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发生的事,并不能影响边关上的战事。
今天是梁魏第二次犯宋的第三天。北军与梁魏联军的激战还在继续。
不过这一次这场战斗打的比上一次好太多了。
上一次的梁魏联军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但是这一次,他们已经被挡在宋国的国境之外三天了。
在两座边城之间的广阔荒原上,他们起初用骑兵对骑兵,然后是步兵骑兵配合,双方进行着命换命的浴血奋战。
对梁魏来说,他们有些惊讶,惊讶于宋军这次好像比原来要能打多了。如果上次宋军只是弱鸡的战斗力,那么这次至少宋军是个跟他们一样有鼻子有眼睛的人了。但他们战前动员时,他们的统帅校尉早就告诉过他们,这次不要再想好事了,这次咱们要凭真本事,不能再妄想跟上次一样轻松了。所以他们也都有准备。
而对宋军来说,他们很难。
虽然比上次打的好,但他们还是感觉非常吃力。可能是兵力问题,也可能是能力问题。
虽然他们这次比上次更要努力,但他们还是觉得敌人有种不可战胜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搁在以前,在大将军的指挥下,他们打梁魏军就跟打弱鸡一样。但现在,他们经过半年的修整,他们明明已经做了很多改变,但却还是没办法,好像真的打不过啊。
难道就是人数的问题吗
梁魏军比他们多了一倍多的军卒。
他们有二十万人,敌军有五十多万人。
将士们,你们要知道对面的人数比我们多那么多,我们能打成现在这样已经比上次好很多了。
你们相不相信自己我不管,但这是事实,这是无法抹灭的事实,陛下若是知道我们打的比上次好这么多,陛下也会很高兴的。
有些指挥人员这么给大家鼓劲。
但是在那三位副将看来,这不应该啊。
这不符合他们
的预期,他们的预期就是在国境之外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把敌人打的再也不敢在他们面前起侵略的心思。而且按照他们的预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结果。可是为什么?
几位副将在帅帐中商议说,肯定是人数的问题,若是当时不分兵一半去布置什么分层防御,堆上这二十万,跟敌人拼起来,肯定现在已经把敌人打的溃散而去了。
肯定是这样。这还用说吗?
咱们现在比敌人少一半人都把敌人拖到现在,拖了三天还不能进入咱们大宋国境半步,更何况再加二十万人?
商量的最终结果和处理方法就是把那几十万分层防御的北军将士全部召回,加入现在的主要战场,目的为彻底把敌人打回老家。
两位老副将苦口婆心的说,若是一开始就这么做,那还好,但现在作战方略已经定了下来,千万不能半途改变啊。若是现在临时把那一半人马调动回来,可能在半路上咱们这边就要溃散了,况且在时间上是否能来得及也不一定。
另外,就算把这些人全部调回来在时间上能够赶上战场,也无法对局势产生大的影响,反而会被敌人打破我们的节奏,导致我们的全线战败。
胡说八道。现在的局势双方正在僵持,这种时候咱们另外把那一半人调回来,给咱们加一份力,怎么就不能把敌人打退?你们这是什么脑子?
将军,咱们的既定方针是两手准备,现在的势均力敌不会维持多久的,敌人的真正精锐主力至今还没有上场啊。
将军,万万不可将那一半人马调回来,否则就危险了啊。
虽然二位老副将极力劝谏,但三位陛下亲封的副将却根本不听,坚持要把已经就位的七层军卒全部调到正面战场来加入战斗。
而此时,梁魏更是在宋国边城里散播谣言,说梁魏军最怕的就是那一半没有上战场的兵卒,只要那些兵卒加入战场梁魏就要撤军了。
这样一
来,谣言正合三位副将的心思。他们不是没想过这个流言可能是敌人散播的,但是他们坚信只要再加一半人,他们就能立刻解决这场战斗,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这是不是谣言。
当人开始不听人言的时候,他们所做的分析就都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来的了,不可能冷静客观了。
事实上,梁魏军现在的情况正如宋军两位老副将所说。他们的精锐二十多万人根本没有真正上场,虽然名义上他们说五十多万人都上来了,但根据老副将们的观察,压根不是这样。他们的精锐还藏着在。等于是一把刀,到现在都只在用刀鞘跟人打,刀刃还没出现。
意思很明显。我这二十万精锐是为了给你们致命一击的,现在让将士们先活动活动。你们那一半人如果现在不来,那我就不出,留着冲击你们的七层防御。如果令一半人来了,那就更好办了。
前者,我们需要损失些兵力,若是后者,我们甚至一点精锐不需要损伤。
跟梁魏军对峙了这么多年,跟大将军后面学了这么多年,老人员老副将们对于敌人的将兵之法不敢说了如指掌,但至少是颇有心得。这么些年来,对面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能没心得吗。
七层防御是两位老副将磨破嘴皮才争取来的一个方案。
但是现在,明明跟他们平级但实际上却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三位新副将却非要让那一半北军回来参加战斗。
如果打退敌人了那固然什么都不用说。但如果打不退呢?到时候他们的层层布防就彻底没有了。
敌人可能就会一路畅通的打过去啊。
将军,我们用我们的项上人头担保,多层防御不能废,只要不废敌人就进不去内地!
你们要担保什么?只要把他们调回来集中兵力赶走敌人,还说什么进去内地?我们打到敌人的内地还差不多。
好了,你们不用多说了,就这么定了,立刻去召回另一半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