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神锡六年,帝京的第一场瑞雪降得格外早。甫过立冬,户部刚刚筹措了这一年的岁暮雪寒钱,天公就跟着凑趣,刮风扯絮地舞弄开来。皇城的金瓦丹楹、雕梁画栋、碧海曲池皆傅上浓浓粉妆,宛如琼宫阆苑。紧接着大内又传出一个大好消息:咸阳宫的宁嫔谢氏有喜了。皇帝喜不自胜,等不得皇儿出生,立刻就将谢氏晋升为淑妃。宫中的大小妃嫔、老少女官们亦不惧雪寒风冷,鱼贯着前往咸阳宫道喜。咸阳宫御道上,一时环佩风鸣,衣香缭绕,半尺的积雪都被往来的朱靴素履碾成了泥浆。
今上即位之后,虽然皇后贤淑,宫壸肃清,三宫六院之间却总不大听得见婴儿哭声。周德妃生了个哥儿,却是个死胎,孙丽嫔倒生了个活物,却是个公主。到头来宫中只两位皇子,还是今上登基之前养下的。长子杨檀为皇后所出,可惜体弱多病,长到十六岁尚不能出阁读书;而次子杨樗还算康健,却一直为皇帝所不喜。如今谢氏有喜,不啻于寂寂雪天中炸响一颗惊雷。
如此细论起来,当今皇上还是淑妃的表叔。当日这位谢家嫡长女容止出众,性情乖巧,颇得徐太后垂青,时常奉召入坤宁宫伴驾。后来新皇杨治甫登基,看中了这个刚及笄的表外甥女,执意纳入后宫。因为乱了辈分,一度各方都颇觉尴尬,那些刻板的御史,含酸的妃嫔,背后说什么的都有。最初几年里,谢迤逦受了不少闲话。只因太后有意回护,皇帝宠眷不绝,谢迤逦本人亦是小心稳妥,上下周旋,才渐渐不大有人提起这些话。这回若有幸诞下一位健康的皇子,谢迤逦在宫中,便除了皇后与贤妃之外无人可与比肩了。
虽是寒风愁云的雪后天气,咸阳宫却暖意融融。朱牖紧闭,青帷低垂,雪球似的猫儿正偎在熏笼边上做着好梦。金貎吐出一缕清甜,如香蜜入水,在小巧的暖阁内缠绵不绝。
玉稠细细检点众人的贺礼,多是些衣料、荷包、头面、钏环之类,偶有特别用心的人,送来些宋徽宗的花鸟、倪云林的山水、赵孟頫的书法,特投了淑妃的雅好。玉稠一边誊写礼单,一边拣些要紧东西,呈给淑妃过目。
淑妃正伏在一张鸂鶒木嵌大理石画案上,捏了一支筇管小纯毫,细细地勾着神女的眉眼。她神思专注,眼皮子也抬不起一下,任由玉稠将东西一一地收在格子里。
“一张画儿弄了三四天。娘娘有身子的人了,还不将息着些。”玉稠原是陪嫁入宫的随身侍女,与淑妃乃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如今入宫六年,仍旧只管把娘娘当小姐来数落。“我看太后老娘娘赏下的那一轴《慈航真人渡海图》就好,还是林待诏的手笔,何不就挂上?”
“老娘娘的赏赐要张挂起来,自己的画儿也要画好了。”淑妃说。
“那可是呢,”珠秾连忙凑趣笑道,“皇上都说过,凭他是画院的谁,也比不过咱们娘娘的丹青出众。”
淑妃微笑着摇头:“不可这么说。林待诏是本朝国手,我还要称他一声老师呢。那《慈航真人渡海图》泥金填墨,气象不凡,挂在明堂中正合适。我只想把小书房里的《平安富贵图》换一换,画个仿顾恺之画意的《洛神图》。待到年下,南省送来的水仙花也开了,选一盆来供着神女,岂不雅致?”
珠秾却是才刚提上来顶替一个病殁宫人的,比不得玉稠从小服侍,故而并不晓得淑妃和林待诏的渊源。听淑妃随口点拨,连忙点头称是。淑妃立久身乏,遂搁下笔叫珠秾收拾了,自己慢慢地踱到炕上坐着。早有人捧上燕窝粥来,才吃了两口,又想起方才玉稠清点的书画,顺手从格子上抽了一个册子翻玩,却是青山古庙、高士牧童之类,不大有趣。
“那是沈美人送来的,请娘娘闲时翻着解闷儿的。”玉稠立在一旁说。
“难为她费心。”淑妃撂下册子,又抽了一卷仿宋院的折枝花卉,甚觉娴雅悦目,于是细细看起来。
玉稠笑道:“这是魏惠妃送的。长乐伯家的好东西就是多。”
“可知道皇上几时来?”淑妃忽问。
“刚才乾清宫有人递话过来,说今天有一百来个奏疏等着批红。晚膳都传在书房里了。”
那就是说,大约不过来了。淑妃搁下册子,探身望了望天色,说:“给我换大衣服。”
珠秾忙开了衣柜,翻出一件大红妆花云鹤绒长袄,一件豆青色剪绒獬豸披风,笑道:“娘娘又要去看皇上啦?”
