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伐卫,邯郸氏之所以参与进来,主要是因为前一年齐卫联军伐晋时袭击了邯郸。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靠近河南省的接界处,春秋初期,邯郸属卫国,靠近晋卫接壤处,不知何时已被晋国控制。邯郸很早就封给赵氏,一直由赵穿一支管理,如今由赵午担任邯郸邑宰。
无论邯郸还是夷仪,都曾是卫国的领地,又都地位国境交界。齐卫联军讨伐两地,都是意图称霸的大哥齐国要替小弟卫国讨回公道,夺回失去的领地,以此树立大哥的威信。
邯郸地小力微,只能借助身为中军佐的赵鞅的号召力,与其联手出兵才能实现报复。此时战役,赵午立下大功——他带领七十人偷偷摸进卫国西门,杀伤不少卫国士兵。
最后,卫国国君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保证不再招惹晋国。为此,卫国还把五百奴隶交给晋国,作为兑现承诺的担保。鉴于邯郸距离战役发生地夷仪很近,赵鞅就把五百奴隶暂时寄存在邯郸,以便随时调用。
正如尹铎所说,赵鞅此举既有褒扬赵午的意思,也有趁势拉拢赵午,增加对邯郸氏影响的意图。
“宗主的叔叔是中行寅的外甥,自从结亲后,两家关系非同寻常,中行寅对赵午是关照有加。”董安于说道:“看起来,中行氏借机扩大势力的目的是实现了。”
“蚕食鲸吞,步步为营,这就是中行寅比士吉射高明的地方。”赵鞅冷冷一笑,说道:“金钱笼络,厚礼结交,结为姻亲,花样繁多,手段不限。”
“最难得的是,中行氏内部没有搅坏一锅汤的老鼠屎。”说完,周舍笑了笑。
“这倒是。”蔡墨歪着脑袋,缓缓说道:“看来中行偃的弑君之罪已清偿,子孙后辈英勇善战,运筹精妙,可喜可贺。”
公元前574年,“三郤”被杀,入卿仅三年的中行偃跃升至中军佐,成为时任中军将栾书的左臂右膀。很快,两人便被一心想斩草除根的宠臣集团的胥童、长鱼矫等人扣押。由于一日杀三卿令朝野震怖,晋厉公不忍再杀人,遂命人将二人释放。
重获自由的栾书、中行偃心有余悸,惶惶不可终日。栾书提议,年轻的中行偃作为栾书的追随者附和——杀死晋厉公,清剿宠臣集团。很快,二人便付诸行动,顺利得手。
新君悼公继位后,栾书突然失踪,中行偃虽不被秋后算账,也因弑杀国君被冷落了好长时间。直到公元前560年,入卿十七年的中行偃才登上中军将的巅峰,执掌晋国军政。
“要说联姻之道,士氏和中行氏是旗鼓相当。”董安于补充道:“士氏跟周王室的重臣刘氏世代为婚,关系甚笃。”
董安于说的刘氏,其实是周王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之一——刘国的国君。刘国的开国国君刘康公是周顷王的幼子,他的两位同母兄弟都是周天子,分别是周匡王、周定王。他被分封在刘邑,从此以邑为姓,称姬姓刘氏。
由于刘氏与周王室血缘亲近,从刘康公、刘定公、刘献公、刘文公到如今的刘桓公,历经五世都是王室卿士。
一方面,他们是自己所在采邑的一方之主,另一边,他们又在周王室总揽朝政,号令诸侯,权势显赫。
历时近二十年的“王子朝”之乱,表面上看是兄弟争位,其实背后是拥立王子猛的周王室卿士刘文公、单穆公跟支持王子朝的宾起、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等人的权力角逐。
由此可见,周王室虽气势衰微,身为王室重臣,号召力仍不小。士氏选择跟世为王卿的刘氏结为姻亲,可说是志在千里,深谋远虑。
“的确是高瞻远瞩。”赵鞅十分佩服,赞叹连连。
“照此看来,两家领先各卿家也是实至名归。前辈运筹策划周密,后来者又锲而不舍持续发力。”周舍说道。
“仔细一想,幸好咱们多了个晋阳城,否则真是毫无筹码在手。”赵鞅忽然觉得很欣慰,庆幸三年前的决策。
初时只觉诸事纷扰,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厘清头绪后发现,看似并非急切的事情,事成后竟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事后才明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冥冥之中早有答案。
晋阳城的建成意味着——赵氏的发展方向北移,开拓疆土的前沿阵地开辟完成。若是继续固守现有果实,晋阳城也可作为支点。无论如何,赵氏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阳城建造得非常及时,功在当下,利在后世。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用在晋国和卫国的关系上再恰当不过。
这一年,齐卫再次来袭。冰雪消融,春寒料峭,联军已迫不及待渡过黄河直奔晋国而来。
关于是否渡河,齐国内部是有争执的。毕竟,作为春秋称霸时间最长的霸主,晋国的霸权虽失,无奈瘦死骆驼比马大,实力仍不容小觑。
结果,齐国大夫邴意兹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过河。他的依据是——
此次联军驻地位于鲁国垂葭(今山东巨野西南),此地水域发达,乘船过河后可用精兵讨伐晋国河内(今河南新乡市卫辉市)。晋国若要迎战,需从绛城(今山西侯马市)发兵。
河内距离绛城遥远,就算传车昼夜奔驰,也要数日才能把消息传递。待晋国整顿兵马长途跋涉到达河内,齐卫联军早已调头归国。
河内本属卫国领土,因为爱鹤成痴的卫懿公的荒诞奢侈,卫国国力衰退,被狄国所破。隔年,卫国都城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从此以后,河内便归属晋国。
此地虽属晋国,无奈距离晋国的权力中心很远,有些鞭长莫及。又因和卫国距离很近,时时威胁着卫国的安危,被卫国视为心腹之患,时时戒备,以防有变。
选择对此地发起攻击,正是看中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既能实现打击报复晋国的目的,又能全身而退。
邴意兹的提议被齐景公采纳,很快,大军便付诸行动,集体渡河。
几天后,齐卫联军入侵河内的消息传到绛都。
最为恼怒的当属赵鞅。
按照国力划分,晋、秦、楚、齐同属第一梯队,郑、宋属于中型诸侯国,位列第二梯队,卫国、鲁国都是小型诸侯国,理所当然居于末位。卫国是小国,领土还没有鲁国大,明明紧挨着晋国,偏偏要投入齐国的怀抱,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挑衅晋国吗?
最可气的是卫国外交一直由赵鞅执掌,偏偏它软的不吃,硬的不从。上次签下保证书还抵押了人质,仅仅三年,就背信弃义了
咦,等等,人质?赵鞅这才想起五百奴隶这回事,只因一直寄存在邯郸,这几年又忙着北地拓土,差点忘了。
思及此,赵鞅派人马上去往邯郸,请赵午将五百人尽快护送到绛都交付。赵鞅的目的很明确,把人质掌握在手,以此要胁卫国,逼迫其服从。
很快,邯郸那边回复,不日便将送还。
赵鞅等啊等,等到第七天仍不见五百人的影踪,派人快马去打探,仍是毫无音讯。不得已,只得再派人去邯郸传话,并且下了死命令——要么押着五百人回绛都,要么邯郸氏的宗主赵午到绛都面见赵鞅,解释事情来由。
三天后,赵午跟随赵鞅派去的信使一同回到绛都。赵鞅质问为何不见五百人,赵午几番推托,言语含糊,模棱两可,赵鞅一气之下将其投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