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君王为轻民为贵

见众臣望来,王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用手指轻轻敲击桌案,极力思索着一个较为合适的处置方案。

此刻酒水的后劲已经上头,叫王耀的思绪莫名活跃起来。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乌桓作为域外异族必然不可驯化,且大汉与游牧部族数代人之间的仇恨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化解的。此次我军出征更是灭杀无数乌桓人,若放任残存者继续延续下去,无异是养虎为患,总有一日会遭其反噬。”

此话一出,一众武将纷纷颔首。而就在他们即将出声附和之时,却又见王耀话音一转道:“不过一味的杀戮也绝非处理争端最好的方式,既然已经收降俘虏,自然也就没有事后再算旧账的道理。”

说到这王耀双眼一眯,缓缓道:“想要灭绝一个族群,挥动屠刀是最愚蠢的方式。如今乌桓主体已经被灭,剩下的也只有些老弱妇孺,与其将他们残酷灭杀不如直接划为汉民。连十万人都还不到,要不了两三代就可以将其完全同化。”

面对这折中的方案,文武大臣们自然没有二话可言。

尽管臧霸等将校觉得如此做法太过宽仁,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成效,但他们还是理智的没有去提出反对意见。

王耀麾下人才济济,无论文武都不存在缺不了誰这种说法。每个人都很识相,讨论阶段大可畅所欲言,可一旦王耀拍板定论,就再没有反对的声音,就更不用说是顶撞了。

讨论完如何处置乌桓人,堂中氛围又重新欢快活跃起来

毕竟王耀现在盘子铺得极大,不少将校文臣原是好友,却因为各自职位硬是一年都见不到两回,这一次聚会自然要畅所欲言,好好联络下感情。

看着满堂臣属其乐融融,丝毫没有明里暗里的斗争,王耀便感到大为快意。

很多掌权者都认为势力中有两三股派系相互斗争是最好的,派系之间不和睦不融洽,受益的是君主,当权者只需居中调和便可高枕无忧,为了得到宠爱压住敌对者,各派系自然全力做事,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可事实又真是如此么?

诚然,如果没有派别文官武将们情同手足,联合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可能可以推翻现有君主的统治。但这说来简单,真落实到现实中的概率却无限接近于零。

而几派相互斗争看起君主受利,可那也只是刚开始。当几方仇怨积深,又哪里还会顾及国家大利?为了己方得利他们根本不会在意大局,历史上有无数强盛的朝代因为党争而灭亡,如日中天的帝国往往都衰敗于内部,王耀绝不继其后尘。

在他势力范围中,个体间的良性竞争可以得到允许,而一旦上升到派别或转为恶性竞争,莫说待其成势,纵是有半点苗头也将受到强力打压。

……

“去年乃是多事之秋,先是逆賊接连而起祸乱五湖四海,又是宦官外戚争权夺势引发的京畿动乱,再后逆臣董卓入主司隶视国家律法于无物、终引得四方征讨。在这乱世之中,本侯治下能太平无忧离不开诸君的努力!有

功自就有赏,筵后诸位人人有赏,还望今年也能再接再厉!”

轻抚胡须,王耀环顾众臣,向着全体臣属敬了一盏酒。

主君如此作态,自然没人会不领情,文官武将们纷纷举杯回敬,也细细揣测起王耀话中的意思来。

逆臣董卓?这还是主家第一次将董贼称为逆臣,这番话说明了什么?

可不可以将此话视为政治表态,待到开春之后,己方会不会参与讨伐西凉军的反董联盟?倘若参与,那袁绍何德何能再担任义师盟主?可袁绍会心甘情愿退位让贤么?要是不愿意,己方又该如何?

仿佛察觉到了臣子们的想法,王耀微微一笑道:“无论西凉军还是反董联军,心皆不在于民,他们之间的争斗本侯不会参与也不愿参与。”

听闻此话,荀攸忽然打配合般开口问询道:“时逢乱世,既是危机又是机遇,难道我等就一直作壁上观么?”

“不,当然不是。”

王耀起身,踱步展臂道:“逢此百年难寻之乱世,英雄豪杰自当大展宏图,扶天下生灵于涂炭之中,将拯救国家视为己任!又岂有畏身缩首作壁上观的道理?我们的目标是在废墟中建立起崭新的秩序,是避乱反正,是大庇天下寒苦俱欢颜!”

“匡扶汉室很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拯救出来!就算是本侯率部击破西凉军阵斩董仲颖,将大权归还于皇帝,可那除了让衰弱将亡的大汉再苟延残喘一段时日,便什么也改

变不了。”

“如果错误的根源不得到改变,宦官外戚迟早会卷土重来。张让赵忠之流不是个体,而是时代的缩影,大环境不改,他们就永远存在,即便不以阉党之名,他们也会以无数种职称重现于世。”

一番话道出,满堂噤言息声。

一众臣属全都不可置信的望向王耀,眸中也布满了肉眼可见的震惊。

尽管很早以前,主家就在以各种方式明里暗里的传达着不以汉为重的信号,可如此直白的道出态度,这同样也是首次。

这一席话让荀彧等忠汉之人一时难以接受,可想要反驳却也没那么容易。

王耀没说匡扶汉室不重要,但他说黎民百姓更重要,王耀没说不能将权柄归还于皇帝,但他说了纵使将大权归还于汉帝国家也未必能够好转。

句句都是叛逆之言,可字字都叫人难以反驳。

早在战国时,先贤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韩非子也早就说过:‘治国之要,爱民为本。’荀家的老祖宗荀子更是在《劝学》中说过:‘若夫民之归君,则以其甘棠之爱而报之,以其鸟兽之心而待之,则民亲其君矣。’。

虽然荀子的意思是让君王厚待百姓,对于眼下场景而言并不贴切,可近代这些汉帝又做到体恤民情了么?

不,用背道而驰来形容都保守了,例如桓帝灵帝那等昏君,就是说他们残暴都保守了,各种严苛的政令几近将百姓压迫至死,若非如此又岂会有那么多的农民叛军出现?王耀

所言不假,如果祸乱的根源不做出改变,那无论用尽何等手段去强行延续大汉,国祚也不会长久。

而那祸乱的根源在哪?

在暴虐的帝皇,在只谋私利的朝堂公卿,在各地疯狂敛财的贪官污吏,在地方上称王称霸的世家大族。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世袭的权贵会出现贤良圣人,同样也会出现残暴昏聩之人。而往往出现一个昏庸的后者,便能将数代先贤努力的成功消食殆尽,秦二世胡亥便是最好的例子。

可就算弄清楚问题的源头,这又能怎么样呢?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主家纵是世间难出的大贤,又能改变这一切么?

荀彧等人持有怀疑态度,但无论他们心中是如何想的,王耀所言都让他们难以挑出刺来。

“好!主家所言正是我鲍信所想!末将定当用往后余生来实现您的大计,即便付出一切也在所不辞!”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反对者自然就有支持者,鲍信便是这头号拥护者。

这位出自泰山的战将沉稳刚毅,素来宽厚仁爱。其爱大汉,但这份爱却在于大汉万里的锦绣河山,却在于大汉的万千黎庶,而绝不是那些膘肥体胖的汉室宗亲,此乃博爱大爱,绝非狭义的小爱。

比起世代生活在这片天地下的民众,统治者是誰,具不具有正统性,那真的重要么?就是没有高贵的血统,只要一心为民,他便愿意用性命去追随。反之就是刘邦之后的嫡系血亲,倘若只懂剥削百姓,他也绝不愿意为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