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点穴截血试验

洛小川发现李千羽自诩风流的程度比沐一航有过之而无不及。

沐一航有一次有感而发的一句话,洛小川觉得特别有道理。

混迹情场的男人有多少次风光,就有多少次丢脸,要习以为常。

李千羽干笑了两声,收回手,顺势摸了摸头发,说道:“那真是可惜了。不过能跟着解师姐学习,那也是三生有幸。”

解安安懒得理他,被陆蓉拉着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中间。

在她坐下来之前,解安安故意看了洛小川一眼,似乎在提醒着他之前在病房的事情她还记得。

而李千羽屁颠屁颠地跑到了第二排两人的身后坐了下来,完全将“跛腿”的燕炫辰抛在了脑后,反正受伤的又不是他。

目送着洛小川和陶徵走进教室,燕炫辰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但是无可奈何。

他不敢动。

特别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拖着毫无知觉的腿,一瘸一拐地走到座位,是他绝不能接受的。

在不要脸这方面,燕炫辰输李千羽十条街。

陆陆续续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燕炫辰就像个迎宾的门童。

应该说还不如迎宾的门童。

至少迎宾的门童站得比他笔直,见人都是一张笑脸。

看着越来越多穿着青色长袍的学生走进了来,洛小川和陶徵对视了一眼,相互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明明在青囊计划的第三阶段,入围的只有十个人,剩下的包括解安安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而且很显然这些人都是没有经过所谓的青囊计划考核的。

“奸诈阴险的陆子云。”

洛小川想起自己费尽心机弄从天海城弄来的沧海遗珠,心里不服气地骂道。

陶徵很快也明白了,陆子云所谓的青囊计划其实就是针对他们四个人设置的门槛。

很快,陆子云也穿着一身长袍出现在教室门口。

随着他的出现,围观的人爆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喊声,尖叫声。

可见陆子云在洛大中医部的人气有多高。

陆子云用奇怪的眼神看着站在门口的燕炫辰,沉声问道:“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燕炫辰一只手捂着左腿,不要脸地说道:“学生是在等老师。”

陆子云虽然奇怪,但还是点了点头,指着第一排的空位子说道:“快坐下吧,以后少干这些溜须拍马的事。”

“嗯,老师教训的是,老师先请。”

燕炫辰一脸假笑地说道。

陆子云望着他的左腿,随口问道:“腿怎么了?没事吧。”

“哦,刚才血海穴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

燕炫辰盯着已经坐下来的洛小川,毫不掩饰地说道。

陆子云顺着他的目光,看见了洛小川和陶徵两个特立独行的人,摇了摇头,平静地说道:“血海乃是脾经所生血的聚集之穴,可大可小,不可小觑。”

说完,故意提点说道:“还有以后你们就都是一个班的同学了,放在以前就叫同门师兄弟,不能再内卷了,否则让西医部的人看了笑话。”

“明白,谨遵老师教诲。”

听了陆子云的话,燕炫辰心一沉,脸色依旧保持着微笑。

“坐下吧!”

陆子云不想跟他继续多说。

燕炫辰本以为只是一阵劲的事,劲道过了就好了,没想到自己已经站了十几分钟左腿还是一点没有一点知觉。

无奈之下只能拖着半条腿,勉强地向第一排距离最近座位挪动着。

滑稽的动作顿时引起了教室外围观人的哄笑。

“笑什么笑,不许笑!”

之前帮燕炫辰开路的大高个马仔,怒指着人群大声吼着。

可是又有谁会怕小丑的威胁呢。

下一秒,笑声变得肆无忌惮。

陆子云轻咳几声,顿时教室内外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同学们,你们是我从洛大中医部历年来的学生名单中选出来的,正所谓“大医不出,苍生何为?”,我个人的能力虽然微小,但是受恩于中医,就要知恩图报……”

又是半个小时打鸡血的时间。

教室里除了几个狂热分子,其他人还不如教室外的人反应强烈。

陆子云半个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说将青囊班在中医部的地位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是认真听了半个小时,洛小川还是没有听到任何与青囊医经有关的东西。

“呃……打断一下,陆主任,我想问既然这个班取名青囊,是不是说我们有机会学习青囊医经?”

洛小川举了一下手,直接站起来问道。

既然陆子云不打算说,他干脆自己问,他乐意来当这个刺头。

洛小川的话问得非常直白,明摆着就是问你陆子云手上是不是有青囊医经。

他不想再跟陆子云打哑谜。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能够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无论是猜,是爱,还是恨,都是浪费。

如果陆子云手上并没有真正的青囊医经,那么他就去找真正的青囊医经。

沐谷山对他最后的嘱咐不是给陆子云当学生,而是青囊医经。

陆子云愣了几秒,眼睛里流露出来复杂的神色,笑着说道:“当然,我的这一身本事都是从青囊医经上学来的,现在把它传给你们,就是相信……你们可以做到更多。”

相比坐在教室里的人的冷静,教室外围观的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洛大中医部从前一直有个传说。

说陆子云将一本中医古籍做成了印刷版藏在了医学院的图书馆里。

有人传言就是青囊医经。

有一段时间印刷版的青囊医经长期占据了整个洛大图书馆借书排行榜第一名。

直到后来这本书被人翻烂了,被迫下架,就再也没有人提及这件事。

但是如果熟悉解安安的人应该知道,当年这本书她借阅过不下于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