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新农村建设受挫

何学军夫妇对刘立飞给他们用新砖砌就的、带大风扇的蘑菇棚十分满意。

看到自己确实没有投入一分资金,何学军夫妇拿上刘立飞从京城研发基地带回来的菌丝包开始了尝试。

刘立飞反复告诉他们,这个活计难度很小,只需要他们俩人每五小时采一回,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即可。

主要是这种蘑菇的伞体打开得太过就没营养,不值钱了,必须在伞体包着的时候就采下来,当然,太小也不行。

刘立飞和何学军夫妇商定,他成立的菇王公司的工作人员定期来收蘑菇,按照品质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和残次品,分别以九十元、六十元、三十元、五元的价格成交。

对于何学军夫妇来说,他们不承担任何风险。

清元县茹王公司给他们提供大棚、技术、培训和菌种,何学军夫妇唯一付出的就是每隔五小时一次的采摘劳动,按照刘立飞的想法,应该是一件能发财的大好事。

不过,最终让刘立飞大跌眼镜的是,发现收上来的蘑菇百分之九十是残次品,百分之九的三级品,百分一的二级品。

刘立飞疑惑地询问何学军,产品怎么会如此差?一直强调让你们每隔五个小时就要采摘一次,你们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进行执行?

何学军的回答居然是,每隔五小时进行采摘,实在太累了。他的心态是这一切都没有我个人的投入,我种成什么样都能拿到钱,五元一斤也没吃亏。睡觉我都还能赚钱,那干吗不睡着觉赚钱呢?要知道,我还要与老婆多亲热呢,一天一二次的亲热行为,很消耗精力的。每隔五个小时就要起来劳作一个多小时,当然是太累了,二人进行亲热的兴趣和力气都没有了。

觉得很泄气的刘立飞根本无法理解何学军夫妇的心理,他叫上朋友,一起开车出去放松心情。

张峰听了清元县相关人员汇报后,当然也无法出面帮助解决问题,这是农民的狡猾与懒惰心理,一时根本无法改变。

不过,等到刘立飞散心结束,张峰还是约其见面,主要是防止前者对华天市及清元县留下不好的印象。

豪门子弟嘛,总是要哄着的、敬着的,否则的话,他在一些大领导面前提一些不好的说法,华天市或张峰就要惨了。

一边喝着咖啡,张峰一边对刘立飞说道:“刘总,很高兴你能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我相信你在做有意义的事。”

“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的建议是:一、你和你们的团队多去实地考察,多了解当地百姓的情况。二、要从多方面考虑了解一个地方,包括当地民俗、组织环境、经济与区位要素条件。”

“另外,农村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教育。我们都知道正确的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其实百分之九十的教育都是发生在家里的,理想的来讲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机制和方式,但目前我们世界的教育都太功利了,大多数都在教授利润、经济这些东西。”

“为了找工作而接受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并不能完全匹配,所以很多孩子的成长并不能让其家长那么满意。”

“功利化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些人做事都讲究功利化。”

刘立飞回应道:“张书记,我认为现在人心的风气就是一心奔着结论、奔着情绪性的发泄,压根不去想凡事都有一个具体劳动、结果难测的过程。其实上,我在农村进行的尝试,失败教训远远多过成功经验。”

“我当初离开乐队以后,日常生活也不缺开心,身边全是朋友,天天在我家喝酒,喝够了等着阿姨来做饭、打扫,第二天下午四五点钟醒来继续。”

“虽然不无聊,但完全找不到方向,我有时觉得我自已已经不是正常人了,这是我愿意从事新农村建设探索的主要原由,让自己觉得有事情可做。”

张峰劝解道:“虽说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但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你所发的初心没错,那么所有的尝试都可能通向有效的现实。毕竟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刘立飞说道:“自从我从事新农村建设探索后,一夜之间太多问题冒出来,比如什么是乡土?什么是儒家的人伦关系?什么是农业明?这一个一个问题,我必须一个一个弄懂。”

“我有一腔热血是好事,我受挫了,可我要知道我错在哪里、哪些知识环节没有打通。”

与张峰一番交谈后,刘立飞继续进行探索,他还甘心失败。

依托蘑菇大户何学军种植的初期计划失败后,刘立飞和朋友一起寻找失败的问题。

期间,他到华天市区寻访一些从县城走出去的青年人,游说他们返乡做事而无一成功。

他们告诉刘立飞,自身家庭背景无法帮助自己在当地的资源系统内部获得理想的位置,只有在大城市发展才能寻得更大空间。

在这段时间,刘立飞不开自己的豪车,都是坐网约车或出租车。

在车上他会和司机聊天,有次碰到一位从清元县太古镇出来跑车的司机,刘立飞和他聊起来。

“你有没有想过回老家?”

“想过。”

“你家里有没有地?”

“有,大概有三亩地。”

“如果我给你贷款五十万元,让你回去创业,你会回去吗?”

“五十万元进行创业完全不够,你至少你得给我三百万元。”

“我只能贷给你五十万元,你会回家干吗?让你回去开一个餐厅,你会开吗?”

“那个地方没有产业,也没有什么企业,如果我回老家开餐厅的话来吃饭的都是当地的熟人,估计吃几个月,收不上钱店就黄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刘立飞找到一家光伏企业,用从国家能源部门要来的扶持指标,为清元县建了一座三十兆瓦光伏的农光互补项目。

本来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可是又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