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私下会面

京师,南京城。

午后,阳光明媚。

马车在一家比较僻静的茶楼门前停了下来,英国公张辅掀起了门帘,从车里钻了出来。

他那高大魁梧的身材在这狭小的马车车厢里蜷缩着坐了这许久,让他感觉到浑身都有些憋闷。

他伸了一个懒腰,舒展了一下肢体,抬头看了看茶楼门匾上龙飞凤舞的那三个大字:“陆羽轩”。

张辅今天穿着便服,也没有带着贴身的随从,分明就是不想招人注目。

他快步走进了茶楼之内,这家茶楼所处的地段并不繁华,因而客人也并不多,不过却胜在僻静,所以时常会有两三桌客人来此洽谈一些较为隐秘的话题。

张辅迈开步子直接穿过正堂,往后院走去。

他是这里的常客了,或者说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了,掌柜的看见他显然早已熟识,也并不言语,而是转身默默的走在前面引路。

来到了空荡荡的后院之中,院子里什么也没有,荒凉一片,只是在墙角之处倚着墙堆放着一些干柴草。

掌柜的走上前去将柴草挪开,在墙上露出了一扇小小的暗门,他推开了门,垂首侍立在一边。

张辅也不说话,低着头快步走进了这道暗门之中。

背后的暗门关上了,那掌柜的自然会把那些柴草摆放回原位,遮挡住墙上的暗门。

这样天衣无缝的设计,谁也不会想到在这墙后面居然会别哟一番洞天。

暗门后面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庭院,假山流水,绿树青草,鸟语花香。和刚才那繁华嘈杂的市井景象相比,这里幽静美丽的景色,就如同藏在闹市之中的一处世外桃源。

张辅踏着脚下的细石子路,慢慢走进了小院之中的一所精舍内。

这间精舍修葺得极为雅致,很有些书香之气。

走进屋内,里面坐着两个等候已久的人,正是邀约张辅前来见面的朝中重臣,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

要知道在大明律当中,朝中重臣与手握兵权的高级武官私下见面,这可是非常严重的违规行为,一旦被朝中御史发现,是完全可以具本向皇上上奏弹劾的。

皇上朱棣原本就是靠着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才能推翻了自己的亲侄子,坐定了这大明江山的,军队对于权力的重要性在他而言自然是非常明白的。

因此对于手下的这些文官重臣和军中武将的这些私下来往,他一向是非常敏感的。

因此张辅作为军中极具声望的名将,要想和蹇义,夏原吉他们见见面,在自己的府宅之中,那自然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蹇义才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这间茶楼其实就是蹇义私下里出钱开设的,楼里的掌柜和伙计全都是蹇义最信得过的心腹之人,在茶楼的后院旁边建了这么一个秘密的所在,就是为了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和张辅,夏原吉他们这样平素相交甚好的官员们私下见面谈话所用的。

这样就能够瞒过遍布京中的那些个锦衣卫缇骑,以及御史台老爷们的耳目了。

张辅看见了在座的夏原吉,明显有些出乎意料,开口问道:“维兄也来了,你不是前阵子去北平那边了么?什么时候回来的?”

夏原吉微笑着:“有劳文弼兄挂心了,在下奉了圣谕押解新建皇城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匠前去北平,一别数月,今早刚刚才返回京城。”

张辅点点头道:“这一路想必也真够辛苦的了。”

夏原吉笑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何言劳苦?”

两人一阵客套,一旁的蹇义忍不住开口打断了他们说道:“维兄,文弼兄,你们二位都是老熟人了,就不要再酸溜溜的咬文嚼字搞这套虚头巴脑的东西了,还是赶快言归正传吧!”

张辅大大咧咧的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叹息道:“我就知道你宜之老兄这么急着找我来,一定不会只是为了来品茶的,说吧,又要找我打听点什么事情?”

蹇义有些尴尬的一笑,把桌上已经沏好的茶碗向张辅面前一推,说道:“胡说,这是刚刚送到京城的高山雪片冬茶,特意请你前来尝尝鲜,怎的会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好心?”张辅冷笑了一声,也不答话,端起茶碗放到嘴边轻轻的啜了一小口,一股滚烫的浓郁香气顿时令他口齿留香。

张辅不禁连连点头:“好茶,好茶,都说是春水秋香,秋冬的茶比起春茶来格外的香气扑鼻,果然不假。”

蹇义看张辅满脸满足的表情,嘿嘿笑了笑,说道:“现在茶也品过了,顺便嘛,想向文弼兄请教个事情,不知可否?”

张辅眉头一皱,反问道:“你这老头真是奇怪,你们都是朝中重臣,每日各地奏报你们都要先行批阅,而我只是个军中老卒,要说打探消息怎么也比不上你们各位大人的消息灵通啊,怎么反倒是你们老是来找我打探消息呢?”

他开口便唤蹇义作“老头”,蹇义却也不恼,仍是嘻嘻哈哈的赔着笑脸,一看就知道这二人必定极为熟络,交情不浅,平常都是互相打趣取笑惯了的。

蹇义笑着叹息道:“文弼兄取笑了,我们所谓的消息看到的不过都只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一些官话而已,怎么能比得上文弼兄你。”

“如今皇上身边的近卫亲军里,旗手卫、左右金吾卫这些可全都是你英国公的旧部,从当年在东昌之战中战死的令尊,河间王张玉之后,皇上对于文弼兄一家可说是信赖有加,登基短短数年间便把你从新城侯加封至英国公,足见天心所向。”

他嘿嘿笑着说道:“要想打听皇上的心思,除了文弼兄,这京城之中还能去找谁呢?”

