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汉初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到了景帝年间酿成大祸。
诸侯王与汉朝廷和皇帝因为种种利益纠葛而产生对立和摩擦,矛盾越发激烈,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
好在汉景帝反应迅速,又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奋力抗敌,最终平定叛乱,没有让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但汉朝的诸侯分封问题依旧存在,强大的诸侯王对朝廷和国家安定始终是个威胁,汉武帝时的淮南王之乱便是例子。
为了彻底解决诸侯封国问题,而又不引发诸侯王强烈的反抗,汉武帝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推恩令。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以关怀所有的刘姓子弟为由,认为原来仅仅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毫无继承的处境表示同情和抚慰,并加以改变。
为了表示对所有刘姓皇族子弟的关怀,朝廷推恩众人,诸侯王死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封国由几个儿子均分。
表面上看似的朝廷多分封了几个王,实际上除了年节多点赏赐,死后多修几座规格高一些的王陵之外,朝廷实际上没有什么损失。
实际分封出去的土地面积还是那么大,原本可能对朝廷产生威胁的封国越分越小,抱团的筷子被分成一根一根。
比如梁孝王刘武死后,梁国便被分为五个诸侯国,于是乎中原地区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和朝廷叫板的诸侯了,皇帝也便能心安。
这样的方式比较温和,老牌的诸侯和嫡长子肯定不乐意,但其余原本对王位无望的儿子自然高兴,会多加支持,执行起来也容易多了。不至于让诸侯王们同仇敌忾,联合起来反对大唐。
温水煮青蛙,杀人不见血的招数,还美其名曰推恩令,但效果当真不错。
适才李道宗提及真珠可汗夷男的两个儿子不和。可以加以分化,谢逸便想到了这个招数。
王子不和睦,争夺的本质是什么?
不就是王位嘛!
毫无疑问,薛延陀的两位王子肯定盯着老爹夷男的可汗之位呢!
但夷男正当盛年。可能不会过早决定王位继承人,所以两位王子争斗尚且有限,不足以内耗。
但如果提前催化,那就不同了。
草原部族和中原王朝不同,草原上是部落制。每个王子都会统领一部分人马,都颇有实力。夷男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儿子的帮衬,率部拱卫并地方别人。
这一点,与中原皇子不掌军政,争斗起来主要是打打嘴仗,相互攻讦,争取大臣的支持和皇帝宠爱不同。
草原上要是起了冲突,是可以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对大唐而言。这便是机会。
两位薛延陀王子大抵早就有这个心思,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名义,也不敢轻易开罪老爹夷男,所以多有隐忍。
然而,如果大唐给个封号的话,那就不同了,所谓名正言顺嘛!
毕竟对草原部族而言,大唐的封号还是很值钱的。
薛延陀崛起之后,夷男的实力一度可以和昔日的颉利可汗相提并论,但仍旧恳请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
西突厥何等强大。新可汗上位,也有朝贡长安求取封号的举动,吐谷浑和吐蕃亦是如此。
好像没有大唐的封号,就名不正言不顺一样。
既然如此正好。那就给薛延陀的两位王子也来个封号,给个可汗的名头,反正不花钱,只需要一道诏书即可。
有了这个封号,那两位王子就有名正言顺能够争夺薛延陀继承人的身份,甚至与自己的老爹夷男争一争。
如此一来。草原就成了三股力量,虽说是父子。但在王位面前,还能拧成一股绳吗?说不定还会彼此内斗,那样一来消耗可就大了,还有力量对大唐造成袭扰吗?至少威胁度会大大降低。
如果运作得当,再加上点好运气,甚至可能让薛延陀分崩离析,从此一蹶不振,毕竟是有成功例子存在的。比如突厥,不就分了东西两部嘛,西突厥内乱多年,也是刚刚才停歇的。
毫无疑问,这是大唐君臣最希望看到的场面。
因此当谢逸首先提出这个观点,联想到推恩令时,老谋深算的李道宗和狄知逊很快便想明白其中缘由。
纷纷拍手叫好,当真是个好主意。
“谢逸……逍遥啊,在长安时便听说你头脑灵活,想法多,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啊!”李道宗连连称赞,言谈间对谢逸的称呼也改了。
作为尊贵的长辈,以表字相称,明显有看中亲近之意。
谢逸谦虚道:“王爷谬赞了,不过是灵光一闪想到了而已,王爷以及朝中衮衮诸公深谋远虑,必定也有此类想法,只是小子抢先一步道破而已。”
“嗯,衮衮诸公或许有想法,但实话实话,本王确实没想到。”李道宗倒是实在,一点都不装模作样。
狄知逊笑道:“谢学士所言甚是,但推恩册封之事需三省商讨,陛下圣断下旨,时间来得及吗?”
