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合战开场在伏见

一声令下,五千大军当即列队点名,整理装备,做好所有的战斗准备。

同时在京都城内的新选组屯所,如今也关闭大门,用沙包和土袋填塞。冲田总司将收拢进入屯所的一千名新选组士兵分作十三队,六队警备,六队轮替,一队坐镇中军,顺道操弄之前安置到屯所来的火箭。

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拖住一个尊王军也是胜利。

反观尊王军这边,虽然已经有了御旨,算是可以“兵谏”幕府了,到底还在争吵之中,没有决定到底应该如何作战。

咱们总计一下所谓尊王军的人马,越前福井藩兵五千有奇,长州山口藩兵三千有奇,予州宇和岛藩兵一千骑,萨州鹿儿岛脱藩兵一千二百骑,筑州福冈藩兵六百骑,石州津和野藩兵三百骑,芸州广岛藩脱藩兵四百骑,诸藩勤王党浪士一千五百骑。

另外几个小藩都是口头尊王,没有实际派兵前来,或者只有少部分藩士“脱藩”前来。有些中立或者是佐幕的藩,也有藩兵脱藩前来参战。包括会津藩、桑名藩这样的亲藩,也有藩士脱藩成为勤王党。

“我众人广,敌众式微,优势在我!”

松平庆永虽然和大伙儿吵不赢,但是起码的优势还是看得明白的。尊王军有一万五千人之多,幕府军却只有五千人。只要打垮了伏见町的传习队第二大阪师,那么幕府的威声,一定会就此大规模的崩毁,进而衰亡。

如果能够生擒德川忠正,那就最好。不能生擒,则最好打死。毕竟幕府据有关东,山河之险,士民殷附,又有精兵数万,难以速克。

一旦德川忠正跑路回了关东,恐怕就又是一场东西大战,甚至整个国家都要被分裂成两块。

“如今敌寡我众,当以兵威凌于伏见,迫公方降服。”松平庆永知道众人都不乐意打头阵,便如此说道。

咱们先把队伍拉到伏见、鸟羽一线,以三倍的优势兵力,逼迫忠右卫门到京都来,拜见孝明天皇。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是最完美的事情。他们只是“邀请”忠右卫门上洛而已,无事发生。

只要忠右卫门进入了京都,便成为了他们掌控的傀儡,到时候开议会,废幕府,大张君宪,维新变法,一气呵成。

至于忠右卫门不肯出兵营,固守待援?那到时候再说就是了。

还不信上了战场,就没个擦枪走火是吧。随便哪里放一轮炮,这仗就能够开打了。三个打一个,就算幕府军传习队很强,也应该能打过的吧。

总之就是我们能赢!

“请诸位依此方略,出京布阵。”毛利敬亲接过松平庆永的话茬,开始规划诸军的布阵形势。

不用问,兵力最雄厚的福井藩兵五千余人,顶在伏见的侧前方。但是最正面的那块阵地,也即福井藩兵的右翼,交给津和野藩兵和广岛脱藩兵,纳投名状你们懂吧。

而且这玩意儿大小还有个说法,叫做“斜线战术”,是这么个叫法吧。正面顶住,一侧的兵力大大加强,方便加强的侧翼,能够有足够的兵力,包抄敌军。

福井藩兵的左翼,则是长州藩兵。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协同福井藩兵,在开打之后,包围幕府军,保证生擒忠右卫门,或者打死忠右卫门。

在毛利敬亲和松平庆永看来,两人都是贼船上的大贼头,谁都跑不了,所以反而可以放心在一起作战。其他藩兵人心各异,谁知道都是什么心思,放到另外一侧拉倒。

而且以八千人打侧翼,就算是强悍的幕府军传习队,肯定也扛不住的吧。到时候正好方便一网兜尽幕府军,完美。

战场另一侧的鸟羽地方,则以伊达宗城的宇和岛藩兵一千人为骨干,左翼配置萨摩脱藩兵一千二百人和福冈藩兵六百人,右翼配置诸藩勤王党五百人。这一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攻击伏见町,而是为了遮蔽大阪或者神户开来的幕府援军。

同时在战场上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方便之后兜捕幕府军,不使太多人跑路。

毕竟一旦战败,幕府军很有可能会向大阪方向撤退,这边实际上的主要作用也是堵截败兵。战斗任务不重,符合部队来源杂乱,人心不一的实际情况。

最后就是脱藩勤王党一千人,留守京都,堵住新选组屯所。

“承知!”

诸军大将,纷纷应和。有人是真心,有人是假意,但是喊得一定得大声,谁还不是在台上表演呢。既然是表演,就得卖力。

站在毛利敬亲身后的吉田松阴心下长舒了一口气,到底全部的安排和他早前为毛利敬亲预设的一般无二。甚至福井藩的桥本左内,也十分认可这一部署。

如今站位圆满,长州兵处于尊王军的最左翼,随时可以调转枪头,配合幕府军,攻打福井兵。

对面的忠右卫门和自己早就联系好了,唯有这个时机的把握,还需要好生思量一番。毕竟吉田松阴可是准备一战成名,最好把松平庆永的脑袋砍下来,彻底绝灭福井藩。进而威慑诸侯,转身成为第一任日本王国内阁总理大臣的。

他面无表情的转头,望了一眼高杉晋作和久坂玄瑞。两名弟子同他心意相通,只是微微点头。长州兵三千人,尽数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木户孝允自不必说,是吉田松阴的铁杆。井上馨原本是倒幕派,但是他在和高杉晋作交往之后,作风逐渐转向君主立宪派。如今吉田松阴也需要他在毛利敬亲身边,通传消息。又方便上了战场,控制住毛利敬亲。

然后长州兵们,拥着毛利敬亲,一道反正!

怎么样,反正投诚的大名,赠予你毛利敬亲,将来不得靠这个大功,获封一个大公爵啊。

哼哼!

诸将散会,各自安排营伍不提。转天天色尚未放明,各队人马,便按照既定的部署,相次进入阵地。

决定整个日本未来走向的大战,就在薄薄的晨雾之中,拉开了他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