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民间曾有一俚语俗,子女不和,多是老人无德。

古往今来,帝王对民众施恩大多是“轻徭薄赋”。

比起后面,现如今大汉的税负很低,按理说百姓应该富足,可是作为平民百姓,天灾人祸终其一生都困扰他们,都说底层百姓如同野草一样坚韧,可大多也是人贱如草,随便一场无名野火,就能将这些“草”给摧残了。

百姓有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

大汉现今的税赋制度 主要包括田赋、徭役、商税、人头税。

田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高祖是十五税抽一,到了文帝时期,就降到三十税抽一,比起其他,确实很轻。

而且高祖刘邦还规定,每户百姓可以免费分到一定数量的免税田,这些田地叫做“井田”,每井田有九百亩,分给九户人家,每户人家可得一百亩。

这些井田不用缴纳税赋,只需要按时缴纳人头税、徭役即可。

这点要为高祖竖起大拇指,人家不止懂得打天下,而且还懂得治理天下,有了这些保障,百姓的生活稳定了一些。

可是大量的土地被分给皇室、功臣,他们不仅不用缴纳天赋,而且还免除了人头税、徭役,导致了大量的税收损失,而且由于汉朝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继承,土地兼并现象一直层出不穷。

外加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旱灾、水灾、蝗灾,彼时没有农药、化肥,粮作物也不是后世培养的高产品种,即使百姓勤苦操劳,还是生活苦难,尤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除了田赋、人头税,还有躲不掉的徭役,运送粮草辎重、修建长城、城塞这些都是要募集徭役。

除了田赋,人头税也是百姓的一项重要负担。

大汉的人头税也是高祖立国之初制定的,比起秦朝的两匹绢或者两斗米,大汉每个成年男子每年缴纳一匹绢或者一斗米作为税赋,而且成年女子和老弱病残可以免除人头税,只要缴纳田赋、徭役即可。

对于百姓,比起前朝,压力少了一半,此法也为人口管理提供了依据。

不过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头税的征收也变得困难、复杂,导致出现了不少漏税、逃税的现象。

这其中,负担最重的其实是徭役,尤其国家大事多的时候,若是皇帝还是会折腾的,修宫殿、城墙、 道路、水利、边陲防御、巡逻、战斗,每年都要服役,不得拒绝逃逸,一般在一月在三月之间。

徭役一增加,百姓就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农业,这粮食产量就下降,粮食一少,不仅吃不饱肚子而且交不上赋税。

田赋、人头税、徭役还只是普通百姓最直观的负担,至于一些地方巧立名目折腾的一些税赋,刘瑶就不知道了。

之前扩建长安的时候,刘瑶给干活的百姓都给了工钱,为此还被个别大臣给弹劾了,说她浪费国家钱财拉拢民心。

刘瑶知道后,大庭广众之下向弹劾她的官员反省,张贴了自省公告,表示一定改正。

至于那位大臣家院墙夜里被百姓接连泼了四五日的粪水,就不是她能控制的。

虽然不给钱了,但是福利可以拿到手中,也可以吃进肚子里,刘瑶将工钱换成了日常口粮,要求每日都有荤腥,争取吃饱,当然是以阿父的名义,天天宣扬他们陛下的仁德,这花费比之前高了些,也能理解。

为此干活的百姓格外卖力,恨不得长安城能修的再大些,他们劳作是为了有口包饭吃,在哪里干活不是干活。

刘瑶听说这种说法后,不由得唏嘘,如此“淳朴”的愿望,而且大部分还不磨洋工,一个个干的热火朝天,一开始她以为他们只想尽快回家,后来听到想长久干下去,让她汗颜,可惜她给不了更多。

徭役问题目前她没法更改,但是“摊丁入亩”,现在倒是可以摸索实行。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简单的说,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就是有多少地收多少税,降低无地、少地百姓的压力,有利于人口增长和户口管理,能抑制土地兼并的速度。

刘彻看完刘瑶的奏疏,将其喊到未央宫,上下打量面前的女儿,轻啧两声,“阿瑶,你的奏疏朕看了 ,你可知,此法若是宣扬出去,你在某些人心里可比张汤还要恶。”

“阿父,你这话可不厚道!张汤是你手中的刀,由你控制善和恶,儿臣也是为你办事。”刘瑶撇撇嘴。

张汤干得那些事,大部分都是刘彻的意志,若是刘彻喜欢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官员,相信张汤也愿意做这样的官,可是明显不行。

再说比起阿父之前想出的缗钱税,摊丁入亩不值一提。

刘彻薄唇上翘,“此法朕看了可行,朕意欲让太子来施行,你觉得如何?”

