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此日不凡

“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法达悔悟地说。

张少飞一笑,递给法达一只梨。法达像是真的渴了,一口气吃了个精光。

张少飞问道:“法达,你已将梨吃了,请你以简洁的语言将你的感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别人一听就知你吃的是这一只梨,而不是早上喝的茶。”

法达十分为难,吭吭哧哧:“这、这……大师,吃的这一只梨的感受的确与日常喝茶不一样,但这种细微的差别只能体味,不能言传。”

张少飞哈哈一笑,说:“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着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

法达听了张少飞的教导,豁然有省,不过,他心中仍然存有一缕疑惑,犹犹豫豫说道:“谢大师开示,不过……”

“你心中还有什么疑惑,都说出来吧。”

法达问:“如果这样的话,只要领悟了佛经的义理,就用不着念诵经文了吗?”

张少飞说:“你这种‘非此即彼’的机械理解,又陷入了另一种教条。经典有什么过错,岂能妨碍你持诵?若是口中持诵经文,心中也能实践修行,就是‘转经’;若口里念着经文,而心中另有所念,那就是被经所转。”

张少飞又对法达吟诵了一首偈子: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白牛车,是《法华经》中的一个比喻,代表着我们人类自性的本源。法达闻偈,恍然大悟。他悲喜交集,痛哭流涕地跪倒在张少飞面前,真诚地恳求:“大师,法达痴迷不悟,对大师无礼,请您原谅。但愿今生今世随侍在您身旁,还请大师恩允!”

法达说着,以头“咚咚”触地不止。

张少飞说:“人非贤圣,孰能无过?你想留在我身边,以后再说吧。”

法达仍磕头不止:“谢谢大师,谢谢师父……”乐志丹拍拍他的后脑勺,说:“起来吧,师弟。你难道是由磕头虫变的吗?”

法海说:“乐志丹,你又胡说什么?”

乐志丹一脸委屈:“我没怎么胡说呢,我比他入门早,自然是师姐啦!你们仗着师父偏心眼,一个个入门都比我晚,却反过来都成了我的师兄。这个法达,我可不会再礼让啦,一定让他给我当师弟。”她转向法达:“对不对呀,师弟?”

法达笑着说:“你一口一个师弟叫了半天,这师弟我不当行吗?”众人哈哈大笑。

同日夕阳西下,在荆州当阳山,两个禅僧快步奔到林中茅屋前,急速拍门,嘴里喊叫道:“师伯,师伯。”

门开了。神秀见两个僧人很面生,便问:“两位是……”两个禅僧齐声说:“我们是法如大师的弟子,参见师伯。”两个禅僧跪地磕头。

神秀一边还礼,一边说:“噢,你们是法如的门人。法如师弟现在可好?”

两个和尚再次扑通跪地:“师父他老人家魂归西天了!”

神秀一怔,两行清泪缓缓流下。志诚从屋里出来,将远道而来的两位禅僧让进室内。

神秀和两个师侄分宾主坐下,志诚倒茶。年长的禅僧说道:“师父圆寂前嘱咐我们两人,一定要找到您,请您出山,照顾他的门生,领导江北禅学。”

神秀道:“惠能师弟正在韶州宝林寺弘法,你们怎么不去找他?”

另一个禅僧道:“他?他目不识丁,有什么本事?”

神秀正色道:“惠能师弟慧根天成,放眼天下,谁能堪比?遗憾的是,南北两地路途遥远,我又年岁已高,不能前去向他请教。你们这些年轻弟子,何不快快前去恭听教导!”

年长的和尚道:“师伯隐居多年,有所不知。江北禅林,对惠能大师……师叔,成见很深。请他来领导江北僧众,恐怕是油锅中放盐,非炸窝不可。”

另一个禅僧跪到神秀面前央求:“师伯,除您之外,没有一个人适合领导江北禅林。您就看在我们的师父份上,出山关照弟子们吧。”

神秀摇摇头:“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发誓,不留徒,不传法,不著书立说,省得误导他人,所以……”

年长的禅僧也跪了下来,哭诉道:“自从师父入灭之后,我们无人管束,危机四伏。师伯,您就可怜可怜弟子们吧,师伯!”

两个禅僧泪如雨下,不停地叩头。志诚感动得泪流满面,也跪了下来:“师父,您老人家慈悲为怀,答应师兄们吧!”

神秀热泪盈眶,无奈地点了点头。

那两个从中岳嵩山来的禅僧,将神秀大师从隐居状态中请出当阳山。本来,闭关苦修15年而大彻大悟的神秀,早已不打算弘法。他离群索居,在玉泉寺东边七里远的山上搭了一间茅草房,栖松荫,饮清风,悠然自得。若不是这突然的变故,那么,他会一直默默无闻地隐逸下去,直到终老山林。

五祖弘忍大师圆寂后,他的东山法统,由另一位大弟子——法如继承了下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中原竖立起东山法门大旗仅仅三年,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年仅52岁的法如溘然而逝。他的英年早逝,不仅使得传统的法脉难以为继,而且他遗留在中岳嵩山的众多弟子顿时成了嗷嗷待哺的孤儿。为了延续东山法门,也为了弟子们有一个好的归宿,法如临终遗嘱:当往荆州玉泉神秀禅师门下咨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