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遇到过江龙(求推荐票)

只见来者是一个身着襕衫做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这人竟然有秀才功名在身。

所谓襕衫,简单说来就是秀才的制服。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颜色或淡蓝或月白,但领子却是深蓝色,“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中国古代有严格的登级划分,有功名的读书人乃是预备役统治阶级,在衣着上自然要和普通人有所区。

穿了这件衣裳,可见官不跪,享受许多特权。

当然,也不能乱穿,一旦被人抓到,你的麻烦就大了。

当初在安东的时候,周楠就曾经看到有普通人穿襕衫招摇过市,被一个真正的秀才逮到,上去就“啪啪”两记大耳光,勒令他马上脱下来。

襕衫的料子都是棉布,质地不好,做工差,又实在太宽大,周楠平日里也懒得穿,丢箱子里长霉。

按说,一个读书人应该儒雅秀气才对。眼前却是个阔脸大胖子,都胖出双下巴了。

一见屋,他就朝二人一作到地:“敢问哪位是周行人,晚生武新华见礼了。”

头虽然埋着,一双小眼睛去滴溜溜转动,目光不住在侍侯周楠和朱聪浸的女子身上流连。

他外面虽然罩着朴素的襕衫,里面却是一身绸缎,闪闪惹人爱。看模样也不是什么正经读书人,倒像是个商贾。

“我就是周楠,武秀才不用多礼,坐下说话。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嘛!”周楠伸手虚扶了一把,好奇地问:“你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谢行人。”武新化起身,将半边屁股放在凳子上。又从袖子里抽出一封信递给周楠:“我家与荀府乃是世交,晚生和荀兄也是同窗好友。这次进京办事,听荀兄说子木在京城行人司做官,就厚着脸求过来。方才晚生去府上拜访,听如夫人说周行人在这里应酬,冒昧前来。还请行人看在荀兄的面子上,帮在下一个小忙。”

原来这人是大舅哥的同窗,都四十多岁年纪,还一口一个晚生、在下,辈分都乱了,能是什么好人?

周楠心中厌恶,接过信也不看,就扔到一边,不想搭理武新化。

武新化感觉到周楠的冷淡,又去搭讪朱聪浸:“不知这位老爷姓甚名谁,偶遇也是有缘,容晚生再开一席,还老爷亲近。今日的一应开销,都记在晚生帐上。”

作为和周楠无话不谈的密友,周家小妾荀芳语的事朱聪浸也知道。他是宗室,嚣张惯了,喝道:“谁要你请,本大人是没银子的人吗?罢了,子木既然有事,我先去旁边的屋里歇息。”

说罢,就抱着怀中的女子自去快活。

场面更冷,那武新化也是脸皮厚,依旧含笑和周楠左一句右一句的尬聊。

周楠实在有些忍无可忍,挥手让服侍自己的女子退下,准备三言两语将姓武的打发了,好回家去:“武朋友有事但说无妨。”

武新化指着桌上的信:“行人你还是先看信吧,荀兄在信上说得清楚。”又问:“行人,方才那位大人是谁?”

周楠无奈,只得撕了信封皮,抽出荀秀才的信,一边看一边随口道:“他叫朱聪浸,宗室中人,二等奉国将军。”

“啊,原来是皇亲,行人竟然认识这等人物,可了不得啦!”武新化眼睛里爆发出异彩。行人司行人前程远大,皇家的人竟然和周子木如此亲热,看来这次到京城走门路是来对了。

周楠心中鄙夷:真是个没见识的乡下酸秀才,还真以为皇室宗亲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人物。醒醒,这里是明朝,可不是皇室可以横行的汉、唐。朱兄混得极惨,就政治权利而言怕是还比不上你这个武秀才。咱们大明朝的皇室,从一生下来就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的。

我们的周大老爷在地方上威风八面,土豪一个。可自从进京城来,条条框框,上头婆婆无数,谁都能管着他,前一阵子憋屈坏了,搞得心理都有些抑郁

如今在老家来人面前显摆,显然是找心理平衡。

还别说,感觉非常好。

手中的信也看得进去了。

看完信,周楠一楞,然后冷冷道:“对不住,这事本官办不了,朝廷自有制度,你自去找盐道吧!”

武新化将周楠拒人于千里之外,忙道:“荀兄说了,这事找行人你一准能成,你可是咱们淮安府最近几十年出的唯一的一个大人物啊!晚生若能走通盐道的门路,还用千里迢迢来京。若行人能够帮我拿到盐引,必有一份心意奉上。不不不,晚生愿同行人合股,七三开。不,六四,我六行人四。当然,我商号本小利薄,一年下来也见不到多少利。如果行人能够多弄些盐引那就最好不过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有秀才功名在身。你武新化是乡绅,我周楠是朝廷命官,大家都是体面人,搞得如商贾一样讨价还价是不是太俗?

