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通向南国的大门
阿斯旺位于尼罗河东岸,它和以色列之间的距离,与它离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的距离大致相等。这个非洲和地中海世界之间的中转站,其名称来自于希腊语的"Seyene",而这个字又是古埃及语里"Swenet"这个字的变体,意思是"做生意"。
在古代,阿斯旺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种丰富的双向商业贸易,其中,大量的手工制品从具有高度文明的埃及流向南部的国家,而来自非洲撒哈拉地区的香料、香精、奴隶、黄金和象牙,则被卖到北部的国家。埃勒法坦岛正是由以上最后一种货品——象牙而得名的。这个岛位于尼罗河中游,正对着阿斯旺镇,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直接称为"Abu",意思就是"大象之岛"。
在阿斯旺"新大瀑布"饭店的前台,我询问了埃勒法坦的概况,尤其询问了那里的那座犹太神庙的情况。莎尔瓦·魏尔已经告诉我,那座神庙已经在公元前5世纪时被拆毁,但她又说一些考古学家正在岛上工作,因此,我很希望那里有些可供参观的古代遗迹。
对饭店员工提到"犹太人"这个字,这不会得到什么善意的反应。虽然最近几年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外交关系比较缓和,我却忘不了有多少仇恨和苦难依然把这两个邻国的人民分离开来。不过,我终于还是设法从前台主管那里获得了以下的情报:"埃勒法坦有许多神庙,埃及人的,罗马人的,可能还有犹太人的……我不知道。你可以去看看,坐小船去,去那里找找看。反正那儿有些考古学家,德国的考古学家。你去问凯瑟尔先生好了;"
我走出了饭店的大堂。饭店外面非常炎热。我想,什么凯瑟尔先生,这故事编得倒不坏!
印第安那·琼斯
我坐着小船到了埃勒法坦岛上,有人把我领到了西岸边的一座屋子前面,因为人们说那些"德国人"就住在那里。我走到门口,敲了敲门,从门里出来一个头戴红色筒帽的努比亚(Nubia,历史上的东非古国,这里泛指东非人——译者注)男仆。他没有问我什么,就带着我穿过走廊,来到了一个有趣的房间里。四面墙壁前是一圈木架,自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架子上摆满了陶器碎片和其他手工制品。男仆转身要走。
我轻轻地咳了一声:"对不起……我想找凯瑟尔先生,请你把他请来。"
男仆停住了,莫名其妙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离开了,还是一言不发。
过了大约五分钟,其间,我站在地板中央发抖,后来……印第安那·琼斯(美国电影《夺宝奇兵》的男主角,由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扮演——译者注)出现在了门道里。不,准确地说,不是印第安那·琼斯本人,而是一个长得很像哈里森·福特的人。他头上歪戴着一顶巴拿马草帽,显得很自在惬意。他身材高大,肌肉壮健,粗扩而英俊,目光炯炯。他显然好几天都没有刮脸了。
我抑制住急不可待的心情,大声说:"我想你就是凯瑟尔先生了。"接着,我又用稍微平静的语气问道:"你是凯瑟尔先生吗?"
"不。我叫柯内留斯·冯·皮格利姆。"他朝我走了过来。我作了自我介绍后,他便伸出右手和我握手。他的手很强壮,被阳光晒得黝黑。
"我来参观埃勒法坦岛,"我解释说,"为的是完成我的一项考察计划。我对这里神庙遗址的考古工作很感兴趣。"
"哦。
"是的。你看,我在考察一个历史之谜……就是关于……那只失踪的,我是说,消失的约柜。"
"哦。
"你知道我说的约柜是指什么吗?"
到现在为止,我只能把他脸上的表情形容为像瓷人一样。"不知道。"他简单地回答了我这个问题。
"你不是会说英语吗?"我问。我需要他说清楚。
"是的,我英语说得很不错。"
"很好。这就好。约柜。我们来说说约柜吧。你知道摩西,对吗?"
他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那么,十诫呢?刻在石板上的?"
他又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哦,约柜就是装着十诫诫板的木箱,外面包金的。还有……我正在寻找它。"
看样子,柯内留斯·冯·皮格利姆并没有过分激动。他丝毫不带幽默感地说道:"哦,你是说,像印第安那·琼斯那样吗?"
