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落户

金溥佑非常高兴,他觉得曹默章这人实在是个非常靠谱的朋友,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这回南下是正确的选择。

在北京这些年实在是过于顺风顺水了,回头想想自己成为行业翘楚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当然,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和布满血丝的眼睛,都是金溥佑玩命的证据。

倘若在以前,他大概会觉得能有今天的成绩和江湖地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而来,可随着年纪上去了,阅历增加了,尤其是当了多年的会首,看到了更多的人间百态。

现在的他只是觉得自己幸运。

当初在北京能幸运的登顶,到上海后又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弱点,并且还碰到了曹默章,后者的专业知识对金溥佑的帮助可是太大了。

如果没有他的提点,怎么可能找出石碳酸这么个好用又便宜的防腐剂来呢?

所以对于虫蜡和菜籽油的替代品,金溥佑也充满了信心,他相信曹默章能行。

说到底他也没指望曹默章这个外行的学生能拿出个完美的替代配方来,他需要的是曹默章的专业知识,至少他知道有多少种蜡,多少有种油,至于这些新的蜡、油是否堪用,又该用怎么样的比例去调和,那都是金溥佑这个艺人自己的事情。

曹默章果然是靠谱,俩礼拜后的一个夜晚,他又来拜访,和上次一样,从大提包里掏出各种各样的样品。

并且说出了他的判断,虫蜡的似乎可以用石蜡替代,原因倒也简单,因为现在市面上卖的最好的洋蜡烛-通体白色以棉纱线为灯芯,燃烧起来几乎没有黑烟。

洋蜡烛洋蜡烛,顾名思义也是外洋传进来的。

在北京城使用的并不广泛,这东西价格昂贵,在没有洋油灯的年代,也就洋行和领事馆会用,大部分人宁可点油灯。

而上海不同,外国人多,洋行多,给外国人干活的也多,沪上是港口城市工业发达,所以这种用石蜡制成的通体如羊脂白玉般的洋蜡烛在上海可算得上是家家户户必备的。

就算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改用了煤油灯或者电灯,可抽屉里多多少少总要备着几支洋蜡烛,以便防止停电或者煤油用完的窘境。

金溥佑住在旅馆里,用的是煤油灯,对洋蜡烛毫无概念,甚至都没怎么见过。

眼看曹默章拿出一支来,便连忙接过,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这,这,真白啊……这真是石蜡?”

“是的,外国人的工厂,他们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把石蜡中的杂质完全除去,就形成这种洁白无瑕的效果,至于做蜡烛么,也不用添加什么东西,把石蜡融化后倒入有灯芯的模具里就是,所以这玩意等于就是纯粹的石蜡。这是我从教务科后勤处顺来的……”

金溥佑无语,对着他好一阵打量,“你小子看起来挺老实的,但顺东西的本事不小啊……”

“哎,学校才不管这个呢,我就拿一支而已。至于油么”曹默章拿出个小玻璃瓶,里面是粘稠的无色透明的液体。

“这叫丙三醇,也是通过化学方法从棕榈油或者牛油里提炼出来的,有点甜味,所以俗称甘油……”

“哦!”金溥佑来了兴趣“这可是好东西啊!”

“是的,医学上用这个来保湿。我有些女同学买不起雪花膏就用甘油加一点点水来涂脸涂手,效果很好的”曹默章道“这东西不管天热还是天冷都是液体形态。我觉得应该比菜籽油要好用。”

“我觉得也是”金溥佑兴奋的回答。

随即曹默章又介绍了好几种工业用的油蜡产品,但金溥佑的直觉告诉他,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甘油和石蜡了。

在送走曹默章后,他立刻去厨房忙活,大半个钟头后,他捧着热乎乎的面团直乐:“这下子成了!”

