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拿按摩疗法的点穴与选穴

点穴疗法就是术者用手指在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为依据,具有简便、易学易懂、安全速效、易被接受等优点。

点穴疗法的起源,一支源于古代按摩术的按法;另一支源于中国武术中的点穴术和解穴术。此法在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都得到自成体系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学习和运用点穴疗法来强身健体。

点穴疗法的作用原理

(1)调整阴阳:阴阳调和则人体健康,阴阳失调则为病。如阴阳失调,则导致“阴盛则阳病”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临床证候。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证候属性来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

点穴调和阴阳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点穴手法补泻来完成的。如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引起高血压病、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取太溪穴用补法,配太冲穴用泻法来调整阴阳平衡。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点穴疗法能通过手法的补泻来补充正气和泻除邪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活血通络:经络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特点,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制,在穴位上以手法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点穴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①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外伤及手术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儿童脑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臂丛神经不完全性麻痹,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腹及坐骨神经损伤等。

②脊椎疾病,如颈椎综合征、落枕、腰椎后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脱出症、腰骶及骶髂关节损伤等。

③上肢骨与关节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腕关节扭挫、腕部腱鞘炎等。

④下肢骨与关节疾病,如坐骨神经痛、臂部软组织损伤,股内收肌、腓肠肌痉挛,膝关节痛及韧带损伤等。

⑤其他,如头痛、牙痛、呃逆、癔症、小儿消化不良、感冒、急性咽喉炎、遗尿症等。

(2)禁忌证

①急xìng • bìng,包括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急腹症、传染病。

②严重心脏病、肺结核、癌症。

③出血性疾病。

④严重皮肤病。

点穴疗法的主要手法

点穴疗法有5种主要的基本手法,即:点法、按法、掐法、拍打、叩打法。

(1)点法:即以指端或肘尖或屈指指背,着力于施术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故称点法。

①单指点法。术者中指微屈曲,拇指、食指端分置于中指端的腹背部,以中指端着力点压施术部位。常与揉法配合,为点揉。

②多指点法。以拇、食、中三指并拢,点按穴位处,称三指点法。此法用于四肢、胸腹及肩关节肌腱处。以五指并拢呈梅花形,共同点于穴位上,称五指点法。此法用于肌肉脂肪层较发达的部位。

③屈指点法。术者以食指或中指屈曲,以指背突起骨端着力于穴位点按。此法主要用于穴位较深、面积较大的部位,为强力点法。

④肘尖点法。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点之或点而循之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肌肉丰满的穴位或体形肥胖者,是重力点法。

点法用力分为轻、中、重3种。

轻点:其力轻而富有弹性,是一种较弱刺激的手法。偏于补的作用,多用于小儿、妇女、年老体弱及虚症患者。

中点:其力界于轻重之间,中等刺激量,能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补虚泻实。

重点: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偏于泻,主要用于青壮年,体格健壮,软组织丰厚部位。表现为实证者,有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点穴开筋,消肿止痛之功效。

操作中切忌用暴力,而应由轻到重再到轻,柔中带刚,反复施力。

(2)按压法: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按而压之,称按压法。

①操作与要领。拇指伸直,余指扶于施术部位之侧旁,或以四指握紧,拇指末节紧贴食指桡侧,以指端着力深按而抑制,缓慢移动,间断按压,压而不动,提则轻缓。压时拇指与被压部位呈45°~90°,操作时或以拇指端向上下、左右拨动(按拨法),或以拇指端转动。但拇指端不应在皮肤上滑动或移动。

②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扶助正气,镇静安神,驱风散寒,消除烦闷,舒展肌筋,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3)掐法:以指端甲缘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手法,称掐法。

①操作与要领。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端甲缘,在施术的穴位上重按而掐之。用力轻重及节律依受术者年龄及病症虚实而定,酌情施术。本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取穴要准,不可掐破皮肤。主要用于治疗瘫痪,共济失调,头痛,感冒。急救时常用此法,如掐人中、涌泉。

②作用。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温通经络。

(4)拍打法:即术者食、中、无名、小指并拢,微屈曲,拇指靠近食指,掌心空虚,拍打时各指腹与大小鱼际接触被拍打部位的皮肤。

本法是一种带震动性的中等刺激手法,以肘关节活动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节协调配合。拍打胸腹时,最好在深吸气后进行,拍打法用力与中点法用力相同。

拍打法的作用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健脾胃,壮肾。实证、虚证均可应用,可作为强身保健之法。

(5)叩打法:分指腹叩打和指尖叩打。指腹叩打法手势同拍打法,即以五指腹接触皮肤;指尖叩打法是以五指微屈曲并齐,以指尖叩打施术部位,刺激面积大,作用同点法,多作为重手法。指腹叩打用力向前下方,为轻刺激手法。

