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7

没想竟然要用师父的女儿李青萝做实验,理由是她已修炼有上千门来自不同门派的武功,各种武功之间的冲突,走火入魔的危险和复杂性,在横向上比师父只高不低。如果连她这种在纵向上比较低级的走火入魔都无法解救,还怎么去救师父?而自己,原来连师父的来历都不清不楚,更别说师父的女儿。认认真真想,秦朝应该不用在这方面编织这种谎言来欺骗自己。就说自己身上的少林绝技,这才不过修炼了几门,花去这么多年时间,不也一直找不到什么好办法可以将之并合吗!甚至于,走火入魔之势已成都还不知,原来最多不过是保持怀疑,听那秦朝解说过才终于有胆确认。看来,武功在纵向上太高的危险,伤害还远在横向上太广的冲突之上。

“记得你第一晚去少林藏经阁中借阅的是一本《无相劫指谱》,唉!从那晚起便入了魔,可惜,可惜!”

“第二次来借阅的是一本《般若掌法》。由此入魔,愈陷愈深,当时那扫地的老僧心中不忍,在师兄惯常取书之处放了一部《法华经》,一部《杂阿含经》,只盼你能借了去,研读参悟。不料你沉迷于武学中,对正宗佛法却置之不理,将这两部经书撇在一旁,找到一册《伏魔杖法》,却欢喜鼓舞而去。沉迷苦海,不知何日方得回头?”

“你近来小腹上‘梁门’、‘太乙’两穴,可感到隐隐疼痛么?”

“你‘关元穴’上的麻木不仁,近来却又如何?”

萧远山越听越惊,不想这师弟不但对自己这些事好似比自己还清楚,竟然还能与少林寺中圣僧说得几乎一模一样。听他随口道来,将三十年来自己在藏经阁中的作为说得丝毫不错,渐渐由惊而惧,由惧而怖,背上冷汗一阵阵冒将上来,一颗心几乎不知跳动。

此刻再认真回想,要不是知道师父无涯子如陆地神仙般厉害非常,见藏经阁中那扫地僧如菩萨下凡般神通,只怕会继续像一般人一样装鸵鸟,自欺欺人,不想再相信他那些话,忠言逆耳,只想当他是在装神弄鬼。虽然心里明知道不是。

但那又怎么样?

不想去想,少去想,总能找到些办法避开。

此时很想再去找他谈谈,又很怕再见到这位师弟。听他和那圣僧说,才知道自己这是任何习武之人将武功修炼到登峰造极后都会遇上的一种武学障,但境界上与师父所遇不同,一个是后天,一个是先天。因此,就算自己和那位李师妹都能顺利通过这一关,一样帮不了师父什么忙。具体的解决方法,佛法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非是舍此之外再无他法。应该说,用佛法解决的难度相对比较低,风险比较小。从武功上解决的方法最难,见效却最快。《九阳真经》能帮忙突然后天,却解决不了先天,反而会入魔更深。

这么一想,多少开始有些明白——这位师弟怎么能一直这么大方?

看来他一样没把握解决先天,对后天的把握都不大。但这主要是指帮助别人解决,而不是帮助他自己。说到底,最后还得看自己,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有些地方是可以请别人帮忙,但有些地方,别人永远都无法代劳。例如心灵的觉悟,那秦朝和圣僧都说:“佛由心生,佛即是觉。旁人最厉害都只能指点,却不能代劳。”得知那大仇人慕容博自食恶果,强行修炼少林绝技的后果比自己还严重,一日有三次痛不欲生,一天死三次,反而不急着杀他,急的是怕他被那圣僧出手救治。但要凭猜测就去找那圣僧报仇,报不报得了还两说,报得了都将自食恶果。这一切,皆源于一颗本心。由心而生,由心而灭。

第十四章没得比英雄大傻

当然,最主要还是由于逍遥派是道家,少林派却是佛家,虽然还不能说佛道不相容,但对其中的难度,萧远山早就有过十分深刻的认识。却不想,只听他一句“佛本是道”,病情便随之大减。当真是神乎其神!叫人不得不服。自己那佛道不相容的认识显得有害无益,不如相信佛道本一家。佛由心生,道亦由心生。佛即是觉,道却不只是觉,但包含了觉。

秦朝说:“修佛远比修道要容易。”并非没道理。好比一个人只修炼一个门派的武功,一个人却要修炼上百上千上万个门派的武功,甚至想将之融为一炉,不难才怪哩!

