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最近上演的新编京剧《赤壁之战》,替鲁肃翻了案,很好。

公元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会战。这一仗由于孙权、刘备两家联盟,把曹操打败,定下魏、蜀、吴三国三分鼎峙之局。直到公元280年,西晋平吴,中国才又重新统一。这七十二年的分裂局面是和赤壁之战直接有关的,这一仗之所以特别受到人们重视,道理也就在这里。

诗人歌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词人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小说家描写这一战役,《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赤壁之战就占了八回。戏剧家把它写成《群英会》,搬上舞台,成为三国戏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通过小说和戏文,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周瑜、蒋干这些历史人物,便有血有肉地保留在广大观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祖国历史知识的组成部分,教育意义是很大的。

《群英会》的内容根据《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基本上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大体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旧戏也有缺点,第一是把孙、刘联盟的主谋和组织者鲁肃写成老实而无用的老好人,第二把大政治家的诸葛亮写成妖里妖气的老道,第三把言议英发、雅量高致的周瑜写得过于褊狭局促,第四把当时杰出的军事领袖曹操写得很容易上当受骗,糊涂得可笑。总之,在描画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方面,都不很恰当,不很符合历史实际的。虽然小说也罢,戏剧也罢,都不等于历史,可以容许有虚构、假想成分,但是,既然是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取材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而又能够增加政治意义和艺术气氛,怕毕竟要好一些吧。

新的《赤壁之战》首先替鲁肃翻了案。

鲁肃字子敬,是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的大地主,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就死了,由祖母抚养成人,年轻时就当家做主,这时正值汉末大乱,他散财结士,人缘很好。钱不够就“摽卖田地”,赈济穷人。由此可见他年轻时就是一个有主意的人。

周瑜做居巢(今安徽巢县)长,带几百人到东城拜访鲁肃,要求接济军粮,虽然鲁家的田地已经卖了不少,但还存着两囷米,一囷三千斛,鲁肃随便指着一囷送给周瑜,周瑜很惊异,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指囷相赠”的故事很出名,这件事也表明了鲁肃不但有主意,而且是有决断的人。

袁术兵势强盛,请鲁肃做东城长。鲁肃看出袁术不成器,成不了事业,便携带老弱,率领百多个青年勇士南到居巢投奔周瑜。周瑜介绍鲁肃给孙权,鲁肃指出当时形势:一、汉室不可复兴;二、曹操力量壮大,消灭不了;三、只能鼎足江东,看形势发展做打算。孙权极为器重,送他母亲东西,安下家业,依然像过去一样富足。由此可以知道,他不跟袁术跟孙权,看出汉朝必然崩溃,曹操必然代汉的前途,不但有主意,有决断,而且是个有见识的政治家。

公元208年,荆州刘表死,虽然孙刘两家有世仇,鲁肃建议吊丧,观察形势。这时刘备失败,寄寓荆州。他认为如刘备能和刘表二子团结一致,便该和刘备结盟,共拒曹操,如情况相反,另作打算。还必需先走一步,免得被曹操走到前头。不料鲁肃才到夏口,曹操已向荆州,鲁肃连夜赶路,才到南郡,刘表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正没办法,鲁肃乘机劝他和孙权联兵共同抵抗曹操。刘备很赞成,派诸葛亮做代表到孙权处商议军事,鲁肃的目的达到了。由此可见鲁肃在曹操取荆州之前,已经定计,和刘备结成军事联盟,并且还努力争取时间,和曹军赛跑,虽然没有能够阻止刘琮投降,却及时地争取了刘备,在战略上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主动。在赤壁战役中,他是一个决策的人物,是坚决主战派的首领。

鲁肃回来复命,曹操声言东下,来信恐吓,孙权的谋臣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反对。这时周瑜出使鄱阳,鲁肃劝孙权追还周瑜,拜为都督,鲁肃作赞军校尉(参谋长),大破曹操。

刘备要求都督荆州,鲁肃极力劝说孙权,指出力量对比:江东不如曹操;曹操初占荆州,还没有巩固;正好让刘备占领,安下家业。这样,曹操多一敌人,自己却多一盟军,最为上策。虽然,孙刘两家也有矛盾,但毕竟是次要的。这是在当时具体形势下,最有远见的策略;假如说,前一阶段鲁肃联刘拒曹是三国分立的第一步,那么,借荆州就是奠定三分之局的第二步。

分析汉末形势和鲁肃的阶级出身,可以看出江东群臣中,武臣主战的道理。

第一,在汉末农民大起义,到处都围攻地主庄园的军事斗争中,各地的大地主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业性命,都组织了武装力量,散财结士,把中小地主和青壮年农民、佃客用军法勒为部曲,和起义军对抗。在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支持不了的时候,就投奔更大的军事首领,求得庇护。三国曹操、刘备、孙坚父子等是当时最大的军事首领,他们的部将大都是带有部曲的地主武装首领。部曲的给养由赏赐的奉邑供应,一般的情况下是由子孙继承的。谋议之臣情况不同,带着家族门客,却不一定都有部曲。

鲁肃、周瑜、黄盖等武臣都是有部曲的地主武装首领。他们反抗农民起义,同样,也反对曹操的统一。因为统一的结果必然要损害他们在当地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相反,江东独立建国,他们不但可以保持原来的地位,还可以发展壮大。因之,他们的利益和孙权家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鲁肃在孙权召集诸将会议时,和孙权单独谈话,“像我这样人可以投降,你就不可以,因为我如降了,还可作下曹从事,累官可到州郡。你呢?到哪儿去?”好像是替孙权设想的,其实,这话也正是说他自己:很明显,不降,鲁肃这类人在江东是统治集团最上层的人物;降呢,只能做下曹从事这类小官,听任摆布了。

第二,为了保全以孙、刘为首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当时的唯一出路是联盟抗曹。鲁肃、周瑜的看法一致,诸葛亮的看法也是如此。这种相同的看法,由于阶级利益的一致,也由于当时的斗争实际的教训。关于这一点,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


在汉末群雄的斗争中,曹操挟天子,粉碎四面的敌人,成功的道理何在?

道理在群雄的自相诛灭,不能团结。

吕布反复,忽彼忽此,谁都恨他;袁术和袁绍分立;袁绍又和公孙瓒对立;袁谭、袁尚兄弟相残杀;韩遂和马超相疑;刘表虽通袁绍,却坐视袁绍之败而不救。这样,群雄自相诛灭,给曹操以胜利的机会。

结果,只剩下孙权、刘备两家了。这两家如再自寻干戈,前途就很清楚,不是内部崩溃就是为曹操所灭。

鲁肃和诸葛亮结交定计,合力抗曹,是和曹操争自身存亡,是当时情况下,唯一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