淑妃瞧着她拿出来的衣裳,微微皱眉:“咱们去清宁宫,上午刚送回来那身月白的就好,太后可不喜欢大红大绿的。”
珠秾吐了吐舌头,赶忙去拿。这边玉稠端出了妆匣,替淑妃篦头发:“路上还滑着呢,何必急在这时去?”
“昨天清宁宫赏了那一盘子金银锞子下来,我就该去磕头的,只是皇上过来才耽搁住了。挨到今天才去谢恩,已是有些迟了呢。”清宁宫可不比坤宁宫,礼数上一点儿也怠慢不得。淑妃从匣子里拣了一根羊脂玉仙人满池娇挑心,插在金丝梁冠上。镜子的银光悠悠转转,映出一张雪白莹润的鹅蛋脸,正与白玉挑心遥相呼应,愈发显得清艳无俦。淑妃谢迤逦正是双十年华,韶光盛极。
淑妃把时辰算得很准,恰在徐太后午睡方醒时到了清宁宫门口,不料竟瞧见宫门口已经停了两架暖轿,心中微微诧异,便有清宁宫管事太监张纯过来低声说:“是杜娘娘和二哥儿在里面……”淑妃暗自舒了一口气,粲然一笑:“许久不见他们母子,这可真巧。想必母后也很高兴吧?”
张纯眯眼笑着点点头:“太后老娘娘今日心情大好。”
万安二十三年,忠靖王长女嫁庆王杨治为妃,翌年即传喜讯。彼时杜鸿波原是王妃的陪嫁侍女,于主母安胎时偶被临幸。于是世子杨檀出生后一年,杨治又得了一个庶子,起名杨樗。只是杜氏虽薄有几分姿色,才情却十分平庸。杨治对这母子不甚垂顾,登基后只给了个嫔位。直到前年,杜氏的生父在军中立下大功,皇帝才给她升了个贤妃。
除了自家的外甥女皇后和从小养大的淑妃,徐太后是不怎么搭理皇帝的三宫六院的。贤妃除按例定省之外,也不曾有过机会奉召入清宁宫伴驾,今日却是来得蹊跷。
淑妃入内,先拜过徐太后,又与贤妃行了平礼。太后果然心情甚好,正倚在罗汉榻上揉着一只雪白的狮子猫儿,待她们行礼完毕,便招淑妃坐在她榻边,牵了手细细打量一回。徐太后问了些日常起居的话,吃的什么补品,夜里可加餐,请了哪几个医婆照看等。看见玉稠和珠秾两个,又各自打赏了两个金锞子,叮嘱她们好生伺候:“有什么事情都立刻来回,不可有半点差池。”
“母后可放心,她们最是小心勤谨的。”淑妃笑道。
“好不容易又盼来一个孙子,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太后看着她含笑道,“当初你从我这宫里抱走的那只猫儿,名叫瑟瑟的,可还养着?”
