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股沸腾之下,彻底暴露出一些谋反之人的心思,短短几日时间,午门斩首示众、株连九族者屍首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当朝权臣,世家豪商。这些人,均是这场恩赐中不被任何人惦记的牺牲者。
对于这些人,江华手段极其简单粗暴——杀!
没有什么比杀戮更能振奋人心,通往胜利的道路本就屍骨如山。
正当众人庆贺自家后代也能享受千古未有之待遇时,从京城又传来了一道好消息。各种农用机械被商人从遥远的京城运到整个种花朝内,并以一种极低的价格售卖给农民,数十种农用机械犹如病毒般在各地发酵,扩散,应用。
而伴随着这些农用机械的盛行,一种名为“杂交水稻”的品种被种花庙传到所有农民之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闻所未闻的种子也被流传出去,开始被农民耕种起来。
一时间,书店之中,一本名为《农耕宝典》的书籍销售一空,成为最畅销的书籍。
似乎几日之间,整个种花朝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覆盖了农业、工业、制造业、畜牧业……等等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一时间,整个种花朝的发展被硬生生的推进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
如此惊骇的发展速度,除了最初民心不稳之外,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没有发生任何例外。更重要的是,波及到了任何人,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如何完成的,只知道,几乎每家百姓都将江华的画像贴在家中,日日供奉,夜夜朝拜。
短短一个月不到,自京城而出的各种匪夷所思但妙用无穷且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奇物给种花朝的百姓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使得种花朝的百姓真正归心,哪怕是那些对前朝抱有幻想的百姓也已经默默接受事实。
唯有那些勋贵,对江华的不满已经达到极点,终于,在某一天的夜晚,勋贵爆发。这是一场波及整个种花朝勋贵的爆发,也就是说,种花朝所有勋贵早就密谋,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只是,令这些勋贵没有想到的是,江华早就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当一个乃至三个虎狼僵屍士兵直接横推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大军时,勋贵这才真正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根本不是他们所能对付的。
为时已晚,反叛发生的快消散的也快,第二日,一切照旧,没有百姓察觉到这一日的异常,只知道,似乎从某一天开始,他们拥有了土地,家家户户都有了土地,而且,他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百姓对江华的敬仰已经无法形容,已经达到一种盲目的地步,种花庙人满为患,就算是路过种花庙的路人也会放下手中之事,诚心前来祷告。
源源不断的香火愿力从四面八方如海浪一般奔涌至江华的紫府,而今,江华的紫府才是真正的紫府,巍峨耸立,直冲云霄,辉煌耀眼,光彩夺目。
紫府之中,更是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香火愿力,江华心随意动,紫府之中的香火愿力随意调动。
若是抬头开去,会发现紫府之巅,隐隐有一片金黄色的云彩笼罩在紫府之上,江华知道,这是这段时日江华积累的功德之力。
京城皇城之内,江华从修炼室踏出,一个月不上早朝,可江华对朝堂的掌控更加牢固。出关之后,江华来到圣人阁,圣人阁是宁采臣等人这段时间所居住之地,重兵把守,除了江华,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圣人阁。
当江华出现在圣人阁内,里面有些吵闹,凌乱的脚步声,小声的争论声,以及沙沙的翻书声……各种声音交织,形成一副喧闹的画面。再加上这些书生灰头土脸,懒散邋遢,身上更是散发着怪味,于是便形成了这一副有味道的画。
“不行,幼童怎看的懂此句,此处需要修改,还有此处,完全以我等视角带入。”
“幼童识字的书籍我等尚且完成了九成,更是遵圣上旨意将其变成了格式相同的三字真言或者六字真言,但这启蒙书,各抒己见,如此这般,等圣上询我等成果,我等该如何回复?”
作为此次负责人的蒲松龄直接打断众人的争吵,似这般争吵这一个月来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演变到最后越来越频繁,不得已,这一次蒲松龄直接开口。
蒲松龄说完,众人安静下来,于是蒲松龄拿起众人争论的手稿,仔细看去,静静沉思,最后说道:“这三个字前文已经出现,此次确却是不必重复。可若是换上另一句,又颇为拗口,诸君可曾想起前些日子圣上命人撰写的种花字典,既然此书为幼童识字书,种花字典又是认字宝典,何不从种花字典寻找灵感?”
在蒲松龄这般提示下,其余人纷纷恍然,一时间竟露出明悟神色。
江华在里面待了片刻之后,满意的点点头,在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这诱惑上,没有任何一个读书人可以忽略。
而在江华出关不久,皇宫来了一个老熟人——京城判官。
“此次前来是为归还生死簿!”
当京城判官说出这句话时,江华脑海闪过一丝疑惑。接过生死簿,神识一扫,生死簿并无异常,江华这才收起生死簿,看向京城判官,只见京城判官面无表情,而是直接抱拳道:“多谢圣上!”
江华点头,内心却开始思考京城判官此举的意义。
“圣上,在下有一言相劝,鬼门关开,鬼母归来,万妖乱世,群魔乱舞。”
嗯?
京城判官留下一句话便消失不见,江华听后,掐指一算,但猛的一惊,原本有些明朗的天机顷刻间变得浑浊未知。
“鬼门关要开了!”
