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那朕算什么?

秋风萧瑟中,之前那内监又摇着佛尘出现在大门口。

“哟,各位大人还没走呢?”

太监独特的尖细之声,引得众位瑟瑟发抖的大臣们抬起头来,随即冷哼一声。

要不是看在太上皇的面上,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骂的这种没种的阉人十年不敢出门

“既然各位大人都没走,那就跟咱家走吧”

大内监也不知道是看不出来大臣们眼中的恶意还是根本不在乎,仍旧皮笑肉不笑的打着瘆人的腔调。

不过他的话,倒是令众位大臣们心内惊喜起来。

王维仁忍着恶感,抬起头追问:“敢问公公,可是太上皇答应了召见我等?”

可惜太监耳背,根本没有理会,带着两个太监头也不转的走了。

王维仁面色阴沉,眼中闪过明显的冷光。

待有一日,定要叫这阉竖悔不该今日

“父亲”

王维仁之子王礼过来搀扶,于是王维仁艰难起身,看了一眼身后的众人,道:“各位大人辛苦了”

说着,让王礼去搀扶几个比他年纪还大的老臣。

“首辅言重了,这等苦吾等还能承受。好在天不负我等,总算太上皇英名未断,终于答应召见我等。”

“是啊是啊”

大臣们多数面上带起笑容。

王维仁面上微微一笑,然后便立马打起精神。

现在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各位大人请随我来”

说着,王维仁当先向熙园而去,虽然已经不见了那太监,但是门口的禁军将士,果然没有再阻拦他们,于是一群老骨头,强打着精神,一撅一拐的往他们心目中的圣殿而去

同一时间,皇宫,历时一日的大殓礼总算走向结尾。

众王公、诰命人等,也陆续收拾一番准备回家。

贾宝玉却还不能走,他还有一些善后之事需要安排,并且又要开始筹备三日后送皇帝的灵柩回皇陵的事宜了。

“王爷,有位熙园的公公求见!”

听见侍卫的传报,正在灵堂与礼部几个高官议事的贾宝玉神色一动,与其他人告歉一声,随着侍卫出来。

“唷,靖王爷,太上皇老人家有请”

一个原本在众太监的簇拥下,鼻孔朝天的大太监,在看见贾宝玉出来的时候,立马撇下其他人小跑着过来,打着千儿的笑道。

贾宝玉认得他,是太上皇身边除了冯祥之外的另外几个大内监之一。

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这些太上皇身边得用的大太监,那是一个比一个眼高于顶。

甚至以前他就见过,连大明宫总管戴权见了他们,都是小心翼翼,伏低称小的。

“哟,原来是姚公公,不知太上皇他老人家因何事召见我?”

贾宝玉因为得太上皇宠信,又对这些太监没有表露过“种族歧视”,甚至时常以黄白之物填充他们的腰包,这一来二去,贾宝玉在太监界里的名声那是相当好,便是这些高贵的太监,也对贾宝玉是十分的客气加讨好。

“呵呵呵,这个奴才可不敢乱说,王爷到了太上皇跟前,不就知道了?”

老太监笑道。

贾宝玉倒也不勉强他,真要什么话都敢乱说的太监,反而没什么价值。

“那敢问公公,太上皇除了召见我,还有没有召见别人?”

“这个,除了王爷,太上皇还吩咐奴才们去叫了太师,还有内阁宗阁老”

贾宝玉闻言,心中安心了不少。看这个老太监确实不愿意多言的情况下,也就不追问了,笑着摆手道:“公公请”

“王爷先请”

熙园内,大臣们来到濯尘殿,原以为会得到太上皇的召见,但是到了濯尘殿之外,却没有人接待他们。

他们可不敢闯太上皇的寝宫,因此只能由王维仁牵头,又一次在门外叩请觐见。

就在他们以为太上皇还要让他们再跪一阵的时候,濯尘殿内有了动静。

先是大批太监们齐出,侍立于阶上阶下,然后又有太监们抬着一张张屏风,将飞檐廊角的通风口给遮挡

这番动静,令抬头打量的大臣们心中诧异的同时又不禁感到羞愧。

是呀,太上皇都那么高寿了,而且还在病中。他们这么做,是否算是没有为君着想?

