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新飞船序列

怪物在A国莫名其妙闹了一波,事情不大,损失也很小,就是留下了特别多疑问。

游戏中没有任何人见过类似的怪兽,所以这种能力比小小怪兽略强,却远不如小怪兽的物体,是不是土球原生的怪兽呢?

分析家们分析了一波,没有任何定论出炉,只能给出几个可能性,推测是受到孢子、辐射、杂交变异影响产生的新品种。

其中辐射影响的可能最小,因为事发地周边并未投放过核弹,距离最近的Ca遭了一波核弹的地方,直线距离都有一千公里。

另外两种机会均等。

突如其来的女怪兽,是怪兽危机中的一个小插曲,不过也又一次给正在从太空里寻求后路的人们敲响警钟。

不过警钟尽管响,生产力短期内却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大多数事情还得按部就班的来。

月表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智人机器人已经打通了冰层,开始种菜。

对室内种植进行了几天的观察,认为情况不错,便开始首批月球宇航员的筛选,与相关飞船的准备。

月球基地和鲲鹏空间站不是一个系统,暂时还是由C国主导,另有几个外国合作方。

计划首批成员为四人,而且很可能数月都不会再上第二批人,所以人员还是从几个国家的传统宇航员中挑选。

飞船也换了,改为用C、R两国共同研制的,用于适配R国新建电磁轨道发射器的新飞船,北方之星号。

R国的发射器口径为41米,北方之星号也因此缩了一圈,从地表发射时最多容纳六人,没有内部货舱,仅有一个小小的休息区。

北方之星主要作为应龙的补充存在,上天后也会从事地月轨道的运输,但无法外接太重型的货箱,主要运人、食品、零食、日用消耗品。

C国自己的飞船,应龙三号此时也在进行组装前的最终测试,会比北方之星更早就绪,但这艘飞船短时间内不会升空。

应龙三号和前两艘船相比,主体稍微小了一点,改为全电推动力!

没错,这是首次在飞船上采用全等离子推进技术。

虽然外星人章鱼提供了相关资料,但受限于材料基础,推力始终上不去,最终应龙三号不得不用01千牛的推进器凑合一下,四个五合一主推进部加一起才三千牛推力。

对比一下,一般地表发射时,五米直径的芯级,一级发动机加助推器总推力接近一万千牛。之前的化学动力上面级推力也能达到六十千牛以上。

那么三千牛的主推力,能飞吗?

当然能。

把近地轨道速度作为相对速度零,只要推力能克服稀疏气体粒子撞击造成的缓慢减速,就能给飞船提供加速度。但因为每一次转移轨道需要更长的推进时间,在轨道控制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三千牛推力,能在应龙三号搭载货物,总重量超过五十吨时,提供一个01米秒平方不到的加速度。

这个数字看起来十分离谱,得加速十个小时,才能达到逃逸速度。

但是否离谱,还得具体看目标任务。

应龙三号,是为红星自动空间站准备的飞船。

从土球近地轨道抵达红星轨道,需要ΔV约4000米秒,土球上现有的推进器,想要把几十吨的自动空间站送去绕红星轨道,把组件发射上去在未来空间站组装,都至少要近百吨燃料。

电推就不一样了,两吨都用不了!

抛弃传统燃料,自重减轻时所需的总推力也相应减少,能免费获得大量的ΔV,别说现在推力已经到千牛级,哪怕只几百牛也值得一用。

实际上现在在轨的卫星所使用的电推系统,推力连一牛都没有,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防止卫星坠回大气层。

应龙三号所使用的电推推进器,是在未来空间站用来调整姿态的推进系统,改进后得来,所有的材料都是未来空间站的零重力加工系统生产的。

通过改变推进机制,应龙本身自带的ΔV十分巨大,如果整个航天体系的计算没错,它本身直接作为上面级,完成入轨,仍然能保留约20000米秒ΔV,当然这是没有加载货物时的动力。

