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围魏救赵

因为有热闹看,朱瞻壑倒是没有着急返回云南,而是带着自己的弟弟在应天住了下来。

锦衣卫的动作还是很快的,而且谷王的封地在长沙,连三天都没用的上就把事情查了个一清二楚。

然后,因为朱瞻基大婚而来到应天庆贺的谷王就被下了诏狱。

不仅如此,与谷王朱橞一母同胞的蜀王朱椿也被下了诏狱。

说起来也是赶巧,因为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凑到一起了。

之前就说过,皇太孙虽然是储君,但再怎么说也是君,君的大婚那可是大事儿,所以很早很早就开始准备了。

谷王朱橞也是抓着这个空档开始有动作的,因为皇太孙的大婚会带走礼部、户部和锦衣卫的很大一部分人员和精力,让以往都能够照顾得到的地方现在却顾及不过来了。

毕竟皇太孙大婚是大事儿,要是真有什么草原余孽或者是建文余党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捣乱,那可就真是丢尽了大明的脸面了。

比如说,把人安排到大婚相关的队伍里搞搞刺杀,或者是在大婚所用的器物和食材上搞搞手脚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倭国的事情。

因为前两年是属于开拓,后来是属于稳定,之前人们虽然重视给驻扎在倭岛明军的补给,但却没有人注意别的地方。

现在的倭岛彻底稳定下来了,成为大明的后花园、金银矿供给地,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进入正轨了,就有人开始注意在之前还被算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了。

应天府,北镇抚司,诏狱。

朱棣带着朱瞻基、朱瞻壑还有朱瞻圻三个孙子来到了这里。

走在阴暗潮湿的地牢中,朱瞻壑倒还好,因为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了,但朱瞻基和朱瞻圻的表现就不是很好了。

说实话,一般人还真的是挺难适应这里面的气氛和条件的。

诏狱并非是在地面上,而是在地底下,南京又地处江南,气候温润潮湿,然后再加上正处小冰河期,这诏狱真的是又阴又冷还潮湿。

除此之外,锦衣卫几乎是每天都会审问犯人,再加上阴暗潮湿的环境所滋生的蚊虫鼠蚁……

这么说吧,整几个心理素质不强的,都用不着审问,关他两天就什么都招了。

朱棣的脚步猛地顿住,朱瞻壑也停了下来,看着老爷子面前的牢房。

朱瞻壑原以为谷王再怎么说也是皇室宗亲,是老爷子的弟弟,哪怕是下了诏狱,那多多少少的也该给点儿优待,比如说被褥什么的。

但到了之后他才发现,这里是真的什么都没有。

其他的牢房里好歹还有点儿稻草什么的,但这间牢房里是真的啥都没有,连稻草都没有。

一朝的藩王,现如今竟然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实在是让人不胜唏嘘。

“哟!这不是我的好四哥嘛!?”

看到朱棣的到来,朱橞不仅没有低三下四的求饶,反而是阴阳怪气了起来。

“四哥今儿个怎么有空,想起来看弟弟来了?”

朱瞻壑很是不屑的撇了撇嘴。

谷王这人其实就是属于烂泥扶不上墙,但偏偏还喜欢做大梦的那种人。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别人不能比我过得好,要是这样,那就是不公平。

当年开金川门迎燕王军入京,朱橞就自诩是靖难第一功臣,再加上老爷子当年靖难的时候为了借兵,曾经半忽悠半哄骗的让宁王上了贼船,还说了什么“共分天下”这样的话来。

这就导致朱橞更加的肆无忌惮,夺人田地、侵吞赋税、滥杀无罪之人,如果说朱橞所做的事情和朱棣有关系可能会有些牵强,但多少也搭点边。

因为,在朱橞的心里,他四哥这天下是有他一半的,甚至是一多半!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当年的金川门是他开的,如果他不开,那朱棣就攻不下应天!

当然了,这只是朱橞自己的想法而已。

“为什么……”

沉默良久,朱棣终于是开了口。

没有愤怒,没有失望,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半分情感波动,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冷冷冰冰,没有丝毫人气儿。

“什么为什么?”朱橞双手一摊,一副很无辜的样子。

“弟弟只是在拿回本该就属于我的东西罢了。”

“噗……”

虽然早就猜到了朱橞的想法,但真当朱橞不要脸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瞻壑还是没忍住。

“朱瞻壑?”朱瞻壑的嗤笑声让朱橞的目光转移,注意到了他。

“你笑什么?”

“我告诉你!这天下谁都可以笑我!唯独你和伱爹不行!”

