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说,今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持京城特点、原有风貌了。此举令人感到高兴,但做起来不易。别的不说,连毛泽东主席都承认是北京特征的四合院,如今还剩下几处?剩下来的也被改得面目全非。有几个完整的,又因无力维修,正在颓废!
我不想作保守派,更无意复古。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旧建筑物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要新陈代谢世界才会进步……这些道理我全懂。就是有一条还没把握:要完全没有四合院了,这儿还算北京吗?
欧洲也有个名城,叫巴黎。巴黎人在塞纳河边盖了一两组现代派超高层建筑后,越看越别扭,感到照那么干下去就没巴黎了。于是做出决定,绝不在老城区再盖那类建筑,旧建筑毁了照样复制。维修也整旧如旧。原来砌错了一块石头,画坏了一块壁画,修复时要照样砌错画错,不准改正。要盖新建筑另找地方,巴黎还是巴黎。
如果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咱北京拆四合院时也别那么手狠。新盖楼房不一定非在老建筑上除旧布新。既然花钱找地方盖假大观园假荣国府,不如留下点真王府,真园子,用盖假古董的地方盖新楼。
不只是王府宅门,普通而标准的四合院,典型小胡同,保留几处也绝不算多余。它们有存在理由,有保留的价值。就是从经济着眼,长远看也比拆了盖洋楼上算。
四合院不只是几间房子。它是中国古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体,艺术、美学思想的凝固物,是中华文化的立体结晶。不是砌几堵墙盖上个顶,就叫四合院。四合院是砖瓦石当作笔墨纸,记载了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不要说整个宅院,就那个大门口便有不少讲究。
要进院子先得入门,四合院好比一本大书,这大门就是封面。人们见到一本书,都先看封面了解一下它是谁写的,什么内容?四合院也一样,生人到此,在门前一站,上下左右一瞧,对这家主人就能知道个大概,是官宦还是商民?若官员又是什么品级?是否王公贵族?有什么爵位?受什么封赏?从这大门上都能找到记号,看到标记。如果要进去拜访,知道这些就不致失礼露怯。从这也看出中国人对大门的重视。要不怎么说亲讲究“门当户对”、交友要问“门第如何?”呢!人们还把“奇怪”叫“邪门儿”;“没有希望”叫做“门儿都没有”;老年间要是就有电视剧。那剧名绝对不会叫“爱你没商量”。八成得叫:“爱你认准了这一门儿。”
要说整个的四合院太费工夫,我也没那么大学问。对四合院的研究我还刚“入门儿”。所以凑合着能介绍一下这“门儿”。要想把大门看清楚,得先把它关上。咱们站在大门之前,台阶之下,从上往下看。
北京的四合院,大多是明清建筑。多数建的是“屋宇式”正门。这种门实际是一排房子,中间开个过道。这一排是几间?房顶用的什么瓦?门上钉多少钉?却处处有讲究,事事有学问。在有皇上的时代,这些事皇帝都过问,并降旨定为制度。不守制度就叫“逾制”,逾制是要治罪的。
这一套本是汉族统治者兴起来的,满洲皇帝入关后在这一点上则全盘汉化了。满洲八旗人关前本来是不住四合院的。居民多是“三面篱笆一面房,南北大炕生火墙”。冬天室内外温差大,窗纸糊在屋内便会被水气沤烂;屋架不高,在房梁拴根绳,吊起个篮子就可作小孩的睡床。因而东北三大怪“中有两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但在沈阳故宫却可看到,人关前皇帝的住房已开始受四合院的影响了。所以进关后全盘接受四合院建筑规制绝非偶然,顺治九年皇帝便命政府对四合院建筑的使用作了新的规定。
按这个规定,亲王府正门是一溜七间。其中有三间开门。上盖用绿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七分之二,也就是五间。
