的奴仆,至少是安全无忧了。

如果是从事牧业生产,也没有什么压榨可言。

岳飞没有详细说这方面,就是这方面实在是不值一提,赵桓也就没有多问。

他只是好奇的对李纲问道:“卿刚才说,人口贸易大国分为三大模块。还有一块哪方面?”

李纲说道:“是昆仑奴与古拉姆的贸易。”

“恩?”赵桓问道:“这是两个贸易?”

李纲摇了摇头,说道:“大概可以看作一个贸易。”

“官家应该听说过古拉姆奴隶军团?”

“突厥奴隶军团之名,朕还是知道的。”

李纲接着说道:“突厥奴隶的贩卖,一直在清教徒国家之间非常流行,尤其勿斯里国,非常喜欢购买突厥奴隶,然后向南,向西开疆拓土。”

勿斯里国,也就是埃及那个方向上的国家。

埃及靠着突厥奴隶军团,后来甚至组建了马穆鲁克骑兵。

基本上靠着突厥奴隶骑兵,埃及王朝可以轻松的吊打南面的黑叔叔军团。

甚至摩尔还能一度带骑兵打进伊比利亚半岛,攻下西班牙大片疆域。

而河中、七河一带的北面、西面正好是大量突厥部落。

可以获得最多的突厥奴隶。

赵桓只是好奇的问道:“勿斯里国的财富能堪比中原?居然能抢走大量突厥奴隶。”

李纲立即说道:“不是勿斯里国的财富抢走了突厥奴隶,而是勿斯里国的昆仑奴抢走了突厥奴隶。”

“七河地区的突厥奴隶可以在勿斯里国换到大量的昆仑奴。而昆仑奴在中原的价格是高于突厥奴隶的。”

“所以丝绸之路上的征税显示,这条贸易路线主要内容是把突厥奴隶卖到勿斯里国,然后在勿斯里国获得大量昆仑奴,卖往中原。从而获取最大利益。”

赵桓不得不感慨,这个贸易关系还真是密切啊。

像是一道道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赵桓问道:“昆仑奴多吗?”

“是极多的。勿斯里国以南,遍布昆仑奴。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

这个描述,赵桓立即确认,是黑蜀黍无疑了。

身如黑漆,拳发。

用食物引诱,就能捕捉数千上万计。

而枢密院和政事堂不肯将这件事挑明在公众面前,显然就是因为这一点。

赵桓却并没有太在意,他十分果断的说道:“如今的昆仑奴看似十分可怜,但却未必并非开化之道。”

“如果我朝不能实现工业化,那昆仑奴再过千年,依旧食不果腹。所饿死之人,以兆亿计。”

“朕倒不是以为能兼爱天下,但以朕观之,如果真的要改变昆仑奴处境,让其不至于为了一点点食物就沦为奴隶,归根到底还是要将工业文明的开化带过去。”

说到底,大宋现在文明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圣母的地步。

距离大宋百姓不饿肚子才过去几天?

所以赵桓说道:“朕一直觉得,要想让大宋上亿百姓都衣食无忧,只靠内部分配是无法完成的。”

“只要分配者还是人,那就一定有人富可敌国,有人无立锥之地。”

“要想让大宋每个百姓都体面生活,就应该把天下各邦统筹在一起,这天下财富都由中原收割。”

三司使李纲,郑重地点头,说道:“我朝向来是这一国策。向者雍熙年间,朝廷特遣内侍八人,齑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博香药犀象珍珠龙瑙。每纲齑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

勾招进奉。

这个名词很陌生,但要换一个词,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招商引资。

朝廷派内侍,到南洋各个国家去招徕外商

同时,地方上的市舶司,亦有派出官员出国招徕外商的职责。

比如福建路市舶司就曾依“崇宁二年朝旨”,派出刘执等官员前去“罗斛(今泰国)、占城(今越南南部)说谕招纳”。

甚至朝廷对此还有非常丰厚的激励:“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也就是招来一批货船,缴纳五万贯至十万贯税收的,可以赐官。

这等于变相的用他国财富来供养大宋。

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有大规模的藩商一同进入中原,组织大规模贸易。

苏州百姓自豪的说四方藩货,奇珍异宝,罔不毕集,就是这种背景。

这个举措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宋收割来四方的财富。

以至于三齐佛国国王不得不写信给天子,说:“近年商贩乳香颇有亏损。”请求大宋稍微降一降关税,分点利澜给其他国家商人。

乳香可是香料中非常赚钱的一个生意。

连贩卖香料都能亏损,就可想而知大宋收割了多少财富。

而且这又回到那个经典问题上了。

这么密切的交流,就一定导致中原文化会向外迅速传播。

这是大宋一直有的传统,中国先进的文化,更为外商向往。外商在中原侨居时日久了,对子女教育问题就有所要求

“大观政和之间,天下大治,四夷向风,广州泉州请建蕃学”。

政和之间也就是太上的年号。

那会儿大宋的文化就已经开始猛烈向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