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九千岁,帮我揉揉心口

多年之前的中秋宴,大长公主携女郭氏赴宴于镇国公府。

秋风习习,湖心亭点了粉灯两盏,映着着水波泠泠,隔岸丝竹绕耳,舞姬水袖漫卷,清灵又温柔。

镇国公府的大花园子修建得极漂亮,在熏熏晚风之中行走,间或赏一赏池子的景色,极为舒适。

宴饮有酒,大长公主千疼万爱的掌上明珠郭如慈不胜酒力,略饮了半杯果酒便觉得头昏,言及去花园子里吹吹风醒醒酒,便由镇国公府的奴仆引着出去了。

大长公主继续与自己昔日的公主侍书高瑞芝言谈,未到宴中,便瞧见郭如慈的贴身使女匆匆而来,说是女郎在湖心亭落水了。

大长公主膝下儿郎绕膝,只得这样一个娇娇女郎,闻言大惊,匆忙而去,甚至因太过着急,在湖畔不慎扭到了脚踝。

她才到湖畔,便瞧见七八个使女仆妇皆在岸边,可这些人竟没一个会凫水的,只在岸边干着急,郭如慈在水中浮浮沉沉呼救,越挣扎却离岸边越远,瞧着已然是没力气了。

大长公主心神欲裂,连忙喊人去找会凫水的人来,可时间哪等人来?

高氏也错后几步离席一同过来,见得这场面,花容失色地便想往水中跳,口中反复念着自己溺水而死都不能让郭如慈有事,可她身边的几个奴仆又死死地拉着她,说是她才高龄小产了一次,秋日池水冰凉,万不可如此。

人皆在岸边闹成一团,会凫水的婆子又迟迟没有寻来,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花园子的另一头传来一声如同天籁:

“我来!”

是时年刚刚从太学下学回来的高氏膝下的次子,镇国公府之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三郎君明旭论。

他身上披着氅衣,里头还是一身骑装,想是今日练的骑射,匆匆忙忙而归,连衣裳都没来得及换下,英姿飒爽少年郎,何等俊逸。

他别的话语也不多说,只将身上氅衣甩开,当即就要往湖水之中跳去。

大长公主心里才觉得不妥,明旭论身后的人堆里忽然伸出另外一只细瘦纤弱的手,一把拉住了明旭论的腰带:“三兄,不可,女郎清誉重要。”

人群之中乱乱,他个小人矮,大长公主连他什么模样都没看清,没几个人能听得他的声音。

明旭论眉头一皱,未曾多言,奴仆们便先着急:“性命当前,人命关天的事儿,怎生计较这样多?”

“阿兄亦有嫡亲的姊妹,怎不知道清誉何等重要?”

那声音随便辩解了一句,也没多说,总归他人微言轻的,没人理他。

明旭论已经下水,奋力往湖心游去。

秋日湖水冰凉,明旭论的速度并不快。

而他却在周遭飞快地拗断几根粗长树枝,用腰带系紧,又解下了腰间的一个大牛皮水囊,死死吹鼓扎紧,然后也捆在树枝上,一点点往郭如慈的方向伸过去,比明旭论凫水的速度还快。

“抱紧水囊!”他在那喊。

见郭如慈抱紧了,然后那人便将手里的树枝交到身边随便一个仆妇手中,加重语气道:“我力弱不及,你将女郎拉过来。”

然后又看了一圈周围,大喊道:“你们谁是她的使女,还愣着做什么,氅衣披风都备好,女郎上来便捂紧了,不许叫人多看!”

然后他便匆忙走了,也没等郭如慈上岸来,没多看谁一眼。

那少年人巴掌大的娃娃脸,瘦得脱了相,走的时候干净利落,没向任何一个人多给一个脸色,还有些凶巴巴的。

大长公主是第一回见到他,此前在镇国公府并未见到过这小郎君。

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乱糟糟的,彼时大长公主也来不及去想那人究竟是谁,只匆忙地拖着扭了的脚踝,迎上去看自己那可怜的女儿。

郭如慈年龄虽小,却很有些处变不惊,虽是落水刚刚被救起来,但面上犹有两分沉静,她拽了拽大长公主的衣袖,有些欲言又止。

大长公主便察觉出了不对劲。

她自小在宫中长大,后宫争斗、种种阴谋诡计她已见过不知多少,世界上哪里有这样巧的事?

