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邦从小命苦,五岁时死了父亲,十岁时母亲又离他而去,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待生活如初恋,尽管王安邦受到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像风雨中的一棵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他从十岁开始,就一个人生活,村民们见他可怜,也会时常拿一些米面接济,不过他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做不了重活,他就帮助村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放牛,割草,砍柴这些活都不再话下。
村里年老体弱的孤寡老人,还有比他小的孩子,能帮助他都会帮助,可以说把尊老爱幼演绎得淋漓尽致。
村里有一个叫王武的男子,长得是尖嘴猴腮,经常在村子里偷鸡摸狗的,村里人对他是恨之入骨,可这人善于耍赖讹人,死蛤蟆也能说出尿来,因此也就没有人敢招惹他,对他的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人实在是忍受不了,就悄悄地对他妻子说,让她劝劝自己丈夫,谁知他妻子和他臭味相投,说人家是诬陷,破口就骂,二人都是胡搅蛮缠之人,也就没有人再敢对他妻子说什么了。
这两口子不但祸害村民,还祸害自己的老母亲。王武的母亲王氏七十多岁,以前身体好的时候,王武就让她住在家里给他们做饭洗衣,如今身体差了,干不动了,王武夫妻就把老母亲赶了出来。
王氏没有办法,就住在了村子外面的一座破窑洞里,在窑洞四周种些瓜果蔬菜来吃,可王武的媳妇看见婆婆种的瓜,就一下子给她摘完了,老太太气的直掉泪。
王安邦就看不惯这夫妻俩的作风,说道:“你们也太不孝了,把王奶奶赶出家门不说,还把她种的瓜都摘走,她这么大年纪了,叫她怎么生活?”
王武看着王安邦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小子,也敢来教训大爷!”说着就抡起拳头要打他,幸亏王安邦跑得快,要不然真打在他身上了。
刘氏看着王安邦破口大骂,说他是找死,村民见到就对王安邦说不要去招惹那二人,他们的心太歪,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王安邦见王氏可怜,自己上山采摘的野果子就会给她送去一些,还会经常帮助她打水,砍柴,老太太直夸王安邦是个好孩子。
王武夫妇不管母亲,也不允许别人管,他们看见王安邦经常去王氏那里,就威胁他说,“小子,你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多管闲事。”
王安邦说道:“你们管不着,管好你们自己就行了!”王武一听又要去打他,却被王氏拦住了。
骂道:“你这个不孝子,猪狗不如的东西,赶紧给我滚走!”
刘氏说道:“死老婆子,你这么护着他,就让他为你养老送终吧,你死了我们可不埋。”说完拉着王武就走了。
王氏气的大哭,王安邦赶紧安慰她,说道:“王奶奶,你不要难过,以后我养你。\"王氏抱住王安邦痛哭不止。
窑洞里有很多蛇虫鼠蚁,夏天雨水又多,里面非常潮湿,什么东西都会发霉,王氏那么大年纪了,住在里面经常生病,王安邦就准备她接到了自己家里住。
王氏不愿意去,说是怕给王安邦添麻烦,可王安邦却说:“王奶奶,你还是去吧,我一个人住在家里,晚上害怕。”王氏想到他是一个孤儿,也很可怜他,就去他家住了。
王氏来到王安邦家里之后,他什么都不让王氏做,王氏过意不去,趁他出去干活的时候,就会做一些家务活,这被王武两口子看见,就骂王氏,还要把她送回窑洞里去。
王安邦看见王武两口子胡搅蛮缠,就跑去叫村里的长官里正大人,里正早就看不惯王武夫妻的所做所为,也教训过他们,可就是屡教不改,里正也是头痛不已。
里正听了王安邦的话,没有直接去管,而是说让他先回去,自己去找亭长来处理,亭长也是个地痞出身,不过他是个孝子,一听王武的所做所为就大发雷霆,立刻去找王武。
王武再不讲理,终究也是一只纸老虎,见亭长带着人来了,当场就吓得不轻,赶紧端茶倒水。
亭长打翻茶碗,命令手下把王武狠狠揍了一顿,又把他家的粮食搬到了王安邦家里,并要求他每年都要给王氏供奉粮食,否则就不饶他,王武两口子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村民们见亭长把王武整治得服服帖帖,都拍手称快,说亭长威武,为咱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从此之后,王武再也不敢去王安邦家里找事了,王氏和王安邦如一对亲奶孙,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眨眼六七年过去了,王氏已经超过八十多岁了,她年老体衰,一次感染风寒之后就再也没有好,临终的时候,她从棉衣里拆出来一个大金锁,足足有百两之多,让王安邦拿着金锁去寻找她的家人。
王氏去世之后,王武夫妇就不打照面,里正说道:“王武你个畜生,王婆婆年轻时把你从狼嘴里救了出来,你却忘恩负义,活着不养,死了也不来看一眼!”
