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能令万古传(1)

一读唐诗,总觉得满纸珠玑,满目琳琅,常常忍不住在一些佳句下面画线,密密加圈。其中的千古名句不胜枚举,出自一流大诗人之手的自不待言(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一流大诗人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不少出自不那么鼎鼎大名的诗人之手。这些诗人的名字,往往就因为那一两句名句的永久生命力而成为不朽。

比如初唐的王湾,他的生卒年不详,诗作大多散失了,《全唐诗》中也仅存其诗十首。但是其中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他初到江南看见万里长江和早春景色。中间两联,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他的名字闪闪发光地镌刻在了中国诗歌史上。

当时的燕国公张说就十分欣赏这两句,将它题写在政事堂上,每每以它作为好诗的典范。直到晚唐,诗人郑谷还在自编诗集卷末题道:“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了对这两句诗的无限景慕。这两句诗气象阔大,一个“生”,一个“入”动感十足:美丽的海日诞生于黑暗的残夜中,但终将驱走残夜的黑暗而给人光明。萌动的春意显现于残余的旧年里,却已经入主旧年的残余而示人生机。这两句,绝在构思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炼意炼句,虽然镂心雕肾,却又妙语天成,不见丝毫斧凿痕迹”(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妙在写时节、状景之中写出北方人初到江南的惊喜,又充满了哲学的意味,新旧交替、希望永存,给人韧性的启示和乐观的鼓舞。

这样的诗人还有刘希夷。他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写流年似水、红颜易老,充满了对人生和生死、时间的深沉感叹,“花相似”与“人不同”的对比,自然而深刻;“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的回环反复,表现了时间的绵逸悠长和大自然的永恒不变,读起来充满了音乐性,使这两句诗更富于艺术魅力。前人有“妙绝一时”的评价,其实倾倒的岂止是一代的读者!

这两句凄美婉转的名句还有着两个绝不浪漫的传说。其一是: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也是个诗人,刘希夷刚刚写完这首诗,还没等向外界展示,被宋之问读到了,宋之问因为喜欢诗中的这两句,苦苦恳求将这两句诗的著作权让给他。刘希夷不肯,宋之问勃然大怒,派人用上袋把外甥压死了。其二是想出这两句之后,诗人自己也觉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但觉得生死由命,加上不忍割弃,还是保留了下来,结果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见《大唐新语》、《本事诗》)这些故事未必能信,但都说明了这两句诗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们被它感动的程度。

韩翃是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但是他的名字得以流传,要归功于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是他的《寒食》诗中的第一句。写寒食时节到处鲜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景象,若写“春城处处皆飞花”便落了寻常笔墨,诗人用“无处”、“不”两次否定来强调,极写春花之无处不开,春色之无处不染,生机流动,暖意融融,有和风拂面、花光照人之感。前人对他有“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的评价,确实非虚。

关于韩翃也有一则轶事。韩翃中进士后多年闲居,已到暮年,有一天半夜,有人敲门敲得很急,开了门,来人祝贺他“新擢驾部郎中,知制诰”。驾部郎中是掌管皇帝车马的官职,知制诰是负责给皇帝写诏书布告的官职,这在当时是较为尊贵的职位。韩翃不敢相信,便说:“必无此事,肯定是弄错了。”坚决不肯接受。当时正好有一个江淮刺史和他同名同姓,中书问皇上把这个官职给哪一个韩翃?皇上(德宗)御笔将“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写了一遍,然后批“与此韩翃”——就是说:给写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可见对这首诗的欣赏。这首诗的本意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只是对节令风光的描绘,有人认为是讽刺当时特权阶层,有人认为是不满得志君王对高洁亡灵的亵渎。但是描写寒食佳节和春天景象,意象之美,情韵之丰,诵之唇齿生香,有没有深意倒显得不那么要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