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现在,该轮到战国晚期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李斯出场了。
李斯的老家——楚国上蔡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很有些名气的地方,离我所述的申国信阳百把里路,当年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曾被困在信阳和上蔡之间(后考证为信阳北的楚王城,当时称负函),几天没得吃喝,饥肠辘辘,一筹莫展,差一点没饿死在那里。知识分子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就显示出他们的天真和可爱来了。孔子叹曰,我们又不是野牛猛虎,怎么就被困在这荒无人烟的旷野中了。很显然,老师一提问,就是对学生的智力测验。
子路答,也许老师你还没真正达到你说的那个仁的境界,所以这里的人家不相信我们。——孔子听了很不舒服。怀疑老师,不及格。
子贡说,老师的境界过于高深,让人不可企及,是不是把标准稍稍降低一些,也许人家能够接受。——孔子听了更不高兴。还是怀疑,不及格。
颜回说,老师的境界至高至深,高屋建瓴,高山仰止,天下不容,人们不信,这恰恰是我们老师的超拔境界,独特本色!——孔子听了,据说那一天都欣欣然。完全肯定,满分!
你看,还是人家颜回,当年住在偏僻陋巷,箪食瓢饮,意志顽强,信仰坚定,而这个时候没得吃喝,又没了信仰,怎么能熬得过去。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一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惶惶如丧家犬的臭知识分子,果然在伟大信仰的鼓舞下坚持着走出困境蹒跚着回到了他们的鲁国老家。
这故事经几百年流传,有人获得了哲理,有人获得了启迪,有人获得了乐趣,而李斯获得的是一个人生的定位,他觉得做人就要做个有信仰的君子。他在这番为自己人生定位的时候,他同时也感到了自己一个河南小小上蔡乡郡掌管文书的小吏的卑微和凄惨。整天忙碌不堪,而收入微薄,有时连上厕所都匆匆忙忙的,撒了尿不等抖干净就走。而这一天他撒了尿后没有走,他看见了吃屎的老鼠,像小瘪三似的,和他一样也是慌里慌张贼头贼脑地跑来,当然它们不是来撒尿,而是来解决可怜的温饱问题;见了狗或人来,又贼也似的惊慌逃窜而去。全不似他前几天在仓库里看到的老鼠,那堆积如山的大米好像是它们家的,随便食用,尽情享受,为所欲为;见了人来,根本不跑,吱吱地叫着,仿佛表达着不满,那意思是说来人太不礼貌,影响了它们的用餐并破坏了它们很好的胃口。
老鼠爱大米,李斯就有了感触,他甚至不想再回他的官署了。他觉得他就是上蔡一只忧伤的吃屎的老鼠,他想做仓库里傲慢的吃大米的老鼠。
捕捉到了这个想法,就是捕捉到了机会。机会是以想法为前提的,而捕捉到了机会就不要放过,若缺了果断和狠心,过了一会,你的那份冲动和激情就又归于往日的平静和平庸,你就还得重新过着你厕所老鼠的生活。李斯毅然辞职,我们知道他去了儒学大师荀卿那里,向他学习“帝王之术”。
说起荀卿,可谓大器晚成,五十岁才从故乡赵国到齐国游学,加入了热火朝天的“稷下学宫”的行列,人才济济中脱颖而出,标新立异,超乎群类。一直到齐襄王时期,学宫已撤,稷下冷寂,孟子及其之后的淳于髡、齐国三邹子邹忌、邹衍、邹奭等也都杳无音信了,而唯有荀卿成了齐国的思想坐标文坛泰斗,且三度位列士大夫之首,地位显赫,名满天下,无人替代。一转眼这一切都过去了,由于有人不断的诽谤诬陷,荀卿最终无奈而伤感地离开了给了他无尽荣耀和尊贵的齐国。最后,楚相春申君收留了他,权且任用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县令。这时荀卿已年近花甲,他知道他将终老于斯了。他要把他一生的思考著书立说用文字的形式留传下来,他要把他一生积累的学识学问全部传授给他的弟子,让文化儒学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这时,李斯来了。之后,韩非也来了。很快,这二人都成了荀卿的得意门生。令荀卿没想到的是,学业未成,两人竟先后都离开了他。先是韩非,后是李斯。更让荀卿没想到的是,他们都没有按照他最初的愿望留在楚国。韩非回了他的韩国,李斯却执意去了秦国。韩非去韩尚可理解,那是他正处于危亡的自己的国家;而李斯要去秦国,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李斯便向老师陈述他的理由,说天下人几乎无人不知老师你的那句至理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我所思考的是如何青于蓝,怎样寒于水,答案就是要捕捉机会。尤其是机会到来的时候,决不可错过不可放弃不可怠慢,在机会面前,或反应迟钝,或优柔寡断,或想入非非,或犹豫不决,那就像看见了飞禽走兽而不知猎取,还以为会自动变成盘中餐一样的愚蠢可笑。我最赞赏韩非的观点,纵观四海之内,七国争雄,六国皆弱,秦并天下成千古帝王之业已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这之于我,之于所有怀有雄心和抱负的人,都是黄金机遇千载难逢。
说到这里,李斯突然生了万端感慨,略略有些忧伤地说,我原是上蔡那个小地方的一只惊慌失措贼头贼脑的吃屎的老鼠,我比任何人都知道,一个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的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活的困厄。长久处于耻辱的卑贱与悲哀的困厄之中,对于我们这些自谓清高的读书人,最后只剩下愤世嫉俗了,厌恶名利了,与世无争了,逃避现实了,这无异于行尸走肉(该成语出处)!所以我执意去秦,其本意就是要借此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得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决不放过这个可能做一回仓鼠的机会!
