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苏浙局势(四)

更新时间:202-0-29

从袁世凯的这一番调动中可以出来,北洋军的主要军事部署是沿着京汉线和津浦线为基准,其中以津浦线最为明显,前线的徐州方向只有一个镇和张勋的江防军,但是通过津浦线北洋军随时可以将驻防山东的第三镇派往徐州增援,就算局势败坏的话,也可以让驻防天津的第二镇通过津浦线迅速增援前线。

退一万步说,以上三镇全部被击败了,袁世凯还可以调集负责拱卫京畿的第一镇,禁卫军,直隶混成协,甚至东北地区的第二十镇、第二十三镇通过铁路增援前线,从这个层面而言,北洋军的战略优势远远胜过南方联军。

从这里就可以出来,铁路对于军事调动的重要性,通过北中国的数条铁路大动脉,袁世凯完全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的兵力,从而取得兵力上的优势。如果北洋没有津浦线,京汉线这两条铁路的话,北洋军要想形成现在这种军事优势至少需要再加六个镇的规模

北洋军趁着湖北临时停战这个空隙时间里,再一次的大规模调动各部,进行战略性的整合,相对而言,南方各省的军事行动却是落后许多,攻占了南京之后南方各省几乎都把目光放在了南京,各省代表也从汉口英租界前往南京,准备举行建国会议,这个时候南方各省的代表,尤其是以江苏、浙江等省份代表提议把临时政府的所在地改设南京,武昌的黎元洪虽然有心反对,但是奈何南京已下,武昌的重要性在革命党人心中急剧下降,根本就无法阻拦。

“都督,上海那边来人询问,想要知道我们对定的态度!”郑祖荫问陈敬云道。

南方联军拿下南京后,很多人就说要把临时政府设置在南京,而这个提议几乎得到了孙文、黄兴等革命党人以及苏浙等实权人物的一致支持,而身为南方联军中的一员,尽管陈敬云派遣的第一旅还呆在绍兴但是却没人忽略陈敬云,留守上海的各都督代表还特意约见了林长明,询问福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上海的都督代表和正在湖北往南京去的各省代表不同,各省代表的那是属于官面上的,而留守在上海的各都督代表却都是南方联军各个实权人物的私人代表,比如上海都督陈其美、浙江汤寿潜、江苏都督程德全、镇江都督林述庆、吴淞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福建都督陈敬云以及徐绍祯,也可以说这个代表会议才能真正决定南方联军未来的走向。

到目前来说,这个南方联军的各个都督们在建都南京这个问题上还是很齐心的,一致决定建都在南京。

陈敬云也是这个说法,目前来说中国适合当首都的城市就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除此之外其他城市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也是当初南方联军为什么着急拿下南京的原因,重的就是它的政治意义。

“南京毕竟是六朝古都,选择那边总比武昌强!”陈敬云口道:“我想郑先生也是这个法吧!”

郑祖荫微笑点头道:“我也是这么的,南京的格局放眼整个南中国也是独一份的了!”

不用多久,上海的都督代表会议就一致决定支持定都南京,这时候武昌的黎元洪也只能认命了。

当各方乱纷纷的时候,陈敬云以福建都督的名义再一次发通电,请求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重申愿意拥护袁世凯为大总统。

此举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自从黄兴和陈敬云相继发表劝袁世凯拥护共和通电后,南方各省都督们也都发出过类似的通电,所以陈敬云发这封通电的影响力远不如第一次那么重,不过陈敬云并不在意。说的不好听些,陈敬云此举完全就是为了刷存在感赚点威望,让自己的名字登上各大报纸,告诉人们别忘记了,是我陈敬云率领福建第二个光复的,是我陈敬云首先拥戴袁世凯当大总统的,这年头,威望这东西是很奇妙的玩意。有时候一文不值,有时候少了他还真不行。

比如说徐绍祯,这人是南方联军的总司令,在东南各省的都督眼中算得上是实权人物了,但是南京的各省代表开会时,推举大元帅筹备临时政府,但是没人给他投票,至于陈敬云、汤寿潜、程德权之流就更加没人选了,反而是选了手下没兵没卒的黄兴当大元帅,远在武昌勉强维持湖北局面的黎元洪当副元帅。这各种的缘由就是因为黄兴的威望可以比肩孙文,而黎元洪是第一个光复的都督。

选定南京为首都、推举黄兴为大元帅筹备临时政府的同时,各省代表也议定了初步的和谈条款,以伍延芳为代表和袁世凯议和。

面对南方乱局,紫禁城中是一日哀过一日,隆裕整天抱着溥仪哭,一众满清重臣权贵也都是愁眉苦脸。

“摄政王,难道南边真的支撑不下去了?”隆裕好不容易止住了哭,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问载沣。

载沣却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虽然他年轻但是他湖北前线和南京那边的军事格局也是知道的,那根本就不是北洋军不能打,而是不愿意打。

沉思片刻后他才道:“前日湖北的段祺瑞和第一军的诸多将领连同上书,请求共和。”

一边的溥伦却道:“这还不是袁世凯搞出来的事,他要是不发话,段祺瑞那里敢这么做!”