"是的。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到埃勒法坦来,就是因为有权威告诉我,这里曾经有一座犹太人的神庙。我的看法是,在古代,约柜不知怎么被带到了埃塞俄比亚。所以我自然想知道是否有一种可能——甚至是否有考古证据来说明——约柜被带到埃塞俄比亚以前,先被带到了这个岛上。你知道,我认为约柜是在公元前7世纪时被移出耶路撒冷的,所以我的问题是:这当中间隔的200年里发生了什么事?"(该岛上的犹太神庙毁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故作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该神庙被毁之间有200年的间隔——译者注)
"你想弄清楚在那两个世纪里,约柜是不是可能被保存在这个岛的那座神庙里,对吗?"
"完全正确。实际上,我想你和你的考古小组已经发掘了神庙的遗址。如果你们已经这样做了,那么,我非常想知道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使我这个希望成为泡影之前,柯内图斯·冯·皮格利姆先摘掉了帽子。他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不错,我们发掘了神庙遗址。可是那里什么都没有发现。在那座犹太神庙的废墟上后来建了一座罗马神庙,我们当时以为在它的废墟底下可能会遗留下什么……但是我们现在的挖掘已经穿过了地基,可还是什么都没有。半点都没有。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的确曾经有大量犹太人住在岛上,这是事实。可是,他们没有给考古学留下任何遗迹,只有几座他们当时住过的屋子。恐怕我只知道这些了。"
我竭力不去理会刚刚掠过我全身的那种巨大的沮丧感,问道:"如果那座神庙什么遗迹也没有留下,你们又是怎么知道那里曾有过那座神庙的呢?"
"啊,那不是问题。不用怀疑。当年曾有个时期,这个岛和耶路撒冷之间有大量的书信往来。这些信写在碎陶片上和纸草卷上,其中许多已经被发现并翻译了出来。大量的书信上都具体地提到了埃勒法坦岛上的这座耶和华神庙。这个神庙的存在有相当充分的历史证据。我们因此知道了这座神庙的确切位置,它就在离这里几米之外。我们也知道这座神庙被毁的日期,那是在公元前410年。最后,我们还知道后来的那座罗马神庙就建在犹太神庙的原址上。这一切都非常清楚。"
"那座犹太神庙为什么被毁掉了呢?"
"啊……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专门研究公元前2000年时期的古迹,在你研究的那个时期以前很久。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就必须和我的一位同事去谈谈,他对犹太人的殖民地怀有特殊的兴趣。他就是阿吉姆·克莱克勒先生。"
"他在岛上吗?"
"很遗憾,他不在岛上。他在开罗。不过他明天回来。你明天还在这儿吗?"
"在。我的意思是……我没有多少时间。我必须回英国去。不过,我可以等到明天。"
"很好。那么我建议你明天再来,明天下午,就在下午3点左右吧,到时候你就能见到克莱克勒先生了。不过,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愿意领你去看看当年犹太人住的地方……还有你那座神庙的遗址。"
我接受了冯·皮格利姆的这个提议。我一边跟他走,一边问他埃勒法坦岛上的发掘工作是由谁组织和资助的。
"我们是柏林的德国考古研究所的,"他回答说,"我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了。"
我们来到了一座小山脚下。面前的山坡上有一大片由碎石和瓦砾构成的迷宫,其中有几段被部分地修复起来的石墙(只把石块垒起来,没有用灰泥),大致透露出了房屋和街道的轮廓。冯·皮格利姆说道:"这就是埃勒法坦古镇的一部分,犹太人当年就住在这里。"
我们开始向山上爬,小心地从那些破败的废墟中间穿过去。我们登上山顶的时候,我已经气喘吁吁了。不过,我也摆脱了方才袭扰我的那种沮丧情绪。我虽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解释,但还是感到这个地方有某种东西使我觉得"正是这里",那种东西萦绕着这个地方,仿佛呼之欲出,好像在讲述着那些古代的时光和隐秘的历史。
柯内留斯·冯·皮格利姆把我领到了埃勒法坦岛的最高点上,指着四周说:"犹太人的神庙就在这儿,就在咱们站的这个地方下面。"
我指着出现在我们右前方的一根残破的大石柱,问这是什么。
"是我告诉过你的那座罗马神庙的一部分。实际上,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1000年的不同历史时期里,这里还曾经建起过其他不少神庙,分别奉献给占领埃及的外国人的各种神灵。建造这些神庙时,人们常常重复利用以前建筑上的材料。我想,这就是当年那座犹太神庙完全消失的原因。它被拆毁了,被推倒了,或者被烧掉了,因此它的石料就被留了下来,被砌在了下一座神庙的墙里。"
"我刚才问你那座犹太神庙被毁的原因,你当时没有时间回答我……"
"大致上说,我们认为当时这个岛上的犹太人群体和埃及居民之间存在一个问题。你知道,岛上还有一座埃及人的神庙……"
"在同一个地方吗?"