原来,王武不是王氏亲生的,是王氏上山砍柴时救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一辈子没有嫁人,谁知养的却是条狼,王氏怕他难受,一直没说这事,如今王氏死了,里正就把这事说了出来。
王武一听,说里正胡说八道,自己就是王氏亲生的,村民们看着王武两口子丑恶的嘴脸,就再也忍不住了,大家拿起棍棒把二人打了一顿,这王武也不敢耍赖讹人了,面对众人的围攻,他抱头鼠窜。
安葬了王氏之后,王安邦就拿着那个金锁离开了村子,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王安邦拿着金锁朝京城的方向而去,为了节省路费,他带了十几个大饼,晚上就住在破窑洞里,或者破庙里。
这天,他走到一座山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王安邦就走进山上的一座破庙里,准备在那里过一夜。
当他走进破庙的时候,在月光的照耀下,他看见一个老乞丐蜷缩在地上,那老乞丐见有人进来,就问道:“谁?”
王安邦说道:“路过此地,进来住一宿,不好意思,耽误您休息了。”
那个老乞丐抬头看了看他,说道:“你身上有水和食物吗?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王安邦赶紧打开包袱,拿出两个大饼递给老乞丐,然后又拧开水壶让他喝水,老乞丐吃了大饼,又喝了一些水,说道:“谢谢你了,小伙子。”
次日一早,王安邦收拾好行李就要离开,老乞丐却叫住了他,说道:“小伙子,等等,你救了我一命,我要送你一样东西。”
王安邦看着老乞丐,说道:“老伯不必客气,举手之劳而已。”说着就要走。
老乞丐却说:“这一路不安全,我送你一样东西,可以保你平安无事。”
王安邦这才停下脚步,看着老乞丐,老乞丐走到他跟前,拉起他的左手,用手指在他手心画了一个符,说道:“遇到危险就伸开手。”老乞丐说完就消失不见了,王安邦这才意识到这个老乞丐不一般,可能是个神仙。
王安邦继续赶路,晚上的时候,正好经过一家客栈,他本来想着在野外过一晚的,可听两个人议论,说这一带有强盗出没,虽然王安邦手心有符,但他也不想招惹麻烦,就准备去客栈里住一晚。
来到客栈,王安邦说要一间最便宜的房,掌柜的就叫一个小伙计带他去,小伙计就带他来到了一个房间里,这间房宽敞明亮,里面的床又宽又大,王安邦感到有些蹊跷,就问那小伙计,这样的房间怎么这么便宜。
小伙计看看他,欲言又止,说道:“时候不早了,客官早点睡吧!”
王安邦见小伙计有意隐瞒,就感觉蹊跷,上前拉住他说道:“请小哥与我说实话,这间房有什么蹊跷?”