以前他以为阿瑶只会折腾赚钱的东西,当然这孩子花钱的本事也大。

现如今,她献上来的这个法子,对他来说,不亚于主父偃的推恩令,实乃良策。

若是能顺利推行,底层百姓压力减轻,也能抑制地方豪强。

“啊?”刘瑶愣了一下,当即坐直了身子,正色道:“阿父,此等惠及万民的法子,自然要你来施行。刘据……他只是太子,这事要由你干!”

拜托!她此时提出,就是不想为难刘据,这活如果落在了刘据身上,她还不如让刘据直接揽了。

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刘彻眉梢微微扬起,声音带着些许笑意,“阿瑶,你这般说,是看重朕还是心疼太子?”

“……自然是阿父英明神武,雄才伟略!刘据现在才多大年纪,此事他可干不了!”刘瑶谄媚地给刘彻倒了一杯茶,“阿父,这事非你不可!”

刘彻端起茶抿了一口,不以为然,“阿瑶,太子已经成亲,朕以为也该让他为朕分忧!他都成亲了,说不定他现在的孩儿已经在路上了。”

“……呃,阿父说得对,但是!但是,这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就将如此重要之事交给太子。”刘瑶又将一块点心放到他面前的碟子里,讨好道:“阿父,太子现在完全不能与你相比,这事就别难为他了。”

刘彻被她的样子逗乐。

他身为帝王,自然能看出“摊丁入亩”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难处,阿瑶真是打的好算盘,不想为难亲弟弟,就折腾起他这个亲父了,真是厚此薄彼,不孝啊!

刘瑶见他笑了,以为他不“为难”刘据了,当即欢喜道:“阿父,凭你的威望和能力,只要政策一出,天下肯定顺从,百姓也会念你的恩德。”

“呵呵!”刘彻唇角弧度加深,下一刻,冷不丁喊道:“莫雨,去请太子!”

“!”刘瑶瞪眼,愣了一下,而后眼含控诉。

面前这人就是故意耍她。

……

内侍前去喊刘据时,刘据正在与东方筠等人在校场骑射,听闻刘彻有重要的事,他赶紧换了衣服赶往未央宫。

进入宣室殿时,就觉得氛围不对,看到刘瑶脸色有些臭,心中猜测难不成阿父惹了阿姊,所以拉他来调停。

“太子既然来了,阿瑶,你与太子说说,愿不愿意干,由他选择!”刘彻神态轻松,示意刘瑶说话。

刘据闻言,疑惑地看着两人。

刘瑶撇头,“阿父,儿臣还是那句话,太子还小,比不得你!”

“既然你不愿意说,刘据就看看 阿瑶给朕写的奏疏,身为太子,你要向阿瑶多学学,为朕分忧!”说话时,刘彻将奏疏递给刘据。

刘瑶眼睛瞪圆。

说话就说话,不用捧一踩一。

“阿父教训的是。”刘据恭敬接过奏疏,认真看了起来。

“嗯。阿瑶,你也学学太子,不要时不时与朕对着干!”刘据摇头叹息,“你若是有太子一半省心,朕能年轻五六十岁 !”

刘瑶:……

这人越来越过分了。

旁边的刘据抬头,弱弱提醒,“阿父,你才到天命之年!”

刘彻:……

刘瑶也反应过来,毫不客气地笑出声。

刘彻给了刘据一个冷飕飕的眼刀子。

他是皇帝,他说的什么就是什么。

“阿父!”刘瑶见状,眸光微闪,慢悠悠说道:“民间曾有一俚语俗,子女不和,多是老人无德。”

“……”刘彻眼皮一跳,与刘瑶大眼瞪小眼,最终拂袖一甩,背对着他们不说话。

刘瑶龇牙一笑。

只要不是以势压人,和她耍嘴皮子,她可不怕。

刘据将手中的奏疏抬高两分,默默遮住唇角微翘的弧度。

片刻后,刘据合上奏折,诚恳道:“阿父,阿姊献上良策,理应厚赏!”

厚赏!

刘瑶一拍大腿,她差点忘了这事,果然还是太子弟弟贴心,可比压榨她的皇帝爹好多了。

“阿父,对了,我的厚赏呢!”刘瑶一下子又来了精神。

刘彻见状,狭长的凤眸微微眯起,盯了她一瞬,忽而面上笑容放大,“太子说得对,既是要提出的良策,朕不止要厚赏,还要让天下人知道朕的长公主有如此大才,不亚于栋梁。”

“……额,倒也不用这般尽心,给些赏赐就行,儿臣向来不贪虚名。”刘瑶干笑两声,“就不用宣扬的人尽皆知了。”

她之前被方式、巫师他们画圈圈诅咒,目前仇恨不宜拉太多。

刘彻佯装不满:“这可不行!摊丁入亩乃阿瑶所提,莫说朕,即使太子也不能将功劳揽过去。”

刘据赞同:“阿父说的对!”