李斯说完,双腿跪下,无限虔诚和感激地向荀卿深深一拜,待抬起头来,已是满脸泪水。
之后,李斯辗转到了秦都咸阳,四处寻找机会见秦王;尚未见到,秦王却死了,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踌躇间,李斯听到了一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吕不韦。
机会逝去了,机会又来了,毋庸置疑,这个机会就是秦相吕不韦。李斯觉得他要先抓住他,便寻上门去要求做他的家臣。吕不韦对李斯进行了小小的面试,几句问答,吕不韦已感到了眼前这个不速之客谦卑语言之间深刻丰富的包藏和冷峻逼人的蕴涵,想了想说,做我的侍卫官吧。
跟了吕不韦,就是得到了一张进出皇宫的免费门票,时间久了,李斯便终于有了机会见到秦王。见到秦王,他就不会让机会溜走,他向秦王进言献策,还是宣传他的“机会说”。李斯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无所作为,就是因为他常常失去良机;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没有趁可乘之机,忍心消灭对手。以此我们来分析一下秦国的历史和现状,秦穆公称霸时,终究没有向东兼并六国,原因很简单,当时诸侯纷起,群雄逐鹿,而周朝的尊严和德望尚未衰微,最后形成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割据相互抗衡的局面。现在就不同了,周朝衰微,而秦国经过六世君王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对其他六国基本形成了掌控;这就是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千载难逢完成帝王大业的机会。凭秦国目前的实力和大王的贤明,趁此灭掉六国,就像扫除灶台上的尘垢一样简单易行。如果还让这黄金般的机会从身边溜走,那就等于把机会让给了其他六国,他们会在时间的喘息中再度强盛起来进而联合起来,到那时怕是兼并的话也就私下说说罢了。
——这次谈话,秦王很激动,任李斯为长史。
没多久,李斯再次见到秦王,于是抓住机会,继续向秦王进言献策。李斯说,目前的工作是,要暗中派遣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带着黄金美玉去贿赂拉拢征服各诸侯国的官员谋士名人,离间他们,腐蚀他们,控制他们。听话的,馈赠黄金;不听话的,用锋利的剑刺死他们;敢于反抗的,就派大军进攻他们!