她甚至不必问自己的女儿在湖心亭里究竟遭遇了什么,立即转身去看府中诸人的神色。

大长公主最先看了一眼仍旧还在水中的明旭论。

众人都乱糟糟的,没人注意到他,唯独大长公主捕捉到他面上有一刹那复杂,却又极快恢复平静。

大长公主亲眼所见,便已闻出猫腻的滋味。

心中极快地冷静下来,又想到方才那个凶巴巴的瘦弱少年人所说的话语——电光火石间,心中已有答案。

大梁朝女郎的清誉着实重要,秋日赴宴,白日里也还有些热意,身上的衣裳至多也不过三两层。

如此落水,衣裳必定紧紧贴在身上,女儿家的身材完全被勾勒出来。

若周遭都是使女婆子也就罢了,可偏偏今日伺候的没有一个会凫水的,偏生碰见个下学归来的明旭论——大梁朝的男女大防再不严谨,也不至于能叫未婚男女紧紧相贴,堪称肌肤相亲。

如此一来,阖府都知明旭论与郭如慈有了肌肤相亲,还有个救命之恩在头上,为了全女儿家的清誉,恐怕也只能叫他们二人成婚,外人还道是一对天作之合。

无稽之谈,滑天下之大稽!

拙劣,如此拙劣的局,竟然就想将自己的掌上明珠算计给镇国公府的三郎君!

能做出这样的人,还有谁?

大长公主不用想都知道答案——谁是既得利益者,谁便就是下局人。

她们这二人多少年的手帕交情谊,若高氏当真存着这样的心思,想叫儿女结亲,大可同她商量,为何用这等下三滥的手段?

大长公主又立刻去看高氏面上的神情。

只见自己这位昔日视若亲姐的伴读,疾言厉色地责问湖心亭究竟是谁伺候,叫人将今日湖心亭伺候的奴仆一个个捆下去杖责发卖,又连忙喊人去宫中请御医来为落水的郭如慈看诊。

焦急,心痛,愤怒,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样的滴水不漏。

大长公主静静地看着她好一会儿,只觉得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

高氏,同从前那个在他身边低调安然,又满腹书卷气的女郎终究不一样了。

这几十年,早已将她养得满腹野心。

这野心膨胀到竟敢暗算她们母女二人!

而高氏忙完了一切,这才满脸忧色地转过身来,关切地问郭如慈:“身上可有哪儿不痛快的?一会儿太医来了,哪儿不痛快尽和太医说就是。”

郭如慈不愿意看她,闭上了眼睛。

大长公主面无表情地看着高氏,只道:“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瑞芝,你总算教会了本宫最后一个道理。”

说罢,也不等高氏如何反应,当即命自己身边的仆妇将虚弱的郭如慈抱起,当即离开镇国公府。

此事已成定局,大长公主心中分明知晓——而一旦心中有了怀疑,开了这个头,再看往日里的许多事情,便如同拨开迷雾,越看越明晰。

她以为的手帕情谊,大抵只不过是她如此天真,过往做了人家手里的踏脚石与一把刀罢了。

不过兴许也得谢谢高氏这件事,倒叫大长公主记住了他们府中还有一个如此清醒的人——

那一日清醒的少年人,乃是镇国公贵妾方氏所出的庶四子明旭谚,看着矮小瘦弱,不过十二三岁的样子,实则已经十五六岁了。

方氏出身清白,也是上京城之中知根知底的小士族,乃是正经过了门路进府的贵妾。

可惜方氏生下明旭谚之后,便染上了肺痨,长久地治不好,很快撒手人寰。

大梁朝士族看重出身,庶子地位十分一般,加上高氏在当上镇国公夫人之后,对庶出子嗣十分敷衍,明旭谚在府中几乎是野草似的生长。

自然,大长公主也想过那一出会不会是这不起眼的庶出小郎君为博一个出位故意为之,但是找人细细地打听了,才发觉只是那小郎君当真是行得正,坐的直。

这小郎君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但是为人正直的性子,大长公主命人几番打听,都不曾听闻这小郎君从前有做过何等恶事,身上没有半点高门大族的纨绔子弟的架势。

