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论准备

对于战争的理论准备,我们要看到,双方依据两种不同的军事学说,产生了两种相悖的战争理念。

法兰西跟比利时

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他们保留了战胜时的武装和制度,并且加以完善,根据经验,这是正确的。所以,两国军队反映了它们的军事理论,这跟一战中的战术理论也差不多。

这套理论是说:战争的目的是打垮敌人的陆军,因为陆军居于军队的最高地位,也是战争中最靠谱的军队。不管什么行动计划,首先使用的都是陆军进攻,而且这也几乎成了定式,各级战斗单位也在各种教育训练中过分膜拜进攻。虽然在一战中,那种艰难的进攻仍然令人记忆犹新,但在战后的岁月,却已经渐渐遗忘。德格朗梅松的进攻理论现在已经被时间淘汰了,现在的替代观点是:在进攻前,先要让自己居于进攻地位。克服困难向前进攻的各种办法都已经被详细研究了,现在流行做法是使用正确的武装组织和大小不同的战斗单位,这些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

专家开始指责一战中的两军相持是军事学上的倒退。一般认为,应当用运动战来代替稳定战线。运动战的精髓在于军队不停地机动和快速穿插,这样的效果远比在固定不动的战线持续炮击要来得更好。

一种观点:进攻最重要的是在敌人占据阵地以前,就要迅速行动。这就要求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陆军,要强大到可以迅速突破敌人的防御,于是,突击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突然性。突然性是通过速度来实现的,法兰西人和比利时人都建立了可以快速投送兵力的部队。

为了避免推进太过缓慢,为了快速突破敌人防线,他们大大增加了火力配置,大多数的部队都装备了自动武器、轻重机枪、小口径炮、迫击炮和别的新式武器,这些打击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步兵支援武器已经产生了质变,同时也增加了数量。至于重型火炮,都被搭载在履带车辆上,这样可以快速调集。大多数的迫击炮用来突破铁丝网等防御工事,我们称之为快速摩托化师。它由步兵、车载炮兵、摩托化步兵、骑兵、摩托化机枪,还有坦克等组成。就像我说的,这是用来先发制人,阻止敌军巩固防线用的。在运动战中,需要将骑兵和机枪班、摩托化炮兵、装甲车辆、摩托车和其他兵器相互组合,这样可以大幅增加突破能力。

也就是说,一战的经验是陆军需要有最强大的突破能力,以便快速摧毁敌人的陆军。

不过,这种军事理论也会受到指责,比利时陆军少校洪斯代德这样说:

“‘一战’似乎没教会我们什么东西,至少我们没学到啥。除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战争理念跟战前也差不多,还是拿破仑战争后的经验。”

稳定战线其实是自动的,跟参战者的主观意愿恰恰相反。这是影响深远的一个事实,但我们只能按照以往的军事理论去理解,与现实不符。因为我们主观上并不愿意出现相持阶段,所以,就被军事专家定义为一场军事倒退。专家的意见是,现实遵从学术来发展,而不是学术遵从现实来研究。因为以前的战略教科书上讲的古典机动战术早就不适合现代战争了,我们必须适应新情况,建立新的机动作战理论。但是恰恰相反,专家认为,这种新情况反倒是违反了机动性原则。

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重拾拿破仑战争时代的传统战术,迫使敌人打运动战,就好比可以改变现实,却要返回过去。以前总有这种情况发生的,现在是,自我感觉弱势的,或者犹豫不决,不能下决心的一方采取守势。从现在来看,现在的防守技术决定了守势会稳定战线,而这种拖延时间的战术事实证明恰恰是很有效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战斗模式。

我们必须承认,突袭总是有利的,但要做到,必须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打得敌军来不及反应。但是这种事情可一不可再,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战术是,即便在不突袭的情况下也要后发制人地打败敌人。如果按照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古典战争经验来击败敌军,就要拥有很多武器、弹药和其他手段,足以支持一场长时间的大规模进攻,接连不断地给敌军毁灭性打击,直到把敌军彻底打垮。问题是,还没有哪个国家常备这么多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工具,来随时调用。所以,在战争已开始就用光所有储备狂轰滥炸,就算敌军全无防备,也会迅速削弱自己的实力。

而且,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危险情况,任何头脑冲动的进攻方案,都会给一个狡诈冷漠的敌人带来好处。他可以坚壁清野,进行全面防御,在进攻方耗尽了进攻力量之后进行大反攻,使敌军的疲弱之师陷于没有防御准备的战场之上,然后进行一场运动战。我们必须记住:在世界大战中,通常情况下,反攻比进攻更加有效。