——这次谈话,秦王很振奋,封李斯为客卿。
如此这般,李斯说的容易,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也不那么顺利。
在秦国按计划全面推进兼并天下统一大业中,在最后关键的时刻,问题也出乎预料地一件接一件地发生。先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大败而归,威风扫地;接着郑安平率两万秦兵降魏;再信陵君率赵军救燕、魏,出其不意,于华阴道斩秦兵五万;兹后,韩、魏、楚、燕、赵五国合纵,由楚相春申君为上将,联合伐秦。虽然没有成功,但吕不韦不愿意了,分析认为五国伐秦,主谋是赵将庞煖,乃使蒙骜与张唐率兵五万伐赵。三天后,心下不安,使长安君成峤与樊於期再率兵五万以后续支援。谁知长安君在樊於期的说服下反了,而大将蒙骜也惨死在了太行山中。
最困扰秦国的是内部的乱子,一世英主秦昭王去世,刚立的秦孝文王不明不白地也死了,而秦庄襄王只在位三年也一命呜呼,不得已,秦政十三岁就当了一国之君,他甚至还没玩够呢。待稍稍有了一些明白,嫪毐、太后、吕不韦东窗事发。这一下子,大哉强秦突然内外交困瞻前顾后有些失去主张了。
秦王的困难,就是李斯蛰伏在历史中蜕变腾起的机会。然而,在他还没想好自己如何把握利用好这次机会的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韩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奉韩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企图是“闲说秦”、“欲罢之”,使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无暇东顾,这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所谓的“疲秦”计划。秦国欣然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开始了一项开凿泾水修渠的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工程。(泾水即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流经宁夏、甘肃、陕西。另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入陕西。两河在陕西省高陵县陈家滩汇合。泾浊渭清,故有成语“泾渭分明”。)
郑国本质上注定是一名专家,一旦进入技术上的操作,诚实心地和科学态度就成为他不可更改的信条,而政治使命竟退居其次了。不过在施工中,最终还是被秦王发现了郑国来秦的根本目的。秦王恼了,要杀郑国,郑国在这个时候全部显示出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感人良知光辉品格,他不是怕死,而是怕他死了,这件倾尽他心血才智的工程,表现他热情梦想的作品会半途而废,进而前功尽弃。那将是一个千古的痛惜,历史的缺憾!
郑国已是满眼血泪的绝望,对秦王说,坦白地说,我来秦建造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开始确实是一个间谍的身份,并担负着一项国家政治斗争的使命;然而,这项水利工程虽然使韩国有了几年的和平和安定,但客观上给秦带来了千秋之利,我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担保,这是一项造福关中人民子孙万代的伟大构筑,它也将成为秦国富强经济腾飞的万世之功!我不想死,不想现在死,我想把渠修完。郑国的坦诚感动了秦王,秦王叹息一声,心情复杂地同意了。秦王同意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让郑国能最后完成他的这件人生作品——郑国渠。但这件事情让秦王也十分烦恼,各国来秦的客卿竟都成了秦王当前排遣不开挥之不去的一个严重问题,秦王一股热血冲顶一阵情绪冲动,把桌子一拍,断然决定,各国来秦宾客,一律驱逐出境!
对于各国宾客来说,这是个坏消息,而对于也是宾客的李斯来说,则是绝不可以错过的一个机会。他要趁此机会劝说秦王收回他的逐客令,他要借此机会成为秦国和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于是,集中了李斯全部哲思和才智的给秦王写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就应景应时应运而生,李斯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件光耀千秋经典不朽的汉语政论作品——
我听说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们都焦躁不安地建议驱逐秦国客卿,我以为这是一个极其低下的错误。
遥想当年春秋霸主雄风浩荡的秦穆公,以其敏锐目光引四方宾客,以其博大胸怀纳天下志士。从西戎得由余,从东宛引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都不是秦国人士,而皆为客卿,而正是他们的才能作为与秦穆公的宽容信任,共同凝聚了一种无坚不摧的深刻力量,一举并吞了二十几个国家,穆公一跃而为春秋霸主。
秦孝公更是力排众议,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在最困难的时期,果敢启用放手任用来自一个小小卫国已是落魄失意的商鞅,大胆改革,推行新法,坚定不移,移风易俗。在经过一番新旧对决、善恶较量、真假分辨之后,秦国信心大增,国力大增,军力大增;先大败楚国,再征服魏国,一举夺取百座城池千里土地。商鞅死了,真理永存,谁也不能遮蔽它的光辉,谁也不能辱没他的名声,谁也不能变革他的政策,谁也不能改动他的规定。直到今天,秦国依然因他而强大,因他而富足!
秦惠王得张仪,用其计,攻取三川,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控汉中,包括东夷各部、鄢郢一带;六国合纵屡遭瓦解,各国诸侯纷纷称臣。
秦昭王得死里逃生的范雎为丞相,使出铁腕,痛下决心,罢黜弄权的禳侯魏冉,驱逐霸道的太后华阳君,巩固了王室,强化了政权,杜塞了私门,清除了隐患,于是一步步逼近列国,一点点蚕食诸侯,即成秦国今日威严之景象,明日辉煌之帝业!