高氏对府中的庶出子嗣十分敷衍,包括对先夫人留下的嫡长子明訫都很是无视,虽说在钱财上确实不曾亏待过他们,但从未尽到一个嫡母的责任,并未认真地教养他们如何为人,更不提如何学习。

明旭谚确实是从小就不受重视,连他的奶嬷嬷死了都没人为他换个新的,而这些高门大户里面的奴仆更是知道看菜下碟,拜高踩低,知道主母不看重这些庶出子嗣,下头的人伺候也不尽心,甚至各种贪墨,好好的一个小郎君养的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他也不甚在意,一个人住在方氏从前的院子里,自己常常到中公去支了账面买书,自己在院子里头拿沙地写字练习。

因庶出的子嗣没有进太学的机会,他自然不可能如他的三个兄长一般在太学里学习。

而高氏甚至懒得送他去祖籍的族学念书,又因为很多钱财都被院子里的刁奴偷走了,他便从小偷偷的到外头去做些东西换取钱财,准备好了六礼束脩,用以在外头的学堂中念书。

那一日本就是他要出门去买六礼束脩的日子,身上戴着的那个皮囊,也正是他自己学会手法揉制的皮品,正是要送到外头去卖了补贴自己用的,没想到正好被他拿来派上用场。

大长公主打消了对他的疑心,倒也生出许多欣赏来,明里暗里常给他些支持。

而大长公主那女儿郭如慈从小就是人小鬼大,年纪虽小,性子倒是很定。

她算是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女郎,母亲是天家公主,父亲也是宗族贵胄,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何其富贵,在挑选夫婿上也不落俗套。

人人都讲究一个门当户对,但这位郭如慈小小女郎从小已经享受够了荣华富贵,父母亲为她准备的嫁妆也可让她半生无忧,故而先求一个为人正直,品性高洁。

从前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的,只觉得在京城之中见过的许多郎君,要不十分懦弱,要不同流合污,要不便斗鸡走狗十分纨绔,经过那一日救人的事情,郭如慈竟也觉得这个庶出的小郎君品性十分高洁。

后来种种,倒是如同今日的《捉人记》一般,郭如慈几番猛烈攻势,终于将这沉默寡言,面皮又薄,面冷心热的小郎君收入囊中。

双方地位身份相差如此之大,却没想到情深甚笃,成了一对天作之合,而明旭谚为人上进踏实,恐怕是上京城之中鲜少见到的不纳妾室,也谋了个四品官儿,不大不小,却足够叫人安心了。

自然,这天作之合,其乐融融,也只是对于大长公主来说。

对于高氏来说,恐怕就不是那样美妙了。

这些事情原本随着时间的过去,随着明三郎君聘了许氏的嫡女为妻渐渐淡忘,却没想到今时今日,大长公主忽然上门,却好似只为了和她说这样一番话,高氏很有些心惊肉跳。

她如今一把老脸了,竟也觉得丢人,面上火辣辣的,也不知究竟应该如何回应。

大长公主看着她脸上异彩纷呈的神情,只是嘲讽的摇了摇头:“瑞芝,这世间不是人人都会受你的欺骗蒙骗的,本宫当年愿意受你的欺骗,并不与你计较这些,乃是本宫终究还是挂念着当年与你一同相伴念书的这些情谊,而并非本宫看不穿你那些拙劣的伎俩。

只是本宫当年不与你计较,并不意味着本宫永生永世不会同你计较,当年做过的事情,总要付出代价,你说是不是?”

高氏不知大长公主这话是何意,竟听出两份想要秋后算账的意思,身上顿时一凉,就要开口辩解。

大长公主只是冷冷一笑,并不给她多说话的机会,转身就走了。

“这么多年了,你也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别人在你眼中如蠢子一样好糊弄。你慢慢想想吧,好好想清楚,想明白些。”

镇国公府之中发生的这些事,皇宫之中自然一时没有听闻。

而太后的慈安宫中,此刻倒是水深火热。

那位权倾朝野的九千岁,被太后的掌上明珠,福灵公主魏纨,堵在了去正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