到贝勒就只能是正门三间,启门一间了。这几间门房上边用大屋脊,设吻,脊上有仙人走兽(就是房顶四角上那一溜小人小兽,建筑业的行话管那叫“走投无路”!因为最前边骑凤鸟的仙人位置在房顶的四角尖上,前边就是空中,没一点前进余地了)。
这是王府,贝勒贝子府的规制。普通百姓,一般官家没这份威风。大门用房别说七开间、五开间,连三开间也不允许。归里包堆只准用一间房。更没资格用琉璃瓦。不过不用担心,以为这么一来其他那些大门口就没了讲究缺少看头。不,这些四合院才是大多数。既有官居也有民宅。中国人是不会不想办法在划定的跑道中跑出花样来的,官有大小,就要表示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这就创造出了四合院中使用最为广泛、变化最为多样的“广亮大门”。
一开间的面积,若直不笼统就在中间开个门,那不仅没看头,许多象征性的装饰也无法安排。建筑师们就从门两边想办法。既然是一开间。两侧最边上必定是山墙。就叫这两座山墙向外扩张,伸出两根柱子样的墙腿来像两边的镜框,正面的墙体缩在后边就像是镜面。制度只规定一开间的宽度,可没限制深度。那就在前后方打主意,门框立在屋子中线脊柱之下。门外有足够“余地”。再把地基垫高,使整个大门的地面高出门前街道。大门与街道之间,用层次鲜明、等级繁杂的石头台阶联系起来。里边人出来在门口一站,有居高临下之势,外来人要进门,有步步登高之感。这一来就透着点高贵、威严。但是,光这还不够。还不知道这宅门里是当官的还是民户。为此在大门以上、顶瓦之下加了两件装饰物叫做“雀替”和“三幅云”。这两件东西本是木结构的部件之一,中国建筑家巧妙地把它变化成了房屋的肩章和军衔。只要看一眼有它没有,就知道是不是官家。
如果有,再看一看颜色花样,便分出是几品几级了。这两样装饰物之下,紧挨着就是叫做走马板的地方。那地方恰好是一块横宽竖短的长方形空地,给挂匾创造了条件。要是状元府。就挂一块“状元及第”的四字匾。若是进士出身就挂上“进士第”三字额。即使是举人出身也可以悬上“文魁”两个大字。做过外任地方官少不了当地绅商送的“爱民如子”、“清廉方正”等颁德匾。这些就分悬在正匾的左右。
如果没有雀替、三幅云,那是民家。对民家来说这走马板所挂的匾额就更为重要。我上小学时和同学打闹,从课桌掉下来摔坏了臂骨。家人带我到一位著名的正骨大夫家诊治。进了那条胡同,家家都是大宅门。不知正骨大夫住哪一号。就挨门看匾。写“热心教育”的是学校校董,写“陶朱遗风”的是绸缎庄东家,直到找着写“妙手回春”、“是乃仁术”才大胆地去敲门。果然就是医生的住所。也有没匾额的,没关系,人们不会叫那块走马板白闲着,画几幅彩绘一样能透出富贵吉祥气氛。
再往下这才是安门框的地方。
七开间者为五门,五开间的中间三间开门,这都既好办也好看。较难办的是一开间。若整面墙全敞开就安两扇门,空空荡荡一览无余,未免粗俗简陋。中国人不会露这个空子的。办法是只在中心留个门口,门口高低宽窄以可以使轿车通行为度。多余的部分,门口上下左右全用木板镶嵌填补起来。下边那块是走马板,刚才说了正好挂匾额。左右则做成边框,既可以漆成朱红、黑绿等色,也可以在框心画画,成为门口装饰的一部分。而下边则是一块可装可卸的高门槛,有车通行时把它拔出来,车过后再把它镶上。中心才是钉了本钉的两扇大门。
大门既要安得稳当,又得开关灵活,这上下两个“轴承”才是真正的关键。四合院的这两轴承都有专门的设计。上边一对叫门簪。
成长方形从门框左右上角伸出来,把门框、联楹联成一体。里边中间掏个洞把门的上轴插入。外边从门上两侧伸出来像两根触角。正好雕刻成各种花样作为装饰,常见有四季花草,有“吉祥如意”等字幅,有的干脆就一个大福字、大寿字。下边一对轴承因为托着门扇承重,则用石制。这石头长长的像枕头,故称门枕石。里边一半简单,只在平面上打出两个窝放置门轴就行,而伸到外边的一半则要大做文章。可以雕成石狮,也可以做成抱鼓。不论狮子还是抱鼓石都有多种样式,与它前边的石头台阶配合起来组成一个石雕群体。
这中心部位经过匠心巧运,装修得多彩多姿,相对之下那两边的山墙腿子又显得粗陋寒碜了。中国人办事讲究的是完美周到,九十九拜都拜了不能闪下这一哆嗦。于是,这两边山墙上也做出学问来。