“一直养在我阁中的。如今三岁了,生得十分健壮,极像它的娘亲呢。”
“好极。”太后笑道,“你如今有身子了,不如把猫抱回来吧。这些活物儿原不甚干净,也怕它惊扰了你。雪丫头老了,整日躲在熏笼上睡觉,想也活不了多久了。让瑟瑟回来住着,她们母女团聚——只怕你舍不得。”
淑妃当然舍不得。徐太后平生爱猫如命,宫中有专门的猫儿房,各地所进的狮子猫、波斯、琉璃眼儿,团团成群。三四个近侍内官专饲猫,每日梳毛修爪,都以哥儿、姐儿称之,宛然皇子公主。谢迤逦在徐太后身边随侍,侍弄猫儿亦得心应手,太后一时高兴就赏了她一只名种波斯。
“舍不得是自然的,不过母后说得对,回头我就让人把瑟瑟送过来。”淑妃笑道,“我们年轻,这些事情都不懂。多亏母后教导。”
她一边说,一边轻轻地为太后捶着腿。这原是她从小做惯的事,徐太后摆了摆手,笑道:“罢了,如今不敢劳动你,你给我安静坐着。”
淑妃应承了一回,眼光朝室内一转,看见皇次子杨樗静静地坐在墙角,盯着自己的袍子上的飞鱼纹发呆。
杨樗已是十四岁的少年,这一两年个头憨长,比贤妃杜氏还高了寸许;脸上眉目混沌,犹是一团稚气,倒好似上元节里的一只纸糊的狮子灯。淑妃笑着问他,书堂里都教了些什么,讲读师父是严厉还是和蔼?杨樗是个不受宠的皇子,一向不大有机会出来见世面,此时见这个天人似的妃子拉着他说话,连舌头都有些不听使唤了,期期艾艾应了几句,便接不下话茬儿来。
淑妃想起自己的胞弟谢迁,那是帝京有名的神童,今秋刚满十七岁,即在秋闱中一举夺下解元。腹有诗书,应对雍容,方是书香清贵子弟该有的格调。贤妃终究是贱役出身,养出来的孩子也不甚伶俐,漫说去比谢迁,便是比一般读书士子亦不及。难怪皇帝一向不待见。也不知太后看了杨樗这副样子,又是个什么心肠。
虽是肚子里这么想,淑妃仍旧笑笑地引着他对答,只说些《论语》上的浅显句子,一点儿也不给他为难,反而连称二哥儿聪慧多才。贤妃原是不识字的,在一边听着倒有些讪讪,闲坐了一会儿,便借故要告辞。
“楝哥哥为什么不在?”杨樗忽道,“他不是每天都来给祖母问安的吗?我想等他回来。”
此话一出,太后和淑妃都是一怔,齐齐收了声。
徵王杨楝是皇帝的侄儿,因少年失怙,被徐太后收养。杨楝原本封临安郡王,十四岁上纳了太后娘家忠靖王府的小姐徐安澜为妃,长住在杭州。今春潦海战事又起,忠靖王府事务繁多,太后颇不放心这嫡孙留在南边。徐安澜两年前病故,太后遂以安排续弦为名召杨楝回京,还说服皇帝破例给他晋了亲王,暂住在皇城西苑的清馥殿里。
“你等他做什么?”徐太后摇着猫儿尾巴轻笑道。
“方才淑妃娘娘问的这些话,我都不甚明白。”杨樗道,“楝哥哥书读得好,我要问问他去。”
饶是淑妃镇定,此时也尴尬得不知说什么好,只得低下头喝茶。
徐太后不觉笑了:“他成日懒懒散散的,又能把书读得多好?皇帝给你请的那几位大儒难道不好?你却非要问他——他去了阳台山,今日是回不来的。明日他来了,我让人去接你过来和他说话。”
杨樗显然有些失望,四处看了看,仿佛不太相信太后的话。贤妃忙说:“明日再来也不耽误什么。这孩子偏是喜欢粘着徵王。”
徐太后淡淡道:“是这宫里孩子太少,长哥儿又弱,可怜阿樗从小连个玩伴也没有。”
贤妃瞧瞧淑妃,笑着说:“等谢娘娘生下孩子来,就该有伴儿了。”
徐太后瞥了淑妃一眼,正要说什么,忽听杨樗又问:“祖母,楝哥哥是不是明年就要回杭州去了?”
淑妃和贤妃听见这话,俱是一惊,不觉朝徐太后看去。太后脸上似有一层烟雾罩着,她瞧着杨樗,含笑道:“他在杭州有自己的王府,如今不过是暂回京中陪我几天,将来续娶了王妃,当然还要回去的。只是他什么时候走,要由你父皇决定。”
杨樗显然有些失望。
徐太后缓缓道:“明年或者后年,你也会加冠,紧接着就是册封、纳妃、之藩。祖母想把你们留在身边,可是你们一个个都会走的。”
杨樗虽懵懂,也听出祖母话语里的伤感,连忙说:“阿樗不走,永远陪着祖母。”
只有太子才能永远留在宫中,其余皇子成年之后都必须远远地离开皇城。本朝皇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养下的嫡长子不堪造就,庶长子杨樗距离太子之位确有一段不近却也不远的微妙距离。此话一出,贤妃吓得脸色都变了,慌忙去看淑妃。淑妃神色自若,只含笑瞧着太后。太后淡淡道:“这倒是个实心眼儿的孩子。”
贤妃心知这个话题碰不得,忙劝慰了几句,拉着杨樗出去了。
杨樗若成为太子,则淑妃腹中这个孩子即使平安降生,也只是庶次子,将来必定要远离帝京。淑妃暗自琢磨着刚才的话,心中凉凉的不知是何滋味。忽然听见太后唤她名字,连忙应声。
徐太后先问了问皇帝的起居,淑妃一一回明,又说皇帝最近忙碌,不常在咸阳宫留宿。“不留也好,”徐太后微笑道,“免得你的宫人也被他拐跑了。”
淑妃疑惑起来——今日徐太后分明抬举了贤妃母子,此刻此言,总该不是讥讽贤妃旧事之意。莫非太后是在敲打自己,不许将身边宫人荐给皇帝以图固宠?