这是江华从府君那边得到的消息,得知这一消息的江华决定让辛十四娘去找府君询问一下情况。
与此同时,江华命人将此事告知傅清风和傅月池二女,二女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乃是种花朝一等一的女将军。
自江华建立种花朝之后,二女除了江华登基时回归京城,此后便再也不曾回归京城,江华也由得二人带领一百虎狼僵屍士兵以及数万普通士兵四处平定战乱以及降妖除魔。
如今的儿女,身上带着血杀的气息,是名副其实的铁血战士。
江华传讯给二人让二人小心,同时让二人留意是否有异样发生。
因心中有不祥预感,江华颁布了出关之后的第一道圣旨——征兵令。
当征兵令公布的那一天,整个种花朝为之震动,此次征兵足足征了十万青壮,这些人进入兵营之后便再也不曾出现,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去了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自科举之后,金榜、银榜和铜榜的上榜书生均已经被授予官职,在经历了长达一周的培训之后,被傅天仇和诸葛卧龙派往种花朝的各地县城和郡城,开始从基层干起。
至于效果如何,从种花像反馈的消息来看,效果十分显着。
好消息接二连三的从各地传来,可以说,这些刚出炉的书生除了年纪尚轻之外,本事还是有的。至少经历过一周的培训之后,各个都能治理一方县城。
在江华接受神像反馈消息不久后,江华终于听到一个令其动容的消息——幼童启蒙书已经完成。
于是江华来到圣人阁,和之前来的有些不同,那就是变得干净了许多,只不过这些书生还是和原来一样。
见到江华,所有人都一脸欣喜的望着江华,蒲松龄作为代表,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之情,颤声说道:“启禀圣上,幼童启蒙书已被撰写出来,共分为三本,分别是幼童识字书《三字文》,此文简单易懂,便于初学者快速习得文字。文中内容更是朗朗上口,通俗易念,若是天资聪颖者,几日便可学会。
第二本为《千字经》,此书包含种花朝文字上千,无一重复,以四字文形式将其编撰,对于幼童认字更进一步。若是习得千字经,可自由文章,通读报纸,书写杂文。
第三本为《百家姓》,以姓氏为根基,筑万世之不朽,请圣上赎罪,此书未经圣上同意,以圣上姓氏为首。”
说罢,蒲松龄等百位书生均下跪,江华伸手将众人扶起,笑道:“此事尔等做的没错,无需下跪。”
待蒲松龄起身之后,双手将三本书籍呈递给江华,江华翻看之后,发现这些书籍与自己记忆中的书籍小同大异,很多处都不一样,不过也没事,都是新人,以后还是可以修改的。
收起书籍,江华没有说话,而是来到众人面前,于虚空之中勾勒出一副光屏。
江华以手作笔,在光屏上写出了一首诗——《正气歌》
霎时间,整个皇宫充斥着一股滔天气息,浩然正气自圣人阁散溢出去,圣人阁更是金光大作,照亮整片夜空。
虚空之中,更有来自远古的靡靡之音默念正气歌的内容,一时间,似乎空气中都流动着正气歌的韵味。
无数百姓心中响起了正气歌的内容,听着正气歌,百姓身上忽然闪烁着神圣光辉。光辉更为绚烂的是那些已经高中且身为一方之地的父母官,但见这些人身上,正气歌如阳光一般沐浴心间,开始洗涤这些人的内心。
正气歌所带来的神圣光辉开始慢慢改变这些人的体质,整个种花朝,在江华渐渐写出完整的正气歌时,宛如勾勒出一道道铜墙铁壁,将种花朝防御的坚不可摧。
正气歌赋予了为官者强大的实力,赐予了为官者造福一方百姓的文宝,更是将那些隐藏在县城或是郡城之中的邪魔鬼祟彻底消灭。
终于,江华写完正气歌,望着身后这些早已经沉浸在诗中的一众书生,江华满意的点头,安静的看着这些书生。
“思来想去,恐怕也只有这首诗能够激发你们的浩然正气了,种花朝的时间不多了,朕的时间也不多了。只有你们尽快成长起来,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浩劫。”
隐隐约约,江华内心感受到了一股极大的不安,不是自身不安,而是对整个种花朝的不安。这是同时身为修炼者和皇帝所带给江华的预感,是以,江华才会在今晚选择写出这首千古名诗。
自从当日见到宁采臣和冯生使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能量之后,江华就已经将这股能量归咎于读书人的力量。
而今日,江华准备自己动手,以正气歌成就这些殿榜书生,而他们的表现,也不负众望。
“圣上……这这是什么?”
宁采臣早就激发文气,彼时,宁采臣是百人中最先苏醒的一人。望着自身黑不溜秋的样子,宁采臣惊讶道。
江华笑了笑,直接一挥手将宁采臣身上由文气排出的污垢彻底清洗,然后一阵微风吹过,宁采臣的衣服被烘干。
宁采臣清醒之后,随之清醒的是蒲松龄,随后,越来越多的书生醒来,当一众书生发现自己浑身充满黑色污垢时,皆是大惊失色。
尤其是发现江华还站在一旁,一众书生颇为手忙脚乱。还未等书生开口,只见四周忽然涌现出百股涓涓细流,紧接着便将书生包裹起来。
良久之后,清流消失,清风拂杨过大殿,很快就将这些书生身上的湿气驱散,等众人都变的干净之后,江华这才说道:“说实话,吾也不知这是何物。根据吾的猜测,这是一种全新的修炼体系,是完全适用尔等读书人的修炼体系。
此次吾借助《正气歌》来为尔等激发身上的文气,此后,尔等亦可以凭借自身修养锤炼自身文气。
正因此为新的修炼体系,吾也不知道尽头为何,一切均需要尔等自行摸索。或许,等到了一定境界,尔等可达到文以载道之境界!”
“文以载道……”
一种书生早已经体会到自身变化,听完江华这番话,眼睛越发明亮。
文以载道……这是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古往今来,能文以载道的先贤也就那么几个——孔孟、老子、鬼谷子……细细数来,寥寥无几。
“或许尔等可以考虑着书立说……”
当一众书生离开圣人阁之时,江华突然想到什么,于是提出了一个小意见。
圣旨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