这一切,概括来说,先王博大英明,客卿功不可没。
原谅我的不敬不恭,我现在要拿大王你来就此做个说明了。你拥有昆山美玉,进而拥有随侯的明珠,卞和的宝玉,以致你身挂明月珠,腰佩太阿剑,座下纤离马,空中翠凤旗,没有一件产自秦国,而你为何又如此地欢喜不已,爱不释手。
那么按照你驱逐秦国客卿一律弃而不用的观点和做法推论,异地的夜光珠璧就不能用来装饰宫廷了,南方的犀角象牙就不能拿来玩味欣赏了,郑卫的美女就不能进驻你的后宫了,天下的骏马就不能养在你的马棚了,江南的金属就不该制成秦国的器物了,西蜀的颜料就不能染成秦国的丹青了。
再进一步说,装饰着宛玉的簪子你就不能别了,镶嵌着珠玑的耳坠你就不能戴了,绸绢织成的美服你就不能穿了,锦绣制成的饰物你就不能用了,那么包括娇嫩美艳的赵国女子,你就不能让她们赏心悦目地侍立在你的两侧了。
可怜再听听秦国地道的音乐吧,敲击着陶瓦罐,叩打着土酒樽,弹着竹筝,拍着大腿,呜呜地唱歌,一直以来用来愉悦心灵快乐精神;而现在还能听到么?听不到了。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是《郑声》、《卫声》、《桑间》、《韶乐》、《虞乐》、《武舞》、《象舞》等古乐演奏的悠扬的旋律悦耳的歌唱。
这些音乐都是外国的啊,是什么竟使秦国摒弃了本土的传统接受外来的娱乐,并无不为之幸福地享有和沉醉。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却大不相同了,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毛骨悚然。不论是非,不问曲直,不讲功过,不辨青红皂白,非秦人一律驱逐统统滚蛋卷铺盖走人;难道秦王只看重女色、音乐、珍珠、美玉,而轻视经国的人才么?这不是兼并诸侯的策略、统一天下的手段!
土地辽阔,才有粮食的充足;国家广大,才有人口的众多;军队强盛,才有士兵的英勇。因此,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德。土地不分远近,才有四季丰满;民众不分内外,才有幸福降临。这就是过去五帝三王成就一番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根本的原因啊。
你现在驱逐宾客,就是在帮助敌国;排斥人才,就是在发展诸侯;拒绝游说,就是闭关锁国,让天下所有胸怀抱负的仁人志士闻信不敢向西,却步不敢入秦,从另外的意义上说,这是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
不是秦国生产的物品,值得珍贵的很多;不是秦国的士人,诚心效忠服务秦国的也很多,怎能一概驱逐,全部赶走。当他们都成了其他诸侯国的座上客,栋梁才,而秦国因此变得国内空虚外部又结怨于诸侯,秦国便将有大危险,大危机,大危难!
秦王几乎是一气读完李斯的这篇文采飞扬、激情纵横、字字珠玑、满纸生辉、逻辑严谨、美轮美奂的《谏逐客书》,他已预感到这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经典佳作,一边让史官将文章加以珍藏,一边下令收回他的逐客令,派人赶快去追赶已经走了的李斯。
骊山脚下,李斯微微笑了。心下想,我就知道秦王会把我追回来,我就知道必是这个不出所料的结果,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李斯复入咸阳,官职升为廷尉。这之后,李斯全力助秦,在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全面推进秦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中,李斯尽显其人生的光华,终于在秦朝建立后,一跃攀上了官品的顶端,做了大秦帝国的丞相。这个不放过任何机会的河南上蔡的小吏成了一个时代粮仓里最大的一只老鼠、老鼠王!
