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亲迎之日

尽管有点被兄长的歪理说服,但王琅并不准备表现出自己的动摇。

她不再接王允之的话,转而去思考致使他这么说的原因。

是和王羲之产生了什么不快?

还是荀氏那边有结亲前未提及的隐患?

或者和现代的很多准新人一样,有点婚前恐惧症,婚期越近越紧张?

王琅满脑子猜测,深恨一回来只顾着和兄长说话,没有先摸清家里最近的动向。

虽然她知道司南司北肯定一下船就在通过近仆之间的渠道替她收集信息,探听消息,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对她现在要做的推测没有任何帮助。

正胡思乱想间,被王允之揉了揉发顶,听到他在耳边轻声问:“找个人侍奉山山吧。”

王琅还没反应过来:“我有司南司北,身边近从目前够用。”

王允之道:“我说的不是那种侍奉。”

王琅愣了愣,从他轻不可闻的声音里猛然领悟,继而哭笑不得:“阿兄是自己娶亲了就来想我的事吗?”

南北朝的各种乱事浮现在她脑海里。

她想起山阴公主和自己的皇帝胞弟关系极好,觉得弟弟六宫佳丽万人,而自己只有驸马一人很不公平,皇帝想想深以为然,便给她找了三十多个男宠供她享乐。

山阴公主的母亲王皇后好像还是琅邪王氏女,显然是为了维护门第权势,才屈身下嫁给寒门武将出身的南朝皇室,根本没有拿士族教育子女的方式教育皇室子女。

然而在意公平这一点似乎是时人常有想法。

王戎的妻子就对夫妻之间称谓不同的事情十分不满。当时位高者称位卑者为卿,所以丈夫以卿称妻子,妻子却不能以卿称丈夫。王戎妻子爱以卿来称呼王戎,王戎说不合礼法,让她以后不要再这么称,妻子则振振有词回答:“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亲昵你喜爱你,才用卿来称呼你,我不这么称呼你,谁该这么称呢?)

王戎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听任她这么称呼。

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的时候把这则逸事记进惑溺,表达自己批评的态度。但事情的发展正好相反,夫妻两人的对话成了夫妻恩爱的象征,留下卿卿我我的成语,卿卿也随之成为对爱侣的代称,直到近代还沿用不衰。

王允之过去不想这些事,现在却为此烦恼,大概是之前和她一样单身,兄妹之间没有区别,如今婚期将近,“自己有的妹妹也要有”之类的想法一下子冒了出来,意识到她婚事上的阻碍。

绕了一大圈,连和亲这种惊人之论都抛出来,最后竟然是为了这件事。

王琅颇感虚惊一场,放松下来笑道:“我还当发生了什么。阿兄大概不知道,司徒府之前有考虑过这件事。”

王允之挑起眉。

“我也是听仁祖提起才意识到,有一阵子每次到司徒府,座中总有来拜谒司徒的年轻俊彦,春兰秋菊,各有千秋。按仁祖的观点,是故意挑我在的时候请这些人登门,观察我的喜好态度,烧金试玉。”

王允之微怔:“他还与你谈这些?”

“仁祖率真,而且这也没什么不可谈的。”王琅说着说着不禁一笑,“我原先没想过这种可能,毕竟建康城里最出众的年轻人就在司徒府和我做同僚,每次入府都相见,其他人横竖都比不上几名府掾,请来纯属多此一举。不过仁祖提起之后我留意观察了一番,发现确实同他说的一样,是司徒府有意在约形形色色的士族年轻子弟上门。”

生活在东晋这样的时代,若是身边男子太过优秀,很容易引发谢道韫式的不满,即对自己的丈夫看哪都不顺眼,觉得不如出嫁以前的身边人。

王导幕府里的掾属是年轻士子里的翘楚。

袁耽魁梧倜傥,高风振迈,是东晋士族里极少见的雄爽类型。谢尚妖冶流丽,神怀挺率,是王琅心中晋人风流的代表。王濛在时人眼中风姿最佳,轩轩韶举,有如神仙中人。几人之外,常常也会加入集会中的王悦清润如春云,淡冶如春山,让王琅每次到司徒府常常会产生目不暇接之感。

不过王琅无意在自己的婚事上做文章,对男女欢爱也没觉得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索性不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类的话语,而是道:“阿兄如今自己都还未成婚,要给妹妹身边添人,至少等阿兄自己有所体验之后再来推荐吧。若是婚前害羞紧张,我倒是可以陪阿兄多说说话。”

趁王允之反应过来发作之前,王琅赶紧一溜烟跑了。

亲迎当日,王琅着一身男装,混进男方傧相行列。

婚礼傧相一般由男女方的亲属担任。王舒这一支人丁单薄,他自己只剩下王允之、王琅这一子一女,早逝长子王晏之遗留的长孙年龄尚幼,不知能不能熬过早夭;唯一的亲弟在王敦之乱平定前去世,没留下子息,导致王允之成婚时男方家的傧相只能往王舒堂弟家借了王羲之、王胡之两人。

