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反对道:“陛下!臣反对,这样一刀切的全民实现免费分娩服务,朝廷增大开支不说,弄不好还会引起百姓的反感,让朝廷出力不讨好。”
“恂如兄说的不错,臣也反对一下子一刀切,不过可以选择试点施行,同时在邸报等刊物上宣传医院分娩的好处,让老百姓明白,只有到医院专业的分娩地方,孕妇才能得到更好的救助。”于谦也附和道。
王骥与弋谦也跟着附和,唐三任对于几个辅臣同时反对他的提议一点儿都不生气,微笑着说道:“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老夫也就不坚持了,那就议一议先从什么地方开始施行?”
几人抬头看了看唐三任,再看了看皇帝,发现皇帝的嘴角微微上扬,顿时觉得不妙,看来又被唐季重给忽悠了,以唐季重这个老狐狸的性子,怎么会想不到一刀切下去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后果。
估计老狐狸说完之后就等众人提出试点的建议呢,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件非常难以推行的差事,不但要投入大量的银子,还要随时面对老百姓的不理解。
可是当着皇帝陛下的面话已经说出去了,又怎么能收回去呢,他们已经能够想到,这一条新政一旦推行下去,会遭来多少老顽固的谩骂。
“不知首辅打算在哪里开始试点?”王骥问道。
“你们觉得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施行?”唐三任反问。
“首先要有足够的人口,只有人口足够多才能遭遇各种突发的问题,朝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在接下来的全国推广中才会有充分的应对的经验。
其次,要离得朝廷中枢足够近,出了什么事朝廷也能来得及及时反应,不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于谦建议。
“朕觉得于廷益的建议很有道理,那就在北直隶挑一个府进行试点吧,朕要求要有足够的人口。不过不能在京城试点,京城权贵太多,一旦出了问题,影响太大。
那就选择天津吧!天津刚刚升格为府,正好借着升为府的春风在天津施行,天津有工业区,人口规模也足够。”皇帝将地点定了下来。
还有禁止缠足与提高女子成亲的年龄,这两项问题都需要立法推行,内阁只能提议,需要放到元老院进行表决,只有元老院表决通过才能施行。
为百姓提供免费的分娩服务是朝廷的政务,内阁可以做主,禁止缠足与提高女子成亲年龄是法律问题,必须要由元老院表决,这就是朱瞻基这些年一直推行的规矩,内阁的一切行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就算是皇帝也不能突破规定的权力,也要在规定的权力之内做事。
这样的规则对于包括皇帝与内阁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同时也保证了内阁的权威,只要是我的权力范围,那我就有权力做出符合这个权力赋予的决定。
当然以朱瞻基的威望,想要突破这个权力的边界非常的轻松,不过他轻易不会去这么做,这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后世的子孙,他们没有皇帝视野,有些事做出决定容易,再想后悔可就难了。
朱瞻基很清楚,要想让朱氏子孙不会被后世的革命者送上断头台,那就要提前主动的放弃权力,保持一个权力的边界。这件事只有他能够把规矩立起来,不然等到他的儿子孙子登上皇位再想改变可就难了。
君臣六人本来是在议出兵西北,没想到谈着谈着话题就引向了大明人口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
西北如今的空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口填充,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只有内地的人口丰裕,有了人口红利,才会有更多的人力支援西北。
君臣几人饶了一圈又回到了西北问题上,西北问题已经到不解决不行的时候,朱瞻基很想御驾亲征,当年皇爷爷都没有到达的地方,自己真的很想去看一看,这些年他能去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
说实在的,这场仗几乎没有输的可能,可是当他提出要御驾亲征的想法,唐三任直接否决道:“陛下!区区一个西北,还不值得陛下亲征,朝中有的是能够领兵出征的人选,您还是坐镇京城的好,这西北大漠黄沙,全是骑兵驰骋,一切意外都可能发生。
陛下若是亲征必然要带领大军出征,这不符合这次出兵的意义,若是带兵太少,没有人能够承担陛下出意外的后果。”
“朕保证不到前线,就坐镇哈密卫如何?”