窃符救赵之后,魏王知道了信陵君不仅盗取了他的兵符,还假托他的命令杀死了魏将晋鄙,十分恼怒,信陵君自然是不敢再回魏国了,就与他的门客滞留在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商量,准备赏赐五个县给信陵君以表示对他的感谢。信陵君听说后,不知怎么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和喜悦了。五个县,对一个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魏公子来说,倒不算什么,他是否觉得这五个县在说明着他的成绩,证明着他的功劳,于是脸上陡然增添了些许骄矜和傲慢。最后,还是他的那些门客毫不客气地对他提出了警告,说事物有的不可以忘记,有的不可以不忘记,这其中的辩证关系用在公子身上,就是说,别人对公子的恩德,公子是不可以忘记的;而公子对别人的恩德,公子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公子救赵,对赵国来说,你是功臣;公子窃符,对魏国来说,你是罪臣,你有什么骄傲的呢。
信陵君最大的好处就是为人谦虚对人尊重,听了门客这么一说,满脸羞愧,无地自容,从心上开始检讨责备自己,待赵王躬身为其打扫台阶,迎候信陵君并引领他走上西边的台阶时,信陵君谦让地侧身从东边的台阶上去。之后,赵王陪其饮酒,公子便一直忏悔自己的罪过,谦恭得让赵王直到散席的时候,也没敢说出赏赐五个县的事儿。
在邯郸闲居,信陵君得知了赵国有两个隐士,一个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一个叫薛公,隐于卖浆之家,信陵君便开始四处寻访,要与之一见。谁知这两人是真隐士,听说后,故意躲着不见。平原君对此嗤之以鼻,对夫人说,我一直以为你的弟弟天下独一无二高洁超拔,在我心中是个完美的君子形象,而现在他竟去与赌徒卖浆者同流合污,真是辱没了公子的名声。夫人就把这话学给了信陵君听,信陵君听后大为震恐,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心生无限崇拜,故冒死有负魏王窃符救赵,原来他所谓门客三千,不过用来装饰门面罢了。我现在就离开他,平原君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我留在赵国,与其交往共事。夫人就把这话学给了平原君听,平原君听后先是大惊失色,然后羞愧难当,当即脱帽去信陵君处向其检讨谢罪,求他饶恕,并百般挽留,说就算是给他一个面子。
信陵君最终还是勉强留下了,但这件事情对平原君来说,却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和严重影响,因为他的门客听说了这件事后,竟有一半人义愤填膺离开了他,投身到了信陵君的门下,且在临走的时候,望了望他们的平原君,一脸鄙夷的表情。
信陵君留居赵国十年,不得魏王的原谅,难以归去,这让他在赵也每每伤心,又百般聊赖,几近颓废。这时候,从来就没有忘记他的秦国因他在赵,便举兵攻魏,经人屡屡劝谏,魏王在情急中终于答应让信陵君回国。不曾想,这却让一向谦和的信陵君突然愤怒了:由于魏王的固执,让他客居在赵寄人篱下长达十年;如今魏国有了危急,便派人来接我回,完全不是出于情愿,那么魏王心中还是没有我信陵君。脸一黑,对门客说,有谁敢替魏王使者通报的,处死!门客便谁也不敢去说了,一来信陵君态度蛮横坚决;二来他们当初也是随信陵君背弃了魏国留在了赵国的,他们和信陵君一样知道回魏会是怎样一种结果。这时那个隐于赌徒之中的毛公和那个隐于卖浆之家的薛公就来了,对信陵君说,我们俩是听说公子已备好了马车行装要回魏国去了,特结伴前来为公子送行。
信陵君说,一派谣言!
二公说,秦兵正夜以继日地疯狂攻打魏国,你没听说?
信陵君说,听说了,我在赵十年,已为赵人,秦攻魏与我有什么关系。
二公说,大贤大德闻名天下的魏公子,这话你也说得出口么,你窃符救赵功高盖世,你窃的是谁的符,你用的是谁的兵,你与魏国没有关系?公子在魏纳贤养士,门客济济,供给居所衣食家养俸禄,那流水一样破费去的无数钱财当初是谁资助给你的,你与魏国没有关系?你故国先王祖宗父母埋在哪里?你魏家的宗庙祠祀又设在哪里?你与魏国没有关系?如今秦一旦灭魏,毁宗庙,掘祖坟,你作为魏人的子孙有何颜面苟活在赵,你与魏国没有关系?
二公话没说完,信陵君就坐不住了,二日便去向赵王说明理由准备告辞,赵王一番权衡,知恩图报,发兵十万给信陵君,并授以上将军印,让他回去救魏。信陵君一边率兵出发,一边让他的门客火速去各国送去他的求救信。信陵君相信凭着他的人格魅力,相信他在当时的列国中是有着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果然,燕、韩、楚接信后,都迅速发兵救魏。
时秦兵大将蒙骜一支围魏郏州(今河南郟县),大将王龁一支围魏华州(今陕西华县),信陵君觉得与这两位他钦佩的将军直面相逢强打硬拼,那就太没有自知之明了。经过窃符救赵之后,他体会到了战争打得首先是实力,然后才是以实力为依托的战略和战术,而不是心情,更不是激情,所以他需要考虑一下了。
