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国被灭(3)

“骊姬之乱”爆发后,公子重耳带着“五贤士”四处流亡,寻求政治庇护。一行人来到曹国,时任曹国国君共公听说重耳肋骨骈胁,据说此乃圣人之象,就想一饱眼福。重耳洗澡时,他便跑去偷窥。

堂堂国君竟行此无耻之举,实在令人恶心。重耳得知此事,怀恨在心。只因情势所迫,寄人篱下,只得忍气吞声。

几经辗转,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继位国君,世称晋文公。

大势已定,晋文公决定清算曹国。于是发兵攻打曹国,逼其投降之后又将其纳入自己的盟友之列。

接着,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晋国赢得胜利,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第二位霸主。自齐桓公去世到晋文公称霸,中间十二年,楚国只是暂代中原部分事务,很快就因晋国的加入失去对诸侯国的支配。

从此,曹国和宋国又平起平坐,成为晋国的盟友。小弟仍是那几个,只是发号施令的换了人。

身为同一首脑领导下的兄弟,本该和睦相处,共同为大哥效力。不料,曹、宋冲突又起。

宋国没再出现跟宋襄公同样好高骛远的国君,再加宋国的实力一直强大,欺负小小曹国不是问题。

尽管归属同一大哥旗下,国与国仍分三六九等,呈金字塔型。处于底层的要向上一层送礼巴结,以便有事的时候,有人帮出头。如果事事都由大哥出面的话,怕是忙不过来。

所以,为了自身日子好过,曹国对包围左右的两个大国——郑国、宋国都努力迎合。

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宋景公继位。

公元前515年,曹悼公朝宋,遭宋景公禁锢至死。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史料上并没有查到。或许是曹悼公说了什么话得罪了宋景公?又或者是宋景公刚上位,年轻气盛,一言不和就要打要杀。总之,那一年的中原很忙碌。

楚平王去世,吴王僚派兵偷袭楚国,吴国公子光趁前线将士被楚军所困,国内空虚惶恐之际,派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篡位成为吴王阖庐。

楚国佞臣费无极主谋策划构陷贤臣伯宛,其子伯嚭逃往吴国。随后沈尹戌力劝令尹,将费无极灭族,以泄众怒。

晋国士鞅主持“扈地会盟”,召集诸侯商议将被季孙氏逐出的鲁昭公送归鲁国。因为收受季孙氏的贿赂,士鞅推三阻四,鲁昭公归国一事不了了之。

或许是这一年的杀气太重,像是月圆之夜容易激起犯罪分子的杀心,宋国也不甘落后,想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君主被扣,曹国内部达成共识,决定立曹悼公的弟弟为君,是为曹襄公。曹襄公在位刚满五年,叔叔姬野杀襄公自立,是为曹隐公。隐公在位四年,曹襄公的弟弟又将叔叔杀死,替哥哥报仇的同时自立为君,是为曹靖公。曹靖公虽得了个寿终正寝,无奈短命,也只在位四年。其子曹伯阳继位。

这个曹伯阳呢,别的优点没有,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尤其喜爱打猎。

有一天,一名叫公孙强的猎户前来求见,声称要把自己打到的白雁进献给曹伯。曹伯阳很高兴,于是接见了他。这位猎户除了擅长打猎,还特别能说会道。从追逐猎物说到安民治国,天花乱坠,头头是道。

本着吹牛不用上税的原则来聊天,并不犯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伯阳对这个人赞赏有加,给了个职位让他进入曹国的朝廷任职。

有了国君的宠爱,公孙强很快青云直上,担任曹国司城,执掌国政。

既是身居高位,不能浑浑噩噩,整天摸鱼,于是,公孙强绞尽脑汁拿出一套符合其身份的治国纲要——第一要义就是——称霸诸侯。

公孙强向曹伯阳历数过往曹国曾经遭遇过的诸侯国的欺凌,说到邻国宋国,更是切齿唾骂。公孙强说,曹国是姬姓正统,宋国不过是前朝遗害,无论是跟周天子的亲近程度或是在诸侯国中的地位,远远不如曹国。

可是,他们却一再的对曹国用兵。就算不用兵,他们对曹国也是毫不客气,盛气凌人。曹悼公被囚禁就是他们不把曹国放在眼里的最好例证。

曹伯阳一听,十分有理。回想这几年,宋国屡屡进犯,每次自己都得态度谦恭的去求和,末了还得招呼宋国人好酒好肉,吃完还要馈赠财币布帛。身为一国之君,毫无尊严,实在让人生气。

公孙强又说,中原无主,如果仍旧依附晋国,曹国还是听命于人的小国。如果要称霸,必须先跟晋国决裂,以此向诸侯表明,自己有足够的实力独立自主,为下一步在中原立威做好铺垫。

曹伯阳连连称是,立马派使者去往晋国,大声宣布,曹国不再是晋国的追随者。

接下来,曹国便从宋国开刀,迈出称霸的第一步——出兵讨伐宋国。

宋景公可是个强硬的国君,听说曹国兴师来犯,马上组织兵力反击。很快,主客对调,宋景公亲帅宋师,打跑了曹国的军队,进而包围曹国国都定陶。眼看兵临城下形势危急,曹国马上派人向晋国求援。

接到求救信后,晋国无动于衷,使者无功而返。曹国上下慌成一团,曹伯阳只得派使者向郑国发出求救信号。

一向跟曹国关系疏远的郑国,马上派兵救援。郑国的军士并非去往曹国,而是直奔宋国都城。

为何与曹国关系不冷不热的郑国对曹国的安危如此上心?其实,并非郑国见曹国孤立无援,人道主义精神泛滥,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在第二梯队中,郑国与宋国的实力不分伯仲。同时,两国都地处中原要道,近百年的晋楚争霸中,争取两国成为晋国和楚国是否成为霸主的标志之一。

从过往历史来看,宋国很早就归附晋国,长期追随晋国。虽然齐景公组织的“反晋联盟”也有宋国的身影,但是在帮助士氏、中行氏归国的八年对战中,鲜少看到宋国出兵。

相反,郑国扮演的戏份却不少。齐国替士氏、中行氏筹集粮食,郑国负责运送。赵鞅派人前往劫夺粮草,切断对两大家族的支援,晋国军队与郑国军士在铁丘相遇,史称“铁之战”。

这场战役,双方损失惨重,人力兵马均消耗巨大。最后,晋军凭借不怕死的精神惨胜,主帅赵鞅身负重伤,中途不得不离开战场。

两大家族引起的战乱平息后,郑国依然故我,不再追随晋国。宋国则不同,他们很快投入晋国的怀抱,并替晋国出兵讨伐郑国,为的是惩罚其在“亟治之难”中支持两大家族与晋国对抗。

除了与晋国关系亲疏不同之外,郑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中原无霸主,诸侯进入无序竞争状态——鲁国欺负邾国,宋国动不动打曹国。小国在逞威,中型国家则想开拓土地变为大国。

如果宋国把曹国灭了,曹国的土地人口全归宋国,宋国就会由此变强,这对与之相邻的郑国是大大的威胁。所以,从自身安危出发,郑国一定要出兵救曹国。

郑国没有直接替曹国解围,而是去往宋国,其实就是“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