"不。当年,那座犹太人的神庙就大致建在埃及人神庙的旁边。埃及人的那座神庙就在那边,"他指着另外一大堆碎石瓦砾说道,"我们发现了它的一部分遗迹。那座神庙是奉献给克努姆神(Khnum)的。他是个长着公羊头的神。他的所有雕像都把他表现成一个长着公羊头的神。我们根据这一点推断,当时犹太祭司和埃及祭司之间的关系可能已经变得非常紧张了。"
"为什么关系紧张呢?"
"哦,原因很明显。据说,岛上的犹太人实行燔祭,而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用于燔祭的就是公羊。这可不会让那些崇拜克努姆神的埃及祭司们感到高兴。因此我们猜测:在当年的某一天,埃及人对岛上的犹太人下了手,可能把他们集体屠杀了,或者可能把他们赶出了这个岛,然后毁掉了他们的神庙。"
"你说过,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10年,对吗?"
"对。完全正确。不过,你要想了解更多的细节,就必须去采访阿吉姆·克莱克勒。"
是遗失的环节吗?
按照冯·皮格利姆的建议,我第二天下午又去了埃勒法坦岛。此前的夜里我失眠了,那天上午我也辗转不宁,一直在反复思考我了解到的所有情况,寻找那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尝试着做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我这样做终于有了结果。即使没见到克莱克勒,我的脑子里也已经得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那就是:埃勒法坦岛上的那座犹太神庙,可能最终被证明就是那个遗失的环节,它本来应当处在我两年来收集起来的那条线索链上。
如果我是对的,如果玛拿西王在位时,的确有一群利未人带着约柜离开了耶路撒冷,那么,他们就几乎找不到比这个岛更安全的地方了。那个邪恶的犹太国王(他把一个异教偶像放进了圣殿的内殿)的势力到不了这里。
不仅如此,我已经证实了约柜的安放仪式和阿派特节之间的联系(阿派特节每年都在卢克索举行,而卢克索就在埃勒法坦岛以北200千米以外,参见本书第十二章),因此我还认为,当年那些逃亡的祭司也很可能把上埃及的这个岛看作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恰当地点——这个岛四面都是尼罗河的圣水,难道他们不会产生叶落归根的感觉吗?
这一切全都是我的推测。然而,我能够肯定的却是:岛上曾有一座犹太神庙,其建造日期差不多恰好可以使它为被移出耶路撒冷内殿的约柜提供庇护。我还能确定一点:这座神庙后来被毁掉了,其日期就在(根据塔纳·奇克斯岛的传说)约柜被带到埃塞俄比亚的同一个世纪里。
在我看来,这一切构成了一系列充满暗示性的事件。埃勒法坦岛犹太神庙被毁的日期(公元前410年),比我计算的约柜到达塔纳·奇克斯岛的日期(公元前470年)晚60年左右,这个情况并没有使我产生太大的焦虑。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经过这段漫长的时期,埃塞俄比亚人的那些口头传说(我的计算就以它们为根据)里出现60年左右的时间出入,我认为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再次来到岛上德国考古研究所的驻地、去见阿吉姆·克莱克勒的时候,头脑中充满了乐观的想法。阿吉姆·克莱克勒身材粗壮,态度友好,大概有35岁,英语说得很好。他正在仔细观察一些古代纸草书残页。他解释说,对它们必须加倍小心,因为它们格外脆而易碎。
"证实这个岛曾经存在一座犹太神庙的,是不是像这样的纸草书呢?"
"不错,它们也证实了那座神庙的被毁。公元前410年以后,有些信件送到了耶路撒冷,上面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并且申请资金和许可,以便重建神庙。"
"可是,神庙始终没有得到重建,对吗?"
"不对,绝对不是这样。实际上,所有的书信都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突然中断了。从那以后,那些犹太人似乎离开了埃勒法坦。"
"你知道他们出了什么事吗?"
"不,不太清楚。不过,他们显然是在某个时候和埃及人发生了麻烦。他们可能是被迫离开这个岛的。"
"你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吗?"
