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三十七回(上)

第三十七回:

扬眉笑答神佛问,

俯首甘缚五行山

悟空望着杨戬,欲言还休。他没用神念与道侣交流,亦不曾张口说话,杨戬却从那双黯淡的黑眸中读出了悟空之意。

悟空道:二郎,老孙实对不住你。

他回转头,复又嘱咐泪痕斑斑的陶夭数句,又谓闻声而来、目瞪口呆的健将、先锋、护法道:“汝等在此看守家业,修心修行不可一日不记于心,休要懈怠,切记,切记!”说罢,悟空携了杨戬的手,在手心中攥了片刻又轻轻放下。猴王纵身一跃,身形消失在云端,杨戬也随之不见。只留陶夭默默拭干泪珠,四健将、一先锋、三护法相顾垂泪,无语凝噎。

自今以后,瑶池圣境再无蟠桃结果,一甲子一度的蟠桃法会也不了了之。自此之后,瑶池中却开着一树一树的锦簇繁花。年年岁岁,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每一次花开就如一场追忆,每一次花落都似一场泪雨。

悟空、杨戬二人一前一后,须臾便至无边玄妙方广世界。他俩也不拜师长,也不见朋友,径入灵霄宝殿中,见许多仙家聚在殿上,只待悟空。

那猴王公然不惧,上前行礼道:“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洞主,妖仙孙悟空,特此向诸位请罪。误食金丹,不思赔偿,反而下界,其罪一;私闯幽冥,扰乱地府,其罪二;知罪而犯,又累诸位来往奔波,其罪三。悟空愿受惩罚。”

玉皇大天尊拈须不语,那银童忽冷冷开口道:“孙大圣,你的名头我们也略知一二,可不敢罚你,全凭大天尊意下。”金童与他心意相通,接话道:“我等费千百年工夫,才成七十二枚九转紫金丹,孙大圣想赔也没处赔去。何况前因后果洞明,大圣实是无心之过,金童银童也不难为大圣,只求大圣给我等一个交代。”

银童唱黑脸,金童唱红脸,一唱一和,众仙家但笑不语,唯西王母插话道:“瑶池圣境中,蟠桃亦失而不可复得,请大圣也给仙家众人一个交代罢。”

蟠桃会一甲子一开,众仙家人人有份,悟空却自作主张拐走了蟠桃树神,众仙家能不怨?玉皇大天尊能不重罚?可悟空此来另有他意,便对金童银童与西王母拱手笑道:“二位仙童,王母娘娘,休要焦躁,老孙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不过在此之前,老孙另有一事须要请教。”

金童奇道:“不知何事?”见悟空言语恳切,礼数又周全,心里的气也不禁消了一二分。

悟空复一笑,对殿下众仙家团团抱拳道:“不但要请教二位仙童,更要请教诸位仙家,愿不吝赐教。”

玉皇大天尊颔首不语,心念动处,灵霄宝殿霎时间变了摸样,大殿四下拓展,宝座下方出现了数十把椅子,前辈仙家坐定,晚辈侍立一旁。放眼望去,在座仙家不单有天界真仙、金仙,亦有佛国罗汉、菩萨,连万寿山镇元子也来了,面有忧色望着闯祸的义弟。

太白金星谓悟空道:“不知大圣有何深意?”

……身为搅天庭大乱之罪魁,惹仙家不宁之祸首,竟被言辞恭谨地“尊称”为“大圣”……实在嘲讽之至。

悟空只得简言而笑道:“论道。”

见众仙家或不以为然,或面露好奇之色,或不解,或沉吟,悟空又道:“道本无名,强名曰道;道本无言,言以显道。愿与老孙论道者,请!”

言毕,衣袖一挥,阶下又现七把椅子。太白金星前身行礼,径上头一把椅子下首。镇元子大袖飘飘,施施然也上去了。一白衣菩萨也飘然上座,悟空行过礼,指着余下四个空位道:“二位仙童与秦广王为当事者,也请上座。”金童银童与秦广王见状,推辞一番,也坐了。

悟空见众人坐定,单手一指,七把椅子竟变作一圈,中间若加个桌子,就成圆桌会议了。

太白金星、镇元子、观世音、金童银童、秦广王见大家呈圆形而坐,少不得面面相觑,不知悟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悟空笑道:“论道不讲辈分,不论身份,便环而坐之,无上无下,无尊无卑。今日天庭之乱,全赖老孙而起,少不得论上一论。”

玉皇大天尊端坐灵霄殿上,任由悟空致歉邀人,未做干涉,见悟空也坐定,便问道:“孙悟空,不知你准备怎生论道?”