现在的陆军的战斗目标,基本就是保护自己的家门口,然后本国人民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打破敌国的大门。

按照法兰西和比利时的军事理念,海军和空军主要是作为陆军的配属单位协助陆军完成任务的行动。法兰西人已经把海军建设到了国际限制军备会议所规定的最大规模,但是空军,法兰西人虽然也认为它在战争中至关重要,但毕竟空军不可能占首要地位。

既然把战争的主要任务交给了陆军,空军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协助陆军去做一些基本的任务了。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了配属航空兵的重要性,在战后的几年时间里,也非常惊喜地看到这一军种取得了让人吃惊的成绩,以及各军种之间更密切的关系,空军的重要性也被海军和陆军充分肯定。事实上,如果海军和陆军没有配属航空兵的帮助,想取得胜利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它们的发展趋势只能以越来越多的配属航空兵来不断加强自身的力量。

由于战时人们普遍认为敌人会发动空中进攻或空中化学进攻,所以成立了防空部,配有大型防空工具,用来减弱敌人的空中进攻对大型工业中心和人口中心的打击。继空军之后,1928年成立的空军部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陆军和海军人员对这个组织持不友好态度,他们虽然已经承认航空兵器的重要性,但一直认为它的能力只是用来加强和扩大陆军、海军的作战半径,而只有陆军和海军才是唯一可以发动战争并决定战果的军种。他们武断地否认独立空军使战争的形式和特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不认为空中化学进攻的巨大成就,认为总有办法使这种进攻变得无效。他们只承认仅在陆军和海军的合作行动时,空军才有一定的价值,因此,他们认为在陆军和海军之外建立独立的空军是无用的,因为空军只能依赖于陆军和海军才会有作用,所以成立空军部只是出于政治上的平衡之计,并不是基于技术、军事和航空方面的原因。但是,冲破种种困难和反对,空军部终于组成了一支独立于陆军和海军之外的部队。空军部在使用经费时,必须考虑到陆军和海军的配属航空兵、独立空军、防空和民航。

这种状况引起了陆军部、海军部与空军部长时间的对立场面,前两者高声呼吁要组建一支强大的配属航空兵,而后者则想办法减少配属航空兵以加强独立空军。结果,分配给配属航空兵和独立空军的航空兵部队的比例只能建立在折中的基础上,而不是依据其他的原因。

英国专家莱奥德爵士指出:法国的军事组织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统一,因为它不是从一个基本点上生出来的。法国没有把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组织,三个独立的部门负责三个不同领域的战争。这就导致三者中的每一个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都想为自己能完成任务争取最好的条件,从自己的利益去考虑战争。这种情况下,只有真正的协力同心才能协调备战和统一行动。而实质上,三者组织上的协作,不如说是个人间的协作,因为它们的协力同心,总是含糊的、不确定的和不经常的。

莱奥德爵士写道:

“毫无疑问,战争要求最大限度地统一使用全部国家资源。奇怪的是,现在即便是国家力量中注定要专门从事战争的力量,即武装力量还没有感到这种统一的必要性,只有在偶然的和个别的情况下才全面地考虑战争的复杂问题。在理论上各方面都同意整体力量取决于它各部分的协调的比例,但实际上每一部分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备战和行动。法国的武装力量三部分立及总参谋部分设三个参谋长的制度无疑是达到协调比例的最不恰当的制度,这种协调比例只有在对战争问题统一考虑时才能达到。”

根据世界大战的经验,法国和比利时政府在同盟条约中规定,在战争时期,他们的陆军和海军应该归属同一联合指挥部。但对空军并没有做这样的规定,可能根据两国当时使用空军的观点,还做不到这样高度的统一。这两个国家的武装首领在自身观念里有着非常真诚的态度,所以就战争而言,简单的,我们可以把两个国家看为在同一指挥下统一行动的一个国家。

德意志

德意志因为《凡尔赛和约》的缘故,增加了种种限制,再加上德意志化学和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具有完全不同的军事理念。从一方面看,因为受到种种限制,至少目前来看,它无法跟敌人处于同等地位。另一方面,化学和航空技术的发展,又让它自信有与敌人在空中一战的资本。