“你莫要捣乱!”刘瑶笑不出来了,给了弟弟一个白眼, “阿父,此话差异,想法人人都有,但是只有付诸实现的人才让人敬佩,当然求神问仙,上赶着被方士骗的不在此列。”

刘彻:……

刘瑶上前一步,凑到刘据跟前,“太子,阿父之所以唤你来,是想将这事推给你,你要做吗?先说好,莫说是你,就是阿父,我也不会帮忙!”

刘据神情诧异,“阿父?”

他懂阿姊的担心,但是他不怕。

当然,他也不会上赶着去做。

阿姊说过,他是太子,要有自己的界限,不要上赶着替阿父做决定。

事情若是做过了头,在阿父那里,不是为他分忧,而是夺他的权,受累还不讨好。

刘彻轻咳一声,“太子,你若是做不到,朕交于旁人。”

做不到……

刘瑶偏头嘲弄一笑。

这不就是激将法。

刘据一听,犹豫了片刻 ,余光扫了扫刘瑶,最终抿直唇角,“阿父,儿臣愿意为父分忧!若是无法成功,儿臣愿意受罚!”

“刘据!”刘瑶急了。

这人都成亲了,怎么能轻易许诺。

刘彻倒是心情愉快,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太子果然没让朕失望。阿瑶,你要信任太子,他是大汉的太子,可不能一直被你们护在身后。”

他与子夫有三女一子,三个公主各有各的强项,倒显得太子有些平庸了,他想趁此次新政激发太子的“血性”,治理国家,哪能照本宣科,帝王要有自己的脾气,才能不被臣子左右。

他虽然“独尊儒术”,并不是他崇尚儒学,而是儒学能为他更好的统治,“外儒内法”才是他的追求,一味的追求仁政,最后只会被臣子、百姓拿捏,最后办事束手束脚,他选的太子可不能这样。

刘瑶嘴角微瘪,“儿臣从未护过太子,只不过觉得此事阿父来做更好!”

“好好好!”刘彻也不与她争辩,“既然你如此说了,此事就由朕与太子插手,你莫要管,可行?”

刘瑶垂眸嗫喏,“说的好像儿臣能管似的……”

刘彻失笑不语。

这可不一定,阿瑶管的事可不少。

……

定下事情后,刘瑶、刘据前后脚离开未央宫。

刘瑶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刘据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一看就知道,谁势强,谁势弱!

随侍的宫人见状,缩着脖子远远缀在后面,不敢打扰。

“阿姊,你等等我。”刘据跟了一段距离,担心她走的太快崴到脚,连忙出声。

“哼!”刘瑶脚步一顿,重哼一声,发现前面有一个湖心亭,加快了速度,一屁股坐到石凳上。

刘据跟上去,在她对面坐下,“阿姊,阿父说的没错,我是太子,也应该为国做一些实事了。”

刘瑶将身子一转,看着湖中已然败落的荷花,如伞的荷叶枯黄残败,在风中瑟瑟发抖,显得湖面更加寂寥了。

两名内侍送上茶水,恭敬退下。

刘据拎起茶壶,冒着热气的茶水倾倒而出。

满杯的茶水被送到刘瑶跟前,“阿姊,你放心,我不会让你们失望。”

刘瑶耷拉着眼皮,素手摩挲着袖摆上的纹绣,慢条理斯道:“刘据,你看湖中凋败的荷叶有何想法?”

刘据眸光一扫,现在是深秋,湖中大片荷叶早已凋零,许多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屹立在湖中,心中顿生苍凉感。

刘瑶:“人与草木的区别就是,草木枯萎了,蛰伏一个冬天后,待到明年春日又会复苏,可人的一生却无法回头,你觉得阿父现在到了什么时候?”

刘据沉默不语。

刘瑶见状,端起茶盏吹了吹白色的雾气,幽幽道:“阿父现在春秋正盛,所以你放心,你的太子之位稳着呢。”

虽说古人寿命短,但是吧,大汉朝,尤其汉武帝时期,许多能臣但凡寿终正寝的,都活了不少岁数。

寻常百姓五十岁可以说自己半截身子入土,可是对于他们阿父来说,五十岁,正是闯荡的年纪,还有一二十年可享受。

刘据心头一跳。

阿姊话语中的“稳”,估计不是宽慰他旁人不会来抢他的位子,而是告诉他,阿父这个皇帝当得很“稳”,他要等许多年。

他的目光落到湖中的残荷上,思索片刻,目光变得坚毅,“阿姊,我知,我成为太子,不是因为我足够好,而是因为我是阿父与母后的皇子。”