不过,钱这东西谁会嫌俗呢?

听到武新化的话,周楠眼前豁然开朗,差点伸手拍自己额头一记:某乃淮左布衣,两淮盐行天下,简直就是富豪流水制造线,我当初在安东的时候怎么没想到干盐商这个行当?真是抱着金饭碗讨口啊!

转念一想,即便自己当初在安东一手遮天,可势力也仅仅局限于一县,盐道可是高官单位,他一个小小的吏员还真接触不到这个层次。

现在詹通不就在长芦盐场吗,马上就要提同知。如果通过他的关系,说不好能够插手两淮的盐事。也不用多长时间,几年下来就能富可敌国。

这武新化倒是可以做本官的白手套。

周楠又拿起大舅子的信,看了起来。

信很长,大概意思是,武新化出身淮安名门,曾祖父是进士出身,曾任一省之从三品右参政。靠着祖上的势力,他的祖父就做了盐商,在淮安城也算是豪富之家。

不过,到武新化这一代,家道渐渐中落,在场面上混得不红不白。道理也简单,从他祖父起,家中最高学历也就是个举人,到他这一辈这个秀才功名也是奋斗了二十多年才拿到手的。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朝早年政治风云变幻,武家曾祖父的那点人脉早已用尽。

大明朝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盐道每年都会根据盐场的产量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这就是所谓的盐引。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

官府给你每年核多少盐引,都看关系,给多给少全凭心意。

武家刚开始的时候每年还能得两万引,然后就越来越少,到武新化这一代,只剩可怜巴巴的三千引,就这三千引还是花了大价钱的。

今天年底,盐道更是直接把这三千引都取消了。

一下子断了这么一条大财路,武新化就急眼了,四下活动,可惜盐道对他都是置之不理,送上去的银子直接就丢大街上去,叫他滚蛋。

四处碰壁之后,武新化决定进京以银子开道活动活动。在进京城之前,偶然在荀秀才面前说到此事。

荀秀才估计是喝醉了酒吹牛皮说他的妹夫周楠是行人司行人,认识许多大人物,未来的政坛新秀,在朝堂上活力四射,武兄去寻他,没准能成。

武新化进京之后,本着多找一人就多一条门路的心思求到周楠这里来,并许下重利。

类似的话他在其他官员面前估计也说过。

这事也不难办,周楠就开始在心中计算起来。如今每斤盐在市面上大概是五十文一斤,三千引就是九是万斤,可卖四千五百万文。折合成白银,以一千比一计算四万五千两。扣除两成生产成本,两成打点,纯利润就是二万四千两左右。

我和武新化四六分成,每年可得九千两,这可是暴利啊!

正如姓武的刚才所说,三千引确实是少了些,如果可以就多弄些。这可是能够传给子孙后代的事业,就算我儿孙们将来读书不成,也可以去做盐商,壕一辈子啊!

不成,本大人若想办成此事,出力甚大。他姓武的什么都不做,就坐享其利,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得五五分成。

当下,周楠就动了心思。他这人做事把细,缓缓道:“武新化,这事要做却不容易,京城不同于地方。”

武新化会意:“行人,晚生这次来京将家中存银都起出来活动,有七千余两可供使用。”

七千两,够用了。周楠心中寻思,这事要想办成,詹通那边得意思个一千。詹通怕是要动用王府的人脉,那边还得送几千两去。只是,我现在和李伟、李高父子反目成仇,詹胖子夹在中间也头疼,须想个法儿。

周楠:“对了,武秀才……算了,看你模样也不像读书人,只怕四书五经早抛之脑后多年,就叫你武员外吧!武员外,往日你应该没少在盐道走动,怎么今年说把你踢掉就踢掉了?”

他心中也是奇怪,按说如盐道、河工、漕运这种涉及到大笔金钱往来的衙门,官员们都是人精,做事也非常小心,一向是做熟不做生。毕竟,大伙儿打了几辈子交道,彼此都知根知底。

现在突然让姓武的出局,难道他得罪了什么大人物,或者牵扯进什么事情中去。如此,本大人倒是要掂量其中的厉害关系,别把自己赔进去了。

武新化一生都在同官府打交道,如何不明白周大人的心思,忙道:“行人,晚生也是个晓得人情世相的,逢年过节在盐道走得也勤。如今这事倒有些莫名其妙,问了许久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那是遇到过江龙了。”

“什么过江龙连两淮盐运都被压服了?”周楠好奇地问。

武新化:“鄢懋卿。”

周楠道:“如果是鄢懋卿还真能压住盐道,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