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嬛贵人

魏皇的话让江澄一时愣住。

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接过人参,移到一旁。

“微臣替弟子感谢皇上恩典。”

这时,齐丞相上前拱手,对魏皇说道。

接着,他又开口:“臣有一事不明,斗胆请教皇上。”

“丞相不必客气,直言即可。”

魏皇端起酒杯,轻抿一口,说道。

“臣想知道,皇上打算何时用诸葛嬛交换拒北关?”

齐丞相直视魏皇,提出了疑问。

他的话音刚落,大司马和少司马都紧张地望向魏皇。

这个问题,他们俩都不敢直接问魏皇。

没想到,齐丞相竟当众提了出来。

“原来是为了这事!”

魏皇神色不变,放下酒杯。

他看向大司马和少司马,问道:“二位爱卿,是不是也想问这个?!”

“回皇上,正是!”

大司马不卑不亢,拱手回答。

齐丞相已开了头,

他自然要继续这个话题。

“好,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朕今天就告诉你们。”

“但此事过后,朕不愿再听闻此类提问。”

“从今日起,诸葛嬛将入后宫,封为嬛贵人,待其归京,朕自会昭告天下!”

“什么?!”

魏皇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

江澄心中更是震惊不已。

他知道魏皇行事荒诞,却没料到会荒唐至此。

诸葛嬛何许人也?

那可是堂堂周国的神将。

她随军出征,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周王的授意。

魏皇只要稍作思考,就知道能借此一举攻取拒北关,甚至颠覆整个周国。

可他为何会想到纳诸葛嬛为妃?

这样一来,诸葛嬛就成了魏国人,世人也无法指责周国。

显然,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大司马李剑首先出言反对魏皇。

“荒谬,诸葛嬛乃妖女,皇上切莫受其迷惑。”

“皇上忘了您的志向吗?先皇几代未能攻克拒北关,您不是一直想收复周国失地吗?”

他太过激动,言语都有些混乱。

魏皇听了,却只是不屑一笑。

“哼,此事朕自有主张,李爱卿无需挂心!”

“皇上……”

大司马还想劝阻,却被一旁的齐丞相拦下。

齐丞相面色凝重,对他摇头示意。

随后,他转向魏皇,拱手道:“皇上的心意微臣理解,但诸葛嬛身为周国第二大将,以智谋闻名,皇上是否有把握掌控她?”

“在魏国,朕即为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又能如何翻云覆雨?”

魏皇带着几分戏谑,说道。

似乎已将诸葛嬛玩弄于鼓掌之间。

“皇上切莫低估诸葛嬛,几年前,周国攻打梁国不利,诸葛嬛率五百人坚守滨江城半月,其心智非常人可及。”

“相比之下,用她作为交换条件,轻易就能得到拒北关,其中利害,请皇上三思!”

“哼!”

魏皇闻言,鼻中发出一声冷哼。

随即道:“小小拒北关,朕一人足矣。”

“你们不必多言,朕心意已决。”

“李剑,速整兵马,明日出城再战,诸葛嬛已在我方,他们使不出诡计,拒北关指日可下。”

“皇上,微臣不敢从命。”

大司马依旧不卑不亢,拱手道:“除非皇上收回成命,用诸葛嬛换拒北关。”

“李剑,你敢抗旨!”

魏皇猛拍桌案,实木桌瞬间裂为两半。

面对魏皇的怒气,大司马面不改色。

“请皇上收回成命!”

“放肆!”

魏皇怒喝一声,对外高呼:“来人,将李剑拿下!”

几个士兵应声而入,将李剑捆绑起来。

“皇上息怒,家父绝非抗旨!”

李戟见状,连忙跪地为大司马求情。

齐丞相也跪下,道:“皇上,念在大司马多年征战的份上,饶了他吧!”

“李剑,朕问你,调不调兵?!”

魏皇冷着脸问。

“不调,除非皇上收回成命。”

大司马满脸涨红,却坚持不松口。

魏皇真的动怒了。

他咬牙切齿道:“好,好,将李剑打入大牢,待朕凯旋再行处置。”

“即日起,李戟接任大司马,整备兵马随朕出征,不得有误。”

“皇上……”

李戟欲言又止,

魏皇怒目一瞪,打断了他。

大司马被士兵押走,一言未发。

魏皇拂袖而去,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话:“李爱卿的生死,就看明日一战,胜,则生,败……”

魏皇并未说完下半句,

但众人心知肚明。

直到魏皇一行人离开,李戟才如释重负,瘫倒在地。

这时,齐丞相沉声道:“诸葛嬛确实不容小觑。”

“父亲所言极是,她就是个妖女!”

李戟满面愤慨。

事态发展至此,出乎所有人预料。

“丞相,我该怎么办?”

李戟求助般看向齐丞相。

他现在只能依靠齐丞相了。

齐丞相也是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这时,他注意到一旁的江澄。

不由问道:“江澄,你刚才都看见了,有何见解?”

齐丞相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江澄总能在关键时刻带来意外之喜。

“我?”

江澄惊讶地指了指自己。

随即摆手道:“国家大事我哪懂,不过如果说明日攻打拒北关,我倒是有些建议。”

“哦?”

齐丞相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望着他:“说来听听!”

李戟的目光也随之投向江澄,想听听他的意见。

江澄被他们这样注视,有些不好意思。

他说道:“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想法,只是根据我在拒北关的观察,有些建议。”

“我发现,拒北关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破绽不少。”

说到这里,江澄注意到正厅中的地图,便走过去,结合地图向二人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