小伙计见他这样,就低声地对他说了,并说道:“如果你害怕,就换一间贵的。”
王安邦想到老乞丐在他手心中画的符,就说道:“好了,你去吧,我就住在这里。”那小伙计摇摇头就走了。
他躺在床上,想着小伙计的话,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大概过了两个时辰,他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王安邦从小命苦,五岁时死了父亲,十岁时母亲又离他而去,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待生活如初恋,尽管王安邦受到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像风雨中的一棵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他从十岁开始,就一个人生活,村民们见他可怜,也会时常拿一些米面接济,不过他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做不了重活,他就帮助村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放牛,割草,砍柴这些活都不再话下。
村里年老体弱的孤寡老人,还有比他小的孩子,能帮助他都会帮助,可以说把尊老爱幼演绎得淋漓尽致。
村里有一个叫王武的男子,长得是尖嘴猴腮,经常在村子里偷鸡摸狗的,村里人对他是恨之入骨,可这人善于耍赖讹人,死蛤蟆也能说出尿来,因此也就没有人敢招惹他,对他的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人实在是忍受不了,就悄悄地对他妻子说,让她劝劝自己丈夫,谁知他妻子和他臭味相投,说人家是诬陷,破口就骂,二人都是胡搅蛮缠之人,也就没有人再敢对他妻子说什么了。
这两口子不但祸害村民,还祸害自己的老母亲。王武的母亲王氏七十多岁,以前身体好的时候,王武就让她住在家里给他们做饭洗衣,如今身体差了,干不动了,王武夫妻就把老母亲赶了出来。
王氏没有办法,就住在了村子外面的一座破窑洞里,在窑洞四周种些瓜果蔬菜来吃,可王武的媳妇看见婆婆种的瓜,就一下子给她摘完了,老太太气的直掉泪。
王安邦就看不惯这夫妻俩的作风,说道:“你们也太不孝了,把王奶奶赶出家门不说,还把她种的瓜都摘走,她这么大年纪了,叫她怎么生活?”
王武看着王安邦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小子,也敢来教训大爷!”说着就抡起拳头要打他,幸亏王安邦跑得快,要不然真打在他身上了。
刘氏看着王安邦破口大骂,说他是找死,村民见到就对王安邦说不要去招惹那二人,他们的心太歪,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王安邦见王氏可怜,自己上山采摘的野果子就会给她送去一些,还会经常帮助她打水,砍柴,老太太直夸王安邦是个好孩子。
王武夫妇不管母亲,也不允许别人管,他们看见王安邦经常去王氏那里,就威胁他说,“小子,你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多管闲事。”
王安邦说道:“你们管不着,管好你们自己就行了!”王武一听又要去打他,却被王氏拦住了。
骂道:“你这个不孝子,猪狗不如的东西,赶紧给我滚走!”
刘氏说道:“死老婆子,你这么护着他,就让他为你养老送终吧,你死了我们可不埋。”说完拉着王武就走了。
王氏气的大哭,王安邦赶紧安慰她,说道:“王奶奶,你不要难过,以后我养你。\"王氏抱住王安邦痛哭不止。
窑洞里有很多蛇虫鼠蚁,夏天雨水又多,里面非常潮湿,什么东西都会发霉,王氏那么大年纪了,住在里面经常生病,王安邦就准备她接到了自己家里住。
王氏不愿意去,说是怕给王安邦添麻烦,可王安邦却说:“王奶奶,你还是去吧,我一个人住在家里,晚上害怕。”王氏想到他是一个孤儿,也很可怜他,就去他家住了。
王氏来到王安邦家里之后,他什么都不让王氏做,王氏过意不去,趁他出去干活的时候,就会做一些家务活,这被王武两口子看见,就骂王氏,还要把她送回窑洞里去。
王安邦看见王武两口子胡搅蛮缠,就跑去叫村里的长官里正大人,里正早就看不惯王武夫妻的所做所为,也教训过他们,可就是屡教不改,里正也是头痛不已。
里正听了王安邦的话,没有直接去管,而是说让他先回去,自己去找亭长来处理,亭长也是个地痞出身,不过他是个孝子,一听王武的所做所为就大发雷霆,立刻去找王武。
王武再不讲理,终究也是一只纸老虎,见亭长带着人来了,当场就吓得不轻,赶紧端茶倒水。
亭长打翻茶碗,命令手下把王武狠狠揍了一顿,又把他家的粮食搬到了王安邦家里,并要求他每年都要给王氏供奉粮食,否则就不饶他,王武两口子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村民们见亭长把王武整治得服服帖帖,都拍手称快,说亭长威武,为咱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从此之后,王武再也不敢去王安邦家里找事了,王氏和王安邦如一对亲奶孙,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眨眼六七年过去了,王氏已经超过八十多岁了,她年老体衰,一次感染风寒之后就再也没有好,临终的时候,她从棉衣里拆出来一个大金锁,足足有百两之多,让王安邦拿着金锁去寻找她的家人。
王氏去世之后,王武夫妇就不打照面,里正说道:“王武你个畜生,王婆婆年轻时把你从狼嘴里救了出来,你却忘恩负义,活着不养,死了也不来看一眼!”