要是太上皇真的因此出了什么差错,那他们这些人,不是万死难辞其咎?要是再被史官给记一笔害死圣君的罪名,岂非遗臭万年

当然,这只是少部分忠君爱国之心十分强烈的臣子所想。

只是不等他们想通,又见濯尘殿后面,忽然涌出许多禁军官兵出来,将濯尘殿前的广场给围了起来,自然,也就将他们围在中间。

看那些禁军官兵们沉俊肃杀的气势,又令一些胆儿小的大臣心下生惧。

难道太上皇真的生怒了,要处置他们?

很快太监们就位,禁军官兵们也收敛精神,全部肃穆以待。

大臣们被这股气势所慑,都是小心翼翼的模样,丝毫不敢发出杂音。

终于,伴随着一阵轻微的木轮转动的声音,太上皇的身影,出现在廊角下,由太监推着,来到众位大臣们正面的台阶之上。

太上皇坐在轮椅上,外面裹着一张白虎皮制作的氅衣,双手笼在袖中,头发微微披散。

但是一双眼睛,仍旧威严而深邃,令人不敢直视。

王维仁目光一凝,率先举起双手,然后与众臣一起叩拜道:“臣等,参见太上皇。”

众臣伏跪,久未曾听叫起。

时间一时一刻的过去,就在有些胆小的大臣们身体出现颤抖的情况之时,才听见太上皇淡然的声音:“尔等执意要见朕,究竟有何事?”

终于听到太上皇的声音,令许多大臣心下都很松一口气。

只要年纪稍大一些的,都是在太上皇当朝之时做过臣子的,他们早已经听习惯了太上皇那平淡而又充斥着威严的声音。

太上皇是千古少有之圣君,可不是太上皇自己说的,而正是他们这帮大臣吹捧出来的,可见在他们心中,太上皇绝非苛刻残暴之君。

其实,这也是他们今日敢这么做的原因。

不过到底也知道太上皇心情肯定不佳,也没有人敢乱说话,都把目光看向前面的首辅和忠顺王。

忠顺王此时就像一只鹌鹑一样,半点不敢抬头,因此便悄悄用胳膊肘抵了王维仁一下,意思自然是让他代表大家开口。

王维仁直起身,拱手拜道:“启禀太上皇,近来朝廷发生了许多大事,以致于朝野内外,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今日,朝廷突然得到边关紧急书,西海托摩、安南、暹罗、茜香四国共同联兵犯我边疆,值此朝廷内忧外患之时,臣等为大玄江山社稷计,恳请太上皇早立新君,坐镇中枢,带领朝廷渡过难关”

太上皇微微闭着眼睛,似乎不太有精神与王维仁对话。

旁边的冯祥便代为应道:“太上皇之前不是下过旨意,让靖王代为署理国事,由太师及首辅大人共同佐之。

如今首辅及诸位大臣这般,可是靖王才能不足以处置朝局中事,还是靖王做了什么错事,令众位大臣不能心服啊?”

王维仁心知,冯祥的话,便是太上皇的意思,也不敢怠慢。

他想了想,郑重的道:“冯老公公言重了,靖王天资过人,能力也是不俗,然国不可一日无君,靖王终究年纪太幼,且非君非储,若是长期统领百官,实为名不正言不顺,早晚必有祸端”

王维仁可非政治小白,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企图诬蔑贾宝玉,但是,他用另外的话锋,却直接道出问题的核心。

而且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名头扣上,也算是侧面言说,贾宝玉不够资格统领他们。

既然不够资格统领他们,那么,自然更没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冯祥闻言,看了太上皇一眼,然后退下。

太上皇睁开眼睛,俯视着下方的群臣,轻声问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么,呵呵,那朕算什么?”

群臣一愣,随即浑身颤栗。

王维仁也是面色一变,伏拜而下:“老臣失言,罪该万死!”

他们以前说起的时候,也是说的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他们口中的君,指的是坐在龙椅上,处理朝政,统御百官的皇帝。

他们都没有想到,就算是退位了之后,太上皇心中,仍旧将自己视作为君。

这原本就是没什么争议的事,他们也并无任何对太上皇不敬之处,只是太上皇这么一问,就显露出太上皇对他们有多么的不满!