点穴疗法的补与泻

点穴疗法的补与泻在治疗和保健中是至关重要的。

补法是指术者将操作手在穴位上进行力度较弱、频率较缓的操作手法,使受术者有一种力量柔韧、含蓄、内在的感觉。

泻法是术者将操作手在穴位上进行力度较强、频率较快的操作手法,使受术者有一种力量剧烈、表现通达的感觉。

此外,还有许多补、泻手法,如循经补泻、时刻补泻等,因较复杂,不易掌握,这里不作介绍。

点穴疗法的穴位和刺激线

点穴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还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线。临床常用穴位有140多个,在这些穴位中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如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太阳、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另一部分是阿是穴,还有经验穴等。

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做出明确诊断,辨证辨病,以及制定立法,取穴,选择刺激线计划。做到取穴有据,施术有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2)施术前,给病人或家属说明病性、治法、疗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后等。

(3)施术时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循序渐进,最后再以轻手法缓解。极度疲劳或醉酒时暂不予点穴治疗。

(4)手法轻重要适宜,重病轻治因属无效,而轻病重治亦非所宜。

(5)点穴治疗后局部常有酸、麻、热、胀、抽动等感觉,以及皮肤红润,甚至皮下瘀血、全身出汗、发热等反应,对此无须处理,会自行恢复。反应较重如出现头晕,恶心,脸色苍白或休克时,一般可按压鼻膈,快手法掐手指,足趾甲根,即可缓解。如因重刺激背部而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者,应立即拍打肩、背、头部或按压腰眼,抓拿腰三角肌、腹壁肌等,以缓解反应。某些受术者术后症状加重,但一般3~5天后反应即可消失,随之症状亦可缓解,故应于术前预告受术者,以免误会。

(6)疗程与疗期。一般每日1次,反应重者隔日1次。病情轻者10天为1个疗程;慢性者可1~2个月为1个疗程。有人治疗一段时间后进展缓慢,可暂停一些时间,然后继续治疗。

推拿按摩疗法的选穴

(1)近部选穴:即在受病的脏腑,五官、肢体的部位,就近选穴进行治疗。例如,胃病取中脘、梁门;肾病取肾俞、志室;肩痛选取肩髃、臑俞;膝痛选取膝关、膝眼;眼病选取睛明、瞳子髎;鼻病选取迎香,巨髎;耳病选取耳门、翳风;面颊病选取颧髎、颊车;口齿病选取大迎、承浆、地仓等。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意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

(2)远部选穴:亦称远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此法在具体应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①本经取穴。当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之后,即可选该经有关穴位治疗。例如,肺病取太渊、鱼际;脾病取太白、三阴交;急性腰痛取人中等。

②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治疗必须统筹兼顾。例如,呕吐属胃病,当取中脘、足三里。若由肝气上逆导致胃气不降而呕吐者,则当同时取太冲,肝俞、平肝降逆,使胃不受侮,呕吐而止。又如,鼓胀水肿晚期,显现肝、脾、肾数脏同病的症候,针灸处方常常选用3经以上的穴位。因此,异经取穴法在处理错综复杂病例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3)对症选穴:对症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范畴。例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神门安神,关元温阳等。个别症状的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应用时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适当地采用对症选穴法,也是针灸处方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此外,痛点选穴(阿是穴)亦属于对症选穴法。此法从《内经》中“以痛为例”和“在分肉间痛而刺之”等刺法演变而来。临床上应用压痛点治疗击仆,扭伤,痹症等疼痛。

推拿按摩的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上述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运用的方法。它与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相比用意更深刻、更具体。因此,它在针灸处方中占重要位置。历来配穴方法很多,现将常用的5种配穴方法予以介绍。

(1)前后配穴法:在《灵枢·官针》中称为“偶刺”。应用时先用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前指胸腹,后指背腰。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病,类似俞募配穴法,但取穴不限于俞穴和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例如,胃疼痛者,腹部可取梁门,背部可取胃仓等穴。

(2)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趾下肢和腰部以下。《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例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脱肛、**下垂取百会;头痛项强取昆仑等。这些都是根据《内经》的启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3)左右配穴法:这是从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就是左右配穴法的应用。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病,例如,左侧面瘫取右侧的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的合谷;左侧头角痛取右侧的阳陵泉、侠溪,右侧头角痛取左侧的阳陵泉、侠溪。又因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对于内脏病症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以加强其协调作用,如胃病取两侧的胃俞、足三里。此外,亦有舍患侧取健侧者,如偏瘫,痹痛等用此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4)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从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即阴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这种配穴方法对于一般常见病症者均可采用,取穴不限于原穴和络穴。

(5)远近配穴法:即选穴原则中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例如,胃病取中脘、胃俞等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公孙等是远取法。亦可将远近两者配合起来使用,但处方必须以符合病情、分别主次、繁简得当为原则,切忌杂乱无章,无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