张辅故意脸色一沉,说道:“天威难测,皇上的心思岂是我等臣子能够揣摩得透的?”

蹇义摆了摆手说道:“绝非我等揣摩圣意,枉自猜测皇上的心思,只不过嘛……”

他忽然压低了声音,轻声说道:“今晨维兄返京之后入宫向皇上缴旨,可是皇上看起来却怒火中烧,气急败坏,感觉好像天都快要塌下来了一样。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文弼兄可否指点一二啊?”

张辅斜着眼睛望着蹇义,反问道:“你们打听这个来作甚?”

蹇义赶紧分辩道:“绝无他意,只不过我们公务所累,这几日都要时常去面见皇上,因为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唯恐哪句话没有说对触动了龙颜,引火烧身,这才来向文弼兄打听一下,绝无他意啊!”

张辅收回了目光,想了想说道:“其实这件事和你们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就算告诉你们也无妨,只不过你们可千万不能外传。”

蹇义和夏原吉连连点头应道:“这个自然,自然。”

张辅眨了眨眼,缓缓说道:“其实关于此事具体的内情,我也不是完全的清楚,只是听闻了一些大概的内容,大约是前几日,有五百金吾卫士卒忽然间出了皇城,去了陕州附近。”

蹇义闻言不禁皱起了眉头。

金吾卫出了皇城?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左右金吾卫,原为北平三护卫之一,是当时燕王朱棣身边的亲军,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为帝,左右金吾卫等北平三卫也随之调入禁军,编为上二十六卫之一,负责皇城的戍卫任务。

这金吾卫是皇上一直以来的老部下了,也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卫队之一。

皇城禁军一向以来管理严格,哪怕是一兵一卒要调动出京,也需要兵部行文,报请内阁审阅,再呈报皇上御览的。

如今五百金吾卫士卒忽然出京去了陕州地界,朝廷之上却丝毫无人

知晓,此事本身就大不寻常。

蹇义皱着眉问道:“这五百金吾卫出京,没有事先通过兵部行文?”

张辅摇了摇头。

蹇义不觉大奇道:“那他们是何人调去陕州地界的?私调禁军,这可是谋逆大罪!”

张辅转头瞪了他一眼,小声的说道:“你觉得还有谁能够越过兵部,直接调动禁军军士?”

蹇义愣了一下,忽然心头一震,恍然大悟的说道:“莫非,莫非是皇……”

说了一半,剩下的他没敢再说出口。

张辅默然的点了点头,示意他猜测的不错。

除了当今皇上朱棣,有谁有这样大的胆子敢去私自调动皇城禁军?这些禁军又会听从谁的指令?

可是皇上不过只是调走了一支五百军士的禁军队伍,又为什么会如此的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呢?

蹇义心中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他预感到事情不会就如此的简单。

果然,张辅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放低了声音说道:“然而这一支五百人的金吾卫,却在陕州地界的一处山谷之中,全数毙命,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什么?

蹇义和夏原吉不由得全都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要知道皇城禁军全都选拔的是军中健者,训练有素,若论战力是军中数一数二的,和地方上各卫的杂牌部队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要想全部歼灭一支五百人金吾卫部队,少说也需要数倍的兵力进行包围,还势必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方才可能成功。

现在一支五百人之众的金吾卫忽然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了陕州地界,又莫名其妙的被人全部歼灭了,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居然朝野上下没有听到一星半点的风声,实在是让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

蹇义惊骇莫名的问道:“是谁干的?是那一支部队?”

张辅摇了摇头,说道:“不知道,不过听说这些死亡的士卒身上全都没有外伤,倒像是中毒或者患上了急症忽然暴毙的,实在是令人费解。”

这样说起来,倒是还有些可能。

要说一支能够全歼五百人的金吾卫的部队进行调动伏击,这么大的阵仗,不可能毫无动静,丝毫没人察觉。

所以这些金吾卫应该不是被什么部队所围歼的,不过要说五百人全都中了毒或者忽然得了急症死光光了,这未免又太过于牵强了,也同样令人难以信服。

蹇义沉思了片刻,问道:“这么大的事情,皇上准备如何处理?”

张辅叹息了一声,说道:“皇上的意思好像并不想声张此事,只是秘密召见了刑部尚书郑赐,让他安排秘密调查此案。”

蹇义奇道:“郑赐不是正身患重病么?怎么会让他去调查此案?”

张辅叹道:“所以啊,他顺理成章的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丢了出去,自己托病不出,让别人去负责暗中调查此事。”

此案是皇上密旨,上动天听,又涉及了皇城禁军,皇上的贴身卫率金吾卫,仅仅是金吾卫为什么会忽然莫名其妙的出现在陕州地界的原因,只怕就是皇上自己也绝口不愿提起的一个秘密了。

而能够一举让五百金吾卫全部毙命的,绝非寻常势力,只怕此案背后的真相,远比这五百条人命还要更加的惊世骇俗呢!

查案?怎么查?

如果换做是蹇义自己,只怕也会和这位刑部尚书郑赐郑老大人一样托病不起,闭门不出了吧。

蹇义摇了摇头,叹道:“这个老狐狸,又来这一手。只是不知道这一次接手这个烫手山芋的倒霉蛋是谁?”

张辅冷哼了一声,说道:“还能是谁?还不就是郑老大人手下那个以背黑锅出了名的,大名鼎鼎的刑部总捕头,常无义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