“可身为太子,我想为大汉子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使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身为太子,不单单是为了成为天子,我身上也承担着国家的担子,所以,阿姊,莫要为我担心!”他也有自己的抱负,既然阿父给了他挑战,他势必要做出成就。

让天下知道,他的太子不止是因为阿母、舅父、冠军侯这些,他也能担得起大汉的未来。

此话落下,亭中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只能听到秋风在他们耳旁细语。

刘瑶眉心微蹙,欲言又止地看着他。

弟弟有志向,她很欣慰,可是就怕弟弟太有志向,阿父不当人,全家一起遭殃。

“……刘据,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但是吧。”刘瑶捶了捶额头,等到砸平眉心的褶皱,深吸一口气,“好吧,你说得对!少年,勇敢飞翔吧!如果阿父难为你,大不了,我先揍你一顿!”

还能怎么办,按照历史,最起码未来十七八年,弟弟这个太子之位还是稳的,总不能让他为了登基一直束手束脚,反正这个活也是阿父交给他的,出了事,还有他顶着。

“……噗呲!”刘据忍俊不禁,“若是被阿父听到了,我就惨了!”

刘瑶白了他一眼,“难不成你还期待,我对阿父动手?给我天大的胆子,我也不敢。”

刘据无辜:“哪敢!”

刘瑶冷笑:“信你个鬼!”

这个弟弟表面乖顺温和,看着听话,内里也是黑心棉。

……

刘彻听说了两姐弟在湖心亭的争执,呢喃自语,“不单单为了成为天子……”

太子还是和他有些生疏,最起码这些话他是听不到。

莫雨垂眸敛目,连呼吸都轻了。

“哈哈!”刘彻往后一靠,放声笑道:“莫雨,阿瑶说朕现在春秋鼎盛,你觉得呢?”

“长公主说的对,奴婢也是这样认为。”莫雨点头道。

刘彻命他拿来一面镜子,看着镜中威严的面容,他左看右看,挑剔地摸了摸眼角的皱纹,“果然人还是老了,不能和年轻时相比,这皱纹一笑就多。”

“这人年级越大越有韵味,谁见了陛下现今的样子,不赞一声威武,这宫中的哪个美人见到陛下都挪不开眼。”莫雨的表情越发谄媚。

刘彻:“真的?”

莫雨肯定道:“陛下就算不信奴婢,也要信长公主。”

刘彻一想也对。

两个孩子私下里吵架,说的肯定都是真心话。

刘彻正欲开口,就听外面传来些许声响,他脸色一拉,沉声道:“外面何事?”

一名内侍躬身进来,垂着头看着地面,“陛下,赵美人差人来,说身体不适。”

莫雨面上不变,余光扫了扫刘彻,见他眉头一锁,面露烦躁,心中叹气。

这赵美人真是恃宠而骄,一次两次,陛下还能当情趣,次数多了,陛下就烦了。

果不其然,就听刘彻说道:“既然不适,就静心养病,建始殿闭宫半年。 ”

内侍:“诺!”

心知赵美人这次是玩脱了,闭宫半年,足以让帝王忘了她。

这几年,宫中不是没有受宠的美人,甚至还有人仗着年轻貌美,觉得卫皇后年老色衰,陛下肯定会厌弃,对皇后不敬,最后不仅人被杖杀,而且还连累家族老小被流放塞外,这还是卫皇后求情,否则一家老小就与美人一同上路了。

行事张扬,越过界的,轻的就如赵美人这般被禁足闭宫,从此自生自灭,严重的,要么被送入永巷,活着都是煎熬,要么连性命都保不住。

陛下早已为后宫这些嫔妃划出了界限,恩宠都可以给,但是不能越过卫皇后,谁若对皇后不敬,就是对他不敬。

可总有眼皮子浅的女子以为仗着自己年轻的脸皮,就能成为第二个卫皇后。

真是笑话,若是陛下宠幸一名女子,就能给他带来大将军、冠军侯,还有长公主、太子这些儿女,怕是后宫早就塞满了嫔妃,压根没有那些女子的机会。

这世间就只有卫皇后一人特殊。

至于那边满腔希翼的赵美人听到旨意,犹如晴天霹雳,如何乞求认错,都不在刘彻的思考之内。

他向来没有多少耐心,既然摊丁入亩政策已经定下,他最迟明年开春,就要推行。

次日,刘彻就召集三公九卿,商议如何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

有刘据在一旁一唱一和,连给三公九卿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就将这个政策定下了。

让众臣看的一头黑线,想说,若是陛下不想与他们讨论,自己做主就行,不用走这个过场。

说实话,如果朝中反对声浪太大,刘瑶还有法子劝导。

人总爱折中,比起“官绅一体纳粮”,大家一起“倒霉”,摊丁入亩就显得温和多了,当然未来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