太上皇脸上浮现一抹冷意,却没有再追根究底,反而话锋一转,又问道:“要是朕记得不错,今日乃是皇帝的大殓礼,尔等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虽然太上皇没有往深处追究,但是方才太上皇那话就像是悬在百官心头的一把利剑一样。

王维仁内心也不再平静,额头微微冒汗。

但是好在这个说辞他早有了,“回太上皇,臣等今日骤闻外敌犯边,事发突然,臣等不敢怠慢,这才与众位大人,前来恳请太上皇册立新君,然后臣等才好安心辅佐,助朝廷度过难关。倏忽之处,还请太上皇降罪。”

太上皇十余年不御朝,王维仁心中已经有些忘了太上皇的圣威。

方才再次切身感受到那种被太上皇一言一语支配的感觉,他才有些醒悟。

此时他心中,已经熄灭了在太上皇面前劝进忠顺王的念头,他只想着,今日只要让太上皇说出新君人选即可。

是忠顺王自然最好,就算不是,也自当以后再谋图之。

他不想再承受来自于太上皇的圣威。

幸好,太上皇看起来,确实没什么日子可活了

至于景泰帝的大殓礼,对于他们这些知道景泰帝真正死因的人来说,并没有多放在心上,不过是表面功夫而已。

谁知,太上皇听得他的话,却提高声音问众臣:“那你们呢,可也认罪?”

众臣忙道:“臣等认罪,请太上皇责罚。”

就算知道太上皇要作筏子,他们也认了。

认这个罪,总比认那“国无君”的罪名好,那可是欺君灭族的罪!

于是太上皇也不再多言,只一摆手,道:“宣示吧。”

“是”

冯祥领命,然后上前,朗声道:“太上皇口谕,群臣擅离大行皇帝祭典,不敬皇帝,不守国法,各责廷杖三十,以儆效尤。”

随着冯祥的话音落下,早有准备好的太监将一张张刑凳搬出来,然后那些周围侍立的禁军们排列上前,两两一组,将跪着的大臣们拖下去

大臣们虽然一个个如丧考妣,但是也不敢求饶和反抗。

王维仁面如土色,不想太上皇一点也不顾及君臣颜面和法不责众的道理,竟要杖责所有大臣。

正要认命的随着官兵下去,不防上头冯祥又道:“太上皇吩咐,首辅王维仁多年来忠于王事,劳苦功高,特赦免去杖责。”

王维仁闻言,面色骤变,他强忍着心头的恐惧,立马跪下道:“老臣多谢太上皇宽宥,但是今日之事,乃是老臣主使,实在愧领皇恩,还请太上皇准臣与众位大人,一起领责”

他的话音刚落,冯祥便笑道:“王大人,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岂有请辞的道理,王大人身为首辅,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了吧?”

王维仁面色苦涩,见太上皇只是眯着眼睛,半点没看他,也不敢再说什么,只能谢恩起身。

没错,太上皇特赦他的罪责,在他看来,并非是恩,而是捧杀。

一百多人前来,连太上皇的亲儿子忠顺王都被杖责,却只他一人幸免,何意?

要知道,今日那些大臣,大多数可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跟着他一起前来请旨的!

如今他们全部遭殃,只有他这个倡导者反而站在一边看着,其他人心中作何感想?他已经隐隐看见那些听到他被赦免,微微一怔之后,面色越发难看起来的同僚们了。

他也明白,今日之后,他要再号召他们做什么,只怕,他们不会再这么听话了

虽然明知道这是坑,他却没有任何办法改变。

于是,他悄然瞧了一眼上首静静的躺在轮椅上的太上皇,心中再次敬畏起来。

这就是太上皇的手段么,轻描淡写的一笔,就让他进退维谷。

大臣们的哼叫声很快从后方传来,一声一声,都如同敲打在他的心上一般。

广个告,\!

他不敢回头去看,他怕他可能会看见怨毒的眼睛

他心想,自古以来有刑不上大夫之礼,而朝中大臣大多年迈体弱,太上皇不至于真的要因为这点小事而荼毒大吧?

想必只是做做样子,他们哪儿能受得了三十廷杖

但是一声接着一声的闷哼和痛呼,让他失去侥幸之心。

他知道,今日廷杖打在他们身上有多重,日后他们对他的怨恨,就有多深!

相权

多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