“既有了身子,不妨请你的家人入宫探视,”徐太后转了话锋,缓缓道,“这是喜事,大家一同高兴高兴。”
听得太后发问,淑妃忙回道:“多谢母后关怀。妾已向皇后娘娘请得懿旨,不日家母会进宫来看我的。”
徐太后闻言笑了笑,又道:“令堂是山阴沈氏的长房嫡女吧?前几年见过一回,好一个端庄娴雅的诰命夫人——你祖母便不来吗?”
淑妃略觉尴尬,低声道:“近日祖母身上不大好,出不得门。”
“记得早年间熙宁刚出降时,还恋着宫里的旧家,常常进宫来瞧先帝和本宫,后来各自养了孩子,就疏远了些。记得前几年万寿节她还带着你家几个小女孩儿一道来听戏,这一两年却再没见过。”
淑妃慢吞吞道:“祖母上了年纪,身体沉重。家中琐事又多,礼数上考虑不周,请母后海涵。”
“什么海涵不海涵的。”太后摇摇头,似是自语,“你这祖母啊……人到老来,能有什么放不开,就剩了这几个姐妹,也是见一面少一面了。”
淑妃笑道:“母后这话,可生生折煞我们这些小人儿了。母后还有千秋万年的安养,我祖母也会长命百岁,两位老人家想见多少面都是有的。只怕是从前太过要好,见得腻烦了。索性多攒几次一块儿见,倒还新鲜些。”
虽然明知这不过是奉承说笑,徐太后依然被她逗得呵呵几声,连她膝上的猫儿都凑热闹地喵呜起来。如此闲话到晚膳时分,谢迤逦才辞了太后出来。
雪后的空气清冽如甘醴,风把筒瓦上的白雪扫下几片,打在宫人们的纻丝衣裙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谢迤逦在清宁宫前的玉阶上站了一会儿,天色还不算晚,远处乾清宫峨峨如昆山。她似乎看见微黄的灯光下,皇帝半躬着背的样子,不觉出了一回神。半日,忽又自语:“此番母亲入宫,须得跟她好生讲一讲弟弟的婚事,不可再拖了。”
“哪里又操起这个心来……”玉稠无声地叹道。
这天傍晚,皇帝杨治的心情甚是不佳。内阁首辅高雍急急跨进书房时,正撞见皇帝在数落乾清宫管事太监李彦。书案上的奏疏堆成了一座小山,皇帝也无心批阅,忽见高雍倒头下拜,他随手把一个奏疏扔了过去。
高雍不敢多言,将那奏疏拾起来,看见是东厂市舶太监张延年写来的。略微翻了几页,立刻知道缘故了。今年明州市舶司所纳赋税,竟比去年少了五成。高雍揣度圣意,这个张延年跟随皇帝多年,深受宠信,为人亦清明能干,不在司礼监几位内相之下。此刻他自然不能把矛头对准张延年:“今年海疆战事过多,海寇从四月一直扰到九月。海上不平,商旅不通。能收这么多上来,张延年已然尽力。”
说完偷偷抬眼看了看皇帝,龙颜还算平静。高雍又说了一句:“我昨日听户部龚珩说,到今年年底的俸银、采买等项,都已备齐。国库充盈,还不差市舶司这笔银子。海上的税银本不稳定,一年多了,一年少了,我朝历来如此。明年或有可图。”
“图明年?明年就不打仗了吗?明年海寇就被风吹到云荒去了?”皇帝冷笑道,“高卿,值房也挺远的,你顶风踏雪地过来,就是来跟朕说这些宽心话的?”
高雍一时默默无语。
这年六月,海寇再犯东南。潦海沿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两江巡抚琴宗宪提督东南水师出征,欲直捣海寇巢穴,不料轻敌中计,遭贼寇围剿,全军覆没。琴宗宪抢了一只小舢板,孤身一人逃回杭州。天子令兵部查问败军之责,不仅砍了琴宗宪的头颅,抄了琴家的家产,连琴氏一族俱被籍没入官。罪将虽斩,国朝苦心经营多年的水师,却是永沉潦海,一去不返。自此东南边防,唯有倚仗忠靖王徐功业所领的徐家铁骑。徐家军虽刚勇无敌,却无大船配备,只能陆战,庇护近海的滩涂和港口。而国朝千里海域中的航路、岛屿,只好拱手让给贼寇和游民了。
皇帝心中一直盘算着重建潦海水师的念头,然而处处受到掣肘,人选不谈,首先缺的就是一个“钱”字。海上之战无他术,不过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但大船大铳之建造,皆靡费甚巨。潦海水师的一百三十三只大福船,有一多半儿还是国朝太宗皇帝在位时制造的。太宗皇帝为组建这一支庞大舰队,费银数十万,人工七八年,虽然船队曾巡游四海为国朝挣足了面子,却颇受当时臣工们的谏阻,私下谓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如今国朝开辟已有百年,虽称清平盛世,国力反似不及高祖当年。税赋不见涨,倒有了寅吃卯粮的迹象。再提重组水师,就算把臣子们上的谏书全给打回去,可是——银子从哪儿来?
