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勤政殿,多尔衮意气风发的看看群臣,
“刚林发来急报,明太子已经同意了和议,就在夏收过后施行,先行向我朝支付五万石的米粮,余者交换城防后支付,也就说我等计策成功了,明人吞下了诱饵。”
下面传来鼓噪声。
“本王知道有些大臣以为交出用我们血肉攻下的城池,太便宜明人了,但是你等记住,我大清军力受挫,至今没有恢复元气,如果让出这几个城池,可以收回两万余军卒,我大清可以握紧拳头,而明人呢,从山海到宁远两百余里,处处可以被我军偷袭,海路到宁远也有二十余里,这都是给我军的机会,只要明人赶来,剩下的就不由得他了。”
多尔衮沉声道。
“睿亲王说的极是,如果明军敢来,就可能重演当年松锦大战的结局,获胜的一定是我大清。”
硕托站出来支持。
多铎冷笑看看众人,现在他们可不是势单力孤的两人了。
豪格愚蠢的处置正蓝旗中田亩诸事,引得一些牛录倒戈,还让济尔哈朗十分不满。
加上两红旗大多数牛录在硕托等人带领下靠向多尔衮。
他们两兄弟已经占据了上风。
不是说双方兵戎相见那些人还是支持多尔衮,而是多尔衮的政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豪格以自己的愚蠢让人怀疑,失去了追随者的信任。
“明人就那么愚蠢,他们看不出这是陷阱,把明人看得太容易了。”
豪格讥讽。
“睿亲王,我们还是该有所准备,明人太子十分叼滑。”
满达海。
他继承了代善的王位,但是资历明显不足。
说话缺乏底气。
只是已经站队,是豪格的支持者。
“满达海,那你提出一个建言来,可以让明军入瓮,打断其积蓄力量,”
多尔衮毫不客气的指责,
‘一些人总是挑错,让其建言却是一无是处,’
满达海不到三十,马上还算英勇,但是脸皮没淬炼出来,被多尔衮呵斥的脸上涨红。
‘睿亲王,不至于如此吧,这里我爱新觉罗家的人还是可以畅所欲言的,’
济尔哈朗出言道。
“庄亲王,本王不是不让人讲话,而是不要喋喋不休的说些废话,而是那什么,对了,言之有物,总要有些自己的建言吗,有比我的办法更好的建言,尽管提出来。”
多尔衮桀骜的看着众人,
“本王的建言有可能被明人识破,但是也有可能成功,你等有何说辞。”
众人缄默。
如果有好的建言早就说了,问题是大明的强大让大清不敢南下,昔日抢掠大明的好日子再也不见了。
豪格心凉,多尔衮越发的张狂。
豪格看向了范文程和洪承畴鲍承先等人。
“你等汉臣不是平日里自诩什么智计颇多洋洋自得吗,现在怎的一言不发了。”
多尔衮冷眼旁观,心中很爽,豪格真是愚蠢,这时候他应该是团结人,而不是制造更多的敌人。
这样贬斥汉臣,岂不是让汉臣齿冷。
范文程和多铎有矛盾,只能追随豪格,但是他心里哀叹,豪格不足与谋啊,鲁莽而狂妄,一味用强,
“王爷,奴才才智有限,不能为大清解忧,惭愧。”
范文程拱手道,
“奴才昼思夜想,却是不能看出明国的破绽,还请王爷责罚。”
洪承畴道,他很悲哀,黄太吉怎么有这么个犬子。
也为自己悲哀,他降清就是最大的错误。
不但让自己声名狼藉,还葬送了家族。
“要你等何用。”
豪格发狠话。
“为何没用,如果没有汉臣支撑,辽南的屯田能成功,数次攻伐大明,攻取城池依仗的就是汉人,豪格,你此言太过。”
多尔衮冷冷道。
多尔衮不是多待见汉臣,但是他现在成为执政大臣,站的高度不一样,也多少体会到了黄太吉的难处,满人上马厮杀都是好汉,但是治政一无是处,很少有济尔哈朗这样的全才,还得依靠汉人。
何况豪格得罪人,他当然趁机拉拢人。
豪格冷哼一声。
两个实权王爷是不欢而散。
全程将坐在龙椅上的福临被当做了空气。