那时候,秦朝的原话是:“我不是想鄙视道,舍道而取佛,而是修佛确实远比修道要容易。佛本是道,取佛非舍道。到最后殊途同归,三千大道皆合于一道。”

左思右想,接下来就算不能像秦朝一样自我完善成一门新的心功,也该想办法多修炼一门比较切合本性的禅功。这么想,才开始真正理解,少林为什么属于禅宗。

说到底,戒、定、慧皆属禅功。表面是基础,却最不可缺。粗浅能粗浅到普通人都能修炼,高深能高深至佛法无边。

只一部《九阳真经》,便包罗万象,内含招式、心法、内功、禅功、心功等等。只要读懂了,根本不用跟那圣僧出家自救,反正说到底都还得自己来。

这倒不是说那圣僧的境界不如秦朝,不如师父无涯子,而是佛道两家的行事方式大不相同。道家对弟子更多的是放任,佛家对弟子更多的是约束,谈不上谁好谁坏。

也许也谈不上谁高谁低。

一般情况应该是佛家比较占优势,对那些绝顶聪明、绝顶自信的人则又另说,这不能一概而论。

听那秦朝说,师父当年主要是看中了自己的资质、相貌和品性。

越想。越是觉得有理。换个人,就算送他一本翻译过的《九阳真经》,看不懂还是看不懂。要知以自己现在这份武功和资质,仍有不少地方越看越丈二摸不着头脑。有时候,同一个地方能看出上百种不同的解释来。表面说得通的那些地方未必最正确,暂时说不通的地方未必真错了。总之,这部经书之博大精通、包罗万象、深不可测非一般人能学。

能学得其中三分之一,似已够开宗立派。

最难想象的还是那杏子林之事,到了那秦朝嘴里,竟成了修行中的必然会遇上的一个劫。

具体是什么劫。却无定数。

大体有天劫、地劫、人劫之分。

听那秦朝说:“逍遥三老的大师姐巫行云,才二十六岁便遇上同等级的人劫,被师妹李秋水暗算。究其因,放大十倍都不过一声吼吓,不值一提。究其果,至少比被推落悬崖要好些。相比之下,虽然你儿子是天纵之才,但遇上这等人劫并不算有多早。究其因,当然也无须有多大。这个不行有那个。不过不能这么比,他修炼的是什么内功心法,逍遥三老修炼的是什么内功?”只见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但只要想想自己这一身内功便知道比不得。甚至连自己这一身内功都比不得。自己跟随在师父身边的时间实在是太短。

事实当然也不能这么比。要这么比,谁比得过大师兄苏星河?

或者说,比得过正说明自己的资质太高,大师兄的资质太低!

太片面了!

这么比太片面了!不足以说明自己的资质定然远胜过大师兄。也不足以说明儿子的资质也远远胜过自己。就说自己这儿子,从小有少林玄字辈内功排名高三的高僧教导武功,打牢根基。比的时候。怎么不把这些都算进去?怎能把这些因素都抛开,只谈对儿子有利的一面,或只谈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非要那样比的话,比上一万年都没用。但若要面面俱到,又不知该有多复杂了,到最后还是没法比。更何况,连因与果都不一定相等——后果可能很严重,起因却可能很微小。

怎么比?

没得比。

硬要比,只能比一个大概,尽量缩减波动的范围。不求最精确,只求更精确。大家各有各的优势,攻击、防御、速度、闪避、爆发、灵巧、经验、智慧……

谁高谁低?

实不易判断,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原无须强排名次。有事实可以证明,资质高不代表武功高,武功高不代表资质高。可是,秦朝老说他资质不高,这话有谁信?

即便那是事实,没半点假,大家还是更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可若这么看,慕容博那老匹夫的错都不是错在他不择手段,而是错在他的阴谋失败。

事实上他的阴谋并没有完全失败,不过是离成功还太远而已。“慕容老匹夫,想复国想了一辈子,自己都觉得希望很渺小,偏偏又不能放弃,能不疯狂吗?疯不疯,不成都还是不成。”萧远山心想。感觉对慕容博不能只用对待正常人的眼光去看,虽然他正常的时候很正常,但那证明不了什么。玄慈当他是志气相投的朋友,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不吃亏才怪。虽然很想骂玄慈是傻瓜,但那也等于把自己骂进去了。他若是傻瓜,自己是什么?