“即使海上太平,历年船税所得亦有限。”高雍犹豫了一下,继续道,“今年年初,臣就查了下市舶司历年的账册,船税所得大致就是一年少过一年。今年打了仗,所以减损得更明显些。”
“嗤,打仗的年头倒也罢了。不打仗时,海商往来之数可是一年胜过一年,船税反倒越来越少?”皇帝冷笑一声。
高雍心里一震,看来张延年给皇帝的奏疏,怕还不止一个账本。高雍当然明白皇帝指的是什么。但是他不敢提,他得等着皇帝说。
皇帝在沉思。他今年三十五岁,清明白皙的额角已浮起一条条细线,嘴唇抿得像一片薄刃。高雍忽想起六年前,庆王杨治初登大宝,他自己曾写下“龙章凤质天日表,老臣欢看万方同”这样的句子,并不是阿谀,乃是对英姿勃发的青年主君抱有殷切的期盼。如今这个龙章凤质的天子,缩在龙椅的巨大暗影里纹丝不动,整个身体都隐去了,只露出半张雪白的脸,映着灯光,冷如幽魂。这五六年间,皇帝老得非常快。
皇帝沉默了良久,道:“反正海上的收入一年少过一年,长此以往,总是不行的。依你说怎么办?加赋?”
高雍在心中无声地叹了一下,皇帝还是没有说出那个关键。他顺着皇帝的话说道:“加赋亦可。只是怎样加赋才合适,请容臣回去与诸位同僚商议一下。”
“不能加赋。”皇帝说。
“陛下贤明。”高雍立刻跪拜下来,“天下苍生俱感念陛下体恤爱民之大仁洪德。”
皇帝瞧他跪过来拜过去的,就有些不耐烦,看看案头堆成山的奏疏,也不想再多耽误工夫,便道:“明天你们几个阁臣,一同去户部,替朕再查查账。还有……查完再说吧。”
也不等高首辅再说什么,皇帝便转头吩咐李彦研磨。高雍起身告退。
“高爱卿。”皇帝忽然道,“天气寒冷,且吃杯热茶再走。”
高雍忙谢了恩,从李彦手里接过茶盏。他年过花甲,捧着茶杯的手竟然微微有些颤抖,手背上的黑斑历历在目。皇帝瞧着首辅的老态,心中不是不落寞伤神的,忽又想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
礼部右侍郎谢凤阁之妻沈氏携其次女谢远遥,一早便立在顺贞门外等候,至巳正时分,方得懿旨入宫。母女二人见过皇后再辗转来到咸阳宫时,已过了正午。行过大礼之后,谢迤逦又问父母康健、家中安好。沈夫人一一回明,又叹道:“大长公主昨日犯了痰症,起不来床了。”
谢迤逦骇道:“太医怎么说?”
沈夫人回道:“请李太医看过了,说是还好,眼下并无性命之虞,只是从此要卧床静养,再不可有一丝惊扰。只要熬过了这一冬天,等明年天气回暖,就能慢慢好起来。”
谢迤逦听见这话,心知祖母病势十分沉重,自己却困于深宫不得侍奉。大长公主已年过花甲,一旦卧病不起,只怕今生再不能相见了。一念至此,她竟不觉滴下泪来。
沈夫人瞧着女儿的模样,亦自后悔说得太多令她伤神,又忙说:“大长公主昨晚吃过药,睡得十分安稳。我今早出来之前去瞧了瞧她,气色好了许多,只是念着你。”
谢迤逦拭了拭泪,道:“祖母一向精神健朗,何以这半年间时时卧病,竟像是……”她不敢把后面的话说出,只是摇摇头。
“还不是为了你琴妹妹的事情。”沈夫人叹道。
听见这句话,谢迤逦心中一沉,立刻将恣意伤情的心思收敛起来。她转头瞧了一眼玉稠,忽道:“如今残雪未消,天气寒冷,咱们还是挪到暖阁里说话吧。母亲和妹妹来一趟辛苦,若在这里冻着,却是我的罪过了。”
沈夫人心领神会:“娘娘说哪里话。”一边却牵了谢远遥,随谢迤逦转入西边暖阁中。玉稠挥了挥手,示意宫人们退下,自己跟了进来,轻轻掩上槅扇。
谢迤逦将母亲和妹妹让到炕上,又亲自奉了茶,方缓缓道:“不瞒母亲说,琴表妹的事,我原本不知如何开口。倒是祖母没来,这话还好说些。”
沈夫人犹疑着低声道:“难道说娘娘为她惹出祸事了吗?”