一战表明,自从有了速射武器,尤其是口径较小的速射武器,这就决定了,己方兵力必须远多于敌军,才能进行一次成功的进攻。现在,就算攻守双方使用的武器都更加先进,双方火力等样增加,取胜的关键,也是数量的优势。由于这种理由,德国人的结论是:以后的战争,就像一战那样,假定攻守双方武器一样,小的军队就能打赢大的军队。无论哪一方认为自己实力弱小,或者准备尚不充分,就可以随时推迟决战,进行固定的壕堑防御。在被攻陷之前,必须使用优势力量,进行长期的、痛苦的、耗费巨大的消耗战。

德意志无法指望在地面投入数量优势的陆军,想要打破战争平衡所需要的数量优势,它还差得远。所以,德意志想要占上风,就不能寄希望于陆军,因为地面战它是不太可能战胜的。德意志的战争计划应该是,在别的战场上还没有取得胜利之前,自己的陆军不能先失败,也就是说,德意志地面抵抗应该拖到空中部队取得胜利。

德意志在短期的犹豫之后,水面战斗的计划就被放弃了,改为在水下打潜艇战。根据一战的经验,潜艇更能让敌军的交通线受到致命打击,同时也能保护自己的海岸线。所以,德意志海军仅仅建造了少量巡洋舰,之后就大量建造潜艇。德国人很清楚,一旦战争爆发,海上的贸易就必须放弃。一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就算你有大量水面舰艇,海上贸易也只能放弃。所以,未来战争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在没有海上交通线的情况下,坚持到战争结束?

为了更好说明德意志的未来战争理念,我会引用最近由德意志总参谋部出版的《19××年战报》的一些文件内容,这些文件是1928年1月由德意志总参谋长罗伊斯将军递交给德意志总理的战争备忘录。

战斗意志和战争能力并不存在于敌军,而在于敌国。因此,只有利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才能消灭敌国的战斗意志,把它们的战争能力彻底破坏。对于敌人来说,军队本身并不绝对重要,而只是相对重要,只能说明,能够对我军进行抵抗。或者说,只有在我军采取行动时,敌军才发挥一定的重要性。所以,从绝对意义上说,我们没有必要摧毁敌军。假定在世界大战中,我们的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如果能够更加大胆一些,我们肯定可以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可以让敌军在物质上没办法把战争持续下去。

而空军则可以在没有陆军和海军支援的情况下,直接对敌人的内陆心脏地区进行军事打击。空军独立作战的能力强大到甚至可以不需要其他空军单位的支援,所以,飞机是一种攻击效果最好的兵器。

地面制胜,主要是靠剥夺敌军地面部队的全部抵抗能力,使之不能保卫国家领土,从而打开攻占其土地的通道,占领其各种中心,最终强令对方服从于战胜国的法律。所以,陆战的首要任务就是彻底消灭敌人的战斗力量和物质力量,粉碎他们的盔甲,后面就可以对敌国采取进一步行动了。一战证明了,这个方法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煎熬,消耗大量财物之后才能完成。

水面制胜,主要依靠海军的行动,截断敌人全部的海上供应,迫使它无法维持战争。但是除了特殊情况,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在世界大战中,就算我们从战争开始就被迫放弃了海上交通,但是我们的海军也仍然坚持战斗了好几年。

空中制胜,则只需要通过空袭,让敌国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就可以了。空袭的好处是可以不受限制,随意选择进攻目标。地面行动只能针对敌军陆军,水面行动只能针对敌军海军和水面非军事的资源基地,而空袭则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无论是针对陆军、水面资源基地、空军,或者敌国本身。它一般是针对抵抗力量最为薄弱的目标进行,也就是敌国本身的不设防国土。

目前,把航空兵和毒气结合起来使用,就可以对敌人最核心和最脆弱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打击,也就是对敌人最重要的政治、工业、商业及其他中心进行袭击,以此来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直到把这种意志摧毁为止。

要想逼迫敌人在空中这个战场决战,就要压制陆上和海上的战争,以防止敌人在陆上或海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换句话讲,就是必须挡住敌人的陆上军队,并且不管海上交通是顺利还是受阻,都能使国家的生活维持下去。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因为我国有特殊情况,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1.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和地理位置,不管与哪个海军强国作战,都不能寄希望于我们的海上交通。即使如今我们有优势的海上舰队,也不能保证海上交通的安全,这些敌人都已经知晓了。因此,纵使拥有比敌人更强大的海上舰队,我们也不得不放弃我们的海上交通,就算有人知道怎样使用潜艇部队,结果也不会有例外。另外,即使我们的海上舰队的确占有优势,并能成功阻止敌人的海上交通,那我们也只能对其中的一个敌人——英国,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其他国家都有陆地界线,通过边界线至少可以进口供需品;而能达到决定性结果的国家也就是海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和它作战想取得胜利,即使有可能,也必将十分困难。