朝会过后,勤政殿外,多尔衮把洪承畴叫住。
‘洪学士,现下和议是关键时候,你要多多建言,如何让明人入瓮却是关键。’
多尔衮不是多铎,他内里同样对汉臣鄙夷,胆小鬼罢了,没一个昂扬男儿,真正的明人男儿宁死不屈如同曹变蛟般被斩杀了。
但是不妨碍他拉拢这些人,甚至听取这些人的建言。
他承认,这些尼堪厮杀不成,玩弄诡计都是好手。
“王爷,奴才也没有好的法子,”
洪承畴苦笑,那位太子不是崇祯,否则略略几个离间计就可能有奇效。
洪承畴看到多尔衮脸色一冷,大约这位王爷以为他不肯建言,别是记恨上了,他忙道,
‘不过,明人如果当真拖延,倒也有些法子可以利用。’
‘哦,尽管说,’
多尔衮忙道,这是他最担心的,如果明人真是识破计策,他真没有好的应对。
“大明这次和议,应该也是隐秘进行,全国上下都不知晓,如果明人拖延,王爷可让细作在明国境内传播议和之事,大明内部就是倾轧一片,让那位太子忙乱不堪,明人的动乱就会让我大清受益。”
洪承畴的话让多尔衮不解,
“为何隐秘进行啊,”
这次可没发生议和导致陈新甲被杀之事,多尔衮对此没有深刻意识。
‘这,呵呵,汉人看来,大清就是蛮狄,而对蛮狄有安抚,安抚不得剿杀之,就是没有和议,那意味着和大明平起平坐,何况我大清昔日就是明国藩属,更是占据辽东,让明国士人痛恨,他们对和议是强烈反对的,如果那位殿下私下议和,传播开来,举国舆情滔滔,纷纷抗议,太子的名声大坏,如果他在意,就越发的狼狈,’
洪承畴解说一番。
多尔衮恍然大悟,
‘哈哈,还有这等事,唉,明人士人就是虚伪,和议还得偷偷摸摸的,真是好笑,’
笑完多尔衮眼珠一转,
‘别说,此事可以大做文章啊,嗯,洪学士不错,果有急智,’
多尔衮赞赏。
‘奴才不敢,’
“洪学士,日后本王还有多多依仗处,你不可藏拙哦。”
多尔衮不经意间抛出了橄榄枝。
‘奴才敢不从命。’
洪承畴躬身道。
多尔衮满意而去。
看着多尔衮的背影,洪承畴心里苦啊。
多尔衮权势大,但毕竟只是一个亲王不是皇帝,日后最可能被亲政的福临清算。
当然也可能夺权成功,毕竟此人很有才略,对汉人态度就看出他比豪格高出太多了。
只是他怎么办,那真是一个大难题了。
...
乾清宫朝会,朱慈烺环看众臣,
‘两年前就提出藩王外放,现今时机成熟,也到了推进的时候。’
众人沉默,这个是皇室内务,不是他们可以置评的,再者当初该说的都说了。
反抗的也有,福王已经彻底凉了,周王屈服。
两个最大个的被压服,还有秦王等因霸占田亩的事儿被消除封地三万亩。
其他的藩王都老实了,实在是没法反抗。
‘当然,本宫也知道宗室的有些怨言,离乡之苦,本宫感同身受。’
众人无语,这话大约没人信,您多狠啊。
“为了给诸王表率,定王和永王也会出海就藩,他们的封地为小流求海东。”
朱慈烺这话一说,众人立即明白,海外就藩鼎定了,谁也没法反驳。
海外就藩的最后一个悬念就是看朱慈炯和朱慈炤是否海外就藩。
如果两个亲王在国内就藩,当然会引得各地藩王反弹。
你朱慈烺说的冠冕堂皇,结果让自己的两个弟弟国内就藩,这就内外有别,薄厚不一,让人不耻。
现在还说什么,朱慈烺将自己的弟弟都发往海外就藩了,你等次一等的王爷就从了吧。
“殿下圣明。”
众臣拱手道。
‘圣明什么的,都是虚言了,本宫现在为了此事躲着母后,母后是每番见了本宫都是一通训斥,以往嘛,本宫是母后最疼爱的长子,现下本宫成了母后最痛恨的儿子。’
朱慈烺苦笑。
众人哄笑。
“好了,藩王嘛,朱家子弟,自小锦衣玉食,就藩海外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王爷,比起海外开拓辛苦求生的那些子民来,他们没什么可抱怨的,此事到此为止,再有藩王喋喋不休,休怪本宫痛下杀手,让其成为真正的海外庶民,开拓田亩,和土人拼杀去。”