说到这话,众人都有些犯难了,而今算是个紧要关头。此番出使除了打探消息,最好是连挑拨分化的事情一起做了。而且既然是以推恩的名义,使团前去贺寿时宣布最好不过,起到的作用也最为明显。
然而这事是在灵州才有提议,上奏长安,三省的宰相与皇帝商讨决断还需时日,加上路上传递耗费所需时间,多少有些紧张。
此等大事,没有皇帝点头,三省明发诏书,谁敢私自行事?再说了,没有盖上传国玉玺的诏书,薛延陀人肯定也不会相信。
李道宗沉吟片刻,轻声道:“这样吧,你们在灵州小住一两日,稍微晚些出国境,耽误不了大事。
然后本王飞速奏报长安,请陛下尽快圣裁,若得应允,定有诏书传来。然后本王派快马追赶,定当赶在使团出境前将诏书送到,两位以为如何?”
谢逸和狄知逊当即赞同道:“王爷所言甚是,有劳了。”
李道宗闻言走到书案旁,奋笔疾书写下一份奏疏,出门交给亲信。随即一队战力超强的王府亲兵快马出城,直奔长安。(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
汉初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到了景帝年间酿成大祸。
诸侯王与汉朝廷和皇帝因为种种利益纠葛而产生对立和摩擦,矛盾越发激烈,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
好在汉景帝反应迅速,又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奋力抗敌,最终平定叛乱,没有让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但汉朝的诸侯分封问题依旧存在,强大的诸侯王对朝廷和国家安定始终是个威胁,汉武帝时的淮南王之乱便是例子。
为了彻底解决诸侯封国问题,而又不引发诸侯王强烈的反抗,汉武帝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推恩令。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以关怀所有的刘姓子弟为由,认为原来仅仅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毫无继承的处境表示同情和抚慰,并加以改变。
为了表示对所有刘姓皇族子弟的关怀,朝廷推恩众人,诸侯王死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封国由几个儿子均分。
表面上看似的朝廷多分封了几个王,实际上除了年节多点赏赐,死后多修几座规格高一些的王陵之外,朝廷实际上没有什么损失。
实际分封出去的土地面积还是那么大,原本可能对朝廷产生威胁的封国越分越小,抱团的筷子被分成一根一根。
比如梁孝王刘武死后,梁国便被分为五个诸侯国,于是乎中原地区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和朝廷叫板的诸侯了,皇帝也便能心安。
这样的方式比较温和,老牌的诸侯和嫡长子肯定不乐意,但其余原本对王位无望的儿子自然高兴,会多加支持,执行起来也容易多了。不至于让诸侯王们同仇敌忾,联合起来反对大唐。
温水煮青蛙,杀人不见血的招数,还美其名曰推恩令,但效果当真不错。
适才李道宗提及真珠可汗夷男的两个儿子不和。可以加以分化,谢逸便想到了这个招数。
王子不和睦,争夺的本质是什么?
不就是王位嘛!
毫无疑问,薛延陀的两位王子肯定盯着老爹夷男的可汗之位呢!
