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屁话,不过是为了占据大义,真正要实现南洋的目标,第1步需要建立1个自主的过渡政府,取得1块自己的根据地。
因此,南洋的军队在占领天津之后并没有撤退,反而还在增兵,第3混成旅也乘船登6大沽口,并分兵前往山海关。
而海军方面则做了调整,将楚雄、楚泰、楚同、龙威4舰调往威海卫,防备日本。
南琛号、南瑞号无防护巡洋舰(1900吨),元凯号、登瀛洲号练习舰(1200吨)进驻大沽口。
南洋的动静引起了朝中那群清流帝党、酸腐文官的不满,转头就将枪头指向南洋,要求南洋撤军。
但南洋又不傻,本来干这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断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而且南洋态度也很明确,会谈的地点就放在天津,张謇等人负责联络,左孝同负责主持会谈。
而从未有过政务经验的光绪皇帝面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难办。
而翁同龢对于眼前的情况看的很清楚,无非就是唐末藩镇之格局,南洋不过是不想当安禄山罢了。
“除了大义大节,他想要的尽可以给他。”翁同龢在私下里便是如此言说。
朝廷本来还在争吵,但随着第2混成旅2团占领通州,朝廷上争吵的声音也小了下来,但依然未能吵出1个结果来。
英德美等国公使奉劝清廷冷静处理,而沙俄公使则鼓动清廷开战,日本也通过自己的间谍力量推动双方发生军事冲突。
但无论是北洋的诸位将领,还是依克唐阿、铁良等满人将领,都对与南洋作战表示恐惧。
新任直隶水师提督的廷雍也上书劝解。
虽然云贵总督瓜尔佳?崧番和河南巡抚裕长表示要出兵勤王,但两方兵马均未动,滇军止步于贵阳,河南则表示表示黄河河患未决,暂缓出兵。
各地督抚按兵不动,南洋步步紧逼,面对这种情况,光绪皇帝在12月20号召开军机会议,决定由镇国公载洵、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为使,前往天津与南洋合议。
南洋并没有提过于复杂的合约,仅仅说了8条,而且“绝无回转之地”
而作为副使的张荫桓却是1位出色的外交官,双方在天津楚军大营中谈了两3日,仍旧未有结果。
12月25号,英美德3国公使联袂而来,“协助”双方调解。
而在列强和南洋大军的压迫下,光绪帝也不得不同意南洋的要求。
12月25号,双方在天津签署了1份章约。
章约共有7点:
第1,大清皇帝恩典,特准东南6省,即江、皖、赣、浙、闽、台,试行自政,命左孝威任东南巡阅使,政军度支与诸般事宜可行自主。
第2,东南应恪守臣节,谨遵大清皇帝为君,不得怠慢典仪,不得违章典制。东南所治,岁献银元5百万元,以为供奉。
第3,东南巡阅使若有承继,由现任指派继任,并呈报朝廷颁旨,以此永为延续。
第4,东南巡阅使治下诸项事务,协约订立,悉由自行主理,朝廷不予干涉。
第5,东南巡阅使治下驻防与官署,皆由自行设置,江浙闽等地驻防将军1并撤去。
第6,东南当为朝廷藩属,屏护国家,宣扬朝廷威严,今日朝鲜战事,应于半年之内结束,枪炮粮饷皆出东南。
第7,为保北方军务之安全,即日起,北洋之威海卫划拨为巡洋舰队之北方军港。另,东3省、山东之筑路权全权交由东南,建设所出全属东南与东南所担保之银行、公司,所得利润3成交户部,3成归东南,余下由铁路公司负责支配,或偿付本息,或分予地方,或留存自用。
合约中提到由左孝威担任东南巡阅使,是因为左宗棠在入冬之后旧病复发,攻打铁山时疾病日重,军中军务已经交给左念微统领,刘锦棠、刘坤1、魏光焘等人辅佐。
不过,拿到章约的南洋即刻退兵,但却没完全退。
南洋6军组建了第1混成团,抽调南洋第1师和第1混成旅的精锐士兵组成两个特别混成团,分别驻守天津塘、沽地区和山海关,名曰“卫护京畿”。
原本驻守京城的甘陕楚军和第2、3混成旅则开拔向鸭绿江防线而去。
如今翁同龢等人是完全把对日战争交给了南洋,朝廷1不过问,2不给钱,南洋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只要取得胜利就行。
而北洋和朝廷原本准备的战争费用和修园子的钱则全部汇到了户部,3千多万银元全部被翁同龢投入了新军编练和维护。
而北洋的人也很快就跟帝党的那批人混到了1起。
纵然光绪帝还在南洋手中,但南洋终究还是缺乏北方根基,即便是挟了天子,也难令诸侯,只能与对方打个平手。
北洋6师的各大军统领,如聂士成等人在翁同龢的支持下请旨编练新军,开始在京师附近练兵。
6军效法德国,总练十2万,分7军,这7军又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共4军,称为新8旗,每军两旗,由旗人担任主官,汉人担任副官、基层军官和士兵。步兵武器选择了德国的毛瑟1888式步枪。
光绪帝比较中意的人选是铁良、裕禄等第1时间投靠的满人,其次是依克唐阿等满人中少有的将才。