郏州和华州相距五百里,秦两支军队很难照应,要以其可能的顾此失彼,先给他摆出分而攻之进而分而歼之的架势,再声东击西打它个时间差。也就是说以他信陵君的名声大举围攻蒙骜一支的郏州,而实际用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王龁一支的华州,华州若不保,郏州当自解。于是,让楚国援兵与魏兵合为一起抗击蒙骜,且在大营中遍插信陵君的旗号,而信陵君率赵十万军,与燕、韩援兵前去攻打围华州的王龁。
在到了华州之后,信陵君又迟疑了一下,把地图拿了出来与诸将领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断定秦必从渭河运送粮草军饷,至华州需经少华(陕西华县少华山);而少华山深林密,可发兵渭水窃其粮饷,而王龁得信后肯定去救。这样,便可伏兵少华山两侧,进行突然袭击,如果成功,下面的仗就好打了。后来战事果如此番安排好的一样,王龁一得知信陵君来救华州不战,却抄后路去渭水窃粮,赶快亲领大兵前去援救,刚到少华山,一军闪出,大旗上写着“燕相国将渠”,一番混战;又一军闪出,大旗上写着“韩大将公孙婴”,再一番混战,王龁懵了,那个诡计多端的信陵君所率的十万赵军在哪儿呢。正琢磨呢,便有兵士来报说渭水粮船已被赵军掠劫。王龁更懵了,他不知是回华州,还是与燕、韩二军战,抑或杀出重围,直接去渭水夺粮。正犹豫间,少华山上一声号令,两侧伏兵竟潮水般涌卷而下,有人大喝,信陵君在此,王龁来降!王龁彻底懵了,且战且走,且战且不知往哪儿走,一时间,秦兵大乱,死伤数万,余一路往临潼关逃去。信陵君象征性地追至关前,立即折回,直奔郏州。郏州蒙骜已得知了王龁兵败的消息,迅速撤离,路上正遇信陵君等,又一番混战,蒙骜虽勇谋,势丢了,气没了,心乱了,夺路而逃,直奔函谷关里去了。
信陵君率燕、赵、韩、魏、楚五路人马追至函谷关,并在关前安营扎寨,耀武扬威,气焰嚣张,不过也是象征性的,倒也把个蒙骜吓得紧闭关门,不敢出来应战。最后信陵君看声势闹得差不多了,一路军歌嘹亮号令震天凯旋而归。
此一战,让信陵君再次威震天下,大家都以为他是大军事家了,携重金前来购买他的兵法,并请他签名售书;而信陵君也以为自己真是大军事家了,便把自己打仗的点滴经验和感想让他的门客总结归纳整理概括,竟有二十一篇之多,还绘了兵阵图七卷,起了个名字曰:《魏公子兵法》,市场火爆,销路不错,信陵君想必也发了一笔意外的横财。而让人眼红的还不止是那点横财,人家名利双收,这一回魏王即使畏公子之贤能,也不敢不任公子以国政了,魏王拜信陵君为上相,因为你看那个势头,不拜大概是怎么都说不过去了的。兹后,魏国大小国政,皆由信陵君决策。
王龁、蒙骜两个败将回去后向秦王请罪,秦王说,你们对于秦国功大于过,况胜败乃兵家常事,请什么罪,就原谅了他们。秦国的君王较之其他六国,好像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一两次战役或战斗的失败,及至如此次有点严重损伤的失败,他们对败将也一般不怪罪不埋怨,轻易不责罚不深究,而是全面看待一个人的功过,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并与他们一起坐下来客观总结教训商量对策。这一次商量的结果认为,信陵君的名声与名望太大了,以致在六国中形成了一种名人效应,有着强大无形的对天下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之于秦国,则是眼中的钉,肉中的刺,一天不拔出来,秦国浑身都难受,那么,必须除掉他!而从现实信陵君与魏王微妙非常的君臣关系来看,秦王认为似可用秦国惯用的离间计。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假命椎杀晋鄙,原是有罪于魏王的,现在任用为相,魏王多半是出于被迫和无奈。可从贿赂收买晋鄙门人余党开始,让他们在魏散布流言,说诸侯崇拜信陵君之能,要一致推举他取魏王而代之,魏王一定会在信陵君的问题上有一个考虑和态度,然后秦再见机行事。一旦去了信陵君,诸侯合纵就群龙无首成了一帮乌合之众。
奇怪的很,还是秦一使人散布流言蜚语,离间计便有效果。接着秦王就派了使者带了礼品,一次又一次地公开隆重地向信陵君即任魏王表示祝贺,信陵君知是秦人设计的阴谋,但也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烦恼。之后,魏在秦做人质的太子,秦答应让他回到魏国,也向魏王说信陵君有专权图谋。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啊。信陵君生活在无处不在的谣言的阴影里,而名人所存,谤之所归,信陵君有口莫辩有苦难言,到了这个时候他也不想辩了也不想说了,事实上是他向谁辩解向谁说明去!于是主动退了兵符,交了相印,辞了职位,突然一股冤屈的血火隐忍在焦灼的胸口,成了他再也吐纳不出的生命郁闷了,历史和我们将大惊失色——信陵君转身,走向堕落。他开始和门客们一起狂食狂饮狂放狂欢,饮浓烈的酒暴烈的酒不勾兑的酒,通宵达旦;然后淫乱纵欲于女人中间,尽情地享乐,无度地发泄,他在蹂躏女人也在蹂躏自己蹂躏最后的战国。像信陵君这样的人,一旦放纵堕落起来,他比任何人都超乎寻常出类拔萃登峰造极有过之而无不及!