灯光下,制作好的面团雪白雪白的,尤其是和用虫蜡与菜籽油的比起来,更加明显。

“我这也是科学了啊,石碳酸、石蜡、甘油,可都是洋玩意,但别说,效果还真他娘的好……难怪当年李中堂要搞什么洋务运动”他有些感慨。

“原本觉得是天大的问题,改个配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曹默章这小子在,几乎就没花什么力气……”

想到这些,金溥佑有些颓唐,不由得一屁股坐倒在床上:“看来还是要上学啊,上了大学就有知识,知道的就多,没有曹默章,靠我自己一样一样的材料去试,不知道要试到猴年马月,浪费时间还糟蹋东西……”

“上海滩,算是来着了啊……”

感慨良久后,他从床上起来,坐到大马扎上开始捏活儿。

事实证明了曹默章提出的配方确实靠谱,很快就到了阳历六月底,这可是上海一年中最难受的时候,黄梅天来了。

金溥佑也彻底开了眼,在此之前,他怎么也没想到,空气竟然和湿毛巾似的,全都是水,在旅馆的水泥绿漆墙面上随便抹一把,手上就全湿了。

这让习惯于干燥环境的他万分难受,这黏糊糊湿腻腻的气候简直是要憋死人似的。

空气湿度大,加上气温也高,尤其难受,哪怕是坐着不动,都会不停的冒汗。

白天在街上摆摊倒还好,找个有树荫的地方窝着,好歹街上有风,吹在身上会让人舒服些,晚上到了旅馆房间里这才叫要命,吴老板为了多赚钱,把房间隔得非常小,放下床柜子桌子椅子脸盆架后,剩下的地方刚够他支开大马扎。

每天晚上干完活得把马扎收起来靠墙放好才能爬到床上去。

如此狭小的面积,碰到到潮湿炎热的气候,金溥佑觉得自己要发疯了。

可是他用新配方捏出的面人儿却异常的争气,每个面人儿的表面上都干干净净没有一丁点儿水珠。

更让他惊喜的是,原本他担心面人儿表面会发霉,毕竟这种气候下不发霉都有点说不过去,而且他为了让面团更加柔韧富有延展性,还创造性的在里面加入了蜂蜜。

这是金溥佑的首创,思路来源倒也简单,有次他去咳嗽,想去药房买副逍遥丸,结果正好看到药房里的活计在制作蜜丸,看着莹润光亮的蜜丸表面,他立刻有了想法。

回家后如法炮制,在和面时加入蜂蜜,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确定了最佳比例,适度的蜂蜜加入后,面团儿会变得更加润,这种提升在捏粗活的时候没啥用,但在细活儿上,就很有用处,就他目测来看,新配方下能搓出和头发丝粗细差不多的细线,并且韧性可喜。

老配方其实也可以,但特别容易断,尤其用镊子加起来后,真是要十二万分的小心,有时候打个哈欠,这细细的面线就断成几截,于是只能返工。

而新配方搓出的面线要坚韧的多,并且能比老配方搓得更长,更均匀,如此极大的减轻了工作量。

而这些细面线用在人物身上所起到的装饰作用也比之前更加突出,加上原面的基色雪白,让他觉得自己的作品比之前是好看了不少。

要说手法上并没有太多改变,全在材料上,这让让他又喜又悲。

喜的是,原本以为自己到了这个地步,要想在艺术成就上再有突破就不大可能了,或者说虽然会有,但应该很难,要靠机缘和悟性,比如当初捏《和妇女子》、《一件小事》时的心境,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甚至于他自己来说,一辈子能体会此种心境的机会也并不多,但在沪上不过半年,自己手上的玩意较之北京时期,确实是漂亮了许多。

悲却是由自己的家乡的所感,皇城根儿天子脚下,曾经让自己引以为豪的首善之地,现在看来是真真切切的落后了。

如果还在北京的话,这新配方怎么可能就这么研究出来了呢。

并且就算是弄出来了,也会被某些老艺人打着违背祖宗传下来的技术为民来否定掉,虽然金溥佑知道,这些卫道者最终还是会接受新配方的,但一想到要面对他们的嘴脸,他就觉得莫名恐惧。