这时候,徐世昌站出来道:“现在度支部那边已经是拿不出来银子来,这两个月的战事已经把户部的最后存银耗光了,就算要继续打,也是拿不出军费来了!”

他说的半是实话,半是假话,实话是清廷是真拿不出钱来维持军费了,不但把度支部的钱花光了,就连隆裕都从内裤里拿出了百万两银子。然而北洋上下十余万大军,战争时期的消耗可不是小数目,清廷拿不出钱来就得靠袁世凯自筹。这段时间老袁为了军费是煞费苦心,从李鸿章时代就积攒下来的北洋家底也往外掏出了不少,真要继续打下去的话没准老袁就得把底`裤给当了!

可是另一方面,满清权贵是真没钱了吗?不是,世人皆知奕劻富可敌国,可是在这场事关清廷国运的战争中却是一毛不拔,不但奕劻如此,在座的权贵重臣中那一个不是富得流油,可是要让他们拿出钱来当军费,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们了事。

所以说北洋要和南边和谈,除了袁世凯想当大总统这个因素外,还和经济有关。朝廷和一大帮子的满清权贵不拿出钱来当军费,难道真的要把北洋的家底彻底掏空嘛,这事李鸿章当初就干过,结果北洋水师给赔进去还不算,还把北洋系统的家底也折了个七七八八,最后的结果就是李鸿章下台。接李鸿章班的袁世凯辛苦维持北洋十余年,一步一步发展才重新有了今天这份基业,袁世凯自然不想让李鸿章的旧事重演。

隆裕刚想说自己内库里还有数十万两的黄金,可是想起的性子也是上来了。眼南京也丢了,南北要和谈,听这和谈的意思是要退位,不怕万一就怕一万,万一到时候真的要皇上退位的话,宫里没点银子备着难道到时候要饭去,索性也就不提这事。

接着一干人又是议论来议论去,军费没人再提起,而是讨论起关于和谈起来。

“南边的党人要和谈,如果要立宪也不是不行,可是要皇上退位的话那是万万不可!”载沣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满清权贵的意思,和谈、共和之类的他们觉得也能接受,但是他们的底线却是立宪,保留住皇帝的名头。

“怕是南方党人不愿啊!”

徐世昌心里叹气,如果朝廷早几年能够接受立宪而不是改出来一个皇族内阁的话,那里会有武昌之乱,现在人家南方的士绅督抚们也不指望立宪了,而是和革命党联合起来要共和。

等徐世昌出宫后,他朝着袁府而去的途中,奕劻叫住了他:“你,这南边是不是真的无法挽回了!”

徐世昌道:“南边的局势王爷您也清楚,共和是大趋势!眼下不但是南方,全国都在眼巴巴的望着宫里做出决断呢,这样的情形难道您不知?”

奕劻也是叹口气,他人不笨对局势了解的也清楚,知道北洋能打,但是更知道北洋不想打,对于能否保住爱新觉罗家的地位他已经没有什么信心,唯一担心的就是共和后对待皇族,对待这些这等权贵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如果是要干净杀绝,他奕劻说不得就立马带着银行本票去租借了。

“唉,时日变了!”奕劻一边叹气着一边随着徐世昌去袁府,然后奕劻和袁世凯密谈了片刻后就离去了。

“大人,他说些什么了?”当即,徐世昌问袁世凯。

袁世凯摇头轻笑:“庆亲王也老了,当年他和李大人一内一外是何等的威风,如今却只惦记着家中的家财。”

徐世昌听罢也是感叹道:“朝廷的气数的确是尽了!”