另外,为了有充分的时间入轨,确保应龙三号不会凌空爆炸或掉到地上,其火箭部分也要做相应调整,还需要利用发射货物的时候做几次相关发射实验,采集数据。

预计两个月内完成应龙三号各项准备,四个月左右,达到发射就绪状态,届时,红星自动轨道站也将在未来空间站完成组装,等待任务启动。

之所以会多出一个红星任务,不得不说,还是受到了人类早期执念的影响。

红星是人类最早关注到的异常“星星”之一,在字都没有成形的时代就有壁画记载,其它几个与真正恒星轨迹完全不同的行星,也有差不多的待遇,它们各自都留下了很多神话故事。

作为众多行星之一,红星绕日轨道与土球最近,科学家推测它曾经也是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很可惜由于距离太阳稍远且自身重量不足重力约03g,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失去了磁场,然后被太阳风一顿摧残,失去了所有的游离氢元素。

哪怕是现在,它的温度范围也比其它几颗行星更友好,空气中充斥的二氧化碳,能用来提供低成本且源源不断的氧气。

即使不考虑情怀,红星作为一颗重力较低的行星,在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具备很高的价值。

比如移民试点,如果在红星能实现内部永续,不用外部补给,哪怕人类拓展宇宙的目标,至少能增加一个数量级;又比如太空电梯,在红星建造的技术难度就要比土球低一大截,如果连这个都建不好,更遥远、物资支持难度更大的地区就别幻想了。

总之在各项目都进入稳定期,等待着新装备、设备到位的时候,顺便照顾一下红星开发的需求,合情合理。

时间来到二月,本月最重要的任务,还是鲲鹏空间站扩建。

应龙二号往返了几趟,到二月初,鲲鹏空间站低重力环框架施工结束,并通过了气密与小颗粒撞击验证,正在往里面填充设备。

鲲鹏低重力区主要作为种植用,但短时间内电力供应跟不上全面种植,部分区域会暂时用作生活舱。

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为第二批人员上去做准备了。

准备分为地面和天上,天上,鲲鹏空间站现有人员会暂时放下手里的实验,重点做植物育苗和培育。

全人造光种植的好处是生长周期稍短,要不了几天就能估算下月产量。

地面准备工作,还是发射计划。

应龙系列作为一种在太空里反复使用的客货两用载具,并不适合从地表送人上去,成本是一方面,主要是应龙的复杂度较高,复杂度和可靠度一直都是死敌,复杂度越高,各项检查工作就越耗时,不利于高频次的应用。

335米常规火箭使用的载人舱逃生舱分开发射的方案可靠性不错,但传统火箭本身的成本高过电磁火箭,还是觉得亏。

所以C国改了一条335米的发射井,也就是最早用来探路的一号井。

和五米口径的超级井一样,改造完成后一号井也可以实现客货两用,它会送第二批人员上鲲鹏空间站。

五米井当然也没闲着,只是五米井涉及的保密技术更多,没舍得用来对接鲲鹏空间站。

五米井的常规载人任务,会由一个新的飞船型号,“龙门”来执行。

龙门可以看作没有转轨运载能力的简化版应龙,长度砍掉一半,能够用于再入大气层。

它将是人类历史至今为止,最大的载人再入器!

和逃生舱功能是不是有点重复?

有区别,龙门因为足够大,设计有一定的自持力,食物不算,只考虑氧气和水循环,可以支持八人在太空滞留十五天。

另外还配有一套新式的罐头形态应急系统,这个罐头平时是宇航服保管箱,必要的时候可以单独减压,进行出舱活动,比如回收被毁空间站的物资。

可以说龙门才勉强算太空逃生舱,而之前的那种只是个单纯的再入器,如果离了土球的大气环境,会变成延时杀人机器。

龙门还有一项重任,它会携带两个轨道推进器及其对应的内置液态燃料箱,一起回到地面,并且还要回收再用!

内置燃料箱要被提出来,因为它加上相关管路也是额外重量,如果不能通过测试,后续就要改回常规返回模式,既进入再入气动加热前抛弃一切多余重量。

龙门的首次试射,放在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