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心思各异

接下来的宴请群臣和使节。

朱厚照身为君王,自是也不能在这种时刻退场。

不过好在。

在场的众人都还算识相,稍稍走了一个流程之后,这次登基大典的国宴也就随之结束。

朱厚照先行离去,百官和诸邦使节自是躬身行礼恭送。

大殿之上。

在朱厚照离开之后。

诸邦使臣身为客人,自是被送出宫中。

随后的文武百官则是按着品秩,有序的朝着宫外行去。

今日的登基大典,即便现在已经结束,百官的心情依旧难以平静。

无论是高丽的种种。

还是来自鞑靼的捷报。

也或者是后续诸邦使节的谦卑。

所有的一切,都无疑在彰显大明的强盛。

若说在这其中,哪一件事情让百官最为震撼震惊的话,那无疑是高丽的事情。

文武百官谁都没有想到,堂堂的一国之地,居然在无声无息之间被陛下攻下,之间成为了大明的一处行省。

自此。

两京十三省就将成为一个过去。

重新开拓出来的两个行省,也将划入到大明的疆域之中。

大明所有行省的疆域大小排行,也将重新排位,最小的自是高丽当仁不让,而至于最大的那个,除了草原之外又有那个行省敢撼动其位置。

要知道。

虽然他们已经听到了鞑靼覆灭的捷报。

但到了现在,对于鞑靼所占疆域的大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万一那六处边镇的兵马顺着北方一路奔袭占领的话,甚至说在攻打下来三成国土,那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百官心情激荡,没有人因为高丽的事情而心生他意,在开疆扩土盛世可期的憧憬面前,区区一个藩属小国又有何资格让众人为之感怀。

什么祖训!

什么不征之国!

什么宗藩之属!

这在眼下的开疆扩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争议,往往都发生在事情之前。

等到事情尘埃落定之后,你再说这不行那不行,那不是自找晦气呢吗?

难不成,你以为你说上几句这不合祖制,就能改变现在的一切吗?

到时候莫说陛下不同意,就是这满朝文武也会用吐沫把你喷死。

如此简单的道理,在场的一众人精岂能不知。

所以。

满朝文武全部处于欢喜之中。

所有人兴致勃勃的讨论和打听着关于高丽的种种。

没有一人因为这件事情而妄议其他,之余所为的祖训,更是已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百官心潮澎湃,欣喜不已。

而先前离去的诸邦使团,此刻却是感慨万千,各色情绪尽皆有之。

类似满剌加国等远在西洋之外的,自是对于大明的强盛感到由衷的欣喜。

毕竟他们和大明建交,为了就是靠上大明这棵大树,日后但有所求的时候,能得到大明的扶持帮助。

可后续随着大明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这西洋之地已然开始渐渐脱离了大明的管束,曾经那强盛大明对西洋各国的威胁,如今已然开始渐渐消散。

而一旦大明重新走上强盛之路,那海禁政策也势必将渐渐放松,随之而来的西洋活动,就让他们这些曾经不离不弃的西方藩属国重新焕发春天。

毕竟,

大树已经重新覆盖西洋。

那些犹如跳梁小丑一般的家伙,又有谁敢撼动大明的威严呢?

满剌加国之类的西洋番邦欣喜不已,随之相对的,就是倭国和安南琉球等国的惶恐和忐忑。

大明强盛了。

对于那些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西洋小国自是一个好事。

最起码以后一旦大明破除海禁,他们这来回就又可以蹭大明的海船来往,这一来一去剩下的银钱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更不要说随之而来的贸易了。

但是。

他们则不然。

他们距离大明,实在是太近了。

尤其是安南,那是和大明接壤的存在,想要过去简直就是简单至极。

至于倭国和琉球两国,虽然和大明隔海相望,但是在有了高丽的事情之后,两国使团的心情也是可想而知。

区区海洋,数百年前都不曾阻挡大明的脚步,现在又有何资格阻挡?

大明若真对他们动了心思的话,那最后的结果除了投降之外,再无其他解决的途径。

当然。

这是大小琉球国使团的想法。

倭国的足利义稙,可不想这么轻易的俯首认输。

让他承认大明的宗主地位可以,甚至让他给大明俯首称臣当孙子都行,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保证他在倭国的统治地位。

反正哪怕他再卑微,这一切也都是在大明发生的,只要能回到倭国,他还是那个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幕府将军。

不过,若是高丽的事情发生在倭国身上的话,那自己眼下所拥有的一切,势必都将化为过眼云散,不复存在,这是足利义稙无法接受的。

他可以为奴未必。

他可以当牛做马。

甚至他都可以认贼作父。

但唯独不能让他放弃的,只有在倭国那无上的权利。

要知道。

他走到今天这一步,花费了多长的时间。

从当初在幕府将军之位上被人赶下来,紧接着又靠着大明在迩摩郡的兵马震慑,重新夺回了幕府将军之位。

这个过程他走的实在是太过艰辛了,他不想让他辛苦得来的权利,就这么快的消失不见。

所以,接下来如何保住这幕府将军的权利,就是重中之重。

足利义稙一脸凝重,快步朝着会同馆折返。

……

京师之中。

旌旗招展,喜气洋洋。

新皇登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是大事,对于国都所在的百姓来说,更是大事中的大事。

即便,众人已经在陛下前往天地坛时参拜过,但区区参拜,又怎能够表达京师百姓对陛下的敬意。

无数百姓在恭送陛下回到皇宫之后,就开始自发的庆祝起来,锣鼓声连绵不绝,鞭炮声更是响彻四野,京师之中无处不散发着节日的喜悦。

百姓们喜气洋洋,对于未来更是充满了憧憬。

这在过往所有帝王的登基过程中,是从来没有过,也是从未出现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