“是!我朱橞是贩卖武器,你们完全可以借此给我定下谋逆罪!但是你呢?你爹呢!?”

“你爹比我能强到哪里去!?我告诉你,你也别高兴的太早,我之今日,必将会是尔之未来!”

???

其实朱瞻壑原本还真不打算插手,老爷子带他到这里来是做什么的他不知道,但他多少猜到老爷子大概是想给自己提个醒,敲打敲打自己。

毕竟,吴王一脉这两年的确是发展的有些快了,也有些强了。

谷王这话可能多少有点儿拱火的意思,但真要说起来,局势还真就是这么个局势。

现在的吴王,别说和谷王比了,就算是和当年的燕王比都不差多少。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朱橞这么拱火,要是能忍得住,那朱瞻壑也就不是朱瞻壑了。

这么多年了,除了就藩之前在老爷子那里受到过一点委屈之外,他朱瞻壑什么时候在别人那里受过委屈了?

“自己人心不足就别赖别人。”朱瞻壑冷笑着向前走了两步,看着里面虽然身着华服,但早已经脏的不成样子的谷王。

“自己贪心,凭着一个开金川门的功劳就想要谋求更大的东西,就别拿别人的功劳说事儿。”

“你能跟我比?”

按照辈分来算,朱橞应该是朱瞻壑的爷爷辈儿,朱瞻壑也应该称呼他一声十九叔公,或者是十九爷爷。

但对这位十九叔公,他还真没有多少的尊敬,仅存的一点也只是辈分所带来的而已。

“请问您,您为大明做过什么?”朱瞻壑靠近牢房的木栅,脸上满是嘲讽。

“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宣府,洪武三十五年(注1)改封长沙,什么功劳都没立下过,倒是在封地上目无法纪、侵吞赋税。”

“是,皇爷爷靖难的时候你的确是开了金川门,迎皇爷爷进京,但然后呢?”

“你不会觉得你不开这个金川门,别人就不会开了吧?李景隆呢?你不会觉得当时你所掌握的兵力能和李景隆相比吧?”

“你不开,李景隆不会开?”

“或者,我是不是该问一下,当年开金川门的会不会是李景隆?你只是看到大势已去,所以附和了一下……而已?”

朱瞻壑的话可谓是丝毫不留情面,直接解开了谷王朱橞最不容人触碰的伤疤。

谷王有功?这的确是真的,但也很有限。

事实是个什么样子的朱瞻壑并不清楚,因为当时他年纪还小,虽然思想是成年人的思想,但是嘛……

没人会在小孩子面前谈论这个,再说了,当时的靖难有多乱?别说带着孩子上战阵进攻金川门了,就算是议事都不会在孩子面前,因为孩子都在大后方。

就像电视剧里朱棣进应天带着朱瞻基,还在皇宫屠戮建文旧臣的时候来了波教育那一幕一样。

历史上有没有那一幕朱瞻壑不知道,反正他这一世是没有遇到,因为当时他还有朱瞻基都在后方。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朱瞻壑反倒是对谷王打开金川门这事儿抱存疑态度。

别的不说,就说李景隆吧。

就从靖难时间开始算起,李景隆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也正是因为靖难之役中的战绩,让他被称为大明第一代战神。

但就是这样的李景隆,先先后后让建文帝损失了数十万的大军,但建文帝依旧没有治他的罪。

而且,当时还是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等人都纷纷上书,请诛李景隆,建文帝都没有搭理。

在建文朝受到如此信任和优待的李景隆,为什么在朱棣靖难成功之后被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而且自朱棣登基之后,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如果不是立了很大很大的功劳,朱瞻壑不觉得李景隆能得到这样的优待。

除此之外,李景隆的最后结局也好像可以印证这一点。

在靖难成功之后,先后有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弹劾李景隆,罗列了他至邸受赂、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以及阴谋叛逆等诸多罪名。

这么多人,这么多条罪名,这才让李景隆被罢官夺爵,圈禁至死。

而且,这么多人这么多罪名还不是一次罗列出来的,是先后三次,前两次朱棣都没处理,直到第三次,超过十余名官员共同弹劾李景隆,朱棣这才下令处理。

是为了彰显永乐朝的仁慈,对待建文旧臣的优厚?朱瞻壑觉得没必要。

在攻入应天的当日,对建文旧臣大清洗的时候,朱棣在建文旧臣心中的名声就已经烂了。

挽回,能挽回什么?

注释1:朱棣靖难之后,废建文年号,建文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后面的以此类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