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大贱售,愈关愈旺;
跳楼大拍卖,愈跳愈发。
“人哪!已经八百三十六阶了。”小珍说。
“是啊!幸亏我们常爬山,不然还得了?”小芳弯着腰,直揉大腿,“就算如此,我看我这两条腿也快废了。”抬头大叫一声,“还好,前面有卖水果的,我快渴死了!”
长长的塑料棚,摆了四个摊子,湿的干的都卖。有李子、榛子、核桃、山楂、香菇,还有一种小小毛毛的东西。
“这是猕猴桃,就是奇异果啦!”老太婆的金牙,直闪人眼睛。
“奇异果?”小珍拿起一个,回头看小芳,“她说这是奇异果耶!”
“怎么这么小?”
“小?”老太婆扬起一额头皱纹看小芳,“小,才是好东西!这是野生的,最生津解渴啦!”
听到解渴,小芳就心动了:“多少钱?”
“一斤三十。”
“什么?三卜?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
“不能!这东西不容易有,您这是走运碰上,一毛钱也不能少。”老太婆居然头一低,自顾自地敲核桃吃了。
小芳想了想,正要掏钱,却见小珍在最尾那家摊子前面招手:“你快过来!现在就过来!”
小芳只好快步过去。
“这家便官。”小珍迎过来,小声说,“我比了,一样的东西,一家比一家便宜,这家一斤才十八。”
“一样吗?”
“一样!”
“怎么会差那么多?”小芳往山下看,“下面会不会更便宜。”
“不会啦!这一路都没有啦!我的一定最便宜,你问谁都比不过我,而且包甜。”没想到被那摊贩老头儿听见了,伸手递过一个猕猴桃。
小芳先尝尝,又递半个给小珍:“真甜呢!”接着掏钱,“买一斤吧!”
便见老头儿弯腰下去窸窸窣窣地找塑料袋。
“多少钱一斤?”突然又有个汉子喘吁吁地从山下走来,也拿起猕猴桃问价钱。
“三十!”老头儿连头都没抬,硬生生地说。
“这么贵?”那人看看手里的猕猴桃,又看看小珍,“甜不甜?”
“甜!”小珍连着点了三下头。
那汉子还拿不定主意,等了半天,把猕猴桃放回摊子,往前走,就像小珍刚才一样,一摊一摊问。
看汉子走开了,小珍对老头一笑:“你为什么卖他那么贵?你说错了吧?”
“没错!”老头拿着秤一边称,一边看着二人,笑笑,“看你们漂亮,算你们特别便宜!”
“真够意思。”小芳手一指,“这样吧!看你够意思,我们再买两斤。”
下山,在车站旁边的小饭馆吃了碗面,天边已经红了。二人坐在夕阳下等车。
远远看见一个高高的黑影,从山路下来,是那个汉子,还记得,彼此打了个招呼。
汉子也坐下来等车,看看小芳手里沉甸甸的猕猴桃,咧嘴呵呵笑了:“你们买那么多?你们买贵啦!”接着扬扬自己手里的半袋,“我就知道那家贵,所以到旁边几个摊子问,一样的东西,你们猜,我买到多少钱一斤?”
小芳和小珍不知怎么答。
汉子又呵呵笑了:“我在最后一个摊子买的,一斤才十八块。一口气买了两斤,一路吃,只剩下这一点儿了!”
那老头真因为小珍和小芳长得漂亮,所以别人卖三十块钱一斤的东西,才算她们十八块吗?(接着来的大汉,就没那么好了。)
还是其中另有蹊跷?
这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改编的。我当时好奇,偷偷在旁边观察,发现妙极了!
那一排,共四个摊子,凡是从山上下来的,问第一个摊子,都特别贵,而且不降价。但是一路问、一路降,到最后一个摊子必定最便宜。
可是相反的,如果有人从山下上来,向他遇到的第一个摊子问,那价钱又改了,改成特贵。
所以会“比价”的人绝不会在第一个摊子买。
但我发现,只要去问价钱的人,到头来多半会买。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可以捡到便宜。
真便宜吗?
不一定!但是最起码跟三十块比起来,十八块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便宜。当然,也有不比价的凯子。
“多少钱一斤?”
“三十块!”
马上掏出三十块买了。
(天哪!这笔交易比十八块的,不是多赚一倍吗?)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人先在第一摊买了三十元一斤的,后来发现最后一摊才十八元,不平极了,居然“加倍买”,再买几斤。
这在股市中的术语,叫做“加码摊平”——高档时,买贵了,被套牢了,等到低档又大买(甚至借钱加倍买进),心想“反弹”没两天,就能反赔为赚。
问题是,谁知道那是低档?谁保证低档下面还会不会有更低档?
做生意!做生意!生意要“做”!
别以为这么几个小摊子很简单,其实当中的道理很深,我只是透过平常的例子来讨论罢了。
也别认为我发神经,居然会偷偷在小摊旁边观察。要知道,连那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都曾经亲自在大年夜,站在香港的街头卖小橘子树,来验证经济学上的理论——
据张五常在他的作品《卖橘者言》中说,他以每盆四十元进货两百盆,从年宵晚上八点钟,在香港行人众多的地方出售。
张五常不是一个人卖哟!
与前面故事中的一样,他另外找了三个朋友一起“做”,张五常写得好:
“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问价格出售,叫做价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这是经济学上一个热门题目。要在同时用不同的价格将橘子出售,我们四个人就要独立作战,尽量将顾客分开。若要将橘子出售,就要使顾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价’。但若没有价格分歧,生意是很难不蚀本的。”
张五常亲身在街头证明了这理论。“他们”一边卖,一边涨价、降价,随着时间、人潮、天气情况,高的时候一盆八十元,低的时候三十元也可以,居然不过三个多小时,两百盆全卖完了。
你说他的价钱变化,不是比小珍小芳碰上的水果摊还过分吗?
买东西的人都知道“货问三家不吃亏”。
卖东西的人难道不懂吗?
于是许多商家就为你制造了“三家”。
当你自以为聪明的时候,岂知你比来比去,都是孙悟空翻筋斗,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前面故事里的四个摊子,可能像张五常卖橘,是一个后台老板,也可能虽然是四家,但早串通好了,搞不好到头来利润均分。
如果他们不合作,一家叫三十,下一家叫二十五,另一家叫十八,又一家叫十五,彼此杀来杀去,恐怕最后一斤八块钱也脱手了。
到头来,没有一家能活。
相反的,当他们联合的时候,有些凯子花三十元高价买了,还有些只比了两家价钱,花了二十五元;至于那些一路比、一路杀的,则花了十八元。
是不是到头来,非但价钱卖得高,而且卖得多?
因为有些人在无法比价,不能“货问三家”的情况下是不敢买的。加上还有那些觉得前一摊吃了亏,而“加码摊平”的,当然卖得多。
看了这一章,各位要了解,当你去你家旁边的某种商店买东西,固然可能因为附近没有相同的店家,而被他“吃定了”,但也别以为你到那“专业街”,有一堆相同店家的专区买,就一定划算。
因为很可能那里面有许多家是同一老板;再不然,他们看似竞争,跳楼大拍卖,其实台面下早有默契——不能真跳楼!
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你做生意,跟别人竞争、彼此倾轧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对吗?
到头来,你赔了,偷工减料了,甚至大家都垮了。
谁倒霉?商家倒霉,连顾客也倒霉啊!
这当中学问大了,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