谢迤逦摇摇头,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忽见玉稠立在一边,遂道:“你来讲讲。”
玉稠略一思索,道:“敢问夫人,琴小姐是今年七月入宫的吧?”
“是,七月初八。”沈夫人道,“头天晚上还跟姐妹们穿针乞巧来,第二日早起尚未梳洗,就被宫里来的人传唤,一条索子就绑了去。”
“罪眷入宫,按例是要去浣衣局的。那个地方找起人来甚是不易。”玉稠道。
沈夫人点点头。浣衣局是有罪宫人服苦役的地方,不在皇城之内,而在京城西边的德胜门附近,一向戒备森严。谢迤逦虽在宫中得势,也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找什么人就找得到的。
“夫人知道,娘娘一向谨慎,故而等到九月,琴家的案子风声已过,才辗转托人去那边询问琴小姐的状况。谁知竟迟了一步。那人回来说,浣衣局并无这样一个宫人。我怕是人传错了话,又找了机会走了一趟浣衣局,上下看过,确实没见着琴小姐。我想这罪眷入宫都有造册登记,一向看得极严,便央人索了名册来查看。原来琴小姐进浣衣局后,不知怎么得罪了主事的内官,吃了一顿板子。从此就病倒了,被送去了安乐堂养伤。”
沈夫人听到此处,心酸道:“这孩子虽温顺,到底是金尊玉贵养大的,哪里禁得起浣衣局这种地方的折磨?——如今可好些了?”
玉稠叹道:“回夫人的话,我追到安乐堂去,却也没有找到她。”
“这是怎么说!”沈夫人惊道。安乐堂乃是宫中收容患病宫人的场所,说此地名为令其养病,实则只是给点食水勉强挨着,鲜有机会能延医求药,命硬的人自己扛过去,命弱的不过就地了结。尤其是戴罪的宫人,如被扔到那边,只是等死而已。一旦断气,便送到净乐堂一烧了事,尸灰倾在沟中,就算交代了。
“夫人放心。”玉稠道,“我一时没见她,只怕有个好歹,连忙去了净乐堂。那边每烧一具尸首,都有登记在册,尤其罪眷是绝不会遗漏。我托人找了这一两个月的名册来,细细看过,也没有找到琴小姐的名字。”
“这么说还在安乐堂。”沈夫人道。
“可她确实不在安乐堂。”玉稠摇头道。
“怎么会呢,既然名册中没有……”沈夫人盯着玉稠的脸,忽然看到了一丝诡秘不安的表情,不觉住了口。
“这人嘛……是从安乐堂那里没有的,只合该问着安乐堂。但是那边的人嘴紧,提起琴小姐,个个都推不知。”玉稠道,“于是便断了消息。”
沈夫人愣住了。
“他们既推不知,可见问题就出在安乐堂。”谢迤逦道,“这宫里都知道玉稠是我身边人,她出面甚是惹眼。所以我又悄悄托了旁人继续查找。前几日,才找到一个针工局的年长宫人,九月间她恰好在安乐堂住了一段日子,说是见过琴表妹。当时琴表妹病得很重,看看就不行了。有天来了一个年轻内官,那宫人也不认得是谁,只说形貌很是气派。那位内官跟安乐堂总管王展勾兑了几句,一乘小轿就将琴表妹抬了去。此后,安乐堂里再不许人提起琴表妹的名字。”
“那个内官到底是什么人,”沈夫人问,“可查得出来?”
谢迤逦摇摇头。
沈夫人急道:“皇宫大内,好好一个人送来,说不见就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内官,也能随便从宫里把人提走?不是说宫中对罪眷看管极严,不管死的活的都要登记吗?何况这是钦命大案……”说到这里,她忽然顿住了。
谢迤逦苦笑道:“所以母亲可以暂且放心,不拘是谁提走,她这条性命,多半是保住了的。”
沈夫人不禁朝窗外望望。宫阙九重,重檐嵯峨,这宫廷中的秘密,比长门永巷还要曲折晦暗。她亦知找人找到这一步,谢迤逦已是尽心尽力,女儿亦有为难之处。母女两人相顾无言,各自捧起了茶盏。
“这可怎么跟你祖母说呢……”她叹道,“还有你弟弟。”
谢迤逦皱眉:“琴表妹入宫也有小半年了,难道弟弟还是那样吗?”