和徐世昌说的一样,清廷的确是气数将尽了,面对南方乱局,满朝文武大臣竟是没几个关注朝廷的未来,反而多是担心起自己的小命和家财之类的,好几天的时间里这些大臣们都是避而不谈南方乱军,甚至连奕劻都不在进宫。

紫禁城里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在这种氛围下,隆裕太后终于是支撑不住,面对袁世凯为首的北洋诸多重臣或明或暗的逼迫,隆裕终于在两天后于一片绝望中命令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其派代表赴南方商讨大局。

更新时间:202-0-29

从袁世凯的这一番调动中可以出来,北洋军的主要军事部署是沿着京汉线和津浦线为基准,其中以津浦线最为明显,前线的徐州方向只有一个镇和张勋的江防军,但是通过津浦线北洋军随时可以将驻防山东的第三镇派往徐州增援,就算局势败坏的话,也可以让驻防天津的第二镇通过津浦线迅速增援前线。

退一万步说,以上三镇全部被击败了,袁世凯还可以调集负责拱卫京畿的第一镇,禁卫军,直隶混成协,甚至东北地区的第二十镇、第二十三镇通过铁路增援前线,从这个层面而言,北洋军的战略优势远远胜过南方联军。

从这里就可以出来,铁路对于军事调动的重要性,通过北中国的数条铁路大动脉,袁世凯完全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的兵力,从而取得兵力上的优势。如果北洋没有津浦线,京汉线这两条铁路的话,北洋军要想形成现在这种军事优势至少需要再加六个镇的规模

北洋军趁着湖北临时停战这个空隙时间里,再一次的大规模调动各部,进行战略性的整合,相对而言,南方各省的军事行动却是落后许多,攻占了南京之后南方各省几乎都把目光放在了南京,各省代表也从汉口英租界前往南京,准备举行建国会议,这个时候南方各省的代表,尤其是以江苏、浙江等省份代表提议把临时政府的所在地改设南京,武昌的黎元洪虽然有心反对,但是奈何南京已下,武昌的重要性在革命党人心中急剧下降,根本就无法阻拦。

“都督,上海那边来人询问,想要知道我们对定的态度!”郑祖荫问陈敬云道。

南方联军拿下南京后,很多人就说要把临时政府设置在南京,而这个提议几乎得到了孙文、黄兴等革命党人以及苏浙等实权人物的一致支持,而身为南方联军中的一员,尽管陈敬云派遣的第一旅还呆在绍兴但是却没人忽略陈敬云,留守上海的各都督代表还特意约见了林长明,询问福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上海的都督代表和正在湖北往南京去的各省代表不同,各省代表的那是属于官面上的,而留守在上海的各都督代表却都是南方联军各个实权人物的私人代表,比如上海都督陈其美、浙江汤寿潜、江苏都督程德全、镇江都督林述庆、吴淞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福建都督陈敬云以及徐绍祯,也可以说这个代表会议才能真正决定南方联军未来的走向。

到目前来说,这个南方联军的各个都督们在建都南京这个问题上还是很齐心的,一致决定建都在南京。

陈敬云也是这个说法,目前来说中国适合当首都的城市就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除此之外其他城市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也是当初南方联军为什么着急拿下南京的原因,重的就是它的政治意义。

“南京毕竟是六朝古都,选择那边总比武昌强!”陈敬云口道:“我想郑先生也是这个法吧!”

郑祖荫微笑点头道:“我也是这么的,南京的格局放眼整个南中国也是独一份的了!”

不用多久,上海的都督代表会议就一致决定支持定都南京,这时候武昌的黎元洪也只能认命了。

当各方乱纷纷的时候,陈敬云以福建都督的名义再一次发通电,请求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重申愿意拥护袁世凯为大总统。

此举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自从黄兴和陈敬云相继发表劝袁世凯拥护共和通电后,南方各省都督们也都发出过类似的通电,所以陈敬云发这封通电的影响力远不如第一次那么重,不过陈敬云并不在意。说的不好听些,陈敬云此举完全就是为了刷存在感赚点威望,让自己的名字登上各大报纸,告诉人们别忘记了,是我陈敬云率领福建第二个光复的,是我陈敬云首先拥戴袁世凯当大总统的,这年头,威望这东西是很奇妙的玩意。有时候一文不值,有时候少了他还真不行。

比如说徐绍祯,这人是南方联军的总司令,在东南各省的都督眼中算得上是实权人物了,但是南京的各省代表开会时,推举大元帅筹备临时政府,但是没人给他投票,至于陈敬云、汤寿潜、程德权之流就更加没人选了,反而是选了手下没兵没卒的黄兴当大元帅,远在武昌勉强维持湖北局面的黎元洪当副元帅。这各种的缘由就是因为黄兴的威望可以比肩孙文,而黎元洪是第一个光复的都督。

选定南京为首都、推举黄兴为大元帅筹备临时政府的同时,各省代表也议定了初步的和谈条款,以伍延芳为代表和袁世凯议和。

面对南方乱局,紫禁城中是一日哀过一日,隆裕整天抱着溥仪哭,一众满清重臣权贵也都是愁眉苦脸。

“摄政王,难道南边真的支撑不下去了?”隆裕好不容易止住了哭,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问载沣。

载沣却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虽然他年轻但是他湖北前线和南京那边的军事格局也是知道的,那根本就不是北洋军不能打,而是不愿意打。

沉思片刻后他才道:“前日湖北的段祺瑞和第一军的诸多将领连同上书,请求共和。”

一边的溥伦却道:“这还不是袁世凯搞出来的事,他要是不发话,段祺瑞那里敢这么做!”

