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绿野之乡(一)

观念保守的乡下人,大多把“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之类的说法奉若圭臬。相比那些无主荒地,远东的农夫们有十足的理由更在意秋收的时候少交几担公粮,哪怕只是为了少缴点田赋,他们也会乐于看到寇拉斯政府多撑几年,对什么“国土资源统筹规划”之类大政方针也就不甚在意了。

接下来两天一直在开会,内阁对约德尔和罗兰提交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土地改革前景的看法也都由悲观转为谨慎看好。内阁授权约德尔全面主持土改的后续推进工作,罗兰这个“万金油”般的“首相助理”则负责协调工作。

一整天的会议结束后罗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禁不住哼起穿越前故乡那只脍炙人口的老歌: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寇拉斯堡短暂的休息了几天,二月十六日,罗兰和约德尔再次踏上长途旅行,目的地是远东德鲁伊社团“丰收之环”的总部“绿野之乡”。

罗兰提出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规划,有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如果这个目的无法实现,土地改革也将失去意义。在地球上,农业革命的前提是技术进步,其中既包括耕作方式的改良,也包括高产作物的培育、肥料和农机设备的广泛应用、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产生工业化和企业化的现代农场,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最终得以解决——准确的说是有能力解决——人类自有史以来的最大社会难题:生产出足够全人类吃饱的粮食。

瓦雷斯世界的农业水平,基本还处于地球上封建领主时代的层次。魔导工业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工业技术的革新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更不明显了。举例来说,以魔晶蒸汽机为动力的大型收割机早在十年之前就被发明出来,但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农民对这种机器闻所未闻,而极少数有幸用上这种新型收割机的农民恐怕也高兴不起来——这昂贵且笨重的大家伙实在太容易出故障,普通的农夫根本不会维修,简直就是个大麻烦!

罗兰可不是什么农机专家,不可能像变魔术那样使远东的国有农场一夕之间实现机械化耕作。考虑到现实中的农机技术还不成熟,更没有什么化肥可用,只有得到“丰收之环”的倾力相助,为每一座国有农场配备至少一名资深德鲁伊指导农业生产,研发高效肥料,培育高产良种,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以自然神术抵御天灾驱逐虫害,远东的农业改革才有可能尽快收到成效。

当初在金属龙国度“天堂岛”,罗兰就与瓦莲京娜达成共识,只要他能在远东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金龙姐姐连同麾下全体绿野德鲁伊都将承诺为新政府效劳,为发展远东农业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合作。

现在寇拉斯政府已经组建起来,农业改革将是罗兰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是时候去“绿野之乡”进行一次正式的访问,请金龙姐姐兑现承诺。

当初在天堂岛,罗兰与瓦莲京娜还进行了一番超越友谊、不可描述的亲密接触,两个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格外复杂,既是政治盟友,也是知己情人。这件事罗兰从未主动向别人透露过,连父亲也不知情,但是当柳德米拉试探着问他是不是与瓦莲京娜关系非同一般的时候,他也不忍欺骗女友,只能歉意的保持沉默。

原本他以为这次前往“绿野之乡”,柳德米拉也会要求同行,然而出乎意料,巨人妹子竟然主动表示要留在寇拉斯堡。

最初罗兰怀疑她是在试探自己,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柳德米拉看到他这紧张的表情反而笑了起来,说出来的话既有体谅也有无奈。

“可怜的家伙,远东人每天都能在报上看到王子殿下的风流韵事,还真以为你是什么情圣,如果看到你这幅做贼心虚的样子恐怕会很失望。”

罗兰落寞地摇摇头,“让那些看客失望,总好过让你失望。”

柳德米拉明媚的眸子里飘过一抹暗影,勉强笑着说:“要说完全不在乎就太为难我了,可我总得想开一点啊,你这也算是为国牺牲对不对?不然人家德鲁伊社团凭什么要毫无保留的帮助远东发展农业?我虽然算不得多高尚,可也不至于因为吃醋而阻挠国家大事,漠视千千万万同胞因粮食短缺而挨饿,你知道的,那可不是我的性格。”

“就是因为太了解你才会感到惭愧,”罗兰苦笑一声,“我这算个屁的‘为国牺牲’,真正付出牺牲的是你。”

柳德米拉差点忍不住眼泪,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够了啊!难得我想表现地贤惠一点儿,你就不能给我一次机会吗?快滚,不然等我后悔你就惨啦!”

罗兰被妹子撵了出去,心情复杂地登上飞艇,路上也没有精神与约德尔闲聊,索性闭上眼睛睡上一觉。

飞艇清晨由寇拉斯堡出发,全速航行了八个小时,下午四点到达巴尔勒火山一带,“丰收之环”的总部“绿野之乡”就在火山南麓的丛林当中。三年前北上旅行时,他曾经穿越这片毒虫丛生的丛林,也就是在那时候第一次邂逅化身为五色神鹿的瓦莲京娜,当时却不知道远东德鲁伊的圣地“绿野之乡”就隐藏在丛林深处。

“就是那株巨大的橡树,被德鲁伊们视为自然之灵具现的圣物,我们就在那棵树附近降落。”目的地就在眼前,曾经在“绿野之乡”接受过训练的飞艇驾驶员珍妮弗·艾德里克兴奋难耐,对罗兰和约德尔说,“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和泽希尔去‘绿野之乡’修行,对那株神圣橡树印象特别深,多年以后再回到这里,一眼就认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