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师皇城乾清宫暖阁,朱慈烺坐在案后细细看着孙传庭的奏章。
下首是堵胤锡、方孔炤、陈新甲诸人。
三人都是脸带喜色。
建奴竟然在铁岭内讧,自己折损数千众,不得已向北迁移,等于彻底放弃了辽东。
他们接到奏章,立即前来禀报,这是大事件了。
是大明收复辽东的标志性大事。
朱慈烺倒也平静,抚平大捷注定了建奴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可能日后有反复,但是进程不会改变。
虽然有些胜之不武的感觉,但是朱慈烺不在意。
军力兵甲钱粮都占据绝对优势,走什么偏锋,还进行什么决战。
那岂不是脑袋秀逗了。
肯定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否则那是有多蠢。
“陛下,只有一样,孙相以为还是暂时放弃辽西和辽南,安定海州辽沈,待得后年骑军大成后,山海出关取辽西,海州出兵取辽南,微臣以为是否过于谨慎。”
陈新甲建言道。
他以为建奴既然如此避战,证明损失惨重,无力再战。
这时候何必如此谨慎。
正该大军进兵收复失地的时候,现在却是缓慢的步步为营,谨慎太过,明军不像是胜利者。
孙传庭以往不是这般作为的。
‘辽东之事只有孙相作为清楚,此外,朕提点几位注意,抚平之战我军骑军损失惨重,即使此番送去了数千人,骑军也不过万余,别看大军好似很多,骑军却是远远不足,如果进军三地,万余骑军护佑三地,一地区区数千人,清军骑军却可肆意纵横,形势必定极为被动。’
朱慈烺可是有亲身体会的。
当日李自成统领百万众,气吞万里如虎,但是骑军精锐只有三万,这就是最致命的短板。
结果辽镇骑军在他后方大闹天宫,一路烧杀,完全断绝了他的粮道,逼迫李自成不得不离开既设战场开封,前往寻求明军决战,到了官军预设的战场,这才了有了日后的大捷。
所以别小看已经大败的清军,筹划不利,一样可以让明军吃个败仗。
“陛下所言极是,如果我军分兵三地,派出官吏胥吏管辖,就是深陷其中,如果清军骑军大股前来抢掠烧杀,我军为了那些官吏百姓,不得不出击迎战,怕是要损失惨重,不如步步为营,待得骑军补充完毕,就是大举进军的时候。”
堵胤锡拱手道。
朱慈烺点头,
“可以告知天下,我军大胜,进入辽沈,光复辽东了。”
虽然距离那一天还有距离,但是朱慈烺还是要发布捷报,激烈举国山下的民心士气,为收复辽东的行动正名。
些许虚报不算什么了,如果是有些帝王和宰辅抚平大战时候就会迫不及待的宣布收复辽东。
他已经很收敛了好不。
三人拱手领命。
“陛下,我等前来还有一个大事,望陛下定夺。”
方孔炤道。
朱慈烺看了看他们三人,意识到不是小事,
“讲。”
“陛下,近三月来,南洋处置使张煌言两次上书,言称南洋一线贩卖私奴频发,很多海商参与其中,就连水师一些军将也参与其中,形势极为不妙。”
方孔炤道。
朱慈烺一怔,接着恍然,来了,到底是来了。
他早就想到了这点,南洋一线可能要发生这样的事。
最起码西陆跑不了。
很简单,有巨大的需求。
西陆距离本土遥远,如果只是依靠本土输入的流民和佃户填充,不知道到什么时候。
很多购置了大量田亩的乡绅当然急了,很多田亩抛荒呢,人手不足。
虽然登陆的大明人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自行开拓自己的田亩,肯定不愿意为他人耕作。
所以这些人包括一些购入田亩的海商等不及,必然瞄向了私奴。
这就有个很大的需求在里面了。
所谓有市场有需求,当然会有产业链满足。
就是现在,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法兰西等国就从非洲抢掠黑奴运往新西班牙和北美等地,开拓田亩,挖掘矿山。
为什么这样,还是需求,雇佣白人多少钱,使用黑奴只要给他们粗劣的吃食,其他的根本没有开销。
而且一些气候恶劣的地区开拓田亩或是挖掘矿山,那是必然死人的。
很多白人没有大价钱不会去做的。
但是黑奴呢,他们被驱赶不得不做这些危险的活计,只要能活下去。
两种方式成本上来说相差十倍百倍,这才是贩奴兴起的原因,有市场就有需求。
而且这时候白人数量没有那么多,必须要黑奴补充。
资本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大明有特殊性,那就是本土还是有众多的丁口的,只是远渡重洋,运力相对有限,这个进度必然缓慢,西陆真正的开发,大约要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
但是资本有些等不及了。
于是出现了贩奴。
朱慈烺看向几个人,
‘卿等以为此事如何处置。’
‘陛下,将人丁如同牲畜般贩卖为奴隶,和建奴等同,荒蛮不堪,于理不合,何以教化,当立即查禁。’
方孔炤旗帜鲜明的反对。
‘行径卑劣,却情有可原,毕竟他们大片的田亩撂荒。’
陈新甲为这些人辩解。
“陛下,此行径极为不堪,更是朽坏朝廷体例,不得不防,然,西陆人手短缺,如果强行禁止,他们会想法自行走私贩卖,也是着实让人头疼。”
堵胤锡道。
他是太了解了。
比如盐政,虽然改制后官盐占据了主导,但还是有人走而挺险的贩卖私盐,无他,有暴利,为此不怕杀头。
所以私盐是屡禁不止,完全禁绝是遥遥无期。
西陆开拓也是如此,强行禁止是表面的,就怕走私盛行了。
朱慈烺也是头疼,这件事不好处置。
堵胤锡说的很对,这件事不能完全禁止,因为需求大,明令禁止,必然有人走向走私。
比如大明禁止开海吧,却是让郑芝龙等走私海商兼海盗大行其道,获取暴利,朝廷却是没太多的收益。
朱慈烺想了想,
“你等商议一个员额吧,每年在西陆投放多少农奴,这个数字要合适,不能完全满足那些人的需要,但也不能太少,相对平衡吧。”
朱慈烺道。
三人拱手应是。
朱慈烺看出了方孔炤有些失望,可能最失望的是他这个帝王怎么能赞同豢养私奴呢。
他没有言声。
别看朱慈烺是个皇帝,但是他的命令如果违背经济规律,也会触礁,还不起什么作用。
这是历史上多次证明的,后世一些违背规律的行政命令多了,最后办了一堆的糟烂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国猪了。
看着三人离去,朱慈烺有些失神,大明走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很多新事物如同那一世般要一一冒出来,有的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