“不行,哈密卫孤城一座,一旦瓦剌反水,后果不堪设想。陛下若是实在想出京散散心,只能最远到东胜卫,背靠榆林边墙,有事随时都能做出反应。”
朱瞻基知道这是唐三任做出的最大让步,自从唐三任当上首辅之后,自己的行为就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两个人在一个微妙的平衡里斗智斗勇。多年的君臣朋友,两个人都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
这种平衡是建立双方足够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首辅不是唐三任,就算是换成周忱都做不到如此的默契。
双方的博弈更多的是告诉对方皇帝与内阁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给未来的君臣做出表率,二人多次讨论过未来大明的政治格局该如何布局。
既然是不能到哈密卫前线,能到东胜卫也不错,正好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出去散散心,河套肥美的水草在夏天可是非常美丽。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况且河套还有一个唯一被封到河套的藩王,正好看看晋王一家在河套发展的如何了。
若是不能承担移民发展的重任,将河套这块膏腴之地完全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朱瞻基就该考虑换人来治理了。
晋王系之所以没有被分封到海外,是当时晋王系给朱瞻基当了一回托儿,主动要求更换封地,做为奖赏,朱瞻基将他封到了河套地区,与土默特牧民争夺土地。
这些年来,晋王系一直都与土默特部落龌龊不断,总体来说双方都是在大明的威慑下保持着表面的和谐。
河套平原自古以来都是膏腴之地,同时又处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边缘,双方之间对这块土地的争夺一直都没有停息。
除了汉唐时期短暂控制过一段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游牧民族的牧场,土默特部落坐拥如此丰美的牧场,生活自然要比其他部落富足的多。
就是当初强大起来的瓦剌也要拉拢土默特部落,这个部落在另一个时空会与大明有很多的恩怨纠缠,出现好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比如著名的三娘子就是出自这个部落。
汉人的习惯是农耕,农耕的先提条件就是要有水源,所以晋王系进入河套之后,就沿着黄河边缘占据了很多能够灌溉的土地。
整个晋王系连同侍卫、家人将近十万人口,想要养活这么大一个人口,至少需要百万亩的土地。这就是一个县的规模。
由于东胜卫驻扎有大明羽林军,刚开始土默特部落对于晋王系进入他们的势力范围敢怒而不敢言,可是随着双方的接触越来越多,矛盾渐渐的激化。
小规模的摩擦不断,晋王系为了生存下来,不得已只能全力武装自己,才能在与土默特部落的争斗中不落下风。
晋王一系苦不堪言,不止一次请求皇帝给他换个封地,都被皇帝拒绝了,开什么玩笑,好不容易把人忽悠过来了,怎么可能再让人退回去。
不过晋王是亲藩,属于封国,土默特也是大明的朝贡藩属,双方地位一样,大明做为宗主国,不能明着偏袒任何一方。
除非晋王一系宣布退出封藩体系,只做一个普通的大明百姓,将藩国交给大明朝廷管理,实现改土归流。
当然做为交换条件,晋王一系的子孙可以参加大明科举、学堂等培养,进入朝堂做官,将宗室身份转变为普通的官员身份。
这些条件晋王系一直都在犹豫,现在的晋王系当家人是朱钟铉,袭封晋王三年,到如今也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按辈分是朱瞻基的侄儿辈。不同于他的爷爷和父亲命运多舛,他出生时爷爷已经恢复爵位,从小就在蜜罐子里长大。
就算是改封河套也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一样可以过得无忧无虑,然而父亲在他十四岁便撒手人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等到他主政晋王国,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这位少年亲王现在恨不得赶紧把这个亲王的帽子甩掉,把这个烂摊子交给朝廷,这三年来,他不止一次上疏希望朝廷接管晋王封地,可是朝廷却迟迟给不了答复。
最主要的就是双方的价钱谈不拢,朝廷希望一次性买断,从此晋王一系做为普通百姓在大明生活,以后做什么营生都不受朝廷限制。
可是晋王一系却希望保留爵位,把藩地献给朝廷,朝廷每年继续给予俸禄。这样的条件朝廷怎么可能答应,好不容易将这亲藩的负担给踢出去,难道还要再收回来吗?
而且这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晋王一系的例子,其他藩王也要求如此安置,朝廷是不是也要这么安置吗?
这样要求朝廷根本没有可能答应,不过晋王藩地的事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若是再不解决,恐怕在土默特部落的袭扰下,整个晋王国可能就会崩溃,这会使得大明完全控制草原的政策失败。
这一次朱瞻基去东胜卫正好可以顺带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晋王一系不同意一次性补偿协议,最主要的就是担心子孙不肖,败光了家产,堂堂的朱家子孙最后连饭都吃不上,那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君臣几人最后议定明天开春出兵西北,朝廷只出兵两万人马,再从各个部落召集三万骑兵,组成五万联军,配合着哈密卫的两万边军,这些人马完全能够与西北的钦察汗国与亦力把里有一战之力。
主帅的人选定下了辅臣王骥督师,陆军部都督方政副之,率领两万羽林军出征西北,两万羽林军分别由,方瑛、石亨、李震与也先四人统领。
这四人是大明新一代的出头的将领,方瑛是方政的儿子,更是皇帝的女婿,那可是妥妥的炙手可热的新星。石亨从一个小兵在羽林军中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如今已经是羽林军中的中坚将领。
李震也是名将子弟,他的父亲是陆军部副提督李谦,也先更是瓦剌王子。这是个大明朝新生代将领的豪华阵容。
四人中,方瑛与也先还在西南镇守,要等到年底才能返回京城,同时各个部落的兵马也要有一个集结的时间。
最后的集结地就定在了东胜卫城,各个部落都必须根据自己的部落人口比例出兵,尤其辽东与奴儿干地区的部落。
年底的时候,王瑾率领舰队返回了天津军港,当他登上陆地之后,很快就发现了已经通到港口的铁路。
铁路部已经将铁路修到了港口,船上的货物在港口就能直接装上火车,王瑾第一次看到了蒸汽机带动的火车。
王瑾没想到自己离开大明两年,这蒸汽机竟然真的制造成功了。他看到火车头的第一想法就是若是能把这个蒸汽机装到船上,在逆风的时候用蒸汽机推动,是不是就不用在逆风的时候走之字形航行了,那样就能把航海的时间大大的缩短。
若是能够将蒸汽机装到军舰上,光是节省下来的航海时间,原本一年只能走一个来回的航程,可能半年就够了,这样节约下来的时间成本就会转化为货物的运输量,能够极大的降低运费成本。
海外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可是因为运力有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好东西就放在海外而运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