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荆山血战(上)

杨玄感所部走的匆忙,等到弘农城中发现之时,叛军早就走远了。

高聂率领五百骑兵缒在其后追赶,驱杀近千人方回返。

等到杨玄感撤退的下午,黄明远驱兵赶到了弘农城。听闻高聂与杨智积在弘农城拖了杨玄感两日,歼敌数千,也是大喜。

杨玄感在弘农城耽搁了这两日,倒是给潼关方向的隋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备战。叛军若是想出其不意地拿下潼关却是不可能了。

黄明远一到达弘农城,杨智积便要将弘农所有兵权交给黄明远,总是有个高个的,能顶天了,杨智积就像丢烫手山芋一般急切。

对于这位蔡王,黄明远还真不熟悉。

别说黄明远,满京城也没几人和其有交集。不过听了高聂述说关于杨智积这两日的表现,这位温尔雅的王爷看起来有些怯懦、软弱,但在面临大事的时候却是果决、坚毅的很。

黄明远也是一惊,没想到蔡王还是扮猪吃老虎的好手。

不过黄明远也不打算过多的去查探对方的底细,二人身份不同,天然就不能多接触。想来杨智积在历史上并没有掀起多少的波澜,那说明对方的隐藏怕是大多时候也只是求一个自保而已,自己没必要去戳破对方身上那层保护膜。

黄明远并没有在弘农城多待,而是继续率部向西追赶杨玄感,而高聂也带着部下一同前往,只留下满是疮痍的弘农城,还得杨智积自己去修缮。

此时杨玄感一路西逃至荆山今河南省灵宝西,又名覆釜山,所部仅剩不过两万人。

眼看人马俱疲,军心动荡,杨玄感却是知道不能再退了,若是再这么走下去,到不了潼关就得人马逃散尽,现在他们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

杨玄感乃招李子雄和其弟杨玄纵、杨积善三人前来中军,商议此事。

众人听了杨玄感的说法,也是默不作声。实际上这群残兵能撑到这个地步,屡战屡败却还没有崩溃,已经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听到杨玄感的话,李子雄当即说道:“楚公所言不错,我军必须要有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才能鼓舞三军将士,否则人心散尽,如何再战。”

杨玄纵、杨积善二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军随时都可能崩溃,非得一胜而方能再继续下去。

“兄长有何良策?”

杨玄感看着三人说道:“从荆山往西,是洛阳到潼关的毕竟之路。荆山两侧,卡住官道,是个伏击的好地方。且荆山之上,草木繁盛,又可以藏兵。我军就在荆山,打上一场伏击战如何?”

众人望着荆山地势?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杨玄感乃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设栅数重,埋伏三道伏兵。他以三弟杨玄纵为“初伏”;杨积善为“二伏”;李子雄为“三伏”。每一道埋伏,设伏兵三千?总设伏兵九千人?而这九千伏兵皆是军中最后的精兵健卒。

杨玄感布置,等到隋军过了山道尾部?进入三伏伏击范围后,以中军竖起的大旗为号,三伏并发,首尾横击?必无一骑逃脱。

而三道伏兵设于前?而杨玄感的大营则屯于山后的阳平镇今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等到伏兵齐发,则杨玄感率中军猛击隋军前部。

杨玄感的设计不可谓不巧妙,可谓是严如铁桶。

杨玄感将命令下达给诸将之后,众人也满是期待?现在的局势,已经容不得他们有一败了,非得胜了此仗不可。

求助下,app可以像偷菜一样的偷书票了,快来偷好友的书票投给我的书吧。

这是叛军最后的希望。

黄明远率军一路追击到荆山,黄明远环视四周,群峰丛峙,林木茂密,惟见荆山高矗其间,除了一条中间官道,别无路径可寻。

斥候一番查探,上报并未发现一兵一卒,只有鸟雀飞来,偶尔发出几声欢噪,打破一片寂静。

洛阳以西的豫西山区,自古便号称崤函之固,是关中的天然屏障。而这一片险地,处处都是天堑,战国时期,诸国在此反复争夺,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

黄明远下令三军要格外留心,谨防伏兵。

席玭眼看黄明远如此谨慎,便上前说道:“卫公,杨玄感已经是穷途末路,狼奔豕突了,还敢在此埋伏咱们,他哪来的这个胆?”

“有备无患!”

黄明远说道:“虽然杨玄感屡战屡败,但他并不是可以小觑之辈。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防止对方狗急跳墙。”

黄明远令席玭率领三千骑兵为前锋,抢先通过荆山官道,然后接应中军主力。

大军进入山间官道,摆成一字长蛇,鱼贯而行。行过一段路,开始走上坡路,持续不断,等到席玭所部全部通过荆山之后,仍看不出有伏兵的任何迹象。

黄明远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多虑了。

但此时黄明远心中却隐隐觉得有问题,却是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

“如此险地,若是我,怕是也会趁机在此设上一伏,若胜,必能重创敌军啊。”

就在此时,前军报有一叛军探子,鬼鬼祟祟,不知从何处跑出来。席玭命人将其送回中军,此人竟然是杨玄感的亲信韦福嗣,来此是向隋军投降的。

韦福嗣之前为叛军所获,遂屈身降贼。杨玄感对其委以重任,但韦福嗣却并不真心忠于杨玄感。韦福嗣终究是大家族出身,根本看不上杨玄感的叛军。而且他也看得出杨玄感不过是强弩之末,并不真心为其筹谋。

杨玄感屡战屡败,一路逃窜,眼看怕是要完。韦福嗣很清楚,杨玄感被困于弘农,根本腾挪不开,即使此战可胜,怕是也只是缓解了他灭亡的时间而已。朝廷无数兵马正向此而来,杨玄感的灭亡只是时间而已。

杨玄感就要亡了,但韦福嗣却不愿和其一同殉葬。

韦福嗣很清楚自己虽然被逼无奈,终究是曾经事贼,若是为隋军所获,绝对没有好下场,因此唯有荣立大功,才能保全自身。

昨夜杨玄感布置军务,韦福嗣作为核心人物,也是得知。他听后大喜,便打定主意以此军情来作为投名状投降隋军,换个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