"我们没有找到这方面的任何信息。"
我向克莱克勒适度地说明了我对约柜的兴趣以及我的一种感觉,即约柜当年可能是先被带到了埃勒法坦岛,然后才被带入埃塞俄比亚的。接着,我问他是否相信约柜当年可能被带到这个岛上来。
"当然有这种可能。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一直听说:当年巴比伦人烧毁耶路撒冷的圣殿时,约柜已经被烧毁了。"
"那是正统的说法,可是我却相当有把握地认为:巴比伦人烧毁圣殿以前很久,约柜久已经被移出了圣殿,那是在公元前7世纪的玛拿西王朝时期。所以,我希望你帮我一个忙,请告诉我建造埃勒法坦岛犹太神庙的确切日期。"
"恐怕无法知道确切的日期。众说纷坛。但是,说这座神庙可能建于公元前7世纪,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难接受。另外一些学者也同意这一点。"
"你是否能描述一下这座神庙的样子?我知道你们没有出土任何实际文物,但我还是想知道纸草书上对此是否有什么暗示。"
"很少。这样的经卷里根本没有过记载。不过,我们发现了一段比较长的描述,它描述了神庙内部的情况。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座神庙有许多石柱,五个门廊,也是石头的,还有个香柏木屋顶。"
"它有内殿吗?"
"大概有吧。它是座中规中矩的神庙,是座严格意义上的神庙。不过,要断定它是否有内殿,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就这个话题,我们又继续讨论了一个小时左右。但最后,克莱克勒却说他的时间很有限,次日必须返回开罗,因为还有不少事情要做。"我可以借给你两本关于埃勒法坦的最好的出版物,"他说,"只是你明天必须还给我。它们总结了本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在这里的研究成果。"
我带着克莱克勒提到的那两本沉甸甸的厚书,回到了我住的饭店。我用了通宵的时间仔细阅读了那两本书。
约柜在埃勒法坦
以下就是我了解到的有关埃勒法坦岛那座犹太神庙的情况,即和我的考察有关的一些重要事实。我把它们写在了笔记本上:
1.像克莱克勒告诉我的那样,这座神庙的规模肯定相当可观。纸草书上保留下来的有关其外观的信息很不少。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座神庙长30英尺,宽30英尺。当然,按照古代的长度单位,它有60肘(腕尺)长,20肘宽。有趣的是,《圣经》上描述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的维度也恰恰如此(参见《旧约·列王纪上》第6章第2节)。
2.埃勒法坦犹太神庙的屋顶是香柏木做的,所罗门圣殿也是如此(参见《列王纪上》第6章第9节)。
3.因此,看来埃勒法坦神庙的样板必定是所罗门圣殿。因为所罗门圣殿是为了安放约柜,所以,建造埃勒法坦神庙的目的难道不也可能是为了安放约柜吗?
4.埃勒法坦神庙通常都要举行燔祭仪式,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以羊羔为祭牲的仪式,它是逾越节那个星期当中举行的第一个燔祭仪式。这个情况意义重大,因为它表明:岛上的犹太人必定是在约西亚国王实行宗教改革(公元前640-609年)之前移居到岛上的。那些改革完全取缔了各地的燔祭,只允许在耶路撒冷的神庙举行(甚至在犹太人被放逐巴比伦时期,他们还遵守着这条禁令)。然而在埃勒法坦,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燔祭却一直是犹太人重要的日常祭礼。那些犹太人通常都和耶路撒冷保持着通信联系,因此,他们无疑已经知道了约西亚国王的这道禁令。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继续实行燔祭。所以说,他们想必觉得自己有一种可以继续这样做的特权。不用说,他们神庙中的约柜想必为他们提供了所需的特权。