原来,王武不是王氏亲生的,是王氏上山砍柴时救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一辈子没有嫁人,谁知养的却是条狼,王氏怕他难受,一直没说这事,如今王氏死了,里正就把这事说了出来。
王武一听,说里正胡说八道,自己就是王氏亲生的,村民们看着王武两口子丑恶的嘴脸,就再也忍不住了,大家拿起棍棒把二人打了一顿,这王武也不敢耍赖讹人了,面对众人的围攻,他抱头鼠窜。
安葬了王氏之后,王安邦就拿着那个金锁离开了村子,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王安邦拿着金锁朝京城的方向而去,为了节省路费,他带了十几个大饼,晚上就住在破窑洞里,或者破庙里。
这天,他走到一座山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王安邦就走进山上的一座破庙里,准备在那里过一夜。
当他走进破庙的时候,在月光的照耀下,他看见一个老乞丐蜷缩在地上,那老乞丐见有人进来,就问道:“谁?”
王安邦说道:“路过此地,进来住一宿,不好意思,耽误您休息了。”
那个老乞丐抬头看了看他,说道:“你身上有水和食物吗?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王安邦赶紧打开包袱,拿出两个大饼递给老乞丐,然后又拧开水壶让他喝水,老乞丐吃了大饼,又喝了一些水,说道:“谢谢你了,小伙子。”
次日一早,王安邦收拾好行李就要离开,老乞丐却叫住了他,说道:“小伙子,等等,你救了我一命,我要送你一样东西。”
王安邦看着老乞丐,说道:“老伯不必客气,举手之劳而已。”说着就要走。
老乞丐却说:“这一路不安全,我送你一样东西,可以保你平安无事。”
王安邦这才停下脚步,看着老乞丐,老乞丐走到他跟前,拉起他的左手,用手指在他手心画了一个符,说道:“遇到危险就伸开手。”老乞丐说完就消失不见了,王安邦这才意识到这个老乞丐不一般,可能是个神仙。
王安邦继续赶路,晚上的时候,正好经过一家客栈,他本来想着在野外过一晚的,可听两个人议论,说这一带有强盗出没,虽然王安邦手心有符,但他也不想招惹麻烦,就准备去客栈里住一晚。
来到客栈,王安邦说要一间最便宜的房,掌柜的就叫一个小伙计带他去,小伙计就带他来到了一个房间里,这间房宽敞明亮,里面的床又宽又大,王安邦感到有些蹊跷,就问那小伙计,这样的房间怎么这么便宜。
小伙计看看他,欲言又止,说道:“时候不早了,客官早点睡吧!”
王安邦见小伙计有意隐瞒,就感觉蹊跷,上前拉住他说道:“请小哥与我说实话,这间房有什么蹊跷?”
小伙计见他这样,就低声地对他说了,并说道:“如果你害怕,就换一间贵的。”
王安邦想到老乞丐在他手心中画的符,就说道:“好了,你去吧,我就住在这里。”那小伙计摇摇头就走了。
他躺在床上,想着小伙计的话,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大概过了两个时辰,他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