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三回:

蟠桃圣境出大乱,

九转灵丹塑金身

悟空径出幽冥界,杨戬一路追之不上。

地藏并未跟出,见幽冥界惨状,忽心有所感,即发宏愿心,所做功德与众生共之。

十代阎王只有真仙修为,并无灵台化转之功。幽冥界也只是一处洞府,而非灵台造化之境。地藏菩萨便以绝大神通法力,于灵台中化转而成真正的幽冥世界,类似金仙开辟的洞府,却并非灵魂长居之所,而是轮回的中转站。

幽冥中再无牛头马面、牛鬼蛇神,再也不见勾死人、无常鬼,只剩下纯粹的心灵感知,返照这一生留下的一切痕迹。回顾一生的同时,你一生所行带给他人的感受之返照回来,感同身受,互相交织、叠加、冲抵。你带给他人喜悦,你让他人感念,这幽冥界对你来说便是天国;你若残害他人,他人所受之痛苦会一丝不差地返照于己身,幽冥界即是地狱。

于幽冥界见证一生经历,便自然而然生出悔恨心。倘若我能重新活过,我一定不会如何如何。悔恨心一起,轮回心便生。一念之下,再入轮回。

诚所谓:返照人心即地狱,幽冥轮转不欺心。

地藏菩萨发下了求证佛果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路西法亦有所得。他欲求证之修与天主相异,堕天之后,便于灵台中造化了自己的神国——魔界。

闲话休叙,那日悟空怒气冲冲地出了幽冥界,后来仔细一想,未免太过冲动了。他又去了一趟幽冥界,见地藏居然成了幽冥教主,十代阎王又因祸得福,便放下心来。

地藏僧人终为菩萨行,印证誓愿,已踏上求证佛果之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此路将终无尽头,可毕竟大愿地藏已在路上。杨戬和哪吒亦在宏愿天劫中。

他年我若证金仙,又会为何等仙家?

眼前天人混战,乌烟瘴气,众仙家行走世间,各门派纷乱不止,略有些微神通法力的修士和精怪矫妄称神,蒙蔽众生……此绝非老孙所欲见。

老孙若能成就金仙,愿仙家不再是所谓的神仙,而仅为信者心头之神明。于信众,仙家是苦海慈航;于不信者,仙家无非香炉上一缕青烟。信不信神明,信哪个神明,全在众生自己,仙家不再插手世间。此乃老孙所选,而道路就在脚下。

*****************************************

话说那日悟空回洞,怀中忽掉出乌龟一只,于地上爬了几爬,滚了几滚,化作一黑衣男子,对悟空拜下去。他不会人言,悟空只得以神念与之相谈。黑衣男子自称乌龟,谢了悟空,便不再多言了。

悟空听了这名字险些绝倒,忍着笑,见乌龟无处可去,便安排他去管知味山居。这乌龟管起家来竟也有一套,未必比青蛇、九尾逊色。棋逢对手,很快便与他二人相熟起来。悟空见他有些才华,就也封他做了个护法,而自家落得自在清闲,径回天庭不提。

谁知他猴性使然,到底好热闹,加之养马养的轻松,悟空便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

一日,青牛真仙于灵霄宝殿上启奏道:“今有妖仙孙悟空,无事闲游,恐后闲中生事,不若再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

你道那青牛何人?原来他便是太上老君过函谷关时所骑青牛,闻太上之言而自感成灵,也修的真仙。当日悟空见他瘦弱,还喂过他一袋茶。

玉帝闻言,即时宣诏。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

玉帝道:“朕见你管马管的好,又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

悟空笑容满面谢恩,朝上唱喏而退。心中暗自道:玉帝老儿,你也忒不细心了,让猴子来管桃园,也不怕老孙监守自盗?