这时候,徐世昌站出来道:“现在度支部那边已经是拿不出来银子来,这两个月的战事已经把户部的最后存银耗光了,就算要继续打,也是拿不出军费来了!”

他说的半是实话,半是假话,实话是清廷是真拿不出钱来维持军费了,不但把度支部的钱花光了,就连隆裕都从内裤里拿出了百万两银子。然而北洋上下十余万大军,战争时期的消耗可不是小数目,清廷拿不出钱来就得靠袁世凯自筹。这段时间老袁为了军费是煞费苦心,从李鸿章时代就积攒下来的北洋家底也往外掏出了不少,真要继续打下去的话没准老袁就得把底`裤给当了!

可是另一方面,满清权贵是真没钱了吗?不是,世人皆知奕劻富可敌国,可是在这场事关清廷国运的战争中却是一毛不拔,不但奕劻如此,在座的权贵重臣中那一个不是富得流油,可是要让他们拿出钱来当军费,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们了事。

所以说北洋要和南边和谈,除了袁世凯想当大总统这个因素外,还和经济有关。朝廷和一大帮子的满清权贵不拿出钱来当军费,难道真的要把北洋的家底彻底掏空嘛,这事李鸿章当初就干过,结果北洋水师给赔进去还不算,还把北洋系统的家底也折了个七七八八,最后的结果就是李鸿章下台。接李鸿章班的袁世凯辛苦维持北洋十余年,一步一步发展才重新有了今天这份基业,袁世凯自然不想让李鸿章的旧事重演。

隆裕刚想说自己内库里还有数十万两的黄金,可是想起的性子也是上来了。眼南京也丢了,南北要和谈,听这和谈的意思是要退位,不怕万一就怕一万,万一到时候真的要皇上退位的话,宫里没点银子备着难道到时候要饭去,索性也就不提这事。

接着一干人又是议论来议论去,军费没人再提起,而是讨论起关于和谈起来。

“南边的党人要和谈,如果要立宪也不是不行,可是要皇上退位的话那是万万不可!”载沣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满清权贵的意思,和谈、共和之类的他们觉得也能接受,但是他们的底线却是立宪,保留住皇帝的名头。

“怕是南方党人不愿啊!”

徐世昌心里叹气,如果朝廷早几年能够接受立宪而不是改出来一个皇族内阁的话,那里会有武昌之乱,现在人家南方的士绅督抚们也不指望立宪了,而是和革命党联合起来要共和。

等徐世昌出宫后,他朝着袁府而去的途中,奕劻叫住了他:“你,这南边是不是真的无法挽回了!”

徐世昌道:“南边的局势王爷您也清楚,共和是大趋势!眼下不但是南方,全国都在眼巴巴的望着宫里做出决断呢,这样的情形难道您不知?”

奕劻也是叹口气,他人不笨对局势了解的也清楚,知道北洋能打,但是更知道北洋不想打,对于能否保住爱新觉罗家的地位他已经没有什么信心,唯一担心的就是共和后对待皇族,对待这些这等权贵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如果是要干净杀绝,他奕劻说不得就立马带着银行本票去租借了。

“唉,时日变了!”奕劻一边叹气着一边随着徐世昌去袁府,然后奕劻和袁世凯密谈了片刻后就离去了。

“大人,他说些什么了?”当即,徐世昌问袁世凯。

袁世凯摇头轻笑:“庆亲王也老了,当年他和李大人一内一外是何等的威风,如今却只惦记着家中的家财。”

徐世昌听罢也是感叹道:“朝廷的气数的确是尽了!”

和徐世昌说的一样,清廷的确是气数将尽了,面对南方乱局,满朝文武大臣竟是没几个关注朝廷的未来,反而多是担心起自己的小命和家财之类的,好几天的时间里这些大臣们都是避而不谈南方乱军,甚至连奕劻都不在进宫。

紫禁城里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在这种氛围下,隆裕太后终于是支撑不住,面对袁世凯为首的北洋诸多重臣或明或暗的逼迫,隆裕终于在两天后于一片绝望中命令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其派代表赴南方商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