“还是那样,整天躲在房里不出来,也不愿跟人说话。”沈夫人说到此处,忽然也红了眼圈,“本来想着,明年琴姐儿及笄,就把他们的事情给办了……这真是冤孽啊。”
谢迤逦道:“先时听母亲说起,要让谢迁和琴表妹做亲。我们谢氏世代读书,家风严谨。他二人既有婚约,更应当谨遵内外之别,怎么弄出这些……”
沈夫人听出责备之意,惶然道:“本来也没有什么。只是你表妹年幼,你祖母一向携在身边,片刻不离,他们兄妹间偶然不避嫌疑也是有的。”
谢迤逦仔细回想,记得前两年宫中赏戏时,她曾见过这琴表妹一面。才刚留头的一个小女孩,穿件杏子红绫小袄,满面娇憨可怜之态,也难怪谢迁惦念不忘。
熙宁大长公主的小女儿谢紫台,万安年间嫁给东南总督琴灵宪做续弦,夫妇二人长居南省。神锡元年谢夫人去世,只为琴总督养下了一个女儿。到了神锡三年,琴灵宪死于海难,身后更无子嗣,独生女儿也才刚十岁。大长公主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腔的伤感怜爱全都落在了外孙女身上,不仅留在谢家亲自教养,又唯恐她如其母一样远嫁而亡,便一心想要亲上做亲长留在身边。谢凤阁夫妇心思仁厚,倒也喜欢这小女孩,就顺了母亲的意思,为长子谢迁定下了这个儿媳。
谁知事隔三年,这琴家偏是倒霉,琴灵宪的堂兄琴宗宪战败潦海,弄了个满门抄斩,这场官司几乎席卷了国朝半个官场。谢凤阁夫妇提心吊胆了整整一个夏天,所幸谢家毕竟并未受琴氏牵连。谁知熬到最后,准儿媳还是被人一笔瓜蔓抄带走了。
“琴家这场官司,母亲是知道的——忠靖王明着要收拾他家,皇上也不能过于护短。为这个事情,皇上没少在宫里生闷气。我原是想等他心情好些,再找机会提一提。谁知这一等,又出了怪事——好好的人,在宫里走丢了。”谢迤逦捧起面前的斗彩团花茶盅,“想来想去,大约还是徐家的人,或者……就是太后老娘娘,也说不定?这下该怎么办呢?”
“娘娘别喝冷茶。”沈夫人眼尖,忙拦着她。
谢迤逦依言放下茶杯,望着沈夫人:“母亲,我也很为难。”
沈夫人呆了半晌,才缓缓道:“娘娘且放宽心。眼下养着龙胎,你的身子比什么都重要。”
“我固然是想宽心,又怎能不管家里?就不为了祖母和父亲母亲,也放不下弟弟。”谢迤逦叹了一声,似乎眼圈都有些红了,“刚才母亲还说起弟弟来。我想他少年中举,才名在外,哪能如此荒唐?母亲回去且告诉他,若还有庙堂之志,便不能羁縻于儿女私情。”
“何尝不是这个理儿?”沈夫人道,“只盼他听了娘娘这话,能够自己慢慢开悟了,不能让娘娘再操心了。”
淑妃想了想,又道:“母亲还是趁早为他另寻一门亲事吧。少年人心性,原本游移不定,慢慢引开他的心思,时日一长他也就忘了。”
沈夫人点了点头,心中一声长叹。
直到掌灯时分,沈夫人和谢远遥才回到熙宁府中。谢凤阁尚未用晚膳,候着淑人进门,细细问过了宫中情形,听见娘娘康健,心中自是宽慰。然而说起琴家的事情,又不免心中忐忑起来,追问道:“那外甥女儿是被什么人提去了?”
沈夫人道:“据娘娘说,疑心是徐太后的人下手,故而不敢擅动,更不敢和皇上再提这事儿了。”
谢凤阁叹道:“既然娘娘都这么说,咱们先别管了,看一看再说吧。她一时半会儿应该死不了。倒是娘娘的龙胎要紧,这时候岂能为了一个外人弄出乱子?”
沈夫人心中,正是这个意思,只是——“母亲那里怎回呢?”