金溥佑不惧怕和人打交道,甚至这是他的强项,但他更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手艺人,宁愿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对艺术的追求上,也不愿意去和辩论这些有的没的。

半年时间,他充分感受到了上海滩那与众不同的勃勃生机。

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激烈。

在北京,面人儿精就是独一号的存在,做出来的活儿根本不愁卖,甚至有些热门题材还得预定才行。

可现在呢,日常卖出去的多是粗活儿,细工活儿两个礼拜能卖出一套就不错了。

日常吃喝开销是不愁,但这让他的自尊心很难受。

对了,自尊心这个词还是曹默章告诉他的。

半年来,两人交情越来越好,金溥佑说话算话,送了两套细活儿给他,第一套是三英战吕布,第二套曹默章主动要《一件小事》,这更让金溥佑生出知己之感。

……

转眼一年时间过去,金溥佑也终于习惯了在上海的生活。

虽然买卖还是不温不火,但多少是在附近有了点小名气,生意至少是朝好的方向去发展。

在正式稳定下来后,他也从小旅馆里搬出来。

吴老板的房间太小了,短住可以,真要长期生活,添置的日用品都没地方放。

好在此刻的上海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整个城市像是巨大的工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大造特造。

金溥佑搬进了弄堂里,以每月五块钱的价格从二房东手里租下了一间石库门的前楼。

石库门是此刻沪上最流行的建筑模式,成排成批的按照西式建筑学结合当下实际建立起来,看起来是独门独户的小院,一楼是厨房与前后客厅,二楼是两间卧室,三楼一分为二,一个小小的亭子间可以作为卧室或者书房,另一半是晾晒衣服的露台,在一楼和二楼之间还有层高不足五尺的二层阁,可以用来作为仓库堆物,必要时也能住人。

石库门是这个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最初是作为小户人家独门而居所设计的,用的,虽然门头是水泥,但内里为了节约成本,大量使用砖混结构,看上去有点像小洋房或者联排别说,可实际建造成本要低很多,如此便能让更多人买得起。

非常符合这个时代2-2-2结构的家庭,即夫妻二人,两三个孩子,外加一对老人。

丈夫通常是写字间上班的洋行职员或者是终日游走于客户身边的跑街先生,妻子总管家务,而老人则帮忙带孩子,如此便是这个时代颇为殷实的家庭。

当然也有脑子灵活的,租下或者买下一栋石库门,稍加改造隔断后再往外出租,也能住进四五户乃至更多的人家,二房东则就此大发其财。

前楼是一栋石库门里最舒服的房间,因为朝南加上整排的窗户,空气流通,冬暖夏凉,相应的价钱也最贵。

这个房租让金溥佑惊讶不已,要知道在北京租三间大杂院北房,最多也就三块钱一个月,到了上海,好家伙……

当然这石库门前楼住起来确实舒服,较之那阴暗潮湿的平房是天上地下,尤其是铺的木头地板,脚在上面只觉得软,而且干净。

至于吃饭问题,二房东说起来是,厨房是公用的,没有灶台,每家每户自己买个炉子,然后买个小的碗柜用来放锅碗瓢盆便是。

金溥佑一个人住当然没有天天自己做饭的心情,何况他手艺也不好,弄出来的东西仅限于能吃,再有在北京时候以面食为主,到了上海却多是大米,这让他多少有点不习惯。

好在沪上经济发达,为了满足大量的单身人士的日常饮食需求,沿街开设有许多小的饭店面馆点心铺子,稍微花几个小钱就能吃饱,倒也经济实惠。

于是金溥佑也就懒得去购买炉灶,只是买了两个搪瓷盆子用来日常洗漱,同时也能用来和面。

还有每天必须要用到的热水,这个更简单,弄堂口就有个老虎灶,专卖售卖开水,一分钱买三个成年人手指大小的竹制筹子,每个筹子可以兑换一大勺开水,正好灌满一个热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