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大明皇帝的确伟大

万世德对朱翊钧的指示自然是认真执行。

这一天,正是冬日酷寒之时,万世德就特地冒雪来到了达卡城内一专门为医治难民的官办医馆,看望这些因躲避兵灾逃到达卡的难民,且含泪再次呼吁道:

“本堂希望奥佛双方能停战,坐下来好好谈谈,不要荼毒生灵,此非仁道!”

万世德说后,还亲自来到一小孩旁边,亲自给这腿上有伤的小孩上起了药,问道:“疼不疼?”

万世德身边的官报采编者们分别用画笔和铅笔分别记录了一下这一幕。

而很多难民见万世德神情悲悯,还亲自为一小孩上药,不少难民都感动的也跟着落泪。

何况,万世德还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这些难民自然都觉得万世德这些明人才是文明的象征。

事实上,万世德在这期间,主要做的就是这些慈善的事。

他这个手握印度次大陆最强武装的总督不是去医院看望受伤的难民,就是去救济院鼓励来达卡的难民努力活下去。

对于进士出身的万世德而言,做这些事都不难。

因为华夏上千年的文明积累尤其是在儒释道融合后,有的是各种激励人心与安慰人的经典语句。

诸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激励人的话,万世德信手拈来,且很快就能组成章句文章,而发人心省,令许多难民听后都重燃起了继续活着的动力,选择了对命运以顺从,从苦难中寻找安宁。

“部堂,能不能让大明皇帝陛下下旨要求他们停战!”

这时。

一位懂几句汉话的婆罗门这时就两眼浸泪地问了万世德一句,且道:“我们想回到自己的家园,回到以前那样宁静的日子。”

“是啊,我们都想回去!”

“我们不想我们家园一直都在被炮火覆盖!”

“大明能不能管官他们!”

……

许多难民都在这时七嘴八舌地诉说起来。

“安静!”

“诸位请安静!”

万世德这时忙喊了几声,接着就很和蔼但又无奈地答道:

“我已经向陛下上了本,请求朝廷出面解决此事,争取为你们重获太平。”

“但你们要清楚的是,当今天下并不是真的大明一统,他佛郎机人不听我们的,因为他们没有归附我朝;”

“另外,奥里萨邦虽然已经归附我朝,但我朝不能只要求他停战,那样,只会坐视他被佛朗机人消灭,当然,他肯定也不会因此就选择听从这道圣旨,所以可能陛下即便下了圣旨也没用。”

“大明就应该出兵帮奥里萨灭了西夷!”

“对,把那些野蛮的西夷赶走!”

许多难民因此有了新的提议,纷纷言道。

万世德道:“但按照本朝与奥邦的条约,除非他请旨让朝廷出兵,我们不是直接出兵的。”

难民们听后不少都沉默了下来,也有说奥邦的婆罗门迂腐且过于警惕的。

总之,都没有怨大明的。

但任何族群都有清醒一点或者说聪明一点的人。

这时,还是有一明显有些见识的婆罗门颇有胆量地问着万世德,说:

“听说,大明一直都在给西夷出售火器,更有人说,是大明一手促成了各地的战争,为的是好卖兵械,可是这回事?”

万世德听后倒也没有疾言厉色,只淡淡一笑道:

“这样的话,也就愚昧者听了会信!但凡有些见识且了解我大明国策的人都应该明白,我大明一直是主张平等贸易的,无论大国小国,皆可与我朝通商,但前提是不起兵戎;”

“而在佛郎机与奥邦发起战争之前,佛郎机没有和任何藩邦有交战,我大明自然是可以跟他进行交易的,而如今,在佛郎机擅自挑起对奥里萨的战事后,本堂已奉旨停止了跟他们交易涉及战争的物资,包括你提到的兵械,其他战争也是如此,大明都是只在他们愿意和平的时候与之贸易,而只要他们发起战争,就禁了与战争有关的交易。”

“所以,这不能说是我大明促成各地的战争,乃至支持战争,应该是各地一些不守新礼仁道的野心家促成了战争。”

万世德这一番话,让很多难民听了都不由得点头,而开始承认这里面的确是这个道理,不能怪大明,要怪就怪那些野心家。

连刚才问万世德话的这个婆罗门都哑口无言,而面露出愧色来:“是我还不够明晰这里面的道理。”