狂饮狂放纵欲无度四年之后,公元前二四三年,信陵君死于酒精深度中毒。据说孟尝君得知后哭泣不止,哀痛过度,也伤心而死。还据说信陵君的门客有百余人为其自刎,也随公子一起而去了。
信陵君华阴道大破秦军,被拜为魏相后,朱亥也免罪获赦,被信陵君用为偏将。在秦使离间计之前,秦派使者至魏与魏重新进行关系修好,并邀请信陵君去与秦王会面,想在其入关后就把他杀掉。信陵君哪肯上当,便与魏王商量,让朱亥代替他为魏使,去秦答谢。秦王一看信陵君未至,朱亥来了,进而知道这个朱亥就是那个椎杀大将晋鄙的朱亥,惊世骇俗,忠诚勇武,秦王觉得虽然信陵君没来送死,但他给秦送来了一个人才,他可不能让这个难得的人才朱亥走了。他要赏他食邑,封他官职,没想到朱亥坚辞不受。秦王笑了说,果然是个强硬的人。转而恼了,说我要看你有多么强硬!于是派了人去把朱亥关在了老虎圈里,那斑斓猛虎一跃向朱亥扑来,朱亥先侧身躲过,待那老虎转身欲再扑来时,朱亥愤怒大喝一声,我乃朱亥,畜生何敢无礼!说完两眼已瞪成暴突眦裂的两个血盏,吓得那老虎先是本能地有了一个动作的停顿,定睛看了看,突然卧下,索索颤抖,不敢再动。
秦王让人把朱亥放出,老虎圈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让秦王越发下了决心不放他回国,一是秦王的确看中了朱亥是天下难寻的忠诚勇士;二来秦王觉得这样一个人回魏后,其勇力与信陵君的智力合为一处,更是无人能敌了。再派人去说,谁知这朱亥软硬不吃,秦王就无计可施了,令人把朱亥监禁起来,不再供给饭食,坚决让他屈服。
朱亥血性,呼天抢地,说信陵君,看来我此生不能再谢你的知遇之恩了,只有以死报之!说完愤然发力,一头向屋中的柱子上撞去,意外的是柱子被撞断而朱亥毫发未损,无奈,他只能用手掐断自己的喉咙,绝咽而死。
前文提到五国合纵联合伐秦,虽然没有成功,但吕不韦心里不舒坦了,认定五国伐秦,主谋是赵将庞煖,乃使蒙骜与张唐率兵五万伐赵。三天后,心下不安,使长安君成峤与樊於期再率兵五万作后续支援。当时就有人对吕不韦说,长安君年龄太小了,怕是不适合做大将吧。吕不韦别有用心地说,你们不懂。
秦先遣部队与赵军在尧山(今陕西蒲城东)大战,秦军战败,秦将张唐在奋力突围中险些送命。蒙骜就让人去屯留(今山西上党西北)催驻扎在那里的长安君和樊於期率领的五万后续部队赶快进发。长安君成峤是个十七岁的少年,接到来报,一脸着急,找樊於期商量,说我们赶快去吧。樊於期说,傻孩子,你懂什么,你知道今秦王政是谁的后代么,是吕不韦和太后的儿子。我们大秦国是个假王,孩子,你才是真正先王的骨血!这些事你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了,所以你应该知道这次为什么丞相吕不韦让你为将率兵伐赵。你对他们构成了无形的威胁,你终究是他们的心腹之患,他要借此次机会彻底除掉你啊,孩子!这次我们一旦伐赵兵败,吕不韦就找到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追究你的责任,轻则削职,重则刑诛,那秦国就真是吕氏的天下了。长安君便问现在怎么办,樊於期说,反!