“就说娘娘帮忙,琴儿已离开浣衣局进了大内。想来这句话,亦能令她稍稍宽心吧。”
夫妇二人同去后院给大长公主请安。大长公主刚喝了药,沉沉睡下。沈夫人看见自己的儿子跪在公主床边,握着祖母的一只手,似附耳低语的姿态,却一点声音也没有。
他身上那件天青杭绸直身还是去年做的。这一年他其实又长高了些,那旧衣衫挂在他身上反倒显得宽大如风篷。家居没有戴冠,只用黑纱网巾覆在额头,愈发衬得面色冷淡如雪。
沈夫人胸中酸涩,一时涌出千言万语,却全都堵在了喉咙里。
送走母亲和妹妹之后,淑妃倚在美人榻上闭目养神。宫人们皆敛声屏气退了下去,一室悄寂无响。淑妃忽然屏住气,似乎听见了腹中的孩子正在呼吸,那小小的气息平缓而安宁,如一股幽泉渐渐涌入胸臆。她出了一会儿神,忽觉好笑,不过才三个月,现在他还只是一条小鱼儿吧?
神思游荡之间,忽然听见外面噼噼啪啪一阵脚步声,淑妃不由得满心欢愉,靸着一双缎鞋就迎了出去,刚到廊下,就看见銮驾停在了宫门。她理了理衣裙,朝那人款款一福。
皇帝一阵风地过来,顺势挽住了她的腰肢:“天气这样冷,竟还在这里吹风。”
淑妃嗔道:“天子的东风,妾盼还盼不来。”
皇帝轻笑道:“哪里学来这腔调了。我天天都过来看你,还嫌不足啊?”
淑妃轻轻转了个身,却从他的臂间脱出:“天天相见又怎样。见过了,皇上依旧去别处歇着,白白地惹出些寂寞忧思来。倒不如不见了。”
她娇嗔婉转,一张粉脸儿低垂着,如带露清莲般俏净。皇帝瞧在眼中,心中早就一片柔软如泥,嘴上却说:“这是你说的不要来,那我可乐得偷懒了。天天上朝已是很累,如今还要天天到咸阳宫来请安,这哪里是做皇帝?我比李彦还忙了。”
淑妃佯怒道:“请陛下早些休息,休要为妾劳碌了龙体!妾原不如高大人、沈大人他们可爱,未免污染圣目。如今又怀着孩子,难免身体发福,将来只怕连李彦也要比妾妩媚三分呢!”
皇帝忍不住扑哧一笑,也不再斗嘴,挽着她进入内室,却问:“听说你家里人来了?”
“来的是母亲和妹妹。”淑妃一边添香,一边将大长公主的病势说了说。
皇帝忧愁道:“我一向在外朝忙碌,自家亲眷的事情全都弄不清楚了。祖皇那一代的公主们,只剩熙宁姑姑了。你看着该赏赐些什么,拟个单子来,叫李彦办去。明日我再亲自写一个敕文,发到你家里去。”
淑妃放下铜箸,欲拜谢圣恩,却被皇帝托住。他又说:“小时候在宫里偶尔见到熙宁长公主……我总记得姑姑就像天仙一般,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姑姑也老了。”
“春草秋风,终古而常然;朱颜华发,孰可以不老?”说着这样的话时,她自己亦不禁朝鸾镜中望了一眼。皇帝随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清光粼粼,美人的形影亦似真似幻,心中不免嗟叹。
淑妃想了想,轻声问道,“陛下今晚去哪一宫安歇,肯不肯告诉妾?”
“今晚我不走了。”皇帝笑道。
“那我叫她们添一床被子来。”淑妃莞尔一笑,忽又想起一桩事,小心地问道:“陛下奏疏批完了?”
“没完,明儿再说吧。”皇帝的嘴角忽然扯起了一道浅浅的皱纹。
淑妃心知不可造次。只是笑道:“明日复明日,陛下也会这个了。妾有一幅画儿,要劳烦陛下指点一二,可否今日就批了?”
《洛神图》已经染就,大案上铺开三尺之幅,如明月流水。皇帝俯身细看,良久不置一言。
淑妃见他沉默不言,心知有异。皇帝也有些笔墨丹青上的小癖好,每常陪她读书观画,皆是言笑晏晏、兴致盎然。今日这姑射真人却似触动了他的心思,一张脸竟忽然黯淡下来。淑妃温然笑道:“想是妾潦草涂鸦,果然不入陛下的眼?”
“挺好。比上次那个《雪拥蓝关图》更好。我倒想不出要怎么夸你了。只是你不安心将养,还弄这些。”他看见桌上正有一管紫毫,便拈了起来:“既然还未题诗留款,就让我捡了这个现成吧。”
他凝神想了想,有了文思,落笔写道:滟滟灼灼何处神?态浓意远淑且真。莫道举世不堪步,何妨迤逦共红尘。
淑妃见诗中嵌了自己的闺名,又是娇羞又是欢喜,连忙谢恩不迭。皇帝笑道:“明日送到我那边加玺,再着中书房好生裱了——让郑半山亲自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