不只是难民们,连跟着万世德一起来的许多大明官将士兵都因此频繁颔首,而少了许多负罪感,而不再认为是自己开启工业化让火器的产量大幅度提升而造成更多杀戮,开始觉得自己大明通商没错,是为了大家都有好处,只是有野心家买了火器不拿来维护治安,却拿来攻城掠地。

因为大明生产力更高级进而连扩张方式都跟着更高级的缘故,再加上大明又是目前这片大陆唯一的超级帝国。

所以一时间,在印度次大陆,无论是自己汉人还是外族都对大明充满好感,认为大明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加入大明就是加入了最理想的国度。

由不得他们不这样去想。

且不说大明本土,就是在眼下的印度次大陆,大明教化区都是整个印度次大陆里唯一有秩序和安全保障以及温情的地方,是唯一能体现仁道与人类文明的地方,更是唯一发达和富庶的地方。

因为这里没有战争,只有公平的交易和大量不以牟利为主的医馆、救济院,还有先进的技术和优美的艺术,更有学费低廉的学校。

这也就造成印度次大陆许多其他地方的富人和有才能的人都往这里迁徙,在这里定居,主动归附为教化区的民众。

而大明本土更不用说,在见识到大明教化区的繁华后,很多番民都想去大明本土看看,把大明本土当成了极乐之地。

万世德在问起这些难民接下来有何打算时,就有小孩因此回答说:“想去中土。”

“为什么想去中土?”

万世德因此问了一句。

这小孩就回答道:“哪里没有兵灾,听说哪里的人还不用服役,每天都不用担心会饥饿,可活得很开心快乐。”

万世德没有否认,只对这些难民中的小孩笑着说道:

“那伱们要好好学习圣人经典,学习好上国文章诗词,因为想要去上国中土,得经过严格的考核,证明你们教化已经成功,是知礼守礼之人。”

这些小孩皆懵懂地点了点头。

事实也的确如此,大明朝廷对来非以奴隶身份进入中土的外籍人员设的准入门槛很高,尤其是想要在大明获得永久居留之权,乃至成为大明户籍上的汉人,要么汉化程度特别高,甚至比本族普通人都要更有文化,要么就得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别大的贡献。

毕竟大明本土需要的是外来的奴婢,而不是外来的子民,所以门槛自然会很高。

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大量的外夷想要来大明中土置产或定居,即便不能来大明本土,也会先在教化区住下。

而这一现象带来的就是大量的财富和人才往大明教化区聚集,让大明教化区越发的比其他地方富庶,也更值得投资。

连许多封建领主,以及葡萄牙的印度总督,甚至包括莫卧儿帝国的皇帝,都在教化区置办有房产与店铺,甚至不惜用土地换取大明教化区的店铺与房产或者其他投资产品。

这让大明不停的通过非战争方式获得大量土地。

这些土地基本上都会被大明皇帝封给有功的将士与分给愿意外迁的汉人。

主要是封给有功的将士。

因为其他地方已经承载了大量的汉人移民,且现在真正愿意主动外迁的汉人依旧少,基本上只有出来的将士们在被赐予上百乃至上千上万亩的田产诱惑面前忍不住想出来。

原驻本州的把总高应魁在年龄到后就因功被赐田三百亩在印度恒河下游一带。

而在这一天,他就坐在自己的三百亩沃野良田旁的河畔草垛上,叼着旱烟,笑容满面地看着自己的赐田,以及赐田里为自己耕田的佃农。

佃农的主要来源是逃难来教化区的难民。

频繁的战争让很多战败的封建领主不得不坐视很多本属于自己的子民与农奴逃走成为难民,而这些难民里的农民就都又成为了大明军事地主的佃农。

“让他们多洒些籽饼,别只知道深挖。”

高应魁还不忘了对自己的庄头嘱咐了一句,然后就起身离开了自己的赐田,回了自己的屋子。

整个大明教化区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很有秩序,提前跟随大明出西洋之使者舰队一起回来的利玛窦就在来到达卡时,被这一带的繁华与秩序井然所打动,而感叹说:

“如今的大明皇帝的确伟大,在几年前,这里还不过是衣衫褴褛的人与只有不能避风的茅草农舍,而在有了他的统治后,这里竟也到处都是店铺和亭台楼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