5.在这种背景下,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埃勒法坦岛的犹太人显然认为耶和华真的住在他们的神庙里:一些纸草书上毫不含糊地说耶和华"就住在那里"。在古代的以色列(以及在犹太人荒野流浪时期),犹太人相信耶和华就住在约柜所在的任何地方。实际上,直到人们知道约柜失踪之后,这种信念才有所改变。埃勒法坦岛上的犹太人说到耶和华,是把他看作一位就出现在他们当中的、实实在在的神。因此,他们说到约柜时,也很有可能这样看待它。
6.埃勒法坦岛上的犹太人经常说耶和华住在他们的神庙里,说他是"万军之主"(Lord of Hosts)或者"万军之耶和华"(Yahweh of Hosts)。学者们认为这个称谓非常古老。它经常和约柜连在一起。参见:尚未建造所罗门圣殿时,以色列人曾"打发人到示罗,从那里将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主(Lord of Hosts)的约柜抬来"(参见《旧约·撒母耳记上》第4章第4节,中文《圣经》上译为"万军之耶和华"——译者注)。
7.以上的所有情况都增加了一个观点的可信性,即的柜可能曾被放在埃勒法坦岛的神庙里。实际上,建造那座神庙的首要契机,可能就是约柜已经到了岛上。克莱克勒告诉我无法证明建造神庙的确切日期,这是真的。不过,根据那两部文献的记载,分析纸草书的学者们显然曾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指出:公元前7世纪早期,埃勒法坦岛上的犹太人口已经相当众多,而埃及人出钱雇佣的护岛部队中,大部分也都是犹太人。这些犹太士兵及其家族想必都要去这座神庙做圣事,并且形成了不断繁衍的社会圈子。因此,根据这一点以及其他证据,学者们提出了一个经过仔细斟酌的见解:到公元前650年,埃勒法坦岛的犹太神庙必定已经建造起来了。
8.不能过分高估这个日期。原因何在呢?因为它正好在玛拿西国王在位时期。玛拿西把异教的偶像搬进了耶路撒冷圣殿的内殿,因而造成约柜被移出殿外(也许抬走约柜的,就是那些依然忠于对耶和华传统信仰的祭司们)。证实约柜确实是在这个时期被移出圣殿的,这项任务相当艰巨。但是,我已经完成了这项任务,尽管《圣经》里根本没有约柜后来下落的证据,我还是感到满意了——即使梅纳海姆·哈兰教授也无法提出任何理论,以说明约柜离开耶路撒冷后被送到了什么地方。
9.研究埃勒法坦纸草书的学术权威们认为:岛上这座犹太神庙建于公元前650年。他们显然不知道约柜竟然会在玛拿西王朝期间从耶路撒冷失踪。如果他们知道的话,就会把约柜失踪和神庙的建造联系在一起考虑了。不过,他们却知道玛拿西国王的"异教创新"引起的广泛义愤,所以得出结论说:在埃勒法坦岛上建造一座犹太神庙,其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出于这种义愤,否则建造神庙就无法解释。
玛拿西王朝发生过大量的流血事件,因此可以推测:祭
司们和先知们全都纷纷反对国王的叛教行为。一些祭司逃到
了埃及,参加了埃勒法坦岛的犹太卫戍军……还在岛上建起
了这座教堂。(B·波腾:《来自埃勒法坦的档案》,第299页)
10.这就是权威专著《来自埃勒法坦的档案》的作者贝扎莱尔·波腾的说法。尽管如此,他还是为一个事实所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在埃勒法坦岛上居然会出现一座犹太神庙呢?因为犹太教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外邦的土地是不洁净的,因此绝不可以在外邦土地上建造主的神殿"(同前书,第115页)。他指出: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被毁之后,被放逐到巴比伦的犹太人都"听从了耶利米的劝告,镇定下来,向上帝祷告(而不做燔祭)"。接着,这位作者又补充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被放逐的犹太人曾在巴比伦建造过耶和华的神庙。"他还问道:"那么,埃勒法坦岛的犹太人建造他们的神庙,这有什么正当理由呢?"