但夷男正当盛年。可能不会过早决定王位继承人,所以两位王子争斗尚且有限,不足以内耗。
但如果提前催化,那就不同了。
草原部族和中原王朝不同,草原上是部落制。每个王子都会统领一部分人马,都颇有实力。夷男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儿子的帮衬,率部拱卫并地方别人。
这一点,与中原皇子不掌军政,争斗起来主要是打打嘴仗,相互攻讦,争取大臣的支持和皇帝宠爱不同。
草原上要是起了冲突,是可以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对大唐而言。这便是机会。
两位薛延陀王子大抵早就有这个心思,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名义,也不敢轻易开罪老爹夷男,所以多有隐忍。
然而,如果大唐给个封号的话,那就不同了,所谓名正言顺嘛!
毕竟对草原部族而言,大唐的封号还是很值钱的。
薛延陀崛起之后,夷男的实力一度可以和昔日的颉利可汗相提并论,但仍旧恳请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
西突厥何等强大。新可汗上位,也有朝贡长安求取封号的举动,吐谷浑和吐蕃亦是如此。
好像没有大唐的封号,就名不正言不顺一样。
既然如此正好。那就给薛延陀的两位王子也来个封号,给个可汗的名头,反正不花钱,只需要一道诏书即可。
有了这个封号,那两位王子就有名正言顺能够争夺薛延陀继承人的身份,甚至与自己的老爹夷男争一争。
如此一来。草原就成了三股力量,虽说是父子。但在王位面前,还能拧成一股绳吗?说不定还会彼此内斗,那样一来消耗可就大了,还有力量对大唐造成袭扰吗?至少威胁度会大大降低。
如果运作得当,再加上点好运气,甚至可能让薛延陀分崩离析,从此一蹶不振,毕竟是有成功例子存在的。比如突厥,不就分了东西两部嘛,西突厥内乱多年,也是刚刚才停歇的。
毫无疑问,这是大唐君臣最希望看到的场面。
因此当谢逸首先提出这个观点,联想到推恩令时,老谋深算的李道宗和狄知逊很快便想明白其中缘由。
纷纷拍手叫好,当真是个好主意。
“谢逸……逍遥啊,在长安时便听说你头脑灵活,想法多,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啊!”李道宗连连称赞,言谈间对谢逸的称呼也改了。
作为尊贵的长辈,以表字相称,明显有看中亲近之意。
谢逸谦虚道:“王爷谬赞了,不过是灵光一闪想到了而已,王爷以及朝中衮衮诸公深谋远虑,必定也有此类想法,只是小子抢先一步道破而已。”
“嗯,衮衮诸公或许有想法,但实话实话,本王确实没想到。”李道宗倒是实在,一点都不装模作样。
狄知逊笑道:“谢学士所言甚是,但推恩册封之事需三省商讨,陛下圣断下旨,时间来得及吗?”
说到这话,众人都有些犯难了,而今算是个紧要关头。此番出使除了打探消息,最好是连挑拨分化的事情一起做了。而且既然是以推恩的名义,使团前去贺寿时宣布最好不过,起到的作用也最为明显。
然而这事是在灵州才有提议,上奏长安,三省的宰相与皇帝商讨决断还需时日,加上路上传递耗费所需时间,多少有些紧张。
此等大事,没有皇帝点头,三省明发诏书,谁敢私自行事?再说了,没有盖上传国玉玺的诏书,薛延陀人肯定也不会相信。
李道宗沉吟片刻,轻声道:“这样吧,你们在灵州小住一两日,稍微晚些出国境,耽误不了大事。
然后本王飞速奏报长安,请陛下尽快圣裁,若得应允,定有诏书传来。然后本王派快马追赶,定当赶在使团出境前将诏书送到,两位以为如何?”
谢逸和狄知逊当即赞同道:“王爷所言甚是,有劳了。”
李道宗闻言走到书案旁,奋笔疾书写下一份奏疏,出门交给亲信。随即一队战力超强的王府亲兵快马出城,直奔长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