瑶池圣境又名蟠桃圣境,乃西王母所辟,后与玉皇大天尊所开辟的天庭相融合。蟠桃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又叫“逃情丹”。若叫凡人服了,则药力会浪费大部分。仙家服之,其药力融入仙家炉鼎,外魔难侵,修为更加精进,心境更加安稳。

天庭初辟时规模尚小,后蟠桃熟,西王母便开蟠桃法会,邀请众仙家前来。最先到来的玉虚十二金仙,便各自开辟金仙洞府,与玉皇大天尊的天庭相融合,形成了天界最初景象。这片蟠桃林在天界成形时居功甚伟,天界众仙也极是爱惜。

悟空进了西王母所辟的蟠桃圣境,但见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如胭脂锦蛋。先熟的,酡颜醉脸映日;还生的,带蒂凝烟青皮。一棵棵树身姿窈窕秀美,令人观之忘倦。

土地见了悟空,便引一班锄树力士、运水力士、修桃力士、打扫力士拜过悟空后,告诫他若不拿金器,则切莫靠近树身。原来数十年前,蟠桃圣境忽然出了点小问题——入内摘桃的天女们纷纷被扎伤。后来用了金器摘桃才罢,连西王母都百思不得其解。

悟空心道:莫不是这蟠桃树进化了?

悟空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土地回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百年一熟。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百年一熟。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百年一熟。”

悟空又问道:“蟠桃法会多久一开?”

土地道:“一甲子一开。虽然蟠桃慢熟,但胜在树多果繁。”

悟空溜达半日,忽然大惊,继而大悟:怪道这蟠桃园如此眼熟,原来与灵台方寸山后的桃林一模一样!看来多半是师父参加过蟠桃法会后,将桃核收了,栽到了自己灵台造化之境中,变为一年一熟……

自己,居然,吃了,七年,蟠桃!

悟空嘴边微微浮出一丝朦胧笑意。师父啊师父,您老人家可真行。

他擎出金箍棒,于每棵树上敲下一枚吃了。滋味儿与灵台方寸山所吃并无差别,也不再打蟠桃的主意。

一日,悟空独自在蟠桃园中玩赏,信步而行,忽见蟠桃圣境的灵枢之地生了一棵树,枝干秀美,婀娜多姿,仙灵之气环绕,枝上点缀着九枚蟠桃,如酡颜醉脸,与其余三千五百九十棵蟠桃树形貌略别。悟空好奇心起,走至树下看遍多时,越看越觉亲切,忍不住伸手在树干上摸了一下,结果这一下异变陡生:

悟空被华丽丽地扎了一下。(这便是忘记用金器的后果。)

他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捧着手嗷嗷乱叫。正在这时,桃树下忽现出一个总角小孩儿,约莫只有七八岁,穿着大红大绿的对襟小袄,圆圆的脑袋两边各扎一个发髻,羊角一般翘着。粉嫩的脸蛋吹弹可破,一双褐色大眼睛明净剔透。他迈着圆圆胖胖的小腿,肉球一般“滚”过来,焦急道:“哥哥,哥哥!扎疼你了么?”

悟空见这小孩儿天真可爱,起了逗弄之心,便缩成一团叫道:“疼死了……疼死了……”

小孩儿擦着脸上的汗,一双眼睛瞪得溜圆,不知所措道:“仙人竟能疼死?”又见悟空的嚎叫声愈来愈低,小孩儿一咬牙,一跺脚道:“哥哥你挺住,我去去就回!”倏尔不见。

悟空抱作一团,笑得快闭过气去了。

果然,不到半柱香工夫,那圆溜溜的小孩儿就“滚”将回来了。只见他捧着一个有自己一半高的紫金葫芦,急道:“哥哥,哥哥!快把葫芦里的丹药吃了!”