11.我认为,对波腾这个有力提问的回答非常明显:他们的正当理由就是他们已经把约柜从耶路撒冷带到了埃勒法坦岛上,他们现在需要建造"一座安放约柜的屋宇"——很久以前,所罗门已经这么做过了。
埃勒法坦与法拉沙人
回到英国以后,我已经很有把握地认为,我至少终于理清了约柜失踪之谜后面的那些事件的真正顺序。
为了寻找有关的证据,我去伦敦的东方及非洲研究所的资料馆,复印了阿吉姆·克莱克勒借给过我的那两部绝版专著,因为我现在要更彻底地研究它们。我还搜集了其他一些有关资料,其中包括希罗多德的《历史》,因为我得知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学者曾在公元前450年前后访问过埃勒法坦。
我的进一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例如,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热忱地恪守传统的约西亚在玛拿西死后两年继承了耶路撒冷的王位,而他却没有设法把约柜从埃勒法坦岛取回耶路撒冷,其原因何在呢?事实证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
我已经证实:约西亚国王的改革直到他在位12年时才开始(当时他20岁)。那个时候,犹太王国与埃及之间的关系已经急剧恶化了——正因为如此,约西亚后来才在和埃及人作战时被杀(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09年,参见《旧约·列王纪下》第23章第29节:"埃及王遇见约西亚在米吉多,就杀了他。"——作者注)。所以说,即使约西亚已经知道约柜被送到了埃勒法坦,他也没有能力从一个与他交战的强国那里索回约柜。
我弄清了这个问题以后,就开始考虑我试图重建的那段历史的下一个阶段,即公元前5世纪约柜从埃勒法坦岛进入埃塞俄比亚。我在耶路撒冷对法拉沙祭司拉斐尔·哈达尼的采访,使我想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可能性:这些埃塞俄比亚黑种犹太人的祖先当年可能就是从埃勒法坦移居埃塞俄比亚的。因为毫无疑问,哈达尼告诉我他的祖先们在阿斯旺建造了一座神庙时,他指的其实就是埃勒法坦岛。何况,"法拉沙人可能是从埃勒法坦去埃塞俄比亚的"这个看法,还得到了我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的支持。1989年11月,我曾经惊异于塔纳湖区法拉沙人定居地的那些"人种的指纹"。根据这一点以及其他的证据,我得出结论说:
所罗门的宗教只能从西部进入埃塞俄比亚,即沿着尼罗
河及特克泽河提供的那条古老的传统商旅路线,穿过埃及和
苏丹。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曾对大量的学术界的见解很不满意,它们认为:法拉沙人是来自阿拉伯南部的犹太人的后裔,那些犹太人是在公元70年到达埃塞俄比亚的(见本书第六章)。现在,我阅读了社会人类学家莎尔瓦·魏尔在耶路撒冷推荐给我的那些书籍,又发现了一些理论,它们都对这个占据主导地位的正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一些持不同见解的声音,虽然屡屡遭到埃塞俄比亚研究权威们(例如爱德华·乌伦多夫教授)的嘲笑,但还是坚持认为:很可能是来自埃勒法坦岛犹太人区的移民,使法拉沙人的祖先改信了犹太教。这个时期,也门与埃塞俄比亚之间无疑也有广泛的商业往来和文化接触,但实际上,犹太人定居阿拉伯南部的数百年以前,在埃及已经建立了几个人数相当众多的犹太人定居群落了。因此,考虑到法拉沙人的宗教还带有浓厚的《旧约》宗教特点,我们便可以做出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断了:犹太教必定是通过一种"文化融合"的渐进过程,从埃及向东南而传入埃塞俄比亚的。
确切地说,没有任何绝对不容置疑的史实能把法拉沙人和埃勒法坦岛连在一起。然而,我的确发现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线索,而我认为它们已经强烈地暗示出了这个联系。所有的证据都是间接的,其中没有一个能够证实我的理论,即约柜先在埃勒法坦岛的犹太神庙放置了200年,后来在公元前5世纪被带到了埃塞俄比亚。不过,综合考虑了我(在以色列、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了解到的所有背景资料以后,我的最新发现却显示出了一种更令人信服的不同面貌。
以下是我得出的主要结论及其证据根据:
1.埃勒法坦岛的犹太居民实行燔祭,并且在约西亚国王推行改革后依然长期坚持,这个情况的确非常有意义。犹太教在埃塞俄比亚很古老,其证据之一就是法拉沙人的宗教具有极其古老的特征,而埃勒法坦实行的燔祭则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个证据使一个假说更有分量,即法拉沙人是来自埃勒法坦的犹太移民的"文化后裔",因此它也有力地支持了一个命题:约柜可能就是从那个岛被带入埃塞俄比亚的。
2.在埃勒法坦犹太神庙的黄金时代,它具有自己的一套祭司体系。在那种没有无音的纸草书语言当中,这些祭司被称为"khn";将元音a和e加进这个字以后,它当然就成了"kahen"这个字。法拉沙人的祭司也叫"kahen"。
3.埃勒法坦的犹太神庙有个名字,叫作"msgd",意思是"跪伏之地。今天,埃塞俄比亚的法拉沙人既没有犹太教堂,也没有神庙;不过,他们还是把他们那种简单的圣所称为"Mesgid"(这是在msgd中插入元音e和a之后构成的)。在这个背景下,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所罗门王当年在耶和华的约柜前祷告的时候,确实是"屈膝跪着"的(见《旧约·列王纪上》第8章第5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