最上边挨着瓦檐处,高高在上最为显眼,恰是砖雕艺术显能的地方,因而多做立体浮雕。花样有多种,既有动物浮雕(工人称为会喘气儿的),也有花卉蕃草。下边还要做上盘头等线脚,最下边多半用做一个小花篮为这一组花雕垫底。因为是大门,人们不光能看见正面,而且能从两侧看到侧面,这侧面也不能马虎了事,于是也用砖雕出柿子、如意、万字等花样、并带有“事事如意”、“万事如意”的祝愿。
看到这算完了吗?还没有。您看完了门的正脸,难保不回身瞧瞧身后,再不然由远处走来,你会左顾右盼。既看了大门本身,绝不会不瞧瞧它的对面。门前大街两侧是一个建筑单元,一个艺术空间。大门修得再好,对面乱七八糟也不成体统,也造不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大门对面作为陪衬和对应的建筑物就是影壁。
这院外的影壁是段独立的墙壁。有一字形与八字形两种。不论哪种,上边都要起脊,其做法与屋顶一样。下边则有要建须弥座或城墙。
影壁的要点是影壁心,影壁心有硬心与软心之分。硬心要用斧刃方砖磨砖对缝斜砌而成,四周及中间可以加上各种雕饰花样。按雕饰花样多少而分,又可分作中心四岔带三层檐,中心四岔带柱枋,中心带雕砖匾牌……多种。而中心雕砖的中间又有钩子莲、凤凰牡丹、荷叶莲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等等花色。有柱枋的柱顶上头要做瓶形花样,须弥座上也需雕有花草饰物。而匾牌上则必用“鸿喜”、“迎祥”、“迪吉”、“戬毂”等词句。说到这儿,就不妨闭上眼设想一下:您因事初次拜访一户人家。顺着胡同由远而近走过来,迎面看见这一家宅门,左边是八字形又高又大的影壁,影壁顶上是黑色筒瓦元宝脊,影壁下面是汉白玉的须弥座。影壁四边是雕的万字不到头的边框,往里又是砖雕梅兰竹菊花卉。影壁中心砖雕匾牌大画“戬毂”二字。往右看好大一个门楼,门楼顶上起脊,屋角却没有仙人走兽。便知道这一户不是王府贝勒。可是往下一看,房檐下却是彩画的雀替,三幅云紧挨着走马板上悬挂的匾额,黑匾金字上写的是“化被草木”、“勤政爱民”,便知也绝不是百姓,而是位官员的府邸了。再往下看,果然乌漆大门上兽面门环,门环旁漆画门对。上联写“诗画继世”,下联对“忠厚传家”。门框两侧楹联用的是“画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万世耕”,便进一步知道这是位科举出身文官。门上方两侧伸出精雕彩绘的门簪,簪上刻着吉祥如意;门下边两边石狮把门,汉白玉石阶铺到当街。街边又有上马石拴马椿。大门两侧凸出的山墙腿子磨砖对缝,上下都有雕花。两个墙腿子之间,门前顶棚之下一溜悬挂着四盏皮灯。置身于此,必然被一种庄重、高雅的气氛所感染。然后才带着谦恭的态度走上石阶扣响门环。
您也许以为大门这一部分已经观赏完毕,可以入门了,等门内一阵响动,大门洞开,这时您才发现看了半天才只看完一半,原来大门是安在脊梁之下的,恰好是门楼的正中间,大门之内还有一半。里边那一半比外边更辉煌、更多彩。同是一个屋顶,大门外边一半是天花,大门以里则是吊顶;两侧墙面被梁柱隔成了数块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墙面。每块都以其形状做成浮雕或彩画,块小的可以雕刻花鸟竹石,块大的可以画人物故事。“松下问童子”,“渔樵耕读”,“钟子期听琴”,有情有景,百观不厌。靠近山墙顶部的那块三角墙面,被梁柱割得块更小了,人们称作“五花象眼”,则干脆用黑白两种灰连刻带塑做出半立体的图案或图画来。山墙下边沿着东西各放一条春凳。越过春凳往里看,迎着大门却又立着了一面影壁,影壁前树着假山石,种了碧桃、海棠。东西两边又各有一道矮墙,墙中各开了一个月亮门洞;月亮门洞中是绿色大漆洒金粉的屏门……到这为止,你才算看见“大门”这一组艺术空间的全部。但也只是看到了大门,至于四合院里边是什么样,还没看见,那是人们以后的事。咱看了半天,编辑给的时间已经用完,还没“入门”呢!
此可以相信,四合院确实是中国人在建筑艺术的一大创造,对世界文化一大贡献,称得上是一门学问。要叫它消失在咱们手里,对祖宗后人都不好交代。所以我拥护有关部门的主张:有选择有计划地抢救保留部分四合院。愿海外文化界朋友,为保持北京独有面貌多做点呼吁、游说工作。一个没有城墙的京城已经成为世界的遗憾了,别再叫北京成为没有四合院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