悟空犹自躺着装死,那小孩儿围着悟空转了两圈,把心一横,掰开悟空的嘴,将一枚金丹塞进悟空口中,对着他的嘴渡了一口气,让悟空咽下了那枚丹药。

见悟空还未醒来(悟空其实是叫丹药给噎住了),小孩儿眼泪都快下来了,他摊开粉嫩嫩、肉嘟嘟的小手,掌心平摊着一枚绿叶。小孩儿把紫金葫芦祭在半空,但见一枚枚龙眼大小、晶莹剔透的丹药缩成米粒大小,落在小孩儿掌心的绿叶上。待丹药落尽,小孩儿小心翼翼将树叶包裹起来,连同里面的七十一枚丹药,硬塞进悟空口中。

悟空终于被迫起来了,是被噎起来的。

他揉揉眼睛,揉揉胸口,用力吞咽几下,把小孩儿抱起来放在腿上道:“你是谁家小哥,无端喂我七十二枚金丹?老孙逗你玩哩,没事儿。”

见悟空没事,小孩儿居然并不生气,反而长长地松了口气道:“悟空哥哥,你可把我吓坏了,以后不准吓我了成不成?”

悟空点头道:“成。不过你总得告诉我你是谁罢。”

小孩儿委委屈屈地抬起头来看着悟空,见他一脸疑惑不解,泪水在眼圈里打转:“悟空哥哥不认识我了……”

悟空对小孩儿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得手忙脚乱地哄他。半晌那小孩儿才低声道:“我是蟠桃树神。在灵台方寸山中,受哥哥的仙人血、仙人泪滋润而成灵。只要有蟠桃树的地方,我都能出入自如。”

悟空愣愣地看着坐在膝上的小孩儿,问道:“你是那株扎了我的蟠桃树?”

小孩儿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我不是扎了哥哥的蟠桃树,我是这一片蟠桃树林,是天下所有蟠桃树,所有蟠桃树也是我。”

悟空一言不发、心情复杂地看着那小桃儿。是了,那个辞别师父的晚上,他叩首出血,涕泪横流,都沾染在一棵蟠桃树下的草地上。

小孩儿拉着悟空的衣襟道:“悟空哥哥,给我起个名字罢。”

悟空想了想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叫‘陶夭’罢。”

小孩儿拍手笑道:“好,好,好!以后就叫陶夭了!”

那时悟空还不知道不能给人随便起名。只有师长能给徒弟起名,父母能给子女起名,物主能给所有物起名。

陶夭高高兴兴,悟空却发了半天呆。他看了看小孩儿手中捧的紫金葫芦,越看越眼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居然隐约还有一股葡萄酒的香气。

!!!!!!!

这不是悟空送给老君的那个紫葫芦么!被炼化成盛丹的紫金葫芦了?

悟空心中预感不妙,只得硬着头皮问道:“陶夭,这一葫芦丹药,是你从何处得来?”

陶夭赧颜答道:“哥哥说‘疼死了’,陶夭一时情急,忽想起兜率宫的金童银童说,他俩花了百年工夫,炼成了一葫芦七十二枚九转紫金丹,有重塑炉鼎、起死回生之妙。陶夭也顾不得许多,只得先拿来用了,日后再想办法赔给他们。”

悟空哭笑不得地长叹一口气道:“该来的果真是躲不过。这下,惹了大麻烦喽。”

列位看官,你道悟空为何这般惆怅?原来,九转紫金丹炼制极困难,须八十一味天材地宝,费十余年工夫方能炼成一炉九枚。这八十一味药材天上地下,十分难寻,有些在人间根本寻不到。如炼制一炉九枚紫金丹,需一枚逃情丹,一枚草还丹(就是五庄观的人参果),一枚龙内丹……这些倒还是可得之物,另有一味药材当真是可遇不可求:仙人泪。

炼制一炉九枚九转紫金丹,便要耗费如许天材地宝,炼制七十二枚……兜率宫是把家底都翻出来了罢?日后想办法赔给他们……说得容易,可哪里去寻如许天材地宝,怎生赔他?

作者有话要说:啦啦啦,很肥吧~求撒花~

够昂:西游有不同而大同者。如西游记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公案著之於前乎?殊不知悟空生身於东胜神洲,如唐僧生身於东土大唐;悟空学道於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於西天雷音;悟空明大道而回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国;悟空出炉后而入於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於西天。事不同而理同,总一西游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每到极难处,行者即求救於观音,为西游之大关目,即为修行人之最要着。盖以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前七回,由命以及性,自有为而入无为也;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也。通部大义不过如是。知此者方可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