朱慈烺冷冷道。
众臣都明白,太子真干的出来。
“孙卿,内阁尽快拟定各地藩王出海就藩的地点,吕宋为先,接下来再有开拓地,顺序下来就是了。”
孙传庭领命。
“嗯,李若链禀报,闽南和粤南有些海商提出自己申办庶务学院,礼部不许,言称什么大明庶务学院只有一家,那就是大明皇家庶务书院,呵呵,”
朱慈烺冷笑着。
这特么是打着皇家的幌子阻挡海商办学。
这些特麽的士人,这是看到海商海贸火爆,去吕宋等地来往甚多,赚取不少的银钱,眼红了。
另外,不能让商人涉及书院,好像成了士人约定俗成的事儿,商人不能染指。
商人可以出资,但是不能是主家,主家必须是士人。
这绝不可行,朱慈烺还指望海商创办的书院搅乱大明书院这潭死水呢,那些书院出来的书呆子实在不合胃口。
“吴阁老,这事为何不向本宫禀报。”
朱慈烺直指吴甡,因为如今是吴甡代领礼部。
现在,朱慈烺也像后世一般,首辅监看户部,次辅盯着礼部。
陈新甲监看兵部。
而堵胤锡监看吏部。
有重大失误,朱慈烺立即寻人,谁也别推功揽过。
阁老也不是那么容易当值的。
‘殿下,此事老臣以为不甚紧要,因此就没有禀报,老臣之过。’
吴甡忙道。
他真的没有那么警觉,理所应当的以为海商办学就是一个笑话,不允就是了。
“此事紧要,你等想想,这些海商在吕宋等海外置地,建立商铺,统领船队,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是通晓算学不成,只是通晓庶务也不成,需要肯吃苦,通晓庶务算学会屯田能驾船的属下,甚至还得有些胆略和土人、海贼拼杀,这般人我大明各地书院可有啊。”
朱慈烺寻看众人。
“这个只怕我大明未有,如果说有相类者,也就是大明皇家书院了。”
孙传庭苦笑。
“皇家书院每年的生员朝廷自用不足,而且这里生员和海商要的还不同,他们需要的人更草根更接地气,因此他们只好自己办书院栽培,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帮着他们扩展海外,诸卿,海外可不只是吕宋,明说了吧,南洋那里吕宋连一成都不到,之所以本宫没有下令继续开拓,不过是因为北方有大敌,再者仓促行事,没有足够的运力人手,可能坏事,而海商自己栽培开拓人才,不用朝廷开销银钱,本宫求之不得啊,为何有人还阻止,他们阻挡了士人进阶之路了吗,没有吧。”
朱慈烺点到为止,点出这些人的小心思就行了。
“如此说来,倒不无不可,”
堵胤锡赞同。
他是士人中的另类,对于士人有些行径看不顺眼,颠覆一些所谓共识,他一向赞同。
孙传庭也赞同。
吴甡同意。
倪元璐和李日宣反对。
他们本来有些惊惧皇家庶务书院入侵政务的现状,对于没法掌控的庶务书院很警惕。
但是他们的份量不足,只能坐看阁臣通过这一条。
朱慈烺心中感叹,大明这些海商还是给了他很大惊喜的。
没想到这么快这些海商就想到了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
他期望这些书院尽快建立,十年后出现大批人才。
他则是继续推行科举科考,那时候士人所谓进阶之路将会十分狭窄。
他就不信寒门子弟执拗的只选科举之路,不留后路,他们的选择应该是入庶务书院,能科考最好,不成也有立身的本事。
这样只剩下那些士家大族的士子继续在原有书院读书,哼哼,将来这些书院怎么维持,他很好奇啊,毕竟天下寒门子弟是最多的。
明血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