第2部分共3军,称为北洋新军,编制借鉴了帝德的2434,但总体上依然是旧的,只是在军(师)
军营依然是直属于军,分为前后左右4营。
整体来说,北洋新军的编制改革算是相当有魄力了,但所做到的地步,比江南楚军还要差上1点。
但北洋军中还有不少有本事有野心的人,军制是否会进1步变更也犹未可知。
不过,在武器方面,北洋就要现实的多,北洋的衰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财政的艰难也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北洋新军果断的选择了物美价廉的国产的步枪和大炮。
相比于北洋6军的宏大愿望,北洋水师的军官们就显得有些身不由己了。
为了保全实力,这些军官们也不得不委身南洋海军,但刘步蟾也明言,只会帮助南洋海军对付日本,而且打赢日本就走人。
对于海军,左念微相对来说是宽容的,海军人才培养不易,若非真的站到对立面,左念微还是想给本国多留点元气。
当然,对于被李鸿章包庇的济远舰管道方伯谦、广武号管带吴敬荣等人,左念微也绝不会手软。
1894年12月28号,海军衙门改称海军总司,公廨设在江宁城西挹江门内,统管巡洋海军。
北洋水师5艘战舰修复归列,出海与南洋舰队进行集训,粤洋水师的两艘广元级鱼雷巡洋舰(1125吨)和4艘广豫级鱼雷炮舰(710吨)也参与到南洋水师的鱼雷舰队的训练当中。
随着东南和中央的矛盾逐渐平息,日本又开始着急了。
日本速战速决的妄想早已随着大东沟海战的失利和朝鲜北部战事的失败而幻灭,调解谈判又随着北洋倒台而破裂。
避战保舰思想占据上风的日本海军已经开始指着6军的无能,并鼓吹放弃平壤换取与南洋的和解。拿着已经获得的成果修养几年,大力发展海军。
但是山县有朋等6军大佬却很清楚,筹码现在全被压上赌桌了,这时候推后1步就是满盘皆输,南洋绝无可能同意朝鲜南北分治,6军也决不可能放弃尚且还在手中的平壤。
日本为了维持战事,现在已经在朝鲜境内刮地3尺了,时至今日,开战6个月,日本已经从朝鲜掠夺了超过7百万两白银,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加快。
随着日本对于占领朝鲜全境失去希望,日本6军渴望通过1场会战逼迫南洋同意议和,而海军则已经悲观的主张本土防御了。
但日本如今的战争经费和物资已经从开战时的8百多万英镑降低到了1百3十万英镑,开春之后还要与阿姆斯特朗公司了结日进号和高砂号的尾款,这笔钱足有2十万英镑。
国内的米价飞涨,国内暴动已经从农民1揆上升到平民武装起义了,大量的资金被镇压起义吞噬。
如果日本还想在平壤或者什么地方进行1场大会战,而且还抱有取胜的期望的话,6军至少要组织6个师团,装备4百门大炮和足够维持7天高强度作战的弹药。
这点钱是完全不够看的。
而日本对外借款中,只剩下美国人还愿意出手。
但美国的附加条款太多,除了让日本放弃夏威夷外,借款中竟然提出让日本开放1地作为通商口岸,对美国商品保持低关税以及相互的自由航行条约。
这个条件就是没将日本当做是1个平等的国家,而是当成半殖民地国家,这对于刚刚举起法治大旗的日本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然而,就在伊藤博文焦头烂额时,1个国家却悄悄的出手了。
这个国家不是别人,正是被日本视为极大威胁的沙俄。
1894年10月底,沙皇亚历山大3世因病去世了。
帝位传承,父死子继,曾经出访过远东的尼古拉皇储,随即成为了新的沙皇,即尼古拉2世。
11月,服丧中尼古拉2世又在冬宫举行了婚礼。
随后,尼古拉2世便以私人名义,向日本明治天皇写了1封信。
信中,尼古拉表示,俄罗斯帝国愿意与日本1道维护远东的和平与稳定,为此,俄罗斯帝国愿意向日本提供1笔3百万英镑的贷款。
并仿照《日法远东协定》签署《日俄远东协定》,两国在中国问题上可以保持1致,必要沙俄可以考虑出兵。
对于尼古拉的提议,伊藤博文十分诧异,也十分警惕。
作为1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伊藤博文很清楚,日本之所以能得到英国的帮助,完全是因为英国在对俄策略上的需要。
但自从南洋崛起之后,英国就发现他们不只有1个选择。
实际上,英国能明白南洋是1个更好的选择,不同于日俄之间不清不明的关系,南洋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沙俄。
不仅于此,南洋还与法国有着冲突;南洋的海军中有1位英国军官身居高位,掌握实权;中国是1个大6国家,首重6军;南洋6军实力强过日本……
如此种种,英国人只要不是脑子抽了,绝对会选择南洋,而非日本。
日本之所以在战前能够压南洋1头,纯粹是欺负南洋没有正式的外交部门。
而战后随着南洋6军的击溃日本6军,英国已经更倾向于南洋了,要是这个时候日本再跟沙俄凑到1起,恐怕英国远东舰队马上就会和南洋舰队组成联军开进东京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