只能是比傻瓜还傻的大傻,隔了个傻瓜都还中枪,连老婆孩子都赔了进去。

像这么以事实论英雄,论到最后也一样没得论,除非自己承认自己是大傻。

或者,像许多人一样,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甚至,像小说中的主角一样,要做现实中的主角。

原来,萧远山不想想这么多,只要知道谁是友?谁是敌?现在,但有一丝清醒,便知那是多么地一厢情愿。

事实正如那秦朝所说,如果非要为大辽尽忠,不是不可以选择与大燕慕容氏合作,先瓜分了大宋赵家的天下,甚至连大理段家的天下也顺路瓜分完,再找机会解决个人的恩怨。至于那么做要死上多少人,要害得多少rén • qī离子散,家破人亡,谁还有那心思去管?通通都得给大业让路。大军横扫一切,似乎最多汉人流血流泪都只配给契丹的英雄铺路。由这再反推,雁门关一战,不过是在乱石谷多杀了几个契丹人,最不该杀是杀了个嫁给契丹人的汉人女子,不知中原群雄还有什么错!?

先是错在没斩草除根!?

后又错在了养虎为患!?

仇当然要报,萧远山越想越乱套。不是不想把心思先放在武功上,如果能一招解决慕容博,自然是什么问题都没了,而是当武功修炼到现在这种高度后,要往上再也没法离开人心人性。那样能不能把武功提上去还两说,即便升上去,也如同xī • dú。这好像又是出自那秦朝口中的新名词,或者说是被他用活的新名词。原来可用饮鸩止渴来形象,现在有‘xī • dú’,便再难用饮鸩止渴来形象。每次用着都别扭,越用越觉得不恰当。

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xī • dú变成解毒。

只要能解毒,连以毒攻毒都可以考虑。

“可恨!为什么对象是慕容老匹夫?”萧远山越想越郁闷,越想越觉得那圣僧与姑苏慕容关系非浅。说不定,他还真是慕容博的老爹。要真是这样,别人都已经放过自己一命,自己还怎么找他儿子、孙子报仇,甚至要杀他全家,不杀不足以解恨。越想越郁闷难解,却没法再继续自欺欺人,大不了同归于尽。以儿子现在的武学成就,再过十几二十年,未必就不如那圣僧,到时候再放他孙儿一命,也算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想再去找那秦朝说一说,又觉得他已经说得够多了。

再说,自己怕真要受不了了。

不过,倒是希望他的歌能越唱越多越好……

只一首《爱一个人好难》,便属新歌中的新歌,经典中的经典。百听不厌,越听越有味。

心情不好的时候唱一唱歌,多少能开解一二。他那些歌,不管是人多的时候唱,还是只一个人的时候,好还是好,味道却不同了。可惜大半是从玉紫那儿传出,隔了层味。

敢像赵钱孙一样当众大声歌唱的人正越来越多,现在虽然还不多,却势不可挡。可以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形成潮流,至少这比习武之风更容易形成许多许多。

心情最好都没法不头痛儿子的婚事,不知道这儿子到底怎么了,对钟灵、玉紫那样一等一的美少女都不怎么感性趣?

能患难与共,还不见真情流露!

想抱上孙子,还不知要等多久!

非得‘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那可就真让人无语了。这方面连那秦朝都没法交流,看他的表现,比自己这木头儿子还过分。可惜了一本《寻秦记》,里面写得多好啊!或许,儿子真是怕连累了身边那些美女,怕他母亲那样的悲剧在身边重演。原本便不是个能轻易对女人动情的男人,现在自然更不敢轻易对女人动情了,所以他现在这种表现是最正常不过。

这还真是很令人头痛!

怎么办?

第十五章舍不下感情专一

“萧远山!”赵钱孙一字一顿,一字比一字重。

刚才还跃跃欲试,觉得与他的武功差距已然不大,这才一见面,他随便往那儿一站,自己就差点没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