因此,实话实说,我们的海上舰队是不会取得好的战果的,就像我们在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一样。基于这些原因,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放弃海上舰队,把这些资源用于其他地方。没有了舰队,我们也不用担心它会被击败,或是时刻考虑怎样去隐藏它。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敌人的海上舰队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它只能空对一片无际的海域,却找不到可作战的对手。

我们要考虑的是,首先不让敌人的舰队偷袭我们的海岸线,其次是阻止敌人的交通,这两件事可由我们的海上潜艇部队来完成。只要是讲到海上战争,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去考虑。

既然没有办法保卫我们的海上交通,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不用依靠这种交通也能进行战争的合适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想办法与中立的国家进行交易,只要不像上次战争一样遭受所有国家的包围。但我们的思想必须是朝最坏的方向做准备,政府应有切实的方案来应对这种极端的状况。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这是很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战争时间越短,越容易解决。

2.在地面上,我发现,我们会面对那些恐怖的陆军。就算是在理想状态下,敌人的全面防御,也会造成很大的抵抗力,我们将会耗费大量财物才能击败敌人。因为我们无法封锁敌人的水面,敌人却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中立国进行补给,物资仍然可以投送到前线去,从时间和空间拖延战争。按照习惯上的看法,在地面一决雌雄,可就算击溃敌人顽强的抵抗能力,就算是在理想状态下,也要经过漫长的死斗,浪费大量的财物和精力,更糟糕的结果是由于我们得不到水面补给而处于劣势地位。最好的结局是:跟一战一样,哪怕我们战胜了,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

请记住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在优势数量的敌人面前,很可能我们根本没办法投送更多的兵力。根据经验,要打破相持状态,就要优势的兵力和武器,因此,防御是简单的,而进攻则是非常困难的。

地面战争的表现形式跟一战很相似,因为陆军单位的兵器、装备、建制、体制都基本相同。擅长防守的人可以从防御体系上得到很多好处,把敌人拖进相持阶段。

在军事学上,普遍认为这种相持阶段是一种学术倒退,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特殊技术所产生的特殊状态,我们必须适应它。现在,国外有一种回到运动战的趋势,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种肯定会失败的趋势。因为这种相持状态的深层原因,决定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很多国家的国境线长度也决定了无法展开数量巨大的现代化部队,而且大量速射武器的出现,也使得防御方更加有利。跟战斗人员的主观意愿相反,下一次战争肯定还是一战中的那种相持阶段,当然,这违背了战斗人员的主观意愿。但是我能肯定,在地面战争中,少数人完全可以防御多数人的进攻,所以,在地面战决胜,我们会处于不利地位。

3.在空中,你会发现,相对于水面和地面,我们的处境相对更好一点。至少在空中,我们跟敌人处在同一水平上,这跟工业技术发展的关系不大。这就是我们选择决战的战场,这跟敌人的意愿相反。利用空军,我们不但可以阻挡敌军陆军,而且可以在不依靠海上贸易的情况下取得空战的胜利。为了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必须将绝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空中去。

通过限制陆军和海军的行动,使其严格地限制在空军任务需要的范围内,我们就能自然地增强空军,并相应地减少陆军和海军。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就必须对敌人领土最核心和最脆弱的地方采取最猛烈残酷的攻击,而空军的目标则是尽快地摧毁敌人居民的战斗意志。

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报告中总参谋部在备忘录中提出的观点,已经被德国政府接受。不过,已有国际公约法令来禁止航空化学兵器的使用,这种对非武装的居民采用的残忍武器已经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如此,罗伊斯将军的设想,即战争组织应完全地对非武装人员无限制地使用航空化学兵器的想法,看来是会受到全社会的反对的,在政治上也是不明智的。罗伊斯终究还是胜利了,这是由于下述原因:

1.所有大国都在积极准备航空化学兵器,并庄严承诺自己绝不首先使用,除非敌人先使用,这就清晰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相信别的国家会遵守这条禁止使用航空化学兵器的条约。这种不信任是普遍的、自然的和合乎逻辑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相信敌人会放弃某种已经被证明了很有效的武器。所有国家都在准备航空化学兵器,到了战时,它们就可以及时发动航空化学战争。当各国倾尽所有投入这场战争,没有什么武器是不能使用的。只要相信某种做法是对自己有利的,那么该国会毫不犹豫地违背任何公约,因为人们不愿放弃任何取胜的机会。而另一方也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航空化学战争就会残酷地继续下去。不管你希望这种禁令有效还是无效,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做好面临航空化学战争的准备。

