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掣肘束缚

权衡,乃是帝王之根本。

若是不能权衡各方利益,使之心平气和,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这一点上,李二陛下其实一直做得相当好。

李二陛下非是圣贤,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唯有一样促使他能够成就古之帝王鲜有能及的功绩,那便是心胸。

恢弘大气、容纳百川。

玄武门后逆而夺取,按照一般的套路,太子建成的班底那是一定要予以剪除剿灭的,否则如何收揽皇权、坐拥江山?

结果李二陛下硬是反其道而行之,除去将李建成、李元吉满门抄斩之外,其余李建成之班底心腹,尽皆予以优容,非但不追究其以往迫害之罪,反而择其长处予以重用。

即便是魏徵那等李建成的班底心腹,亦能委以重任,且隐忍多年……

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得颠覆破败之朝政在极短的世间之内便恢复如初,局势动荡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并没有扩散至天下各处,引起江山板荡。

其主旨,便是平衡。

以李建成遗留之班底,准许这些人进入各处要职“戴罪立功”,来平衡“天策府”一众拥有从龙之功的骄兵悍将。

效果出奇的好。

眼下之局势,亦是首重平衡。

打压门阀之政策早已不是什么藏着掖着的东西,天下人人皆知,门阀亦早已摸清。如今大唐武功赫赫、昌盛繁荣,人口更是呈现爆炸一般的增长幅度,盛世之象,已然隐隐成形,门阀们知晓再非以往天下板荡、烽烟处处之时能够让他们火中取黍、攫取最大之利益,故而对于政策之打压亦能够予以接受。

但是这种接受,必须保持在一个大家可以容忍的范畴之内。

何谓可以容忍的范畴?那便是除去保证皇权不会强制虢夺各家已取得之官职爵位名利富贵,更要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

然则这个“公平”,实际上已经不公平,毕竟门阀世家掌握着天下最好的教育资源,自有苦读诗书的名门子弟不仅有明师教导更毋须为了生计担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取得的进益尤其是寒门学子可堪比拟?

不过世间从无真正之公平,人生而不等,自分高低贵贱。

而此次东征之功勋分配,算是李二陛下与门阀世家之间一次无言的默契——门阀世家们知道大势不可逆,再想重蹈之前只手擎天翻云覆雨将王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故而愿意在此次东征之后蛰伏起来,配合李二陛下的政策,自剪羽翼,回归到李二陛下所主导的朝政中来。

基本可以视为未来很长一段世间之内最后一次大战,被门阀世家当作一次丰润的犒赏,大家不遗余力协助李二陛下覆亡高句丽,完成前所未有之霸业,然后升官进爵,巩固家业可传承子孙,世世代代永葆权势富贵,与国同休。

而后,将权力尽归中枢。

自然,权力尽归中枢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人心各异、贪欲无尽,总有人心有不忿、得陇望蜀,必要的斗争仍将继续,但是大体的方向步调已经定下,纵然有部分门阀心有不甘,却也无碍大局。

此战之后,皇权集中、门阀退避,帝王之权力将会得到前所未有之暴涨,李二陛下又岂容这等局面毁于一旦?

与之相比,牺牲再多的兵卒、耗费再多的辎重、承受多大的损失都是值得的。

可一旦准许水师参预进来,获得更多的功勋,势必会打破皇帝与门阀之间的默契与平衡,会使得局势陡然走向不可预知之岔路,这是李二陛下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

李绩自然明白李二陛下的取舍与顾忌,只不过身为宰辅之首,焉能不懂得平衡之道?

只不过这个决定不能由他来做而已。

若水师参预,军中各方必定不满,进而引发门阀世家的反弹,坏了李二陛下的全盘谋划。若不许水师参预,一旦战事陷入焦灼,损失超出预计,这个责任就得是他来背。

李绩虽然贵为宰辅之首,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的性格清冷自持、谨慎稳重,素来都是只求无功、但求无过,万般因由不沾身。

事实上,他的性格并不适合担任宰辅之首领袖百官……

当即颔首道:“微臣知晓,这便命薛万彻、阿史那思摩所部迂回河畔,截断泊汋城两侧之道路,防止上下游之敌军增援,命程咬金、周道务、丘孝忠所部集结兵力,猛攻泊汋城,打通渡口,强渡鸭绿水。”

李二陛下颔首。

对于行军布阵、沙场争雄,他十分信任李绩。

只不过君臣二人目光相触,却尽皆看出对方心中那一抹别扭与不甘……

泊汋城雄踞鸭绿水畔,城高墙厚兵力充裕,分明可以命水师溯流而上以火炮轰击,却由于种种忌惮不得不放弃这等省时省力的方式,转而猛攻猛打,不惜耗费辎重、损失兵卒。

门阀之掣肘,由此可见一斑。

实在是令人如鲠在喉,如芒刺背……

李二陛下叹息一声,苦笑道:“世人皆道君王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怒而兴兵血流漂杵。可又有谁知,帝王亦是凡人,也难逃掣肘顾忌,无法随心所欲。”

言语之中,甚是唏嘘,倒是没有多少恼怒之意。

未免显得有些气势不足……

李绩蹙眉,柔声劝谏道:“世间事,不如意者常有,任谁也难逃巢臼。不过陛下亦毋须妄自菲薄,古往今来之帝王无数,能够如陛下这般安民如子、励精图治,一手缔造盛世王朝者,寥寥可数。文治武功皆可成帝王之最,便是千年之后,亦有后人歌颂景仰。只不过身体才是一切之根本,如今劳师远征,陛下风餐露宿、精神疲惫,更应当用心调养,保持强健之体魄,臣等才好追随骥尾,分享陛下之荣光,封妻荫子、建功立业。”

他见到李二陛下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尽皆不佳,心中着实担忧。

正如他所言,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若是此次东征使得李二陛下染病,甚至损及根元,那么纵然是一场大胜,也难以弥补这个损失。

眼下的大唐固然看上去繁花盛锦、烈火烹油,但是水面之下潜流汹涌,除去李二陛下,没人能够慑服各方势力。

一旦出现不忍言之事,顷刻间便会天下巨变,贞观以来君臣辛辛苦苦励精图治营造之大好局面,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李二陛下闻听此言,心里难免发虚,眼神有些飘忽,敷衍道:“啊……哈!朕自然知晓,如此浅显的道理何需懋功你谏言?行啦,朕知道了,必会注意……”

话音未落,便见到内侍从外入内,躬身请示道:“启禀陛下,赵国公求见。”

李二陛下眉头一蹙。

自从长孙濬死于西域的噩耗传来,长孙无忌心伤神怆,一病不起。这些时日固然将养过来一些,但依旧念子心切,闷闷不乐,整日里躲在营帐之中甚少出门,连皇帝这便也来得少了……

心底唏嘘,颔首道:“宣。”

“喏!”

内侍反身出去。

李绩道:“陛下,微臣尚有事务亟待处置,便先行告退?”

事务自然有,不过此刻却是主动退避,长孙无忌多日在营帐之中不出门,今日忽然前来觐见皇帝,想必是有要事禀报。

无论如何,长孙无忌都是贞观第一功臣,更是李二陛下的舅子,于公于私,关系都比李绩亲近得多。

李二陛下心底犹豫了一下,他虽然对长孙无忌颇多同情,可说到底两人如今堪称相敬如宾,私底下的互动几乎没有,似乎也没有必要让李绩回避……

正自犹豫,便见到长孙无忌已经大步走进来,神色略有兴奋,鞠躬施礼道:“老臣参见陛下,英国公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