随后,樊於期草就了一篇檄文,将吕不韦等篡权谋国的秘密阴谋公布于众,军中哗然。秦王见檄文大怒,吕不韦暗自笑了,拜王翦为大将,一次发兵十万,讨伐长安君。而这时进退不得的蒙骜得知秦援兵已反,与张唐商量如何应付目前这复杂的局面。伐赵无功,长安君又反,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撤军抢在王翦之前平定长安君等叛逆之贼,否则是怎么都说不清楚了。遂下令班师,将五万兵马分为三路,蒙骜亲自断后,以防赵军追击。谁知赵军早就得知了蒙骜撤兵的消息,点精兵三万,迅速埋伏在了太行山中秦军后撤必经之地的道路两旁,直到秦军大部过去,剩蒙骜在后,三万精兵一起杀出,箭如雨下,蒙骜还没反应过来,前胸后背已被万千箭镞穿透,与胯下坐骑一起轰然倒下。
王翦率十万兵至屯留,一看,情况和他来时的预测有很大的出入。长安君与樊於期在屯留已招当地丁壮扩充军队,另占有三城,大致估计了一下,决不下十五万兵马;而且樊於期血性骁勇,心火旺盛,锐不可挡。王翦觉得硬拼一定不是个好办法,他需要换一种思维了。王翦把大小将领叫来问谁和长安君熟悉。有末将杨端和站出来,说他原就是长安君门客。王翦说那好,我写封信,你给我送给长安君。并安排说我马上发兵三路一起攻城,你混入敌军中,乘乱进城。其实这个杨端和原就是屯留人,轻车熟路,很快就乘乱混进了城去,躲藏在了他认为比较可靠的亲戚家中。杨端和是个有脑子的人,前几次你来我往的攻城战斗中,他没敢轻易去见长安君,只到攻城攻得长安君和樊於期都有些支撑不住了,且有二城已被秦军收复,他才乘那天樊於期率兵出城交战的当儿,悄悄潜入长安君的屋里。一脸少年焦虑的长安君见到杨端和,一看是旧时的门客,有一些莫名的惊喜,问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杨端和说,我为你焦虑不安。
长安君说,你为我何故焦虑不安?
杨端和说,你怎么就这么幼稚啊,听人纵容,脑子一热,就反了。秦之强盛,令六国胆寒;你占据一座孤城,依靠一点正义,喊出一声感慨,怕是也要一败涂地,你怎么能干这种傻事啊。
长安君说,樊於期的主意。
杨端和说,樊於期,匹夫之勇,不计后果;你是秦国王孙,贵族血统,也不计后果?
长安君说,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杨端和说,王将军让我捎来一封信给你,他也是知道你年少无知,缺乏思考,完全是受了樊於期无稽之谈的迷惑和诱惑,王将军以为你当下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不待犹豫,反戈一击,杀樊於期,将功赎罪。
长安君说,樊於期是个忠臣、良将、勇士、好人,我怎能下得下手去。
杨端和说,你虽年少,但你是个男人啊,如此仁慈善良,优柔寡断,你怎能经营一番大事,成就一世大业。臣杨端和告辞了,你好自为之!
杨端和这是用了个激将法,目的是对长安君进逼,让他没有退路,迅速做出决定。长安君果然一听说他要走就有点急了,说你不能走,就留在我这,至于杀樊於期,你让我再想一想。
杨端和是个有脑子的人,是个很有脑子的人,在这瞬息万变情势危急的非常时期,他是不会让长安君在那里想一想的,他便要长安君一起登上城头观双方交战。恰这时樊於期在秦兵的围追堵截中逃奔城中来,高叫让人开门,杨端和突然来了灵感,拔出剑来,紧贴着长安君的身旁,厉声喝道,长安君已决定弃城投降,樊将军请自便了。长安君令,有敢擅自开门者,斩!这时不知杨端和哪儿弄来的降旗已举在手中,也不知杨端和哪儿弄来的那么多他的亲戚也都一起把降旗举在手中,长安君一看,一切都已经由不得他了,叹了一声,只有听天由命。樊於期在城下也叹了一声,扶不起来的软包。他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绝望,由绝望到无望,罢了,我只能也去了,急急策马,往燕国的方向奔驰而去。
屯留告破,一城人尽被屠戮,长安君被暂时幽禁在馆舍,等待发落。秦太后撑着老脸去求情未准,又求于吕不韦去说,吕不韦只奸笑了两声,秦王越发怒不可遏,命王翦立即把长安君斩首示众,还未斩时,长安君便已经知道了,取了身上的一截衣带,自缢而死,最后表现了一个少年的悲壮和勇烈。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童贞的身体凋零在一个时代血腥的空中,瘦弱、稚嫩、单薄,像树叶一样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