2.要准备应对一场不能预测结果的事件,就必须按照能使自己成功的办法去准备。因此,要想成功打败航空化学战争,就必须使自己不管处于何时何地都能对敌人实施突然的袭击。如果等待敌人发动战争,然后手忙脚乱地去躲避它,必将失去优势,这样做等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

3.在人类自身的意识里考虑到自身利益和国家存亡时,一切公约的价值都等于零,每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感都毫无意义,这时要考虑的唯一原则就是保存自身和击杀更多的敌人。

1927年,德国就发动了一次大范围的军事改革,建立了国防部和最高统帅部,这就使得其他各军种的指挥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总参谋长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三军的分配份额就由他决定。因为他了解战争的复杂,他的任务就是确保三军的重要地位,以便可以从整体上产生最大的军事效力。

总参谋长并不能完全独立行使他的重要职责,他必须请示国家首领,获得批准才能执行计划,如果遭到否决,总参谋长就得自动去职,因为如果不是按自己的想法去组建武装力量是不会产生好的结果的。如果他的计划得到批准,那么就会使他的权威变得至高无上,因为国防部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负责按照总参谋长制订的计划去组建武装力量。他在战争时期将变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这也使他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最初,德国总参谋部中的成员是由从武装力量中选出的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进步和有智慧的军官组成,他们在平时和战时负责帮助总参谋长传达指令。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军事学院,在总参谋长的指导下,一群总参谋部军官在那里研究协同作战的问题,1930年第一批军官在军事学院毕业。这个组织的基本目的是把全部武装力量资源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上,以便达到统一的目的,给军官们统一的指示。对各武装力量组成成员,则强调战争中最高的要求就是胜利。这样做可以让武装力量的每个组成成员都了解,在战时不管接到什么样的任务,都和其他任务一样重要,为了胜利,所有任务都是必不可少的。

罗伊斯将军在得到国家首领的批准后,就把他的想法付诸到对这个组织的训练中,并反复灌输纪律教育,这是组成战争潜力的精神基础。

陆上部队作战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他们应该用最少的资源来坚决抵抗,以便把大部分的资源留给直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军队。这种思想在国外是人人都知道的,而必然的结果是德国陆军将在一开始就遭到大规模的进攻。但人们坚信,不管进攻多么强大,在遇到顽强的抵抗时,敌人将很快筋疲力尽,因为在战争开始时,没有一个国家会做好长期进攻所需要的大量物资。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这样做,他们都是首先做好工业生产计划,来生产战争中所需要的各种兵器。

可以看到,关键问题是,要在战争初期——也就是在敌军准备开战时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下存活下来。一旦敌军初期的进攻力量消耗完了,而且在别的战场也没有取得进展,那我们就有时间去应付别的情况了。

我们只要采取坚强而有弹性的抵抗,就能轻易地把敌军拖死在一个固定战线上。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只要让敌军处于艰难境况就可以了。我们只需要用小口径速射武器建立一条漫长的防线,并且逐步加强,使它越来越坚固就可以了。平常时候没有必要去研究该防线的性质,只要先指出该防线的主要防御点,比如确定使用什么兵器、多少弹药,把它们部署在什么位置,怎样利用附近居民,特别是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指定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尽快把预备队集结到危险地区的后方,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马上投入战斗。这样的话,就可以在敌军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发动具有威胁性的进攻前,就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而这只需要一个小规模的单位就可以从事准备工作了。

地面部队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办事的,不过计划防御并不影响德意志陆军的进攻理念。恰恰相反,在给各级士官训话时,要告诉他们一个关键的问题:防御,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任何防御,最终都要转化为进攻。在作战训练时,不管这支军队规模有多小,作用再怎么不重要,都要时刻抓住进攻的机会。

水面部队就必须把野心束缚在保护海岸线,抵挡敌军的水面攻击,建造潜艇和其他神出鬼没的兵器来截断敌人水面交通线。当然,那些已经造好的巡洋舰还是要出海巡航的,不过战争爆发后,就要返回基地。这个理论依据是:那些珍贵的人才要用在执行主要任务上,而不是去执行那些不重要的任务。

由于我们已经可以在空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且,主要力量都被集中在空中,独立空军的组建目的就是为了攻击。不光是兵器和物资,战斗人员的战斗理念也要跟上。一切次要目标都要服从于建立和发展独立空军这个主要目标,所以,海航和陆航都可以取消了,去建设一个强大的独立空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