王舒堂兄王导这一支里,王悦带着异母弟王恬也来帮忙,给男方撑足脸面。

王琅本来犹豫要不要跟在男方傧相行列里去迎亲,按礼她只要留在男方家里,作为小姑等着新妇上门就好,想了想王允之性子偏冷,最好有个嘴甜的在旁边帮衬,给女方家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万一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可以随机应变,防止新人太紧张,于是换上男装陪兄长一起去女方家迎亲。

不过事实证明,王琅完全是操心过度。

请来或者主动来帮忙的四人里,王恬和王胡之尚未娶妻,纯粹是来充人头外加熟悉婚礼流程,为自己以后成婚做准备,王悦和王羲之才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帮手。

然而这两人都心情轻松,王羲之还在拿王琅开玩笑:“好俊俏的小郎君,幸好是去迎亲,否则怕要被堵在路上不让走。”

晋人围观美人围观得理直气壮,坦坦荡荡,尤其以都城市民最爱围观。遇上特别喜爱的美少年,建康城的妇人会手拉着手围在美少年身边,等她们欣赏够才放人。至于掷果、掷花、掷香帕等事迹都常有发生,王琅自己在建康就遇到过几次。不过对于迎亲这样的大事,市民们很有分寸,即使不派人事先开道,观者也会自觉围在道路两边,不会堵塞道路,延误吉时,这是首都人民的自我修养。

王琅正待谦逊两句,王恬当即接话:“堵上了也无妨。山山又不是卫玠那等弱不胜衣的人物,不怕被看杀。”

他和王琅年龄相仿,大概处在青春叛逆期,对王琅的态度忽冷忽热,很难捉摸。王琅对他就简单的多,好话照单全收,坏话置若罔闻,该维护维护,该教训教训。

王悦向来不管她和自己二弟之间的事,听任两人内部处理,这时候转向王允之:“渊猷今日娶亲,还是该多笑一笑。看琳琅这么笑靥如花的样子,不知情的人要以为是琳琅娶亲。”

王允之瞥他一眼:“劳烦长豫费心,荀家人不至于以为能得到山山,其他无关之人的看法更不必在意。”

这两个人怎么又较上劲了。

王琅夹在两人中间,笑容不由有些僵硬。

又见王允之转头向她笑道:“山山可还记得四年前在曲阿遇到的那对兄弟?”

你是小孩子吗,王悦说了你,你不给他笑脸,然后立刻转过来对我笑。

还有王悦也是,那么包容稳重的一个人,怎么还先开口挑事。

王琅满腹吐槽不敢说,表面上还如常回道:“记得,年长的那位自称是颍川荀蕤,不就是阿兄新妇的兄弟吗?”

王允之点点头:“他们还没见过我。”

居然人都没见过就定亲,古人真的是盲婚哑嫁。郗鉴定下王羲之那次好像也是只让门生到东厢挑人,不仅自己没去,也没让儿子去替妹妹看一眼未来夫婿,心真是大。

正感慨着,王琅突然意识到不对:“没见过?”

王允之:“嗯。”

王琅沉默一会儿,抬手慢慢捂上脸。

她还记得自己在江上唱完改编自王维《少年行》的五言短歌,未免引来追问和麻烦,便故意误导两人,把她和王允之往前朝卫霍时期之人身上联想。

今日见面,不是故人重逢,而是白日见鬼。

王琅在黄昏时分乘并车入城,天光昏暗,帷幕四垂,又接近宵禁时间,除了早早收到信的王家本家之人,其余人都不知道她当晚已经入城。

次日有人看到她前往司徒府拜访,小王入城之事才逐渐在建康流传开,让本来想堵城门口围观她入城风采的建康市民捶胸顿足,大失所望。好在婚礼吉时早早卜定,不会更改,有心看玉树的建康妇人少女就围在从乌衣巷王宅到青溪荀宅之间的大路两边,伸长脖子等着看王家迎亲的车驾经过,准备先观赏王、荀两家玉树,第二天再到乌衣巷附近碰运气,看能否有机会撞上小王出门。

他们并不知道王琅也混在男方傧相里,只是为了看去迎亲的王氏子弟,以及回程时将与王氏一同前往乌衣巷的荀氏二玉——荀蕤、荀羡,准备享受珠玉荟萃的盛宴,一饱眼福。

谢安和谢万兄弟没有去看迎亲。

虽然两人都对当轴士族的婚礼仪式怀有好奇,但第一天去观礼的肯定是两家中表亲与王侯贵胄,寻常人根本进不了乌衣巷王宅大门,第二天再去就只能看看新婿新妇,意义大大减少。至于王、荀两家子弟,对他们而言没那么遥不可及,雅集宴会上也有机会见到,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在青溪泛舟是谢安的主意,他对弟弟谢万的说法是到青溪看美人。

谢万以为是哪家王侯豪族在青溪画舫上设腊月宴,可以看到技艺出众的美貌乐伎,便开心地跟随哥哥去了,没想到只是一场普通宴会。他心不在焉地应付完饮酒作诗,准备找哥哥谢安抱怨宴会上根本没有美人,为何要拿美人诓他,忽然发现谢安一个人在窗边,目光透过舷窗投向对岸,神情十分专注。

他在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