悟空笑曰:“坐而论之,声闻殿上。”

灵霄宝殿里鸦雀无声。

见气氛酝酿差不多了,悟空便抱拳起身道:“数十年前,老孙曾于西牛贺洲访道。见一后山之上,有蟠桃百株。后老孙访得仙家,修身了道,于辞别师尊之时叩首流血。只怪老孙生而仙身,仙人血浸染了蟠桃树根,蟠桃由此感应成灵。”

众仙家先是恍惚,继而恍然。恍惚者,名为“论道”,悟空却言陈年旧事,令人不知所云;恍然者,原来蟠桃成仙是由此而来。

上座那位菩萨即是观音大士。他相貌端庄,眼含悲悯,手持净瓶杨柳,不禁慨叹道:“悟空竟是生而为仙,却非天人转世。此为福报亦是劫数,望你珍之惜之,切莫由此而自满入魔。”

悟空笑道:“观音称我悟空即可。自满自足、自尊自大,便是不能明心而欺心。欺心便是欺天,老孙虽称‘齐天’,却还不敢欺天。”他眼珠一转,玩笑道:“观音有三十二种法身,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却不知菩萨真身为何?”

观音大士含笑道:“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更无皮囊色身和男相女相之执。”

悟空点头称妙,学着观音大士的模样合十行礼道:“老孙有所悟,谢观音指点。”

论道不讲辈分,不论出身,也不称尊号,众人俱以名字相称。

镇元子亦捻须称是道:“无皮囊色身和男相女相之执,妙哉!”见悟空尚未落座,便问道:“悟空,你为何要带蟠桃树神下界?”他也不再管悟空叫“老弟”。

在水帘洞前交战的时日中,悟空并未言明蟠桃树身之事。镇元子问至关键所在,众仙家皆屏息凝神。

悟空朗声大笑:“老孙平日所行虽有些不着调,总归不会胡来,又岂能冒仙家之大不韪拐走陶夭?”他微微一顿,朗声道:“是陶夭求老孙带他走!”

仙家自有分寸,不会像市井小民那般八卦,可悟空此言,却如凭空炸响一声惊雷。此言一出,灵霄宝殿上嗡声一片。

镇元子长舒一口气,以神念对悟空道:“如此甚好,老弟的错处又减了三二分。”

悟空笑而不语,唇边笑意中凝结了一丝不为人知的苦涩。

谢天谢地,幸亏不为人知!

正腹诽间,一道隐含焦急与安慰的目光,直直射过来。悟空回转过头,心有灵犀间四目相对,埋藏于心底的隐忧被一人所知。

杨戬那双点漆般的丹凤眼中,泉水似的溢出了理解与安慰,悟空的心一下子给填满了。

杨戬是天界仙人中的小辈,他端坐于众人之间,不显山不露水,看到他要越过密密麻麻的脑袋,层层叠叠的肩膀,悟空却一眼就看见了他,好像自己只是随意瞟了一眼,而杨戬就出现在此。

太白金星白眉微蹙,向悟空道:“不知陶夭跟随悟空离了瑶池,意欲何为?”

悟空瞪了他半晌,方笑道:“陶夭他……不过是不欲再做蟠桃,亦不想再叫旁人吃了。”

作者有话要说:首回大书特书曰:“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试申首回之义。夫所谓灵根者,乃先天虚无之一气,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祖气;儒曰太极(这个说的好奇怪,太极难道不是道家说法?还是这里指中庸之道?),释曰圆觉,道曰金丹,虽名不一,无非形容此一气也。

这个气,浑浑沦沦,虚圆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具众理而应万事,故谓灵根。此灵根也,以气言之,为浩然正气;以德言之,为秉彝之良。此气此德,非色非空,不有不无,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生于东胜神洲做来国花果山也。

“东”为生气之方,“胜”者生气之旺象,“神”者妙万物而言,即一而神。“傲来国”者,无所从来,真空之谓,即生气一神之本体。“花果山”者,花属阴,果属阳,开花结果,阴阳兼该,妙有之谓,即两而化,

乃生气一神之妙用。一神者,“无名天地之始”;两化者,“有名万物之母”。

“花果山在大海中”者,海为众水朝宗之处,象一气为众妙之门,无德不具,无理不备,为成圣、成佛、成仙之根本,故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也。

道德经里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至今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