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9章 亡命桥头堡(上)

尽管付出了代价与伤亡,但铁了心一定要完成作战目标拿下桥头堡的重型

前方的步战车被击毁了,脑袋搬家被炸飞、车体残骸还在熊熊燃烧,牺牲的同志们遗体就在其中被炙烤成焦糊状态的黑炭。

但后方那些如钢铁洪流一般不断涌来的bp43步战车,却依旧不为所动,继续把油门踩进油箱里狂飙猛进。

两辆bp43步战车齐齐顶住前方被击毁的友车残骸,喷射着浓烈的黑烟以最大马力全力输出,硬生生将拦在路面上的bp43步战车残骸给挤到了一边去。

而从那些只是被打瘫、没有被彻底击毁的bp43步战车里,手持着各式轻武器的机械化步兵,在座车瘫痪的

与其并肩而行的,还有那些从车内弃车逃生的步战车车组。

这些没了步战车用的坦克兵们依旧没有退出战场,没了车子就改行当起了步兵,抄起随手从车里带出来的短管突击步枪,加入了机械化步兵的队伍便立刻投入了战斗。

对面俄国人这种悍不惧死、顶着伤亡和直射反装甲火力,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冲过桥来的阵势,着实是给了那些不断向桥头堡涌来的党卫军们以不小的震撼。

但更糟糕的情况是,那些

“俄国佬给车头前面装了什么东西!?那到底是什么?附加装甲吗?”

“晒森!看起来像推土机上面架着炮塔一样!”

“闭嘴!装填穿甲弹,开火轰掉它!这东西威胁太大啦!!!”

的确。

正如扯开嗓子骂娘的某党卫军车长所言,那些形似推土机的巨型俄国钢铁怪物们的威胁,那还真就不是一星半点的大。

原本,德军坦克的目标不是这总共就只有四辆的“推土机坦克”。

一来是数量少,在正面战场上任何无法达到一定规模数量的技战术装备,哪怕再好再强也难以对战局起到质变效果,这是一条基本的战争真理。

当然,某些块头特别大、吨位特别重、且造价极其高昂的武器除外。

比如红色斯大林格勒号,那玩意儿是这年头的青春版战略武器,“巨炮一响,爹妈白养”可不跟你开玩笑。

所以本着这一战争真理,再加上眼下确实有优先级更高的目标——那些从桥面上源源不断涌来的后续增援车辆需要对付,故而党卫军装甲兵们一开始是真的不把那些“推土机坦克”往眼里磨。

但与之相对的是,这种颇有些自大轻敌的行为很快便付出了代价,那些笨重巨大的俄国推土机们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敌人胆敢轻视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多么愚蠢。

四辆is7中的任何一辆车每一次开火,在巨大的火光呼啸之中,几乎必定会有一辆倒霉的德军坦克被巨大弹丸迎面砸中击穿,像火钳捅黄油一般被击穿装甲、无情灌入。

最后要么是被装甲碎片在车里崩“人肉爆米”,大小不一、数量巨他妈多的弹丸与装甲碎片,将车内的绝大多数活物瞬间切得血肉模糊。

要么,就是被击穿了动力舱引燃了油料、原地起火燃烧,更倒霉催的甚至于直接被点炸了弹药架,原地脑袋壳起飞、成了德意志宰人航天先行者,在黑夜之中发出巨大爆炸声响化作一团璀璨燃烧的火炬。

不知道俄国人是给炮弹施了什么魔法,也可能那主炮是受过斯大林的祝福、开过光的也说不定。

总之情况就很邪门。

党卫军这边不论是什么坦克,下至四号、上至虎王,就没有一个是能抵挡住那些俄国坦克咆哮猛轰的。

只要炮弹入射角度不是太刁钻、没有被跳弹弹飞,那么被击穿装甲便是唯一的结果,区别就在于击穿之后造成的后效不尽相同,就算是虎王那看似无敌的首上装甲都抵挡不住这重炮猛轰。

知道你俄国人的炮猛,但这也太他妈猛了吧?

肉眼可见且接连不断的损失,很快就让那些手头兵力本就有限不富裕的党卫军装甲兵们感到肉疼不已。

别无选择之下只能暂时性地调转炮口,将主要目标改为那些严重威胁到自己生存的推土机坦克。

否则别说是完成任务,应该说在任务完成之前,绝大多数的党卫军装甲兵们就得连同他们的座驾一起,全部交代在这鬼地方。

咻——

叮咣——

嗡——

耳中回响着敌军穿甲弹直接砸在炮塔前端,因未击穿被弹飞而回荡在车内的巨大金属冲击声响,对自己的座车防御有绝对自信的库尔巴洛夫只是不怒反笑。

“很好!就是这样!敌军坦克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我们身上了,那些呐粹狗知道疼了!继续开火!让他们更疼一点!!!”

你不把那帮狗杂碎打疼,他们永远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来。

要么你洗干净脖子、站那儿乖乖别动,等老子的130巨炮给你挨个开瓢打靶;要么你就调转炮口、改变目标,来尝试先把老子干碎进而解除威胁。

库尔巴洛夫当然希望党卫军惜命怕死、珍惜点自己宝贵的技术装备,选择后者选项,而事实结果也正如他所希望的这般果不其然。

毕竟,那平均10秒1发射速的130脱壳穿甲弹猛轰,搁谁谁能遭得住?党卫军装甲兵的选择即是情理之中也是预料之内。

直瞄反装甲火力都朝is7身上砸过来了,压力集中到自己这边了。

那桥面上正在冲锋的bp43步战车们就能安全得多,在长88与105虎王面前那极其脆弱的防御压力也会被大大减轻。

就像吸铁石吸大头针一样的4辆is7,持续不断地吸收着各种反装甲火力、屹立不倒。叮叮咣咣的金属冲击声响与火闪现之间,一场更大的危机却在黑暗之中悄然靠近而来。